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永玉:谁把我的时光偷了

 无门和尚 2013-08-20

   上帝是否存在?在许多悲欢离合的关头,在许多懵懂迷失、顽灵不化的顷刻,人类就像祥林嫂打问灵魂之有无一样,绝望而又不甘心绝望地俯仰天问。

  上帝究竟是否存在?当我读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最新出版的《赫本风格:好莱坞永恒时尚女神》一书,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你只能如此信奉,否则你将无法理解何以世上会出现如奥黛丽·赫本这样集容貌的至美与心灵的至真至善于一身的女性;你将无法理解何以世上真会有一位名叫奥黛丽·赫本的女性,以一个女人血肉丰满的一生,身体力行,实现了人类对美丽、良善、崇高等等一切至高理想的永恒追寻。

  《赫本风格:好莱坞永恒时尚女神》一书的作者帕梅拉·克拉克·基奥是一位美国女记者,兼做电视制作人和编剧等职。该作者通过大量的对于奥黛丽·赫本生前好友——比如她合作终生的著名法国服装设计师纪梵希,她的成名作《罗马假日》的合作者、终生的好友、好莱坞大牌明星葛里高利·派克,以及亲人——包括她的两任丈夫和最后的“灵魂伴侣”和她的两个儿子的采访,证据确凿地引领读者走近奥黛丽·赫本。她将纷乱的、通常情况下都是片言只语的访谈,整饬成为一部事实完整的名人传记,透过一种群体回忆,一种集体记忆,发掘奥黛丽·赫本的永恒魅力之源。她化怀想为“再亲历”,让读者有机会见识与亲近奥黛丽·赫本,这世间不可多得的完美者。
  即使是在美女如云、佳丽流转的美国好莱坞和法国时装界,奥黛丽·赫本的美丽也被惊为天人。1951年,好莱坞一部新片《罗马假日》准备开拍。该片的故事后来妇孺皆知,至今脍炙人口:一个不想被控制的欧洲公主安妮,在某夜偷偷溜出皇宫跑到城里去,与一美国报社记者邂逅。由葛里高利·派克饰演的美国记者让深锁皇宫的安妮公主享受了浪漫的罗马和令人消魂夺魄的爱情。葛里高利·派克当时已是好莱坞熠熠生辉的明星,而制片方希望找一个没有知名度的演员来扮演安妮公主一角。刚刚从老家荷兰来到伦敦寻求发展的一名普通舞蹈演员、23岁的奥黛丽·赫本被通知前往纽约试镜。奥黛丽后来回忆说:“我不知道威廉·怀勒是谁,更无从知道他往后对我的事业会有何影响。当时,我真的一点概念都没有。”特别是,她那时既不了解都有哪些电影,更从未演过戏,也不曾开口说过台词。有个年轻人帮她对台词时,她羞涩、紧张,人变得很僵硬。但是,等在罗马的导演威廉·怀勒一看到奥黛丽试镜的带子,顿时意识到她有着凡人无法抵挡的魅力:“她就是我寻觅多时的人。”他回忆说,“她是如此富有魅力、有天分且清纯可人。她绝对是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人!”而葛里高利·派克在事隔46年之后,依然含情脉脉地说:“我很喜欢她。事实上,我爱奥黛丽。像她这样的人,你很难不爱上她的。”www.findart.com.cn

