分享

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

 苏迷 2013-08-16
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
   东圣堂赵磻老像
   康熙《吴江县续志》赵磻老传
   东圣堂门面
  □李海珉

  赵磻老是南宋初年的一位高官,他的为官生涯宋史有传,退职后选择黎里隐居,宋史失记。笔者多年来对赵磻老进行了多方的发掘,终于确定赵磻老为黎里古镇的奠基人。

  正史记载中的赵磻老

  查宋史、弘治吴江县志以及黎里地方志,赵磻老,字渭师,号拙庵,山东东平人,生于宋宣和三年(1121),21岁时凭岳父遗泽入仕,初任宝应县主簿(掌文案簿记的官)。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同知枢密院叶义问出使金国,赵磻老以礼物官随行,同年三月礼成而返。乾道六年(1170)五月,范成大奉旨使金,赵磻老作为书状官随同出使,再次使金,轻车熟路,范成大觉得赵称职能干,将他推荐给丞相虞允文,擢升正言(相当于拾遗,掌规谏)。
  乾道八年(1172)任楚州知州。当时楚州两次经受兵燹,百姓极度贫苦,赵上书朝廷,要求蠲免绸绢之贡,诏下恩准。淳熙元年(1174),以尚书户部员外郎除直秘阁(秘阁,北宋所设的文史机构,收藏秘本古籍及书画真迹,南宋时归尚书省,设有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直,入值差遣,因官序未到而暂行兼摄),实任庐州知州。
  庐州是包拯的家乡,赵磻老决定重树包拯形象以教化乡里,他翻修郡学,在学宫重树包公塑像,四出搜罗包拯遗著,详加整理校勘,印行了《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鼓励庐州学子,继承前贤遗泽,使庐州风气为之大变。
  淳熙二年(1175),赵磻老任两浙路转运副使,次年兼临安知府,淳熙四年五月,任秘阁修撰(修撰,史官,掌修史之职),五年二月权(代理)工部侍郎。赵磻老任秘阁修撰与代理工部侍郎期间,仍兼临安知府之职。由于赵磻老喜好法书名画,擅长书法,他在临安太学建阁,特辟“光尧石经之阁”,将当时太上皇赵构御书石经勒碑奉安,深得孝宗嘉许,得到太上皇御书陆机《文赋》、王元之《待漏院记》墨宝,以及御书团扇。
  正当赵磻老与太上皇翰墨往来之时,临安府招兵出了舞弊事件,虚报了招兵数量。原来,宋代实行募兵制,用巨额军费养活大批军队。当时军营之中不仅驻扎军队,还有军人家属。南宋养兵百万,需要发放五六百万人的钱粮。因此多报军士一名,可得五六份钱粮。淳熙五年(1178)十一月,殿前都指挥使司招兵舞弊事发。赵磻老朝廷一向称誉他“弹压有方,职事修举”,可是这次他却失察了,由此受到牵连,贬谪饶州任知州。赵磻老决意退隐,迁居黎里。

  让黎里由村庄升格为乡镇

  接下来正史失记,黎里地方志记载与黎里老百姓的口述历史基本一致。赵磻老的老伴是欧阳懋的女儿,欧阳懋不是别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的孙子,就是说赵磻老是欧阳修的曾孙女婿。婚后,夫唱妇随,感情弥笃。夫妻俩相中了黎里这方水土,带领一班僮仆丫环选定南港西侧一条无名小浜,安顿下来,营建赵家花园。其实赵磻老没有正式为自己的宅园取过名字,赵家花园是黎里百姓叫出来的,那条无名小浜,也就连带有了花园浜之名。
  赵磻老来到黎里,干了三件对黎里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调停黎里本土居民与北方移民的矛盾,黎里由村庄升格为乡镇。
  南宋初年,黎里星星点点散落着数十个村庄,其中镇区东西两边各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村庄。镇西那个村二百多户人家,村边多种梨树,唐朝前期称为梨花村,后改黎花里;镇东的村庄近二百户,村名何家浜。两宋时期,吴江县设有巡检司,是军事性质的建制,派有武官驻守各处关卡要隘。
  乡村另有一套管理系统,按照田亩财产和人丁,将农户分为五等:一等户家大业大,人丁多田地财产也多;二等和三等属比较富裕的大户或中户;四等五等则是贫困的小户人家。宋朝统治主要实行富民治理乡村,当时黎花里和何家浜都是大村,分别设有里正、户长和乡书手,职掌课督赋税;另设耆长、壮丁,缉捕盗贼。里正、户长、乡手书,还有耆长、壮丁,按规定由村中第一、二或三等户轮流充当。乡村由富民治理,有助于赋税的征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乡村中,确实出现过不少长者、尊者的形象,他们不拿政府薪俸,大宗赋税交纳由他们及三等以上的富户负担,四五等村民,每年只摊派一些乡役。
  不过应该看到,为富不仁者时有出现,特别是在两宋交接的动乱时期,有些里正、耆长成为地方豪强,他们欺贫凌弱,转嫁赋役,封地占水,强取豪夺,武断乡曲,使贫民无法正常生存。黎花里与何家浜两村,历来为了土地河道,矛盾磨擦时有发生。靖康以后,北方移民源源不断地涌来,在两村之间占地建屋,有1000余人口安顿下来,这就形成了第三方势力,矛盾更趋复杂。
  在这纷繁复杂的当儿,赵磻老来到黎里。早在宝应县充任主簿时,赵就有过管理民政的实践,他参与全县机要,匡辅拾遗,出宣教命,乃至送奉要函、招待宾客等等一一涉及。在庐州当知州时,他兼任淮西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任提领措置屯田;在任两浙路转运副使时,他经营江淮米粮钱币物资的转运工作,掌管两浙路的财赋收入,兼管边防刑狱,考察地方官吏,体察民情风俗,及时上报朝廷。因此,对于黎花里、何家浜与北民的矛盾,他处理起来成竹在胸,先会集三方代表,倾听他们的情委理曲,再到实地踏勘调查,最后拿出了方案,上报吴江县令,得到正式批文,黎里升为乡,里正之上,选拔一位乡司,统管全乡。

