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健身太极球
2013-08-19 | 阅:  转:  |  分享 
  
健身太极球



健身太极球简介



庞明







健身太极球是指新编创的用球做练习器械的健身套路,属太极健身系列。实践证明:练之有显着的强健身心的作用。现在公开传授的有健身太极球套路两套、基本功和形神庄。



在传统武术和太极拳里,曾有过以球做练功器械的先例。且有石球、铁球、木球、纸球的不同。而且已形成完整的独立功法,并且以之做练习掌力、指力、臂力或做练暗器的辅助功。太极拳更是以之作旋腕,旋臂及练螺旋劲的辅助功。往往结合着野马分鬃、倒撵猴来练习。健身太极球和形神庄是依据太极理论(并参照了混元整体理论),结合太极拳、内家拳内功的练功的练气要求,编创的新型健身方法。它通常做为健身的独立功法来习炼,也可依个人需要做为太极拳(或其它的内家拳)的基础功或辅助功来习练。



健身太极球有如下特点,即高效、简易、合理,安全。



1高效



可使练习者很快进入太极健身运动中练形、练气、练意、练劲的角色。而练太极拳最关健、最实质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用五个宇来概括,即松,柔、轻,灵、整。



松包括松形和松神。松形关键是松腰,因为形主宰于腰。一股所讲的松腰指腰前后左右要有一定的恬动度,没有像我们那样讲脊柱那儿的松法。练太极拳时的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松沉。身体放松之后,感觉很沉,练习时感觉胳膊、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动。把胳膊轻轻地放在别人身上,别人感觉压力很大。俗话说死人沉,死沉死沉的。活人好搬,一百斤口袋好搬,一个刚死的人,软绵绵的,虽然还是一百多斤,搬起来却特别费劲。



放松是要松沉,可练太极拳动作又要轻灵,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动作要柔。柔不是柔软,而是柔韧,柔中有韧,拉之不断,压之反弹。用柔韧把松沉和轻灵这对矛盾统一起来。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有运动思维,动作时不会用力,按理说他应该有功大,实际并没有。民族舞蹈演员跳舞时不用力,他们练一辈子也没有出功夫。



一般人身体放松不用力时,往往不是空瘪(处于静态时),就是空描(做动作时)。所以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还须加上些具体内容,即意念明确地贯注到动作中去。从而使动作呈现出轻灵。动作轻而不浮,轻而灵,这就需要用意念贯注形体。



灵是灵敏之意。动作(发放信息)要灵,感知(接收信息)也要灵。



要想达到以上要求,那就需要运用“形松意充”这句口诀。形体要放松,意念要充斥周身。“形松意充”把松、柔、轻、灵都贯穿在里边了。胳膊放松后,意念贯注到里面把它充斥起来,这样静止时很沉,动作时很轻灵。练太极拳时里面要有内劲充着,整体上是柔,局部是刚。内家拳多讲弹簧劲。一个铁块,里外都是实的,它只有刚,没有柔。弹簧外面是螺旋形,有很强的张力,这是它的刚;里面是空的,这是它的柔。弹簧整体上是柔的,你把它往哪边掰,它就住哪边弯,可局部是刚的。我们应从中悟出练功的道理。



练太极拳要整,身形要整,四肢与躯干要整,动作要整,神气要整。有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如练大极拳要求两膊相系,两掌相顾,两肘相连,上下相随,这一切都是为了整。我们以前曾经讲过用三圈相摞练整体性,实际不仅有人体上、中、下的三圈,周围还有三圈,手是一圈,肘是一圈,身是一圈。上中下三圈相摞,然后腰一动.带动周围的三圈。然而这一切对初练大极拳的人来说,是难以领会其真正含义与要领的,所以一般习练者,只能简单地从事练架子的形体锻炼,不知如何练气、练意,更不知如何练“内劲”。在编创时,健身太极球就有意针了这一现实。它可以使习练者很快地进入练太极拳全方面脚色,讯速领悟太极功能状态。



健身太极球的练功器械我们选择了气球(形神庄健身法在习练时不使用器械),鉴于气球轻而柔,练时易于体会用意不用力,而呈轻灵气态;另—方面,气球的柔和弹性感,易强化人的气感;另外不停地揉球,能促成精神的集中,这三者有助于把我们的知觉运动(或觉知运动)从自然状态变为自觉状恋。像感觉和运动这样的生命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它在不练功夫的人身上是自然进行的。练功夫,尤其是练太极拳,要主动的从内部进行活动,要感觉到生命运动的每个过程,从自然走向自觉。但是很多人练拳多年也没能自觉、主动地掌握觉知运动,达到懂劲的程度。我想这是因为没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的缘故。尽管练健身太极球是以健身而非技击为其目的,但对“懂劲”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不仅竞技时要懂劲,而且练习时也要懂劲。我们可以用懂劲这种功能来指导自己的健身实践,以克服身体里面的不足。



