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邱坊4、6号,有个“五爱堂”,就在闾邱坊与皮市街的交叉口。宅院前身被称为“静中院”,主人是人称“上海纸业大王”的詹沛霖。 这座宅院平日里大门紧闭,入不得,但想看也不是不可能,早上八点多,一位大爷坐在门口,届时敞门通风,这时跑去恭恭敬敬地跟大爷磨一磨,老人家点头,就能进去瞧一瞧啦。 修缮完好的控保建筑 静中院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为市控保建筑。1943年,詹沛霖与夫人为了儿子詹家驹结婚买下了这座古宅。至于再往前宅子的主人,就很难考证啦。 静中院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格局。暂时里面基本清空,没有什么器物,宅院就显得尤其得大。东路有六进,第三进是大厅。后三进均为三间两厢楼厅,楼层连通。西路三进,一、二进是花厅。二进前有座庭园,假山、石笋、角厅,东墙月洞门有砖额“静观”两字,是当年建造时的遗物,末进为楼厅。 詹沛霖夫妇和子女们侨居海外后,静中院被收归国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对私改造时,静中院仅保留了门厅及西路花厅,其余的都被占用。2002年,政府落实政策,将西面的房产归还,詹家就拿出了17万元资金将住户迁出,又花费80余万元进行修复,随后将古宅捐赠给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作为敬老院。后来詹家又得知有关部门打算将房子东面的建筑改造出售,便又花费了20万元将其买回,并花费100万元按控保建筑的相关规定进行了重建。 今天看这所控保建筑,较早将房客们迁出,继而修复保护,都使得整座宅院保存得较为完整;特别是宅院虽经修复,但很多木雕门窗能看出依旧是“老”物,这就比起很多依旧房客庞杂,但门窗、石砖皆为后来添置的控保建筑,要珍贵得多。 叱咤上海滩的纸业大王 詹沛霖,1900年出生在苏州,24岁时到上海闯天下,开设了“益记印刷材料行”,零售纸张、油墨和文具等,后发展为“益记兴纸号”。由于经营得法,业务兴隆,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纸张代理商,是当时的纸业巨子,享有“纸业大王”的美誉。 抗战胜利后,詹沛霖更进一步投资兴建造纸厂,先后在上海地区创设了益中、建中和江南等多家造纸厂,其中以江南造纸厂最负盛名。詹沛霖也被公推为纸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及纸业银行董事长。同时他还大量投资房地产。 我们在1947年10月19日出版的《上海申报》上,看到一则关于物价的新闻,标题“责令詹沛霖 1948年,国民党政府试图利用币值改革缓和经济和政治危机,发行金圆券,限期收兑所有黄金、白银和外汇。为此,蒋介石还派蒋经国前往上海督阵。蒋经国亲自传讯了上海工商、金融界的头面人物,包括詹沛霖。此次著名的“金圆券”事件,让詹老心灰意冷、身心俱疲,之后离开上海转往香港、英国、美国发展,于1957年定居巴西圣保罗市,直至1991年逝世,享年91岁。 爱满天下的家族遗志 终其一生,詹沛霖都不忘回报社会,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他定居巴西后,依然心系故乡,经常捐助国内的慈善福利事业。詹沛霖的夫人张莼君女士也是苏州人,对苏州有很深的感情,自1983年起,他们每年定期捐款赠物给苏州社会福利院的耆老和幼童。 詹沛霖去世后,他的子女继承乃父遗志,坚持不懈地不断资助各地公益事业。家族先后捐资600余万元在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内建立了“沛霖楼”、“莼君楼”、“家驹楼”等。2005年10月,静中院全部修缮完毕。詹家在海外的五个子女将静中院改名为“五爱堂”,捐赠给市福利院。 其长子詹家驹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极具文物价值的古宅,应该很好地利用,可以设立老年公寓,让老人们多一个养老的场所,也可以建立一个文艺品商场或者做珍宝馆,让古宅同附近的花鸟市场连在一起,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购物的场所。 资料、图片:《苏州古民居》、《苏州旧住宅》等 特别鸣谢:苏州市方志馆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控制保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