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应善待“鲇鱼”

 慕立君 2013-08-19

  很久以前,在挪威的一个小镇,人们靠捕鱼为生。小镇紧靠着大海,因出产沙丁鱼而小有名气。在那里,渔船归航抵港时,只要沙丁鱼是活着的,一定会被抢购一空,卖个好价钱。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出海的时间比较长,等到归来时,沙丁鱼由于缺氧已经死去很多。后来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成活率会大大提高。原来,鲇鱼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这样一所学校,由于教师富余现象严重,教师队伍数年来都是只出不进。相互了解本是好事,但是,也正因为知根知底,管理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也就一直沿袭下来。结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了多数教师的工作态度,各项工作总是落在兄弟学校之后,校长对此也无可奈何。

  转机出现在去年开学后。学校前年调入一位教师,潜心工作一年来,成绩斐然,对学校管理缺陷也了然于胸。于是,在去年开学后第一次教师例会上向校委会频频发难,提出的问题关乎分工公平、评价公正、财务公开等方面,显得异常尖锐。会后,就如何回复这些问题,校委会成员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校长力主开诚布公,正面回应,并确定了有意见、建议当面提,不得背后开小会、说怪话的原则。受此鼓励,在后来的多次会议上,教师们潜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从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原本认为无望的省合格学校验收竟一次过关。

  事后,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为,一切转变都来自那位同事尖锐的批评。这位教师之前在山区教书,同样喜欢提意见,但是往往难以被学校接受,甚至受到排斥,因此10年间被频频调动于6所学校之间,不得已调回原籍任教。

  在本文开头的故事中,鲇鱼生性好动,沙丁鱼生性好静。鲇鱼在陌生环境中四处游动,沙丁鱼则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解决了缺氧问题,成活率大大提高。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校长们,你们学校里也有“鲇鱼”吗?如有,请善待之。(王辉庆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梓山完小)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2日第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