  整治市河,整顿街道

  赵磻老着手的第二件大事,是整治市河,整顿街道。当时的黎里镇区,人烟已经相当稠密,店铺林立,肩挑叫卖的行商也有不少,可是公共设施实在太差。赵磻老作出规划,第一步着手治理黎川市河,第二步整修街面,第三步在各紧要处建造红栏。
  那时,汝家桥东侧是一片沼泽,十分低洼,发水时节,市河到这里就向南北两边泛滥,街道到这里成为烂泥潭。赵磻老召集乡司、里正和户长,统一意见,作出布置,让一二三等富户出钱,四五等贫民出力,中间挖深为河道,挖掘出来的泥土,填高南北两边的堤岸,进而打理成为街道。黎川市河本是自然的河道,中间时断时续,还有几处弯曲,赵磻老带领众人,逐步整理黎川。庙桥东南有个大陵,一个高六七丈的土山,由于这个大陵,黎川到此拐了一个大大的弯,于是花大力搬掉土山,分别将泥土移至南北两岸的低洼处。经过赵磻老的运筹,合镇百姓的努力,市河黎川自西而东基本取直,南北两条主要街道,一一平整。赵磻老来黎,镇区除了大陵桥、明月桥和青龙桥已经建成简易小木桥之外,其他地方还都没有桥梁。有的地方常年靠人用一条小船,为过往行人摆渡;有的地段用曳渡船,让渡河人自己拉绳过河。在赵磻老的指挥下,全镇修建了十多座红栏(涂抹红漆的木桥)。到明代,这些木桥一一改建成石桥,从东至西数过来主要有:太平桥、迎祥桥、梯云桥、进登桥、鼎新桥、登瀛桥、子来桥、通秀桥、里仁桥、清风桥和望恩桥等。
  经过行政的升格,再加市河街面的整理,黎里俨然跃入了江南大镇的行列,赵磻老功不可没。

