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小巨人的艺术人生

 任如居士艺苑 2013-08-20

        钢琴小巨人的艺术人生

        ——记青年钢琴家沈文裕

    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笔者起初想叫“钢琴小巨人的成功之路”,后来又想,虽然在笔者的心中,沈文裕这样的专才、天才是个非常成功的人,但是不同的人对于成功有着不同的理解。虽然沈文裕确实做到了,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就像俞敏洪说的,在某一领域至少做到中国前十名,但是也有的人对“成功”二字有不一样的理解,有的人就认为从小到大各科成绩优秀,长大后做个普普通通的工薪族,有个平凡而和睦的家庭是成功;有的人就认为有钱、有房子、有车、穿貂皮是成功;当然,也有的人认为内在的高贵是成功,虽然这样的人很少。

    笔者想起以前采访过,但未刊登的采访对象。其中有个人说:“我宁可在偏远的小地方当第一名,也不在精英汇集的地方当最后一名”。这种想法不能绝对的说对不对,而是源于不同的人对成功的理解不一样、人生观不一样。而对于沈文裕这样优秀的青年钢琴家来说,在音乐领域,他毕竟已经很成功了,而且从他的成长道路上看,确实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所以,笔者把题目改为《钢琴小巨人的艺术人生》,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青年钢琴家沈文裕从小就被誉为“钢琴神童”、“钢琴天才”;他拥有超凡的天赋和钢琴演奏技巧;他为人十分单纯,有着未被世俗浸染的眼睛;他虽然身材瘦小,只有1.6米的个头,50公斤的体重,但在钢琴领域却是个“小巨人”。

    1986年10月13日,沈文裕出生于中国重庆市的一个平民家庭;1992年(六岁),沈文裕师从音乐教育家刘建平先生,学琴不到一年,就通过钢琴六级;1993年(七岁),沈文裕师从成都四川音乐学院郑大昕教授,便能演奏莫扎特协奏曲KV488;1994年(八岁),沈文裕能演奏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奏鸣曲;1995年(九岁),沈文裕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了他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之后在成都和重庆等地多次举办正式的钢琴独奏音乐会;1996年(十岁),沈文裕演奏了肖邦的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及许多世界名家名曲,同年两次受邀去南非巡回演出,引起南非全国轰动,被一些音乐权威和媒体誉为”莫扎特第二”;1997年(十一岁),沈文裕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大学师从豪尔教授,其时只照谱自学了十几个小时便能随CD唱片的速度完整地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世界上能弹奏这首曲子的年龄纪录最小的演奏者;1998年(十二岁),沈文裕在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中,他以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获得了学院历史上的最高荣誉,同年,他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整场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1999年(十三岁),沈文裕能演奏贝多芬的全部奏鸣曲和多次演出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2000年(十四岁),沈文裕与波兰乐团合作仅一天时间就演出和录制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协奏曲》两张CD专辑;2001年(十五岁),沈文裕转至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大学师从世界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凯默林教授,广泛涉猎和演出了大量高难度的大型钢琴作品;2003年(十六岁),沈文裕在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大赛上以令人惊叹不已的精彩演奏赢得第二名,成为该比赛最年轻的获奖者;赛后获邀到比利时法比约娜王家中做客,并获得“Arthur de Greef”奖(比利时联邦政府奖)。同时,比赛现场的录像也一起公开出版发行;2004年(十七岁),沈文裕的第一本纪实传记,由廖弟方老师编写的《沈文裕——从贫民家庭通往钢琴大师的奇迹》一书公开出版面世;2005年(十八岁),沈文裕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上轻松赢得第一名和香港首届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同年,他回到祖国的怀抱,准备用一流的音乐会回报祖国和世界人民;2006年(十九岁),沈文裕在四川重庆老家享受多年未曾享受的家人团聚生活,并在为他的下一个目标而准备着;2007年(二十岁),3月,沈文裕与俄罗斯国家爱乐乐团合作,在香港艺术节上成功的演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同年11月,沈文裕将《黄河钢琴协奏曲》改编成《黄河钢琴独奏版》,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改编曲目,这也是中国音乐界和沈文裕个人音乐生涯中的里程碑式的杰作。沈文裕因此而获得国内专家权威们的赞赏及肯定。同时,沈文裕演奏的《黄河钢琴独奏版》响彻中国,成为他在中国的招牌式的演奏曲目,《黄河钢琴独奏版》也成为他迄今为止演奏次数最多的曲目;2008年(二十一岁),沈文裕师从著名的钢琴家刘诗昆大师和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同年,沈文裕录制了中国的钢琴民歌集《炎黄风情》;2008年12月(二十二岁),沈文裕又获得了首届中央电视台钢琴小提琴大赛钢琴成年组冠军;2009年(二十三岁),沈文裕师从陈达大师;同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他被聘为深圳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成为迄今为止深圳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2010年(二十四岁),1月,沈文裕担任深圳交响乐团驻团钢琴家。
    作为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大赛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沈文裕成为了他们这一代中最传奇的钢琴家之—。他拥有超大的可供演出的曲目,包括了涵盖100个小时的独奏及协奏曲目集,这些曲目足够他连续召开50场不重复的音乐会。他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四十多个乐团合作演出过大约四十多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并在许多演出中弹奏了几乎所有最著名的、最高难度的钢琴作品。许多著名的专家权威都曾预言,沈文裕将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沈文裕至今还没有碰到过使他感到弹奏困难的乐曲,他能够轻而易举很快很好地演奏任何不同年代和不同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他已准备好用世界一流的音乐演奏会来报效祖国和世界人民。