  《罗马假日》使奥黛丽·赫本一炮而红,从此如日中天。《纽约时报》观察说:“一见到《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的打扮,几乎有一半的年轻女孩不再把内衣填得满满的,也不再蹒跚地踩着像钻孔椎般细的高跟鞋走路。”然而,奥黛丽时尚热潮并不止于模仿她的穿着。一夜之间,“街上的每个人几乎都剪了赫本头,”德瑞达·米尔回忆说,“大家学着她走路、说话的样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像奥黛丽·赫本,这股模仿热潮持续发烧长达10年之久。”好莱坞历来以造梦工厂著称,然而奥黛丽·赫本不是梦。她从一开始就从她的银幕形象中走出来,建立起自己独树一帜的为世人所神往和模仿的时尚风格。正如科科·夏奈尔以她的黑色小外套著称、格雷斯·凯莉以其爱马仕皮包著称,奥黛丽·赫本赋予女性的是她的赫本头、平底鞋、夸张的黑色太阳镜。“女性视今天的打扮穿着为理所当然,”设计师米歇尔·科斯观察说,“但如果不是奥黛丽·赫本的话,她们今天不可能有这样子的穿法。”《赫本风格:好莱坞永恒时尚女神》一书表明,赫本风格“不是靠着时装设计师或是片厂行销部门制造出来的”,奥黛丽也“不是好莱坞训练出来的”。奥黛丽·赫本正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乐观主义盛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鼎盛时期。女性也正在这一时期得以纷纷步入职场,接受大学教育,经济独立,寻求自己的梦想。此时她们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经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种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样貌。奥黛丽·赫本正是应社会潮流和时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欧洲人的优雅与美国人的活力、成熟世故与天真清纯复杂交织的特质,以其与生俱来的对时装的明敏、识见与体悟,建立了现代美学的新标准。在20世纪乃至今天,是奥黛丽·赫本以激进的姿态和绝对的勇气,改变了世人所公认的美女定义。她特立独行的扁平身材、短发、平底鞋、剪裁合体的简洁裤装、衬衣等等,将女性从简·罗素式的蓬松卷发、紧身毛衣、紧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女性从对丰满的胸部或身体的近乎偏执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预设中解放出来——“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胜的人”。
  正如该书所一再赞叹的,奥黛丽·赫本具有“无远弗届”的影响力。1990年美国《时人》杂志推举她为“全球最美丽的50人之一”。她辞世3年之后的1996年,《哈泼与名媛》杂志做了一项找出当代最美丽女性的民意测验,赫然高居榜首的依然是奥黛丽·赫本。从化妆、运动、饮食、银幕形象等诸多方面揭示奥黛丽的魅力之源,自然是《赫本风格:好莱坞永恒时尚女神》一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该书更强调了丰富而深邃的心灵的力量和独特的经历之于造就奥黛丽·赫本永恒之美的决定作用。奥黛丽·赫本于1929年5月4日生于布鲁塞尔。她6岁时父亲不辞而别,抛弃了她和母亲。1944年,由于她母亲的家族被疑为有部分犹太血统,她最亲近的舅舅和表哥被德国侵略军处决,进占的军队还扣押了她外祖父家的财产和银行帐户。1945年,她经历了所谓的“饥馑之冬”,饱受饥饿的折磨。这一切造成了她终生无法复原的伤痛,所以她那明艳的双眸即使闪烁着笑靥,也永远潜藏着一丝淡淡的忧郁和阴影,也因此奥黛丽终生视尊严为人生最重要之物。无论是处于饥饿还是濒临死亡,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她自己,她都尊重并保持了人的尊严。在她生命的最后5年,她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此生最终的,也是最持久的角色——人道主义者。她远离巴黎的世界著名时装店、百老汇的灯光、好莱坞的歌台舞榭,轻装便服行走在澳门、日本、土耳其、芬兰、荷兰、中美洲、澳洲和非洲,帮助那些没有政府关心或少有人理会的处在饥饿中的儿童。在这生命的最后5年,她完成了50趟这样的人道主义之旅,直至1992年11月结束了到索马里的艰辛之旅后她感到身心疲惫,仅仅两个月后就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她以此来回报联合国和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们在她少小时代给予她的帮助:在德军占领下的荷兰,是联合国向正在饥饿中挣扎的15岁的她和她的家人提供了他们急需的面粉和牛奶。

  对于在庸常人生的污泥浊水中摸爬滚打的我们而言,奥黛丽·赫本的惊艳之美和懿德范行不啻天堂之音。奥黛丽·赫本一生十分喜欢泰戈尔的诗。其中有一句是:“每个小孩都是上帝用来提醒我们,这世间还有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