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宝轮散人 2013-08-19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图片
(1904-1965)

    傅抱石先生江西余姚人,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南昌市。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 
    少年时代,傅抱石在一家刻字铺和裱画店里,先是看师傅刻字、裱画,继而随师傅学习刻字、画画,为他后来的艺术路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后来,傅抱石免费进入省立师范附小学学习,成了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为傅瑞麟。
    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后免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十七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章堂乡,在亲眼目睹了傅姓家族为其游乡庆贺的热烈景象后,傅抱石难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灯下铺纸研墨,一挥而就《乡居图》,记录了他的故里"山乡景幽,农家无闲人"的印象。 
    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从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到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他都一一涉猎。1925年,年仅22岁的学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图片


在日本留学时的傅抱石先生

    1926年,傅抱石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并留校任教于附小。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的鼎力推荐下,傅抱石获得了公派赴日留学的机会,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轮船。 
    在日本留学时,傅抱石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 1934年5月10日,在导师金原省吾的帮助下,傅抱石的首次个展《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银座松板屋举行不久,傅抱石的篆刻《离骚》又夺得了全日本篆刻大赛冠军,1935年6月24日返回中国。但当他回到南昌的家中时,母亲已病故,傅抱石悲痛万分。

图片

    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 
    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的主题。而他的画法也一变传统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1945年10月,他和全家离开了居住了近七年的重庆"金刚坡下山斋",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图片

图片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在国外100天的日子里,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先后举办了观摩展览,对宣扬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出了贡献。


图片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臂使他竟夜难寐,饮食不安。傅抱石并没有停止创作,在杭州创作出版了《浙江写生集》。

    1963年,他专程赴井冈山、瑞金,创作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教授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 
    。

图片

图片
杜 甫 像

图片
李太白像
      《李太白像》描绘酒仙诗圣李白花间对月独酌的情景,把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毫迈气概表现得非常成功,通过李白对月豪饮的情节把他那仙风道骨,才华盖世、睥睨一切、留连杯酒的独特个性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图片
屈子行吟图

图片
琵 琶 行

图片


琵 琶 行   

     情景交融的叙事画本,白居易的《琵琶行》问世后,就受到了画家的关注,不少人以此为题,表现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如明人郭诩《琵琶行图轴》,在画轴的下半部分线描两个立着的人,一为江州司马,二是琵琶女,立轴上部全文抄录白氏长篇诗歌,用书法来衬补画轴。这种创作构思着力于诗歌本身的叙事效果。
    与前人的相同题材的诗意画相比,傅抱石先生的这幅作品可谓情景交融,以“移船相近邀相见”的场面为构图,在枫叶、荻花的情境当中,完成它的叙事风格。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 曦然 - 伊甸园

 
佳  人

     杜甫用高洁自持比兴手法赋诗,傅抱石也用比兴手法作画。 佳人,自然是美人,但又不仅仅是只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的美人。杜甫的佳人不是容貌意义上的,而是精神品格方面的。 诗圣之作的精神,深合傅抱石先生之心,那就是画美人必先画出有品有格的人,然后才可能是美人。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好男人的首要标准是有气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好女人则有一句笼而统之的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德”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有相当多的消极甚至是糟粕的一面,但其中有一条,女子的坚贞与善良却是不可替代和抹杀的,也是后人称之为兰蕙之质、林下高风的品格。 
    《佳人》的构图简练,实因内涵的深沉之故。 
佳人倚竹,支撑身心的是内在的品格和修养。环境恶劣也好,处境困难也罢,不改的是执着与坚守。 
     。

图片


后 宫 词 

    一切尽在阿堵中   一个红颜未老、盛鬓堆鸦的宫女,因为失宠,在眼泪和不绝如缕的幽怨中难以成眠,而不得不坐起来斜倚薰笼直到天明,眼看着窗外前殿的轮廓在曙色中渐渐显明。所有的失望和幽怨都写在她的脸上。抱石先生笔下的仕女特点也全部在此。

   

图片
怨  情

    无端的忧伤   李白不愧是我国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能力是如此的多样多彩,竟然绘声绘色地深入到一个女性的内心世界,将她那漫涌上来又一时无法理清思绪的情怀描绘得如此真切,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与他一贯狂放、后人视之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性格大不一样。傅抱石从事仕女画的创作,始于入蜀以后,大概因为其时深入研究顾恺之的缘故。也因此,他的人物画受六朝画家特别是顾恺之的影响较大。阅览得多,实践得也多,傅先生表现古代女性的丰富笔墨,就不让人感到突兀惊奇:尽管这样,以如此生动灵活的线条再现一个颦眉蹙额、由于青春期的忧郁而带来无端惆怅、落寞的女子形象,也不能不使人格外感佩。

    .

图片

长 干 行
.
图片
擘 阮 图
.
图片
阮咸拨罢意低迷
.
图片
九歌图湘夫人
.
图片
九歌图湘夫人
.
图片
九歌图湘君
.
图片
九歌图少司令
.
图片
九歌图国殇
.
图片
九歌图二湘图
.
图片
湘君涉江图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将 进 酒
.
图片
晋 贤 图

.
图片
山阴道上
.
图片
柳堤仕女
.
图片
渭 城 曲

图片
虎溪三笑

图片
虎溪三笑

图片
丽 人 行

图片
山  鬼

图片
九 老 图

图片
竹 里 馆

    诗意画的诗意用笔  王维的这首诗为历代许多画家涉猎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维的“诗中有画”为画 家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特别是人物独自抚琴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与文人、画家的追求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
    不同的画家对诗有不同的理解。但仅作上述理解还不够充分,在抚琴长啸人所不知时,明月相照的实质,自然与人的对话情境,或多或少地被淡薄了,因此不少的《竹里馆》诗意画,常常只着重表现人物,将幽篁馆舍置于背衬,显得板硬而缺少应有的意境。一个不充分、不准确的人文环境,是无法与这首诗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相映成趣的。傅先生的这幅作品的生动性是显而易见的。大片的修竹幽篁,随类赋彩,覆盖了整个画面,弥散出层次分明、华滋苍润的水墨韵味,抚琴独啸的人物盘坐中间,背后丛竹修篁间隐约透露出馆舍檐角,营造出自然气氛同时又有艺术情调的特殊的场景。笔墨之美,自属精绝之品。
    “修竹气同贤者静”,这是他的胸中之竹,是他的放逸情怀的无比生动的体现。明月在一角照耀,给这片竹林以光的映射和不同的折光,它仿佛成了有思维有生命的物体,它的俯窥与琴声、吟啸声互为沟通,自然与人无声交流,画面的鲜活力和生命力也蓬勃起来。按照王国维的说法,境界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本原。傅先生创造了一个别人从来没有进入的一个人文环境,而这个环境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原作的精神,露气、月光浮动在疏枝密叶之间,琴声在竹林、月光下幽鸣,它是一个与自然对话的空间,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天地。
   


图片
今古输赢一笑间


图片
後赤壁图

图片
清阁著书图

图片
王 昭 君

图片
打起黄莺儿


图片
春  光
.
图片
兰亭修禊图
.
图片
兰亭修禊图
.
图片
兰亭修禊图
.
图片
少陵诗意
.
图片
钟  馗
.
图片
湘  君
.
图片
听 泉 图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