 

    看到沈文裕的简历,笔者不禁感到震撼。中国的琴童不计其数,但是真正成为钢琴家的人却来寥寥无几,这一行也如同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钢琴的高贵,在于它的可望而不可及”,“要当钢琴家就像热带雨林中探险那样难,只有个别人能得以圆梦。”

    著名钢琴家乔治.波雷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们选择的是世界上最蠢的一个职业,成功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你要么特别有天赋,要么是睁着眼睛走错路……

    美国钢琴家大卫.杜巴尔采访了20世纪晚期的43名世界著名钢琴家后,感慨地说:当一个胸怀大志的钢琴家登上了音乐会舞台,他会发现,从琴房到音乐厅,其间的距离等于从地球到天上的星星!

    法国钢琴家西普林.卡萨利斯说,他计算过,如果将所有钢琴曲弹完,大约需要374年。

    可见钢琴演奏家的艰辛。而对于钢琴家沈文裕的成功,我们又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沈文裕的成功,可以说是自身的天赋、勤奋努力,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一,发现天赋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有很多人可能一生都发现不了自己的天赋,每天就知道写卷子、做题、看标准答案……有些在学生时代名列前茅,长大后成了普通的工薪族的人,感慨说:“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会成为特别的人,现在我却成了特别普通的人”,这确实是一种悲哀。而沈文裕的天赋从小就被发现了,与很多孩子相比,他是幸运的。

    想起小时候的生活,文裕说:“我儿时很贪玩,很调皮,根本没有什么梦想或理想。我五岁多学钢琴时,只是因为热爱音乐和感觉钢琴的声音很好听,比风琴和电子琴的声音好听多了,之前我弹过风琴和学过两个月电子琴,是我自己听见钢琴的声音后主动多次要求学钢琴的;我父母同意和支持我学钢琴也仅只是想为我培养一种业余爱好,那时都还不知道钢琴家的准确概念,更别说有想当钢琴家的梦想或理想了。”

    而后来,随着文裕的音乐天赋被发现,他才开始了真正的艺术人生。

    文裕小时候,常常到爷爷家去。每次到爷爷家都要经过西山公园。走在公园里的田径场上,总能听到喇叭里传出威武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而回到家里后,文裕就能在风琴上一只脚踩踏板,一根指头按琴键,把《运动员进行曲》的旋律弹出来。就这样,爷爷发现了文裕对音乐的敏感和超强的识记能力。爷爷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文裕的爸爸。起初,文裕的父亲肖元生还觉得这是夸张的说法,而后来,有一天,肖元生自己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沈文裕的音乐天赋。

    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文裕的父母在家看录像片《楚留香传奇》,而文裕在大床边铺了一张凉板先睡了。
第二天下午,文裕竟在20元买的小玩具小钢琴上用一根指头将《楚留香传奇》主旋律完整连贯地弹了出来。正是这件事,令肖元生的父亲更加坚信自己儿子的音乐天赋。