这两套太极球各有侧重。第一套太极球主要练松沉、轻灵和整体性,辅以螺旋(第七节)。第二套太极球主要练螺旋,辅以整体、轻灵。太极拳最突出讲螺旋劲。如陈派太极拳要求在练拳时胳膊、腿都要转动。可是刚开始练拳时,顾了转就练不了拳,练了拳就顾不了转。我们则专门安排动作来练习旋转。把第二套太极球练熟后,出手即螺旋。这两套太极球均刻意将太极拳的基础和基本要领都融进去了,不仅有助于健身实践,而且利于太极竞技尝试。



此外,健身太极球(和形神庄健身法)还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练这两套太极球,乍看起来似乎运动很小,其实不然,它锻炼非常全面,关系全身各个部分,很多动作都是“一动无不动”的全身动作。所以①练这两套太极球不仅很快就能掌握太极健身运动的练习要领,而且内气发动得比较快,促进经脉的气血流通,从而为健身祛病奠定了雄厚基础。练此方法时很多人都会微微出汗,但却不会有一般运动时伴随的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现象。从智能气功或传统中医的立场来看,是营卫调和,阴阳既济的表观。传统医学(即中医)所说的“气血流通,百病不生”的道理,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②第一套太极球以练松腰为主要对象。这一方面为太极拳的腰为主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腰为肾之府,练此功,对强腰壮肾有巨大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智能气功认为肾与元气有着直接关连,这一切均对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3)练螺旋劲是练形气神整劲的有效方法,第二套太极球把认为人们难以把握的螺旋劲通过球的运作,将左右、上下、前后各方向(包括混合)的螺旋劲简单化。故能通过短时习练,就能体会到螺旋劲的实质,为进一步练习太极健身方法打好基础。



2简易



这里所说的‘简”是简便,“易”是容易。所谓简便,一方面是动作简单,每套功只有八式动作,内容单纯,而且这些动作多是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动作;一方面练功方便,不受环境、场地等条件限制。所谓容易是指易教,易学、易练。真可以说是一讲就懂,一教就会。



3合理



如前面介绍,健身太极球在编创时一方面是根据传统太极理沦,一方面还参考了混元整体理沦,使得这套健身方法的理论依据更加细腻,合理。因为混元整体理论是对传统气功理论的元气论、气化论进一步的发展,曾接受近现代科学实验多层面的检验,使传统功法中的“虚无缥缈”的气初步摆脱了神秘的境地.而且强调意气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气一而动志”“志一而动气”以及“气随意行”、“气缘心注”、“气缘心生”等等的道理。使太极健身方法所提及的“意到气到”等理论得到进—步的发挥。



4安全



健身大极球是动作和缓的周身运动,动作安排既合乎武术要求,也符合气功、中医以及现代医学的规范,所以练起来安全可靠,没有任何副作用,适合老、少、体弱以及健康者的练习。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它还可以做练太极拳技击的基础功来锻炼。有不少人在练习一段时间健身太极球后,再练太极拳时,觉得另有一番韵味。



? ? ? 【论坛浏览】?【我来说两句】?【打印】?【大】?【中】?【小】?【关闭】 ? 相关评论



作者:dlucky??发布日期:2005-12-11



?









健身大极球基础是揉球,采用单球来练习。因此,太极球的基本功相对而讲也就指的是:揉球。《小儿推拿秘旨》上讲,手掌心(指根和掌根之间)有十八卦,在小儿推拿科里,不论给小儿治什么病都是先运这个八卦。一般看左手(实际两个手是一样的),上面是南,下面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按以上方位分布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揉球时用两手的八卦拿住球直径两端,大拇指柱外这么转叫外转(或正转),大拇指往内这么转叫内转(或反转).要把球转正。可以在球上做个标记(如气球的球嘴本身就是标记),揉球时,精神集中,集中目力注意标记(第三节的晃头动作除外),使标记始终处于两手中间而不左右偏移,这样能不知不觉地把丹田气和肢体结合起来。



