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五味子等。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参芪膏、陈半六君丸、人参养荣丸等。 2.补血药: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白芍、枸杞子等。中成药有: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补血丸、定坤丸、当归养血丸等。 3.补阴药:北沙参、玉竹、麦冬、天冬、冬虫夏草、黄精、灵芝、石斛、女贞子、百合、柏子仁、龟板等。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柏子仁丸等。 4.补阳药:鹿茸、鹿角胶、狗鞭、海马、蛤蚧、紫河车、锁阳、淫羊藿、狗肾、杜仲,补骨脂、肉苁蓉等。中成药有:金鹿丸、金匮肾气丸、多鞭精、鹿茸片等。 药物都有两重性,虚症方可补之,无病不可随意滥用,有病也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否则有害无益。若确需进补,必须辩证进服,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分清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或者二者、三者、四者皆虚,再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补。如鹿茸、红参是温补药,阴虚火旺者不宜用,否则可致口干舌燥、咽痛便秘、烦躁不安;白木耳、天门冬、女贞子、生地是滋阴的药,但阳虚痰湿重者不宜服用;当归、阿胶、熟地是养血药,对血虚者有补益作用,但服用时间过长会影响食欲,造成腹泻。补药也是药物,也有适应症、禁忌症,应严格掌握。 记得保健品刚出来时,许多人拼命吃,想健康无疾长寿。后来实践中证明没多大用。但大众对上述古老中医的各种补品,寄予的厚望还在,人参、肉苁蓉等,野生的都挖完了,冬虫夏草、燕窝、鹿茸等,价格上了天。 任何药,包括补药,都是外力,都要通过人自身的内力起作用。 穴位与经络,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科学尚未证实,很多人不信。中医是内证的科学,不是计算、推理、试验得来的。几千年实践,经络对生命的作用非常之大,可说是决定性的,概括为行血气、营阴阳、处百病、决死生、调虚实。 穴位与经络,是聚气和运气的要塞与要道,它们淤了、阻了、不通了,就会不适、会疼、会病,就要治、要调、要泄、或要补。中医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很简单很重要,我们可以加强一下地说:“通则不痛不病,不通则痛则病”。 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关窍、皮毛,本身都是通的,自身通,与外界联系也通,是个通透的世界,“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是什么造成气滞血淤呢?1、外邪。湿热风寒等外邪势强入侵。2、行为不当。比如暴吃暴饮、偏食、不运动。3、情志过激。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4、宿缘。这个自悟不讲。 汗、吐、下、和、通、补,各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通”。打通经络,让阳气升腾,阴阳交贯,正常循环。“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黄帝内经》)。 督脉,是阳脉之海,统领一身的阳气和真元。督脉循行于人体后背的脊柱,在颈椎、胸椎、腰椎中间,内脏多挂连其上。随着年龄增长,脊柱会逐渐变形,督脉会逐渐运行不畅,阳气逐渐弱小,身体老化多病。只有保持督脉通畅,阳气旺盛,才能外抗众邪,内定情志。 看看那些老和尚老道士,八九十岁背都是直的。 如何保持脊柱正直阳气旺盛?祖宗留下很多法宝,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莲花生动功,等,都非常好。 糊涂医推荐一法,动作简单,但力度大,练后好处,冷暖自知。就是我上篇博文提及的“医家正椎”,动作与藏民大礼拜差不多。该文不让转载,各位去糊涂医博客查看。 药呀,补呀,作用有限,完全依赖,靠不住的。找到最简单的方法,打开自身俱足的健康开关,让阳气通畅周流,才是根本的有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