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病使用温热药小议

 昵称mt5Lu 2013-08-19

肺病使用温热药小议

作者:李大治 李 希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 福州 350003 

【关键词】  肺病 温热药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特点温热潮湿,依中医“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治则,又受西医抗生素治疗的影响,该地区治疗肺病以使用清热解毒寒凉药为主,常用“黄芩、金银花”之类,而“麻黄、桂枝”之类辛温热药则因惧其温热之性而少有人使用。然而临床上当用温热药之肺病不在少数,医者应以“有是证,用是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原则,不必拘泥于“三因制宜”,更不应中药西化而妄用寒凉。

  1 感 冒

  此病温热药使用甚多,凡有“恶风”者皆需配合“荆芥、防风”等辛温解表药,否则达不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效果,一味辛凉只会“冰伏”邪气,表证虽除,变生咳喘。此病尤以“恶寒、身痛”为典型症状,或伴“发热、清涕”,若见上证为主,不论何季节,皆需辛温之品为主导,“荆防败毒散或三拗汤”为代表方剂加减。发热者重用柴胡,伴咽痛者酌加双花、连翘,长夏季节暑湿当令配合“香薷饮”使用,其效如鼓应桴。

  2 咳 喘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古训人尽皆知,然而时至今日,多数医者,对存在感染时仍习惯以西医的思路使用清热化痰药抗感染治疗,而忽视了辨证治疗。实际上“温化痰饮”、“甘温除热”、“煨脓长肉”等看似有反常规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治疗咳喘,明确是否痰饮作祟,是辨证的一个主要内容。“吐痰稀白,胸闷纳呆,或伴浮肿,喜饮温水,饮后恶心,舌苔腻水滑”者当考虑痰饮存在,寒凉药或可起一时之效,但痰饮未化势必病情缠绵反复,故需坚持“温药和之”原则,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有时甚至需加附子以助温药化饮之力。据笔者观察,许多此类患者,虽夏月炎热,然长期服用温热药并不会出现不适。当然,痰饮化热者,酌加甘寒之品,慎用苦寒药物,以免病势冰伏不起。

  3 哮 病

  此病由“宿根”引起,每遇感触,发作哮吼,痰饮为病之根,故温化之剂在诊断“支气管哮喘”之初就当毫不犹豫地作为主要治疗药物,万不可因其存在感染,就滥用苦寒,忽视“治病求本”,当知邪热易清而痰饮难除。尤其“能夏不能冬”之阳虚甚者,更应于夏日阳气旺盛之时长期少量辅助以温阳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预防冬日发病。

  4 肺 痿

  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虚寒证者,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若按肺热治疗犹抱薪救火,寒者愈寒,虚者愈虚,自然难愈,需“甘草干姜汤”等甘温之剂,益气生津方可挽救,故临床见“长期咳吐涎沫,形寒,舌淡”为主证者,应考虑此病证,切勿犯“虚虚实实”之忌。

  另外,东南沿海地区,多为海洋性气候,终年潮湿,湿邪较重,北方人初来乍到,多会有自觉胸闷、疲乏、食欲不振等湿阻证候,日久则习以为常。从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来看,并非湿邪祛除,而是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取得新的平衡。在人体正气旺盛时,此种平衡或可维持,湿邪似乎并未为患,但当正气不足,或感外邪时,湿邪的存在便是治疗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趋下、黏滞、秽浊,当单纯使用透表、清热等药物时,风邪可解、热毒可清,但湿邪并未清除,故可致疾病缠绵不愈,并可变生他证。笔者临证视其舌苔厚腻情况配合调气、祛湿、化湿、渗湿之法,加用如“藿朴夏苓”或“麻黄、苍术”等温热药以肃其源、治其本,可获良效,这也是中医“因地治宜”理论在临床的具体实践。

  总之,东南沿海医者受地域因素影响,可能在使用温热药治疗肺病方面存在误区。当然,温热药的使用也不可拘泥。肺喜润恶燥,长期过度使用温热药物,势必伤及阴津,故很多医家在使用温热药,尤其是长期使用治疗肺病时常配合白芍、沙参等养阴药以监制之。另外,清热之品需以“辛甘寒”者为主,慎用“苦寒之品”,以防冰伏邪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