揉球时要注意锻炼整体性、螺旋劲和轻灵。



揉球时两手和球是一个整体,两臂是一个整体,两手,两臂与身体是一个整体。怎么练整体性和螺旋劲呢?第一,要求揉球时不光用手腕动,连肘带肩都跟着动,这样两臂慢慢会形成螺旋动作。如正转时肩往外翻,肘往下沉,手腕往外翻,这是一个大的螺旋,另外还有很多小螺旋。形体要放松,动作要慢,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个螺旋劲是怎么从背到肩到肘到腕传过来的。在练坐功的时候揉球,放松之后,连腰两侧的肌肉,骶棘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等肌肉,都在动。仔细地体会,正转时和反转时肩周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正转走上面多,反转走下面多。这和解剖学的内容有关。第二,要求体会走指一一从小指到拇指、从拇指到小指逐指动,小指或拇指带动一拧,带着掌动。第三,要求被动转的这只手掌心往外吐,主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往内含。两手要想成为一个整体,必须这么一吐一含地交错转动。也可以先不管臂的旋转,就光转球。把臂稍伸直点,两臂放松,腋窝空虚,转球的幅度大点,但要轻而慢。做这个动作不怕抬肘,只要不耸肩就行。肘往上抬,同时往外张,腋窝就开了,肩井也容易下塌。这样揉球,感觉肩动能带动腰动,背部的肌肉和前面的胸大肌、前锯肌都在动。这是一个整体转动的整劲,要全神贯注地体会它。



太极球本身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也符合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意识支配下的整体协调运动。怎么练整体性?意识里边发出整体综合信息,同时支配身体的不同部分,使之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整体动作。练第一套太极球时两手转着球,同时还要做别的动作。一开始往往顾此失彼,顾了转球,顾不了大动作;顾了大动作,顾不了转球。好比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当头脑发出命令时,眼、手、脚、腰等各个动作不能协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老是栽跟头。一旦各个动作协调好了,它们就体现出整体性。所以我们在练太极球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精神统一。一开始对有些动作不习惯,等熟练之后,不仅要有形体动作,同时还要体察动作是否符合要求,里面有什么变化,像练武功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样,在做动作的同时,意念要把身体前后左右都照顾到。要做到这点,神气必须充足,否则会觉得累。太极拳要求两膊相系,两肘相顾,两手相照,上下相随,以腰带动,全身要形成一个整体.在转球的时候你要认真体会两膀、两肘、两手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的,有什么感受.我们只要反复练,反复体会,就能体会出很多东西。



揉球时怎么练轻灵?转球时掌心的含吐动作要小而细,气就会发生变化。一般气球表面较光滑,和手接触得比较密切,如果手上再有点汗,一动它就响。不能让它响,怎久办呢?用意不用力,手要轻,把意念贯得很足。放松着转,像小孩玩球一样。注意手在接触球时的感受,手和球的接触面要小,不要挤它,只轻轻碰那么一点。过去讲,用气催着球转。用竟不用力,意念一动,球就转。开始时,不可能做到用意气催着球转,而是通过意念和手的运动密切结合来实现。练时手用力太大球不容易转,用力太小球也转不了或掉下,所以必须意与力适中才能使球不停的转,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做到用意不用力,而呈现出轻灵。以前有个练八卦的老师,是给戏子扮妆的,他的手特别细软.他是怎么练的呢?揉纸球,好像它就是一张脸,不能把它揉破了。过去练纸球一般不怎么多转,而是拿着球大晃,有的纸球特别薄,稍不注意,它就破了。所以手要特别轻,不能加压力。这就是练用意不用力,意念根充足,形体很放松,力量很小。这样练慢馒就轻灵了,柔里边也会出来韧劲。



不要用整个手掌捂着球转。指尖放松翘起(这样有助于打开劳宫穴),手指不碰球,用掌心贴着球转。揉球时有一千支点和一个动点,支点和动点交替变供。支撑手掌心外吐,以掌心为支点;动力手内含,以掌心周围为动点。支点和动力圈越来越小,手越来越轻柔。用力越小,意念越足。



这样练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整体性增强了。右掌一推,感觉推到左掌上去了。要注意,揉球时主动转的这只手和球之间有个着力点(掌心周围),这只手本来是往外推的,可掌心要内含回收(被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外吐往外推),使外面的气往回走,手与(臂和身体)里面的气连成一个整体。推中有含,含中有推,要这样整体地体会揉球。



一开始有意地做含吐反而不好体会。先明了这个道理而不管含吐,肩、肘、腕放松,至少要让肩动起来,这样放开了去练,久而久之,自然能体会到含吐。



两手和球是一整体,这个手转,那个手停,一动一静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即太极。太极是一个圆,里边是实,是体;外边这个圆是虚,是用。揉球时用中心点来支撑,用外边那个圆来转。慢慢体会,意念转到球里面的“S”线上去。



太极球真正的活力点就在这个“S”线上,一阴一阳总在“S”线上变化。球里面有无数的“S“线。可你不能想无数个,只能结合自己的动作来想。如,在球体当中,以两掌心之间为直径的平面有无数个,每个平面都有一个“S”线,球里面密密麻麻都是“S”线,你可以先想一横、一竖那两个面上的“S”线。



揉球一开始用掌心转,以后用指尖转,最后用中指尖转。用中指尖转时,有大拇指辅助就够了,一般食指帮助较少。如果食指伸直不动,其他手指一动,气就从食指尖往外贯。这样转,手指会变得越来越灵括,当然也就为深入练习太极球奠定了基础。