    于是,肖元生郑重地请了电子琴老师罗苏建教他识谱弹琴。在罗老师的建议下,肖元生为儿子买了一架日产的雅马哈电子琴。后来,由于文裕的音乐悟性极佳,便开始学习钢琴。

    笔者想起有一次与一位中学老师交谈,那位老师的女儿上高中,她一直怀着相对落后的思想认为,搞音乐的人一定是音乐世家出身,其实这种“一定”真是太片面了,沈文裕的家族里就没有搞音乐的。一个人适合干什么,发现天赋是很关键的。

二,找个好老师很重要

    中国自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对于大部分孩子的成长来说,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还多,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他人不可取代的影响。但是现在老师的道德和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一个好老师当然值得学生尊敬一生,但是一位误人子弟的老师却不值得称赞。在普通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这样普遍的情况:很多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就是因为喜欢这一科的任教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针对钢琴老师来说,选择钢琴老师,首先考虑的是老师的专业素质、音乐素养和师德状态。现在家长的盲目,刺激了当前钢琴教育市场的畸形膨胀。沈文裕在学琴之路上遇到了很多德艺双馨的老师,这也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在这里谈谈文裕的启蒙老师——刘建平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和高尚品德,值得人们学习。

    刘建平老师是重庆市江北人,时任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万县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刘老师196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35年来,除创作和整理了大量歌颂三峡人民的歌曲、器乐曲和民歌以外,还编撰了多部专著。刘老师在发现和培养儿童钢琴新苗、辅导儿童学琴方面有特别过人之处。在教学上,刘老师有以下特点:

1)教学经验丰富,刻苦钻研,教学方法独特

    在教学生弹钢琴之前,他会先教学生视唱练耳。刘老师专门编了一本《快速视奏练习曲》,跟刘老师学琴的孩子,在快速视奏方面比其他孩子高出一大截,并终生受益。

2)因材施教

    刘老师因材施教,针对沈文裕专门制定了特殊的教学计划。除了一周上两次课外,还在内容上加大作业练习量,布置数篇练习曲、乐曲,让文裕回家练。

3)发现人才,心胸宽容

    当刘老师发现沈文裕的天赋后,不但没有留下沈文裕作为自己的“教学成就”,而是把他推荐给更好的钢琴老师,这种为学生考虑的行为,是很多老师做不到的。刘老师当时说:“如果文裕在万县市学琴是为了业余爱好,我还可以教。如果进一步向专业发展,应该马上走。先到成都找郑大昕教授学,然后出国。不是我不喜欢文裕才这么说,正是我喜欢文裕,不愿耽误他的前程。如果为了名利,我肯定不会放他走,他可以为我扬更大的名,但是我不会这样自私,不能这样做。”

    刘老师给郑大昕老师写了封推荐信,让文裕到成都师从郑大昕教授。文裕离开万县市的那天清晨,刘老师和汤立君师母都来送自己最钟爱的学生。

    刘老师的无私奉献,忍痛割爱是值得称赞的。很多老师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发现有前途的音乐苗子,往往会把他藏着自己培养,以彰显自己的业绩。而刘老师却不是这样,他带着爱才、护才之心,无私地将文裕推荐给更好的老师。

4)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一位文艺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是德艺双馨。在为人处事上,刘老师也有着一般的钢琴教师没有的品质。

    1995年12月,文裕最挚爱的启蒙恩师——刘建平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病痛中的刘老师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文裕的父亲肖元生,不要回万县,也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文裕,不要耽误文裕学琴。

    而病重的刘老师心中放不下自己的学生,尤其是沈文裕。他竟然在自己没有完全躺倒之前,亲自到成都去看文裕。刘老师只说自己要到成都四川音协办事。他拖着病重的身体只身来到成都。到了成都,他没有去文裕家和郑大昕老师家,而是感到文裕到郑大昕家里上课的时候去看文裕。

    而刘老师一回到万县市,便卧床不起。

5)不求名利,品德高尚

    刘老师去世后,刘老师的爱人汤立君遵照丈夫的遗嘱,不收任何钱礼,而当地的鲜花店早已销售一空。在场的领导深情地说:“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恐怕再无一人能享受到刘老师这样的殊荣了!”

