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意象谈片

 江山携手 2013-08-17
诗歌意象谈片
类别:诗评  作者:有所依归  发表日期:2013-6-25 10:35:31 阅读次数:224
编者按:这只是一些知识条目的堆砌。知识是好的,但这样生硬的表现手法,是很难被人所吸收的。真正的教学,并不是概念式的。一堆概念,只是一把尚未组装且没有子弹的枪。与其让学生一股脑地接受一大堆似懂非懂的概念,不如讲一些生动、具体和现实的东西。或者至少用更详尽的阐述,来完善一个概念,并将诸多概念,更为紧密地联系成一个体系。也就是说,你可以从细处讲起,那么最先要讲的,是案例。你可以从大处讲起,那么最先要讲的,是体系。无论如何,都不是生涩的概念。有了铺垫之后,再讲概念,概念才能接上源流,而不是一潭死水。
 题记:这是一个寻求情感而又迷失情感的季节,这是一个寻找形体而又失落形体的年头,这是一个皈依自身而又游离自身的时代,这是一块根系发动而又疯长的热土……诗,作为人类的栖息地,已被喧嚣的尘沙刮扯的伤痕累累,已被汹涌的潮汐呛湮的奄奄一息,已被霹雳红唇浸染的满脸滑稽……诗该怎样经营?前程何适?
    
  一、意象是诗的基因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勰《文心雕龙》中,后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式把“意象”作为美学的概念来使用。讲究意象,历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意象经营是诗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技巧。
  西方美学中,非常讲究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韦利曾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艾略特强调:“意之象”,他说:“表达情意的唯一公式,就是找出‘意之象’,j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就马上给唤引出来”。在西方,意象的正式提出是二十世纪初期,英美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打出的重要诗学主张,同时他们比较重视创造性的意象。他们的这一诗学主张其重要渊源还是中国的古典诗歌,特别是唐诗,他们朝拜了中国的唐诗,深感其意象之妙,便打出了意象派的旗帜,他们把中国的唐诗概括为“意象叠加”。
  意象是灌注生气的形象(康德语),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说:“意象(imagery)是构成诗歌艺术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一样”。意象是诗人的主观之意和生活客观之境的融合,它是诗歌作品的最基本的元件,是意境构成的必具元素,是诗歌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诗人进行感觉和思考的基因,是诗人才华的试金石。
  二、激活的意象是诗的细胞
  原意象:是从原型批评派奠基人瑞士的荣格与加拿大的弗莱“原型批评理论”中借用而来的,原意象是指原型的意象,它有两个含义,人们习惯上所运用的词的本来含义和诗人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意象,比如:“杜鹃”和“鹧鸪”就是原意象:即运用别人所创造的意象。
  杜鹃:一为鸟石,即子规,古代说是古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鸟叫时口中滴血,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一为花名,俗称“映山红”,春季红花,李白《宣城还见杜鹃花》中有“蜀园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之句。在传说中这鸟与花关系密切,杜鹃鸟叫声象“不如归,不如归”,鸣时滴血,血滴花红,这花就叫“杜鹃花”,“蜀魂先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唐诗人韩偓咏杜鹃花的绝句就是咏叹了这一悱恻哀感的传说故事。诗人运用这一古代诗人常用的原型意象,它使我们想起艾略特诗论中所谓“同存结构”,意即现代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可以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鹧鸪:也是一个原型意象,它的叫声象“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一形象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结句就是“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以暗示道路艰难,怀抱难伸。
  继起的意象:是读者在欣赏过程中,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感觉再生性的意象。
  意象变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超常感觉,这种超常的感觉主要是指通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的感官范畴,不再是生理学家那样严格地界说了,而是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现象,加之移情和错觉的心里作用,从而产生一种似与不似的新奇感。艺术变形是意象变形的外在组合方式它能使意象运动迅速、多变、跳跃,意念对现实突然介入发生令人不暇的奇特快速异变,这样意象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着新颖的质感。“诗使所触及的一切变形”,意象的超自然的出现,自然完全成为社会心理的对应物,有了更多的曲线,有了更新奇的情感,有了更复杂的情绪,因而就有了超自然的力度,就象凡·高的素描《星月夜》,月的光变成了龙卷风似的光圈,艺术家把“人的心灵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