太极球通过转球来练腰的不同松法,把腰全面松开,同时练臂的放松。它看起来简单,可练起来出功夫快,松腰快。如果把它和直腿坐松腰法结合起来练习,松腰更快。



作者:dlucky??发布日期:2005-12-11



太极球第一套



第一节起式

1动作路线预备势:两脚并拢站立,周身中正,左手持球于体侧,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图1)1两手抱球置于脐前,脐前揉球,正反各八次。(图2,图3)2两手在腹前一边正向揉球一边划圆,按右上左下方向,由小到大,转九圈。转第九圈时上至心口前(图4)下至耻骨前(图5),九圈后置于耻骨前。2练习要领松静站立,两眼平视前方。其各部身形要求和我们平时练功是一样的。正式练功前还要体会几句口诀,使我们从不练功状态进入练功状态。像我们以前常用的“八句口诀”,一开始通过调整使身形符合练功要求,然后精神集中,虚静,到最后和虚空相结合,脑子里面一个念头也没有了。按照过去的讲法,这就是最初的返虚。每个人返虚的程度不同,水平越高,返虚的程度越高。有的人一返虚,非常清明透彻,无障无碍,和虚空混元气差不多,快接近意元体了。有的人一返虚,里边恍恍惚惚,返到气里面去了。有的人一返,进入静的境界,入静了。有的人一返,觉得精神集中了。我们用返虚的口诀进入气功状态,然后用这样的状态来支配自己练功。“神意照体,周身融融,开始练功”。从正常状态进入太极状态,再到健身状态,用那种安安静静的精神状态、气的状态来统帅整个动作。我们练太极拳需要把“八句口诀”稍稍变一变。(顶天立地,形松意充,身形合度,心澄貌恭,一念不起,虚静灵明,神聚气血,周身融融)。现在先暂时按原口诀来练习。一开始左手先动是为了时间控制。中医讲,左手为气,右手为血,气容易流通,而血流通得慢一点。我分析,其实是因为中国人一般是右利手,用右手比较多,如使筷子、写字都是用右手,右手较灵沼,气容易通畅,左边则差一点。如果右侧有病,或是左撇子(左利手),就先动右侧。左手拿球移至腹前,两手持球。这么一动是在什么基础之上进行的呢?我们由于里什么都不想,入静了,那是无极。要练功,这个念头一动,这就是太极。拿起球这么一转,动静就分开了,这就是阴阳。太极本身没有更多的用,它只有在有了动静,有了阴阳变化之后,才作用到万事万物上来,这样才有意义。一开始转球就是这个意思。转球的要领前面都讲过。转圈的时候下、右、上、左这么顺时针转,从小到大。要注意转小圈和转大圈最好时间是一样的,转小圈慢点,转大圈相对快点.转圈的时候注意体会里面。你既要注意两掌心,又要体会胳膊的动,甚至体会到腰那儿去,想着命门那儿也有个球在转,这样我们就把丹田和肢体连起来了。转熟了之后,丹田气会跟着转,像揉腹一样。

第二节三连环

1动作路线?前后立圈:正向揉球,沿体中线上升,按内上外下方向划圆,上至额前,下至耻骨前,转三圈;反向揉球,按外上内下方向转三圈。(图6)??左右立圈:正向揉球,按右上左下方向划圆,上至额前,下至耻骨前,转三圈;反向揉球,技左上右下方向转三圈。(图7)??左右平圈:正向揉球,从耻骨沿腹中线升至心口,按左前右后方向转三圈;反向揉球,按右前左后方向转三圈。(图8,图9)2练习要领三连环实际上就是三维圈,包括一个前后平面的圈、一个左右平面的圈和一个横向平面的圈。练拳一般要求以身带手,练到一定程度要以手带身。第一套太极球除第七节外,在做其他各节动作时两手都得揉球,用手带着形体动。这节动作主要带胳膊,手、腕、肘、肩都要动起来。一开始正对身体中线前后转立圈,手上在转,球在上升(下降),意念要注意手和球,同时要注意体内气的上升(下降)。上升至最高点时,球下壁与眼睛相平;下降至最低点时,球下壁与耻骨相平。两臂不能完全伸直,要似直非直,以后的各节动作都是这样。转侧立圈时球上升、下降的高度和前面相同,身体里面气的变化则相当于卯寅周天。你注意体察里面的气(不是用意念引着气走),当你走熟了之后,气自然会跟着走。转平圈时要注意胳膊要平,既不高,也不低,而且向左右移动的幅度要台适。移动幅度以什么为准呢?当球移至最左侧时,右肘应在右乳中线和体右侧线之间:当球移至最右侧时,左肘应在左乳中线和体左侧线之间。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出不了长、宽、高,一横、一竖、一立,我们的三维圈也是一横、一竖、一立。第一套太极球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筒单动作,只是我们现在加上了太极球这个道具,而且要自觉地运动。练功夫就这么平常。好多人把功夫说得很神秘,其实说得越神秘,越不好练。功夫就在于平常当中的自觉。转圈时,你体会体会肩和肘的拾沉滤,体会脚部的变化,体会身体当中气的变化,把它体会着了,这就是功夫。如果你光做动作,不去体会,那就太慢了,也许到猴年马月能有所领悟。大家一定要从道理上领会它,按道理去指示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先懂得道理,然后以理作意,一边练,一边体察,脑于里发命令来指挥。