    刘老师和夫人汤立君自己并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对学生关怀备至、视如己出。当他们把当年买钢琴借的钱还清后,刘老师就让夫人把家庭困难的孩子教的学费以孩子的名义存起来,以便孩子们将来深造用。刘老师去世后,师母就把这些钱一一退还给家长们。

    直到今天,刘老师去世10多年了,他的墓前几乎总有鲜花。

三,家庭教育

    家长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自己要知道什么是“优秀”。有很多人盲目的攀比没用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真是悲哀。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一个对家庭负责任的父母,一个甘愿为孩子将康成长付出而又无怨无悔的父母,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

1)有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取代不了父母

    曾经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感情的亲疏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这正是在引导人们用客观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把“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演化成“我爱家人,我更爱真理”,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很多人怀着封建思想,认为长辈说的话,即使是错的,也要听从。这便是无知的表现了。俞敏洪当初创业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和爱人从公司“开除”,就是怕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刘备打天下,是听诸葛亮还是听父呢?进步的思想难以被认同,“山顶上的人和山脚下的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彼此看对方都是渺小的”。

    在沈文裕的第一本传记中,作者客观地讲到:“沈文裕爷爷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老来依旧盛气凌人”。后来文裕的父亲肖元生怕文裕跟着爷爷,有的作风难以改正,便把文裕接过来,自己抚养。可见沈文裕真的有一个难得的、明智的好父亲。

    当然不能以偏概全,这里只是一种情况而已。

2)家长要广泛涉猎教育类书籍

    由于应试教育,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大多不太重视阅读,也体会不到阅读的重要性。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在这一点,文裕的父亲确实做得特别好。在文裕准备学琴的时候,肖元生要了解钢琴的有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他为此特意买了作家刘元举先生写的《中国钢琴梦》一书。肖元生还写了不少有关成功学的警句,通过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积累了不少无形的财富。

3)有先见、远见,有魄力去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

    一位父亲在记录自己90后的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写过:什么时候,中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阻遏了“重点”、“示范”的泛滥,什么时候不再人为地分割、强化“重点”、“非重点”,什么时候废除了基于经济利益和政绩的校中校、班中班,什么时候废除了各自为政自立标准花样百出的金钱择校,废除了学生人格的分级、分层,才算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中国的教育改革才会有根正的突破,

    肖元生没有和一些人一样,盲目地攀比。他发现了儿子的音乐天赋后,在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他竟然给儿子的学校领导写信,请允许儿子下午回家练琴,除了语文数学课以外,其他下午课都不上,而是回家练琴。这种打破传统教育的方法,不是每个家长都敢尝试的,当然,也要谨慎为之。

    沈文裕的父亲肖元生先生的教育方式真是绝佳。虽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但是他父亲确实有普通的父亲没有的远见。很多家长都盲目地攀比:“你家孩子高考多少分呀?”、“你家孩子期末考试排多少名呀?”、“你家孩子考上哪个大学了?”……就在这没有用的虚荣和浮华充斥着人的思想的时候,肖元生的教育方法却如一缕清风,带着理性的清晰。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他知道培养专才的重要性,他能挖掘孩子的天赋,并鼓励孩子将天赋与勤奋结合在一起。当然,人和人的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有的人就不想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就想过平凡的日子。

4)尊重孩子,将自己处于与孩子平等的位置

    一些父母封建意识太浓厚,习惯于按自己的好恶安排孩子,漠视孩子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与民主意识,给孩子的压力太大。

    一位好家长,切忌动不动就把“不准”、“不要”、:绝对“挂在嘴边。家长要用平等的态度、商讨的语气同孩子交谈。

    家长和子女之间人格是平等的,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况且,家长不可能什么都正确,孩子的想法也有值得大人借鉴的地方。

5)学无止境,要不断完善自己
四,勤学苦练,专注钻研

    所谓各行如隔山。笔者想起某位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学音乐的人在大学真实享受人生,可以游手好闲了,可是我们还要努力呀!”说出这句话的人显然是不明白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显然也没接触过真正的艺术家。以沈文裕为例,的确,他有天赋,还有好家长,还有好老师,但是他自己也是非常勤奋刻苦的。他坚持每天长时间练琴,数十年如一日。常常从早上练到晚上。就算过年期间,他也不会中断练琴。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迈克.侯威专门研究过神童与天才,他得出的结论是:“一般人以为天才具有自然发生、流畅而不受阻的闪亮才华,其实,天才也必须至少耗费十年光阴来学习他们的特殊技能。要成为专家,就需要拥有顽强的个性和坚持的魅力。”

