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中钉”的“钉”是比喻两个坏蛋

 钟家台 2013-08-18

“眼中钉”和“肉中刺”连用,比喻最痛恨的人或事。

“肉中刺”好理解,肉里面扎了一根刺,可以想见有多疼,多么急着拔出去;那“眼中钉”又是什么意思呢?

“眼中钉”的典故出自两个坏蛋。

第一根“眼中钉”

痛恨一个人,人们常会用“眼中钉”来形容。历史上的第一根“眼中钉”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贪官赵在礼。

赵在礼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凡他所到之处,做官都大肆搜刮,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无不大肆搜刮。

他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当官的时候,因为太过贪婪,把老百姓折腾得太苦了,因此当得悉他即将调往永州的消息传来时,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道:“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把赵在礼视为扎进眼中的钉子,可见百姓们对这个大贪官是多么痛恨!

“眼中钉”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没想到老百姓高兴得太早了。按《新五代史》记述,没想到赵在礼小肚鸡肠,赵在礼听到百姓这个说法后大怒,向朝廷申请留任宋州。

留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布告全州,强令每户每年交纳一千文钱,称“拔钉钱”,当年就搜刮了一百万文钱进账。

另一个坏蛋是北宋时期的丁谓。

宋真宗时,寇准是宰相,丁谓对寇准毕恭毕敬。有一次大臣们一起吃饭,寇准一不留神,胡须被羹汤浸染,丁谓立马站起来,小跑到寇准面前,用手慢慢地拂拭寇准的胡须。

拂拭干净之后,寇准大笑着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参政是国家的大臣,不是让你来为长官拂拭胡须的。

在座的大臣们都笑了起来,丁谓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

这就是“溜须”一词的来历。

真宗朝有五个小人,号称“五鬼”,丁谓即其中之一,不仅坏事干绝,还进寇准的谗言,导致寇准罢相。

因为丁谓姓丁,所以京师中的民谣说:“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丁谓和寇准生前身后的评价就是这么鲜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