第三节晃身

1动作路线按前式,左脚开立,两脚平行与肩等宽,正向揉球,升至头顶上方(图10),臂似直非直。1晃头:正向揉球,头部以大椎为定点,按左前右后方向划圆三圈;反向揉球,按右前左后方向划圆三圈(图11,图12)正向揉球,升降三次;反向揉球,升降三次。2晃腰:正向揉球,上身按左前右后方向转三圈;反向揉球,上身拉右前左后方向转三圈(图13,图14,图15,图16),在转动过程中,两臂和上身相对保持在同一直线上。2练习要领晃身分为晃头和晃腰这么两部分。晃头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个太容易做。不拿着球,头好转;一搁上球,头就不好转了,一晃就晃了胸。怎么办?一开始先单练前低后仰和左右晃动。球可以离头近点儿,甚至用头顶着球都行,一定要让颈椎晃动,而上身基本上不大晃动。别的动作是以手带身,这里是以大椎为定点,用头带着手动,好像头顶着球在动。要注意把头和手结合到一起,不要做成头是头,手是手。头晃得越大越好,这样能加大颈椎的活动度,防治颈椎骨质增生。尤其是转着圈往后一仰,从胸部到腹部都能给你抻拔开,这也是在抻筋拔骨。晃头看起来动作很小,作用却很强。手举在头上面转球,意念也注意上面,这样头比较放松,转动起来不费劲,而且不知不觉能把颈椎的气给抻开,气往上升,使头部出现虚灵顶劲的状态。晃头正反各三转后,两手捧着球往上举,举到上面要停一下。手一停,两手微微一摁,同时心里面、混元窍里面一停,混元窍“呼---”地一动弹,挺舒服。落下来又一停,连脑子带混元窍又这么一舒服。动作一停,心里也一停,一安静,整个内在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这在过去称之为沐浴,像洗澡一样,很舒服。?晃腰往前时,在身体晃动幅度大的情况下,手也不要低于肚脐,至多与脐相平。一般前俯越低,后仰越高,这样起伏太大。老年人晃腰幅度可以小点。这一节就是简单的晃动。我们平时也通过晃动来活动身体,为什么效果不行呢?因为你平时没这个转球。有这个转球和没有这个转球,其作用大不一样。太极拳要求松腰、松肩、松垮,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这么出去.我们在揉球时,不注意肌肉、筋膜,意念注意手的动作,气自然会从腰部丹田连过来,这是最简洁的练法.这两套太极球非常充分地体现出“从整体练,练整体性”。这个球和你一连是个太极,一转圈又是一个太极,都是太极。太极是个圆,你这儿处处都是圆.

第四节扭身

1动作路线左式:接前式,右脚外撇45’,左脚上半步,重心偏于后脚,前后脚四六开,正向揉球下落至体前,与心口相干(图17),然后向左扭身至90’,正、反揉球各八次(图18),再正、反揉球后推各三次。反向揉球,体转正,正向揉球,向右扭身至体后,正、反揉球各八次(图19),再正、反揉球后推各三次。右式:体转正,正向揉球,收左脚外撇45’,右脚上半步,重心偏于后脚,前后脚四六开(图20),向右扭身至90’,正、反揉球各八次(图21),再正、反揉球后推各三次。反向揉球,体转正,正向揉球,向左扭身至体后,正、反揉球各八次(图22)。正、反揉球后推各三次。身体转正,正向揉球.2练习要领?当身体转到极限,往后推球的时候,一开始会觉得特别别扭.以后通过反复练习不觉得别扭了,那时整体性就形成了。这是让我们打破平时的习惯,建立起新的习惯,或者说建立起新的知识块。?我们是把太极拳和形意拳结合起来练养生拳术。形意拳里面有单重的三体式,重心是三七开的,前面是三,后面是七。也可以四六开,前面是四,后面是六.这节功和三体式相近,两脚要前后分开。(站三体式还有很多要求,非常正规的姿势是拧着的,似正似斜。我们不这么要求)。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后腿微微弯曲即可。等将来有了功夫之后,两脚的重心可以变为三七开。?转身要转到极限,最少应到90’。这么转是为了把腰转灵活。练太极拳时,腰为主宰,腰要会动,而动腰最多的情况是转身。转身时可以让胯跟着转,也可以不让它动,而只让脊柱一节一节地转动(注意百会上领,尾间下垂,把脊柱上下抻开)。我们练直腿松腰法(久坐庄)是让腰椎前后动弹,这里是让腰椎平拧,像转磨一样。它们都是练腰的灵活度,为练拳时腰为主宰打基础。两手的高度一般和心口相平,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这节功动作要求不难,就是需要你反复地练,这样才能练出整体性。?练太极拳时腰要松活,技击时腰左右转平圈能化解对方的劲力,前后转立圈能发人。发劲时,手接住对方往下捋,同时含胸,松腰后凸,然后坐腕往外发。平圈和立圈结合到一起为混旋圈。太极拳发人多用混旋圈.但在功夫不够的时候转立圈,很容易挨打.因为打人打整劲,你往回收到自己的腰上,正好给人送了腰劲。练这套太极球时,球总在转动,但姿势要不断地变换,在姿势变换的时候,手要稍稍停一下,精神也一停,这本身是对于心的意识控制。动着动着姿势一变,一停,心里面一停,一愣,这一愣是个全身整体的静。静也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走的。如果你收意识收得好,整体地一动,一停:可能“噢,原来如此”一一明心见性了。这节功里面有好多的停。如,往后一椎,心里边一停,一推,又一停……这样来调整精神。一出一回当中必然有个停,可我们很少注意当中那一停。我们现在要体会那一停当中有什么感受,加强内在的体察能力,增强对生命运动的自觉过程.