    他还统计过,以学钢琴为例,如果想变成还不错的业余钢琴家,至少需要专注地投入3000个小时的训练,如果想拥有专业水准,1万个小时是不能少的,不管你想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只要你肯拿出1万个小时来,在那方面不懈努力,你就能够成功。

    沈文裕说:“我在德国的前四年里没办法保证足够的练琴时间,我就只有利用任何的空闲时间在大脑中练琴,记忆和思考那些艰深的钢琴大作品;走路的时候双手在空气中或大腿的两侧旁练琴。正因为这种热爱和执着,我的钢琴专业不但没废掉,而且进步很快,连续不断地攻克了许多钢琴大作品。”

五,骨子里的那份纯真

    在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余秋雨评为让歌手解释一句名言,那句话是说艺术家要达到的境界:哲人的智慧,孩子的天真。其实很多时候,越是有大智慧的人,就越有单纯、天真地一面。可能有人觉得靠耍嘴皮、算计,能得到一时的“成功”,但是,很多时候,平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平庸,而伟大的人却要通过很长时间才能看出他的伟大。尤其是艺术家、体育冠军,那些人的伟大之处不是通过说话就能看出来的。

    我身边有一个人,曾经与花样滑冰世界冠军申雪、赵宏博吃饭。后来他竟然跟我说申雪、赵宏博是普通的人,因为他们不擅长语言表达,不会圆滑的出世。但是说出这话的人,成就又怎能与申雪、赵宏博相比。说出这话的普通人恰恰看不透伟大的人的伟大之处。

     沈文裕是个非常单纯的人。而那双眼神中,却透着艺术家的大智慧。

六,有关练琴

以下是沈文裕回答的有关学琴的一些问题

访:你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演奏上还是教学上?

沈:我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精力都是放在演奏方面的,我从不收学生;我19岁的时候到一个城市演出,有一个学琴的小女孩听了音乐会后在家绝食,非要拜我为师不可,没办法我教了她一年;时不时的有人慕名找上门来上课,为了拒绝收为学生,我大部分都不收学费;对少部分有钱人我妈故意提高学费每堂课一千元;总之,千方百计拒绝收学生。我去深大上过一些课,感觉有点不适应,毕竟这不是我的强项,关键是一教学生我就练不了琴,不练琴还当什么演奏家?!

访:你认为作为钢琴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作为钢琴演奏家呢,二者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沈:我不是钢琴老师,不太在行;但我认为作为钢琴老师首先应会听,敬业肯钻研,有很多解决键盘问题的好方法,最好能示范弹奏。而作为演奏家则必须保持练琴和很高专业水平状态,任何时地都能很好地演奏各种各样的经典名曲。钢琴教师一般擅长教学而拙于演奏,也有极少教学演奏都很棒的奇才;演奏家一般擅长演奏而拙于教学和缺乏耐心,但演奏家转为教师较容易,而教师转为演奏家则很难。二者的联系是一辈子都围着钢琴转。
 
访:现在每年一般有多少场音乐会?
沈:大概有二三十场吧,得看运气了。
 
访:作为职业演奏家,你在演奏中会有怎样的精神追求呢?
沈:作为职业演奏家,首先我必须尊重任何我演奏作品的作曲家,尽可能理解和表达作曲家的精神与思想感情;其次我必须吃透任何我要演奏的作品,做到烂熟于心和胸有成竹,并力争锦上添花;再者我必须对得起我的听众,竭尽所能地让听众们满意和高兴。
 
访:多次演奏同一首曲子时,是不断重复、模仿,还是寻求改变?你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面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或定位吗?
沈:任何的重复和模仿就脱离了艺术,演奏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会有不同的状态与即兴成份。演奏曲目的选择一般得主要尊重主办方的意见,我更倾向喜欢演奏古典名曲,有时又不得不考虑听众的喜欢和偏好,但我什么作品都可以很好的演奏,没有特殊的倾向和定位。
访:在个人艺术价值观上,你是追求个人艺术价值;商业价值,还是娱乐价值呢?
沈:在这方面我是三者兼而有之,你已为我作出了偏好排序,正是如此。
 
访:中西方的钢琴教师在授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利弊?
沈:在教学方面中外各有优劣利弊,中国的少儿基础教学要认真和强一些,而国外的青年阶段的教学则明显的有经验和丰富得多。
 