  幻象:是意象变形的极致。闻一多曾把幻象列为新诗创作的四大要素之一。幻象,即通过视觉(包括梦和潜意识)的裂变,发生出来的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假象,闻一多说“仿佛在月亮底下看山水”,它的艺术效果如英国诗人济慈说的“不是使读者心满意足,要使他气都喘不出来”,这是一种魔幻的力量。
  三、意象组合生成诗
  意象组合:从纵的联系上,也就是从经线上,围绕歌咏的对象与题旨的指向,将时空不同的意象做纵向的组合,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明妃村》。
  意象并列:从横的联系上,也就是从纬线上,将许多时空不同的意象,特别是空间意象并置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如柳宗元《江雪》,埃兹拉·庞德说:“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和评论”,他的《汉诗译卷》就翻译了大量唐诗,他并自觉地运用“意象叠加”来进行诗创作。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如此,“意象并列”大致相当于现代电影中并列式的蒙太奇镜头,诗人把几个可以单独存在的艺术图案并列在一起,通过诗的主题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诗人不加议论,不作外加的说明,而让读者自己去领会意象之内的意蕴。它是突出典型场景的描绘而省略事物发展过程的叙述结果,一般说来,抒情诗应力避事物过程的详细叙述,而应强调意象的如聚光灯般的强烈呈现,也就是避免叙述式,它用意象呈现法。如臧克家《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涤;/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意象脱节: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语不接而意接”就是西方诗所说的“意象脱节”:“脱节”译法是意象派的鼻祖庞德。他对李白《古风》“惊沙乱海日”和“荒城空大漠”译成是“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荒凉的城垒,天空,广袤的沙漠”,如他的名作《地铁站台》发表时是如此分行排列的:
  人群中 出现的 那些脸庞
  潮湿黝黑 树枝上的 花瓣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华裔学者,诗人叶维廉也倡导“脱节”的译法,他说:“缺失的环节一补足,诗就散文化了”,他译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时,译为“云和雾/向大海/黎明/梅和柳/渡过江/春”,而不译为也反对译成“云和雾在黎明时走向大海,梅和柳在春天游过大江”。意象脱节的诗艺特征,就是根据汉字的象形和一字一意的特点,在诗句的组织构造上,努力省略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而只让实词特别是其中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诗的意象。这是语法标记十分明确的印欧系语言所无法做到的,因为在汉文中,关系词的有无可以有很大的伸缩性。意象脱节,能极大地增强诗的意象密度,以及诗句的劲健力度,同时,因为意象与意象之间省略了那些关联的成份,语虽不接而意蕴若断若续,所以就提供了广阔的让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天地,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意象的示现:清代诗论家方东树《昭眛詹言》说“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而示现就是用文字来抒情状物,获得状溢目前的逼真感,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到情景接人。
  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田园式的纯自然意象,而当代诗歌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新诗潮给人的印象却是斑烂多彩的意象世界,是主观意识强化的意象,用一种冷抒情式的方法使意象有五官开放的通感艺术打破了意象的凝滞和程式化,给人一个新奇的瞬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强烈情感以及时代精神,内心感受和人生的探索意识融化在意象里面,使意象带有动作的多变性、跳跃性,心里的复杂性。意识的新鲜性和主观的强烈性。
  意象是“建筑在对于一向被忽略的某种联想形成的超现实的信仰上,建筑在对于梦幻的无限力量的信仰上”(布列赖);“按照只有灵魂深处才能找到的规律,重新创造一个世界产生新鲜感觉”(波德莱尔语)。诗的意象是诗人内心隐秘的折射,变幻多姿的意象构成了诗人内在生命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熔哲学、历史、现实和艺术于一炉的“第三现实”,就象人的神秘心境一样,是那样的迷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