  建造吴江第一座私家花园

  赵磻老所做的第三件大事,是一桩文化工程,营建黎里第一个,也是吴江县第一个私家花园。
  赵磻老早年在临安,为官的同僚中,不少人打造了私家园林,到黎里,他决意营建一个私家花园,宅园合一,颐养天年。对于曾经代理过工部侍郎的赵磻老来说,营造一个私家园林,可说手到擒来。深知江南水乡,宅园当以水为主景。因此,他先在小浜底部圈定一亩有余的水面,再划上一亩许的水边空地,开始构筑他的宅园。最先建造的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五开间楼房,配上东西两厢楼。正屋楼上为全家卧室,楼下正厅作会客之所,主雅客来勤,这里天天邻里高朋满座。正中一张硕大的画桌,常置笔墨纸砚,兴致所至,宾主往往泼墨挥毫。厅堂的偏屋安有一架古琴,焚香操琴,不仅是赵磻老修身养性的日课,更是他发抒内心的寄托。更多时日,赵磻老与友人吟诗填词,观赏法书名画,为青年学子,讲道论经。有了赵磻老,黎里民众,尤其是那些一二三等户的子弟,开始重视读书,把诗词文章作为立身行事的重要元素,其中多数由此考科举而进入仕途,一些淡薄功名的文化人,他们有的吟诗作画,有的编写地方史志,也有的凭琴棋书画自娱。
  西厢房楼下为厨房,东厢楼用于藏书。四周打上围墙,正南一个墙门间,当中双扇大门,有专人守门。赵磻老重点打理的是园中水池,他购置了一批玲珑多姿的太湖石,在住宅东南叠石理水,垒筑成一亩来大的荷花池,养鱼植荷。他在荷花池边,竖了一块灵动的太湖石,颀长特立,不依不靠,突出园墙,犹如一位老翁,高瞻而远瞩,将周边一切尽收眼底。赵将此石命名为“一磐峰”。显然,此园此峰,寄寓着园主的情怀:“磐”,与“磻”谐音,不用说,当然是指赵翁自己了,“一”包容万事万物于一体。这,正是历尽尘世沧桑的赵磻老的写照。
  荷花池边建有一座八角亭,一座小木桥宛转相通。亭中石桌石凳,桌上常置几副围棋。黎里历来多出弈林高手,时有雅人高士前来手谈,贤主嘉宾,良辰美景。
  花园里,花当然是少不了的。木本的植有梨树、桂花和腊梅,最多要数梨树了。黎里西南多梨花,赵磻老既欣赏梨花,又能收获美味的鲜梨。赵氏所植的竹子是黎里特有的方竹,在园子西南一隅。薜荔,在黎里百姓口中,叫做“风攀藤”,它的果实叫作“鬼馒头”。薜荔是藤本植物,缠缠绕绕的,把赵磻老藏书的东厢楼包裹了起来,使得整个院子更增添了几分野趣。鬼馒头,像无花果一般大小,待等成熟,赵磻老夫妇采集下来,将它的籽磨成粉,溶入盛满清水的大铜盆里,再用慈姑磨成的汁点浆,铜盆中的汁水就会凝结成半透明的糊状结晶,赵磻老称之为“凉粉”,一种消暑解乏的上好饮品。赵家夫妇用铜制小瓢舀出来,装在小碗里,注上薄荷糖水,招待客人。这一制作凉粉的方法,黎里民众承袭下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人制作。荷花池里的藕,每当秋季,赵磻老请人挖出来,供乡亲们品尝。
  赵家花园,是黎里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有难到这里可以求助,有事到这里可以请教。宋朝惯例,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七,皇家御花园金明苑敞开大门,延纳四方宾客,要求私家园林同样开门迎客。赵磻老的宅园,别说皇家规定的时日,一年四季都向百姓敞开。因为赵家花园开创了先例,黎里镇上明清时期的私家花园,家家都面向百姓全年开放。明代初年,赵家花园还有亭台荷池的遗迹,现在虽然一切成为历史,不过花园浜、花园港的地名始终保留下去。
  赵磻老平易近人,敢于承事,处事果断而又公平,受到百姓的爱戴,乡里大小事情,只要赵磻老一句话,没有不解决的道理。但凡有矛盾争执,黎里民众就相约来到赵家厅堂,请赵磻老裁决,后来,大家请赵磻老到茶馆,在这公共场所,让更多的人旁听赵磻老的裁判。久而久之,黎里形成了“吃讲茶”的风习。

  东圣堂永记赵磻老恩德

  仁者多寿,赵磻老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去世,享年80岁。留下不少著作,除了《全宋词》中的18阕词之外,另有《拙庵杂著》30卷、《拙庵外集》4卷。赵磻老去世后,黎里合镇百姓披麻戴孝,为他送葬,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他的功德,专门为他建造了圣堂。南宋及元代,东圣堂由道士管理。明朝嘉靖三年,江苏巡抚陈案下令,让吴江知县王纪重新整修东圣堂,作为里中社坛,由里中社长在此向百姓宣讲乡规社约,并立下了一块社坛碑。清朝康熙初年,改称普济禅院,以尼姑接替道士管理。此后多次改建、扩建,正殿后面续建了多进楼房及平屋,陆续请进了多尊菩萨。清末东圣堂内又竖了一块《苏州府严禁抗租碑》。民国年间,这里是重要的公共空间,黎里民众的集会,大多在此举行,1930年开始,东圣堂作为“中秋显宝”的重要场所,一年一度,都有一个专题,各富家大户在此争奇斗艳,以求自高门第。民国时期,东圣堂虽然败落,不过正殿与赵磻老像依然保存完好。直到“文化大革命”,赵磻老塑像等全部被毁,东圣堂也仅存墙门间、东西两厢楼和一个正殿。
  明代初年,首批黎川八景问世,尽管赵家花园和居室已经残破,黎里民众还是将“拙庵故居”列为黎川八景的第三景。
  现在东圣堂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里古镇管委会拟恢复东圣堂的旧有规模,重塑赵磻老坐像,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黎里镇的奠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