访:中西方的钢琴作品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沈:钢琴艺术是西方世界的文明文化,经典作品浩如烟海;而中国的钢琴经典作品很少很单薄,大部分钢琴曲是歌曲和民间小调改编成的小作品;中国的钢琴文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访:音乐与文学、美术、书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沈:音乐与各种文艺和自然与人类世界都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音乐抽象的微妙很难用语言说清楚。
访:你是否觉得国家须建立一种什么体制去鼓励现当代艺术的发展?
沈:我不懂体制的问题,但我感觉咱中国人不怎么敬业;比如现在全国修了那么多高级的音乐厅剧场,但状态好和调律好的演奏钢琴很少见;很多外国钢琴家来中国演出,弹了状态很不好的琴肯定不高兴和心里犯嘀咕:这些中国人怎么这样笨呢?连演奏钢琴都保养和调律不好!有关行业部门应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以高标准严要求来促进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古典音乐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七,沈文裕的学琴笔记节选
1,概我视奏时总是一片一片地视谱,像照相似的边弹边记忆,练几遍后就把乐谱装进了大脑里,再边练边消化各种相对细节和综合性结构与效果,然后烂熟于心和胸有成竹,就可以随心所欲和锦上添花地随手指的弹奏流泄出乐曲来。这整个过程主要是运用大脑的神经功能和高度的用心关注力,手指只是灵巧的配合与听从指挥调度。所以我一直都感性的认为练琴主要是练脑和练心,练手指是次要的。有很多听过我弹琴的琴友都误以为我的手指机能很好,其实我的手指机能跟外国弹琴的比起来差很多,仅只是跟国内弹琴的女孩子们的手指机能差不多。
2,音乐艺术很抽象,有相当的神秘性和随意与即兴的成份;忌讳固定化和呆板模式,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往往都有较大副作用,训练成了习惯,就可能抹杀了艺术的想像和灵性!
3,学琴主要有两大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精神层面;技术层面一般摸得见抓得住,大家都愿意学,精神层面就是西方世界的整个文明文化,象星空般浩瀚无边无际,大家都会感觉有点玄而不自觉地想忽略逃避。而学琴越是学到后面,技术层面就很难提高了,可精神层面却能无极限地发展和提高。
4,我多次说过,我从学琴直到现在从来没有有意识的进行过手指训练,童年时老师布置的练习曲我都当乐曲来练几遍弹熟就扔了,后来弹琴也从没碰到过任何技术障碍,可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钢琴乐谱和最难的乐曲全都弹过了,而且都能搬上台去演出。我弹琴很少出汗,触键用力不大,可声音很通透和传得很远,我弹琴的力道和声音效果大概算得上是次最重量级吧。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我个人认为,关键在大脑神经功能的反应速度,大脑的反应速度决定着手指的灵动速度,手指动作的速度和用力的集中度决定着力道及声音的效果,快速灵巧的触键远胜过笨拙的用力和手指肌能训练;动脑筋练脑和练心而致使有灵感及感悟与理解比训练手指不知重要多少倍。这有些玄妙和用语言说不清楚了!
5,我的恩师郑大昕教授曾因为我手小无力而担心过我的技术问题,但他从不强迫我搞技术训练,上课时也从不要求或强迫我必须怎样去弹,而总是告诉我可以有很多种弹法,还不断地借给我不同版本的大师演奏录像带,让我自己去分析鉴赏,然后再引导我深入地讨论,逐渐地培养成了我主动的学琴能力和自学的能力。我深深地体验到了主动的学琴能力和自学的能力,比缺乏自学能力的被动式的学琴不知要强多少倍!这大概应该也算是我学琴过程中的一个绝招吧。
6,学琴的人与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性学琴和主动性学琴两种类型。被动性学琴主要是家长要孩子学琴,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欢和热爱音乐与弹琴,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习惯;当然也有学的好的孩子渐渐地爱上了音乐而转为主动性学琴,但能这样转变的并不多。主动性学琴是孩子真的热爱音乐,学琴的积极性很高,不需要家长过分强迫和监督,只适当的指引管理就行,老师教一首某作曲家的乐曲,就会去了解某作曲家的大体情况而弹其一连串主要的作品,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了自学的能力,就是我们中国成语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好孩子肯定是非常的稀少,正因为稀少而难能可贵,幸运的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乖孩子!
7,我学琴最大的秘诀就是:我学琴一直坚持无门无派和无固定套路,所以至今都没有定型,仍然有很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在音乐钢琴界有很多风格流派和学术门派林立,各有其所长和局限。无论你身处哪门哪派,在一条道上学久了就容易走到底或顶,如不会突破和变通其它门路,就很容易定格定型而再难发展。