第五节前后屈

1动作路线?右式:接前式,正向揉球升至额前。(图23)身体前俯,重心逐渐前移,同时正向揉球向前向下划弧至右脚前(图24,图25);重心逐渐后移,球沿腿向上至腹,身体后仰,球经胸至头(图26,图27).此为一圈,如是三圈。反向揉球由头沿脚向下至腹(图27,图26),重心逐渐前移,球经腿至脚(图25),再向前向上划弧至头,重心逐渐后移,身体后仰(田24,图27)。此为一圈,如是三圈。左式:正向揉球,收右脚外撇45’,左脚上半步(图28),身体前俯,重心逐渐前移,同时正向揉球向前向下划弧至左脚前(图29,图30);重心逐渐后移,球沿腿向上至腹,身体后仰(图31,图22),球经胸至头。此为一圈,如是三圈。反向揉球由头沿胸向下至腹(图32,图31),重心逐渐前移,球经腿至脚(图30),再向前向上划弧至头,重心逐渐后移,身体后仰(图29,图32)。此为一圈,如是三圈。2练习要领一条腿往前伸出,身体随着转球前进后退。当手把球送到前面时,前腿弓,后腿微绷,成弓箭步;球往回收的时候,前腿慢慢伸直,后腿微微弯曲。前弓后绷,前绷后弓,虚实变换。熟练后,档部圆撑作为支点,力发于足,用足催动身体前后移动。注意身体前后移动时要平送腰胯.反复这么练习,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灵活度。转球走圈比较简单,和第二节的转立圈相近,但这个圈更大一点儿。正转一圈等于是把气从下面沿着身体收上来,从身上出去,在外面划半个圈,再从地底下回到身体里边来,像循经导引法往里贯气似的。反转则正好相反。另外身体要随着转圈前俯后仰(微微后仰)。动作练熟后,要注意里面气的变化。身体微前俯,注意含胸收腹,气从任脉转到督脉,上聚到印堂。身体继续前俯,腰往上拱,下颊回收找耻骨,气集中到背部脊中穴。如果腰松得好,身体前俯的幅度大,任脉自身就通过承浆和会阴(鼻尖、承浆找会阴)连成一个整体了。然后身体慢慢上起,起来之后,身体稍微后仰,玉枕穴往下一挤,尾闾往上一翘,把气都挤到任脉上的膻中和中脘一带。练这节功时,随着动作的变化,气在任督二脉间这么阴阳转换。有了这样的体察意识,练功时气就会在身体里面更好地运动,气感更强,变化更大。因为“气缘心生,气缘心注”,心念一动,气就产生了,心念往哪儿动,气就往哪儿走。会用意念调整前后左右的变化了,再转腰时气会随时拧着变化。一开始不讲转腰的气脉变化,是因为转腰时气的变化太多,不好用意念来调整。有了这个球的转动,整体性、气感和里面的通透度会更强,再加上腿的前后运动和任督二脉气的变化,对身体里面的净化作用更突出。

