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投壶游戏漫谈

 沪学 2013-08-18
中国古代投壶游戏漫谈
11-11-09 作者:   编辑:兰大敦煌古风

中国古代投壶游戏漫谈

                 ——兼论敦煌壁画中的相关画面和文献

王义芝  胡同庆

投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是贵族间甚至是诸侯间友好往来时的一种仪式内容。投壶又是游戏,通常用在宴会上,作为娱悦宾客的重要内容。它又是礼与游戏同时并存的。如《投壶仪节》:“投壶,射礼之细也,燕而射,乐宾也。庭除之间,或不能弧矢之张也,故易之以投壶,是故投壶射类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了公元前533年的故事:“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意思是说:齐侯景公入晋国贺晋嗣君即位,席间,行投壶之礼,赋诗助兴。他们各自炫耀自己国家肉山酒海,国富民强,堪当霸主,结果闹得不欢而散。这场投壶游戏就变成了政治斗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斗壶”故事。

河北省平山三汲公社发掘了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投壶,它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铜投壶。此壶作圆筒状,下以三犀为足,高59厘米,口径20.50厘米。圆筒两侧各有一铺首衔环,遍体饰以细线变形山字花纹,线条十分生动流畅美观,器形古雅厚重端整,器身高大,平口深腹,上下粗细相同,下部作三独角犀矮足,上有铭文“左使车工本”五字(图1)。这件器物的出土,于其功用最初是个谜,后经专家学者们的考证,断定这件筒形器应是古代的投壶。

在中山王墓出土的这些铜器中,还有一件较小的铜筒形器,高约40厘米,口径约10厘米,器物上下各有一道斜格云纹,两侧亦各有一铺道衔环,半口深腹,中空,与三犀足铜投壶形制相同,但无三犀足。专家认为此也为一件小型的铜投壶,这两件器物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图1   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投壶

另外,在山东省长岛县长山岛出土了一件战国早期的刻纹提梁壶,这件壶由器身、器盖和链式提梁三部分组成,壶高约45厘米。在壶的腹部,刻有一幅投壶的图案,表现的是投壶者正在投掷的重要动作,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投壶之礼的具体形式,从侧面印证了投壶在当时的广泛盛行。

从各个时代来看,投壶之壶有陶制、铜制、铁制和瓷制。在实物资料中,明清时期的投壶较多,也有宋元时的投壶器物。清代端方《陶斋吉金录》卷三著录一鹿形投壶,是一似马形而带双角之鹿,背负圆筒形投壶,双贯耳,鞍两旁有小圆筒。高二尺六寸三分,长一尺八寸,从形制和纹饰看,应是宋元时期器物。出土的实物投壶,还有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官窑投壶式瓶二件,河南济源出土有东汉投壶一件。

由于帝王、大臣、将师、儒士都参与投壶,故对相关事项就有规矩。如《后汉书》卷二十载:“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其使用的工具如《礼记?投壶第四十》曰:“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 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在河南南阳沙岗店出土的一方汉画像石,石纵134厘米,横40厘米,我们也能见到投壶游戏的生动画面。画面中间刻一壶,壶旁放一酒樽,上置一勺。壶左右各一人,每人已投一箭入壶,其怀中各抱三矢,手各执一矢,正全神贯注地准备向壶内投掷。左边一人身体前倾,头低垂,坐于地,已喝醉了,旁有一人搀扶,似为投壶的失败者,已被罚下场去。右边一人似为司射(即投壶的裁判),他手里拿着一木质的兽形器叫“筹”,用来计算投入壶中的矢的数目(图2)。它是一件最早有关投壶游戏描绘的实物遗存。在史书《西京杂记》中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投壶仪节》一书中还记载,司马光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圣人取以为礼”他从投壶中体悟出中庸之道,把投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晋傅玄《投壶赋序》云:“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


图2  河南南阳沙岗店出土的汉画像石  投壶

晋代在广泛开展投壶活动中,对投壶的壶也有所改进,即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耳。因此在投壶的花式上就多了许多名目,如“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

这期间出现很多投壶高手。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载,郭舍人投壶能“激矢令还,一矢百余反。”古人投壶,以矢入壶为投中,郭舍人可谓投壶游戏的行家里手,以一箭激得壶中百余箭出壶。有“闭目而投”的,晋人孙盛《晋阳秋》曰:“王胡之善于投壶,言手熟闭目”便有此本领。还有能“背坐反投而无不中”的,隋唐之际,有一姓薛的人便能做到。还有更神的,人送雅号:“投壶绝”,叫苏乐壶。他自幼玩投壶,若干年后,凡别人所能的,他无所不能,“又能以己意创出新奇诡名异法至数十种,皆古所无。”比如用三矢并投,分中三孔(壶口及两耳),叫“写字”,也能背身投矢,矢矢必中,名为“仙人背剑”,工巧独步。《晋书》:“石崇有妓,善投壶,隔屏风投之。”

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投壶游戏的画面,五代第61窟第21扇,图中上部为太子与释子砍多罗树;中部为太子与释子相扑;下部左侧为投壶,太子与四释子围绕一台,台右上角有一壶,即太子与释子投壶;下部右侧为太子与一释子下围棋。有四释子在侧观棋。据《佛本行集经?角术争婚品》经文记载:“或画草叶,和合杂香,博奕摴蒱,围碁双六,握槊投壶,掷绝跳坑,种种诸技,皆悉备现。如是技能,所试之者,而一切处,太子皆胜。” 不过,该画面现在已经模糊不清。

敦煌文献P.3866李翔《涉道诗?卫叔卿不宾汉武帝》中也有关于投壶的记载:“銮殿仙卿顿紫云,武皇非意欲相臣。便回太华三峰路,不喜咸阳万乘春。涉险漫劳中禁使,投壶多是上清人。犹教度世依方术,莫恋浮华误尔身。”(图3)

         图3  P.3866《涉道诗》(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敦煌壁画中有些看起来像投壶的画面,但实际上表现的并非投壶内容,如莫高窟晚唐第9窟主室中心柱南侧平顶,依据竺法护译《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绘 “密迹金刚力士经变”。在该经变画下部的画面中,绘一巨大的宝瓶,瓶口盛数根筷状的细棒;宝瓶两侧各站立两个身穿大袖长袍的俗装人物,其中宝瓶右侧有一人正用左手去取瓶口的一根细棒(图4)。对于这个画面,有学者曾多次将其谓之“投壶图”。但事实上,该经变下部画面中的宝瓶和俗装人物等内容,描绘的是《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关于贤劫千佛于宿世抽签决定名号和兴世次第的内容,即经文中“令诸太子各各探筹”的情景。单就画面图像而言,这幅图应该谓作“探筹图”或“抽签图”。

  图4  晚唐第9窟中心柱南侧平顶   探筹图

中国的投壶活动还传到了国外,约在南北朝时期。《隋书》在介绍今朝鲜半岛百济的风俗时说:“俗尚骑射,读书史,能吏事,亦知医药、蓍龟、占相之术……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戏。”总之,投壶不仅是一种雅礼,也是一种游戏。而这种古时游戏现今已基本不见踪影,但河南南阳汉画像石里保存的生动画面,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投壶,敦煌壁画中的图像画面以及藏经洞出土文献的记载等等,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时投壶游戏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