8,所谓的提高进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有的轨道上一点点的艰难前行,一种是有新的突破变通和质的飞跃。绝大部分琴友们老是纠缠于第一种进步。
9,我十多年来一直都坚持每天平均弹熟一个以上的新作品,量变促质变;只要是非常喜爱的乐曲,不用刻意去背谱也可很容易的就记住了。
10,我从学琴到现在,从来没有出现过手指手掌手臂疼的现象,但我认为,凡是手疼必然与弹琴时用力不对和不当有关系,自然用力和松弛有度是不会手疼的;特别是对琴童弹琴,应重点放在培养兴趣爱好和热爱喜欢音乐方面,少要求些声音力度和效果,等人长大后,弹琴者自然会知道怎样去追求声音的力道和效果。
11,古典音乐发源于西方的宗教和教堂文化,发展于宫廷的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后来逐渐地普及于社会的民间大众,整个过程都与西方的宗教文艺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骨肉相连的背景和关系。所以,学琴只在键盘上学是很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文化才行,而必须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键盘手指技术,另一条腿是西方宗教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概历史背景,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具体的说,你不论弹什么作品,都应该大概了解作曲家和感觉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内容背景;就好比学唱京剧,学到后来不光是会哼哼,还必须哼出点味儿来,而这恰恰是东方人学琴的最后和最大的难点!
12,我学琴的过程非常幸运,我的启蒙老师刘建平是个作曲家,他弹钢琴完全是自学的,教学生一般都是先从音乐启蒙教起,我跟他学弹琴很自由,除了音乐还是音乐,从来不要求我手型动作这样那样的;师从郑大昕教授后,郑老师虽讲过高抬指等很多方法理论,但也从来不以任何方法理论来要求我照着做;我不喜欢什么方法理论的,只管一门心思的怎么舒服就怎么弹,想弹什么就弹什么;倒是人小瘦弱手又软成全了我,我力太小又怕累,就随时琢磨着怎么偷懒省力用巧劲。后来的所有老师见我喜欢弹琴,更是不要求我的手指和动作,只讲音乐和理论,任由我想怎么弹就怎么弹。说实话,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我内心里也不知究竟该怎么弹琴才是最好的弹法,我想找到最好的弹琴方法,就见一个大师弹琴就私下照样尝试着模仿学习,以致后来几乎所有知道的大师都模仿学习完了才发现,还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手指条件按自己习惯的弹法最舒服实用。小时候,我还翻了一本著名权威写的怎么学弹钢琴的书,我一看头都大了,一认真阅读头就发晕,要求这样,要求那样,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要求得太细太难了,如非要照此学琴会感觉很痛苦,我仿佛甚至宁愿选择不学琴;当然,琴还是要学的,但没法能照此书学。长大后,我知道了霍元甲的迷踪拳和李小龙的截拳道,无门无派凭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最简洁直接的招式很实用厉害,没有招式就是最好的招式。我想,学琴的道理或许差不多是相通的,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和谐的,学琴弾琴的动作过程能顺其自然和简洁就好,热爱音乐和喜欢弹琴自然会解决好许多问题;如人为要求的动作招式和规矩太多了,很容易顾此失彼或造成不必要的无法周全的紧张及压力,结果可能使学琴弹琴变得更复杂更艰难和更容易犯错误。此乃我学琴的体验及一家之言,谨供参考和交流。
13,我发现中国琴童们有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误倾向:即从学琴开始直到大学里都在大量的进行手指技术训练,而对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的理解学习相对较严重的不足。我对此现象很难理解!可能我学琴太轻松顺利了,弹琴从来就没遇到过任何技术障碍,所以从学琴开始的绝对重心都主要是放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上,几乎没有专门进行任何有针对性的手指技术训练;尽管也花过非常少的时间弹老师布置的练习曲,但都是敷衍马虎懒得用心;我很不喜欢弹单调乏味的练习曲而喜欢弹各种各样的经典名作,音乐作品弹多了,理解性和包括手指技术的综合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水涨船高地提高了。我认为,少一些手指技术训练,多一些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和弹奏可能效果会好得多及效率会高得多。琴童琴友们不妨试试看。
我多次强调少进行专门单调的手指技术训练并不等于说弹奏的技术不重要,而是希望琴童琴友们在弹奏很多作品中去认真努力地得到更全面综合的技术训练,比如尽可能的少碰音或弹错音,充分地理解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和意境风格等;如果这些主要的方面都没做好,技术又有什么用处和怎么能算是技术好呢?