第六节侧屈

1动作路线?按前式,收左脚,两脚平行,立身中正。(图33)??1体左屈;正向揉球,上身向左侧弯曲,至最大限度,正,反揉球各八次(图34)。身体慢慢直立。?2体右屈:正向揉球,上身向右侧弯曲,至最大限度,正、反揉球各八次(图35)。身体慢慢直立。?以上动作重复三遍。2练习要领要注意手不要靠前或靠后,它和头在同一平面内。头要正(和身体相对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面部始终正对前方,眼睛微上翻,看着球,意念想着球。手上转着球,身体向下侧弯时要慢而匀。弯下来以后,肩和腰放松。左侧屈时,用左肩去椎右胯,左侧的肩髃、肩井找右侧的环跳,左侧的京门穴找右侧的章门穴(实际是京门穴和章门穴之间);同时左胯外腆,用左胯去推右肩,左侧的环跳找右侧的肩髃、肩井。(如果左屈的幅度大,左肩髃、左肩井就与左环跳连起来了)。左侧放松向右一拱,右侧的环跳、肩髃就象弓一样张开了,气也随之充斥起来。右侧屈时则相反。这里又涉及两边的气脉相互转换的问题,有个经脉交叉的平衡,它和一般的经络路线不一样。这个动作大家平时要多练。

第七节转球

1动作路线?接前式,两手持球,如接发篮球状,置于额前。(图36,图37)?1由右螺旋向左划立“8”字八次。(图38,图39,图40,图41,图42,图43)?2由左螺旋向右划立“8”字八次.(图43,图42,图41,图40,图39,图38)2练习要领练这节功时手上不用转球了,而是拿着球画“8”字。注意不是面子面的“8”字,而是以天突为中点像拧麻花一样画立体的“8”字。前面我们在转球时是拿球的直径,这里是像打篮球传球时那样拿半个球。一开始用手指拿球,熟练后加大难度,用手心拿球。先从右边下来,往外翻,到了“8”字的右上角再往外翻,向左画弧下来,到了“8”字的左下角再翻过来,下来之后往里扣,球变成往里……要注意这个翻。在转动过程中,小臂会交替地竖立,这时要注意,不能让小臂外撇,以致使球超出肩外,因为那样做在武功上用处不大,而且太费劲。一开始转大点,以后慢慢越转越小。熟练之后,肩和肘都会转起来,这在武功里边是很有用处的。这么转也是为了很好地练螺旋,使我们身体轻灵,周身灵活。如果把腿放松点转“8”字时也可以做到一动无不动。练太极拳一开始腰为主宰,以腰带手,或叫以身带手,练到一定程度,要以手带身。练这节功要用手带着臂和肩来动。转太极球一开始就让你不知不觉地练以手带身,将来打拳练以手带身时,气就容易整。这样练就走了捷径。

第八节收式

1动作路线?接前式,反向揉球,下降至心口,收脚并步。(图44)1一边反向揉球一边划圆,按右下左上方向,由大到小,转九圈。转第一圈时上至心口,下至耻骨。(图45)九圈后置于肚脐前。2脐前揉球,正、反各八次。(图46)3安静片刻,分手还原。(如图1)附记:在做以上各节动作时,要连续揉球(第七节除外),两眼始终注视球的转动(做晃头和侧屈动作时除外)。2练功要领?收式和起式路线刚好相反。做完前面七节功,最后要把气收回来。在围着肚脐转球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或目似垂帘,手在外面转,你要想着球(把球想得小一点)在肚子里面转,由大到小,慢慢转到当中来。到最后停在当中(正对肚脐),好像两手在两肾之间揉球。练完一套功,像种庄稼一样,到秋天要收获了,我们要把气收往命门,因为“命意源头在腰隙”,那儿是个根本点。精神要集中,要安静,养气的时候,手不动,安安静静注窟里面那个“球”在微微地“呼吸”。?这套功很好练,一说就会。但是我们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动作,而且要很好地运用意识,在练每节功的时候,意念都跟得很紧,那就难了.所谓跟得紧,一是对大动作跟得紧,二是对手上转球跟得紧,三是在做每个动作的时候,对里边这个肌肉动带着气动要跟得紧。另外你要把周身前后左右都照顾到,用意念把人体这个大气柱都充上。有人讲:“我怎么一练功就想别的事?”有这么多练功的内容,你的脑子还不够使唤呢,你还有机会想别的事?你只要特别认真地注意练功的内容,体察这几方面的东西,神就不容易跑.当你练功经常容易跑神的时候,你就安安静静地揉球,可以慢揉,也可以快揉,慢揉时体会里面,快揉时体会两面手的相互交替。练功时有这个球和没这个球感觉不一样。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个东西呢?因为以前我们的主要学员是病人,得让他们好病。如果他们光注意球,意念当中就会忘了抗病,忘了“要正常”。你看我们那时候解释“八句口诀”,顶天立地是上下的,形松意充是前后左右的,这一顶天立地,上下前后左右都有了,头顶到了云彩里面,脚踩到地底下去了,形松到了天边。为什么往天边想?让他不着于形,不着于气,把意念往外一开,把病气带出去,快点好病。我们现在练太极拳,得把神气练足,把气聚起来,意念不能放那么远。我们现在没那么多病气需要往外放,不能放到天边去,就放到五尺左右,好像有个筐把自己筐起来了,筐里面都是满满的气。这样运用意识,气的浓度更大,收气时意念更强。

