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改无缝球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与对策

 熊教練 2013-08-18

浅谈改无缝球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与对策


熊志超


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无缝球即将面世,其特点是球速变慢、旋转降低,很自然回合就会更多。这對於後發制人打法有利,而对先发制人不利。因为后发制人的核心技术大都是由保障元素“弧线”、“落点”加上“速度”、“力量”、“旋转”三大动力元素之一构成,另两个较弱的动力元素就是非核心技术。尽管球速变慢、旋转降低了,但對後發制人打法影响不大(影响的只是非核心技术)。反观先发制人影响就大了(受影响的是核心技术的“速度”、“旋转”和“力量”三占其二),而“弧线”、“落点”又是非核心技术。这就是改无缝球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新变化,我们不得不加强对保障元素中的弧线、落点训练,与其提高整体实力(“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5要素,前三项称为动力元素,后二项称为保障元素),而衔接技术正正是训练落点变化的最有效武器。可以预料衔接技术今后将会大行其道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何谓衔接技术?“运动员按照乒乓球“线路变化”规律和主動防守戰術,事先设计好套路,有意给对方进攻的机会,预测对方的回球线路,提前移动到最佳的击球点击球,在线路變化或防守中谋求胜利。把三、五板或二、四板及其后的连续相持形成的一体化的整体技术,就构成了衔接技术。

2.线路变化规律分析
         线路变化规律是人们对乒乓球的五条基本线路(正手位斜、直线;反手位斜、直线;中间位直线)反复进行练习,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首先人们使用同方向的技术来打球叫“同线回接”技术,再摸索出能调动对方为自己创造有利局面的“异线回接”技术叫 “逢斜变直”和“逢直变斜”技术。可以说,这是乒乓球最原始的战术。人们在长期使用“逢斜变直”和“逢直变斜”战术过程中发现它很实用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逐渐把它们习惯化,并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形成了一种意识)而不易改变。可以说,这就是最原始的线路变化规律。不管运动员使用何种技战术,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围绕着“逢斜变直”和“逢直变斜”两种基本技战术来打线路变化。在此基础上可以演变出各种各样的技战术,例如“调右压左”、“打中间杀两角”、“打两角杀中路”、“正手斜线相持变直线保反手(正手单边直线战术)、反手斜线相持变直线保正手(反手单边直线战术)”、正、反手单边直线相结合就是双边直线战术及正、反手结合打双边斜线战术等,熟练掌握它就会形成“线路变化”的意识。我们把“逢直变斜”和“逢斜变直”及在此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各种技战术统称为“线路变化规律”。实际上,这是利用了对方的习惯性思维定式的同时,自己也把它变成一种规律性的、固定的打球模式,是一体化概念的体现。

3.主動防守戰術分析
       以“接发球反手拧拉正手台内短下旋球”技术为例,进一步分析“主动防守”战术和“线路变化”规律之间的衔接关系。这项技术被前年的《乒乓世界》评为年度技术,去年的第51届世乒团体赛张继科把该项技术使用的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运动员A单步入台第二板接正手位短球反手拧直线是事先已设下了其反手位有空档这个圈套,诱对方运动员B回其反手位,然后第四板迅速回反手位反手斜线相持,再侧身第六板正手冲斜(直)线(如对方不死的话)等等。这是“运动员事先设计好套路,有意给对方进攻的机会,预测对方的回球线路,提前移动到最佳的击球点击球,在防守中谋求胜利或为转攻创造更大的可能性”。这就是主动防守战术。而正手台内反手拧直线,对方回斜线的机率很大(拧直线者利用了对方“逢直变斜”这个思维定式),这就是“线路变化规律” 。这是“运动员按照乒乓球“线路变化”的规律预判对方的回球线路,并提前移动到最佳的击球点击球”。
从衔接这个意义来讲,“主动防守战术”与“线路变化”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结合即“线路变化规律” +“主动防守战术”就构成了近台相持的“衔接技术”。 
      以上分析可见,衔接技术训练对落点变化的贡献是颇大的。我们应该从小孩抓起,培养他们的衔接意识很重要。

參考文獻:
【1】熊志超 業餘乒乓球運動員銜接技術的訓練《體育學刊》2010年第8期。http://www./gb/qkqw_v.asp?bookid=2934  
【2】鍾宇靜、王大中 乒乓球運動中的“主動防守”[J]乒乓世界,2008年第六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