真正的技术技巧绝不只是跑动流畅和局部的弹奏能力,而是非常复杂的综合全面的演奏技能。要在弹奏中充分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意境风格,即思想感情和每一个细节与最难的微妙之处。
所谓的天赋才华和能力,就是在接触乐谱和琴键时,音乐已活跃于心中,并能从手指自然顺畅地流淌出来。
我们学琴的过程和目的,都希望用使用最好的学习方法、花较少的练琴时间和精力去求得最快的进步和最好的效果。我真的很想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来帮助琴童琴友们更快更好地学琴,但我的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得到大家的反馈交流和支持,以帮助我能坚持写下去!
14,我接触了很多琴童和家长,他们有一种较普遍的错误:对优秀演奏家或好老师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希望,以为他们手里有灵丹妙药或诀窍,可以使自己的学生成才成功。其实,世界上很多非常优秀的演奏家一辈子都没教出过使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学生,很多非常著名的钢琴老师也都没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成钢琴家;如他们真有灵丹妙药或诀窍,那肯定会先把自己的孩子教成钢琴家。我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好老师的重要,好老师的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和琴童本人的艰辛付出及勤学苦练与钻研!
15,古典音乐现在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和考验是:演奏家越来越多而听众越来越少,演来演去听来听去都是一些圈内人,很少有圈外人来参与,长期这样下去发展道路就会越来越窄。古典音乐如要发扬光大,重大战略和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扩大听众群和爱好者。象中央电视台钢琴小提琴大赛这样的音乐活动就很有效果,能快速地扩展听众群和爱好者,只可惜这样的音乐活动太少了!连央视音乐频道也一天到晚都是流行的唱歌跳舞,很少有古典音乐的推广和介绍。我觉得中央电视台应该专门设立一个古典音乐频道才好,以便于培养更多的古典音乐观众和听众。
我在较多的演出中对培养古典音乐新的听众群也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我发现外行的听众特别喜欢听他们熟悉的音乐作品,其次是喜欢听热闹和炫技的作品,如果老是弹些听众既不熟悉又不热闹炫技音乐作品,外行听众就只有打瞌睡或走人了。我想,作为演奏者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听众的感受,最好使音乐会与听众保持良好的互动效果。
16,学琴道路上最大的一个困惑:时间精力不够用。怎么办呢?只有放弃玩耍和牺牲很多生活学习中次要或不重要的东西来换取琴艺的进步,想想还是划算的,那些人人都会玩的东西究竟又有多大价值呢?我的恩师郑大昕教授说得更绝:要想琴弹得非常好,得拿命去换。不可谓不经典!
中国的琴童琴友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不论弹哪个作曲家的作品,弹出来的风格和味道都差不多,仿佛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这是文艺的大忌。主要原因是对作者作品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及风格流派不太清楚所致;在正确的弹奏作品时,最好还得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及个性风格,别具一格的特色永远是艺术的最高追求!
关于艺术的理论有很多很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奉行实用主义,什么实用就试行什么。
有琴友想我谈谈出国留学的情况,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没有能力说清楚。况且我出国留学才11岁,有我妈妈陪读,几乎所有事情都是我妈负责打理,如没有我妈在身边照顾我,我是肯定没法对付留学生活的!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留学生活都是有利有弊的,最大的困难是:必须学好外语和适应新环境及没法保证练琴时间。我现在认为,如不是想做职业演奏家,就没有必要出国留学;当然,喜欢外国生活或想在国外结婚和成家立业的人除外。总之,出国留学是一种很大的冒险和挑战,绝对是强者才应有的选择!
17,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在钢琴演奏和精神层面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提高上永远无穷无尽,几乎没有任何人的演奏真能做到无可挑剔!但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琴者或演奏家都应该在艺术的道路上竭尽所能和全力以赴!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我有责任和义务不负众望地使其发挥到淋漓尽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