太极球第二套



第一节起式

[动作路线]预备式: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两手持球于体侧,心静体松,呼吸自然。1球沿腿两侧向下,至膝,两球向前向下合。膝盖内收;球沿腿前面向上,至胯外分,至体侧京门穴,沿肋弓向体前合,于胸口,两球相合,上升至锁骨外拉,向上,经两耳侧升至头顶上方相合,上撑,然后于体前下落,至胸,沿肋外分,拉至体侧京门穴。2左手左球向前至肚脐前;右手右球向后至命门前,两手掌心相对,顺时针转8次;然后,逆时针转8次。尔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3左手左球向后至命门前;右手右球向前至肚脐前,两手掌心相对,顺时针转8次;然后,逆时针转8次。尔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4至体侧京门穴,两手两球正转8次;然后,反转8次。

第二节前冲螺旋

[动作路线]?接上式,两手两球沿肋弓向前向上合,于胸前相合,手心向下。?1右脚外撇45’,左脚向前上半步,目视前方。两球两手两臂,正旋前冲,身体随之做前后轻晃8次。之后,翻掌心向上,反旋前冲8次。?2收左脚,外撇45’,右脚向前上半步,目视前方。两球两手两臂,反旋前冲,身体随之做前后轻晃8次。之后,翻掌心向下,正旋前冲8次。收右脚,两脚并拢。?3左手正旋向前于体前,右手正旋落于体侧腰际。翻掌单臂前旋,右手右球从左手左臂下方旋出,于体前;左手左球落于体侧腰际,如此8次。之后,左手左球于体前,右手右臂于腰际,翻掌单臂前旋,右手右球从左手左臂上方旋出,两手掌背相对,左手左球落于体侧腰际,右手右球旋至体前,如此8次。?4两手两球收至胸前相合,两脚并拢。

第三节上冲螺旋

[动作路线]??1接上式,两肘上抬,两球两臂正旋上升,至头顶上方,上撑,然后下落,如此8次。然后,翻掌心向上。?2两肘上抬,两球两臂反旋上升,至头顶正上方,上撑,然后下落,重复8次。然后,两肘抬平,两球相合于胸前,手心向上。

第四节下冲螺旋

[动作路线]1接上式,两肘向下,两球两臂反旋向下,上升至胸,两肘抬平,如此8次。然后,翻掌心向下。2两肘向下,两球两臂正旋向下,之后,两肘上升至胸,抬平,如此8次。然后,两肘抬平,两球相合于胸前,手心向下。

第五节侧冲螺旋

[动作路线]?1两肘下垂,两球两臂分开向两侧正向螺旋,然后,反旋收至胸前,相合,肘抬平,如此8次。之后,两球拉开至体侧,两肘下落,手心向上,反旋,然后正旋回收,如此8次。之后,反旋伸至两侧,划弧前合,如此8次。之后,合于体前,然后划弧外开,如此8次。之后,再划弧前合,如此8次。之后,合于体前。?2两球相合于体前,然后分开;肘划弧,球不分开,如此8次;同样,内合8次。之后,两球平拉至胸前。

第六节单臂转球

[动作路线]1接上式,右手右球背于体后,左脚向左跨一步,两脚平行,左手左球正向划圈转球,如此8次。之后反向划圈转球,如此8次。2左手左球背于体后,右手右球拉至体前,正向划圈转球,如此8次。之后,反向划圈转球,如此8次。

第七节双臂转球

[动作路线]??1接上式,以右手右球为正,两球两手开始同时逆向划圈转球,如此8次。?2以左手左球为正,两球两手开始同时逆向划圈转球,如此8次。

第八节收式

[动作路线]1接上式,身体站直,两脚并拢,两球收至胸前相合。2肘上抬,两球经面前上升至头顶正上方,上撑,同时提脚震气,脚后跟:提—提—提!落!然后两球经面,下落至胸外拉,经两侧大包穴向外掏出,两臂向后向前向上,合于额前,两球相合,下落到胸口,沿肋弓外拉至体侧京门穴。3左手左球向前于肚脐前,右球右手向后于命门前,两手掌心相对,正转8次。之后,反转8次。然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左手左球向后至命门前,右手右球向前至肚脐前,正转8次。之后,反转8次。然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京门穴,正转8次,之后,反转8次。然后,两手两球下降,落于体侧。4全身放松,安静片刻,结束收功。附记:太极球第二套由于编创过于简明,所以,暂未附注练习要领和练习图解于后。只要依动作路线认真练习,即可取得健身奇效!







献花(0)
+1
(本文系卡丁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