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实施“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

 shoudu 2013-08-20

  所谓“一元多层次”是湖北省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体系,具体指:以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一元,统领“两圈一带”、“四基地一枢纽”、“一主两副”等战略;统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荆州振兴崛起、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荆门打造“中国农谷”、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以及鄂湘赣三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等工作平台。

1.“两圈一带”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2.“四基地一枢纽”

   湖北要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一主两副”

   以武汉为省域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襄阳加快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把宜昌建设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4.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
5.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6.两山试验区

  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
7.鄂州综合配套改革示范(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
8.荆州“壮腰工程”

  即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分为主体区和辐射带动区,主体区为荆州市全境,辐射带动区范围为荆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全境,总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其战略定位,即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秀示范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和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9.荆门打造“中国农谷”(省级战略)
10.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省级战略)
11.鄂湘赣三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这是继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三角地区之后,长江中游地区的“中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增长极,正呼之欲出。根据赣湘鄂三省的构想,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整合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而成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将逐步实现“五个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文化旅游一体化和生态保护一体化。

武汉
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振“大武汉”的雄风
襄阳
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
宜昌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黄石
“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战略,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十堰
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荆州
大力实施“壮腰工程”,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荆门
推进和支持“中国农谷”建设,高水平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鄂州
鼓励和支持成为全省地级市综合改革的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前列
孝感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黄冈
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
咸宁
推动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
随州
建设世界华人谒祖圣地,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恩施
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繁荣、开放、文明的全国先进自治州
仙桃、潜江、天门
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成为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神农架林区
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知识链接
2011年
2月16日,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高度赴恩施召开现场会,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率先启动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
4月2日,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现场办公会,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振“大武汉”的雄风。
4月7日、11月27日,在襄阳分别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
4月8日、11月26日,在宜昌分别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8月31日,在恩施召开现场办公会,支持恩施加快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繁荣、开放、文明的全国先进自治州。
11月26日,在荆州召开现场办公会,支持荆州实施“壮腰工程”,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2012年
2月11日,在荆门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推进和支持荆门“中国农谷”建设,高水平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月25日,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十堰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3月21日,在黄石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黄石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战略,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3月28日,在鄂州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鼓励和支持鄂州成为全省地级市综合改革的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2012年4月6日,在孝感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孝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4月16日,在黄冈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黄冈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
5月21日,在咸宁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和推动咸宁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5月29日,在随州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随州建设世界华人谒祖圣地,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27月20日、8月7日、8月14日,分别在仙桃、潜江、天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和三级干部会,支持三个直管市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成为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28月23日至25日,在神农架林区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支持林区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建成世界着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两圈驱动”催生“湖北模式”
 湖北省委、省政府继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的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战略构想,形成“两圈驱动”,优势互补发展大格局,成为覆盖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湖北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湖北的整体发展战略更加完善、丰富和科学,是切合湖北实际的大手笔规划,为拓展湖北全省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注入全新的内容。“两圈驱动”可圈可点,所催生“湖北模式”给人以启示。
一.“城市圈”定位一个“好”字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总体方案已获批,圈内上下都在抢抓机遇,力求先行先试。在创新的前提下,坚持科学发展,但决不能人为放慢速度求好,更不能停滞不前求优,而要在发展中优化。武汉城市圈投资近1.3万亿。“融城”大幕已开启,一连串冲破藩篱的大戏接连上演。武汉青山区循环经济和汉南区城乡一体化成为亮点。
1.武汉青山区循环经济试点
  武汉市青山区是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随着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压力日渐加重,青山区做出了抉择: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从青山资源环境承载力出发,提出以武钢、武石化、青山电厂“三个企业”为代表,打造循环型企业;建设都市工业园、环保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孵化园“三大园区”,为“冶金、石化、电力”三大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循环提供有效的载体和支撑;围绕生态产业、生态宜居和生态保护“三个生态功能区”,构建循环型城市。将用5年时间,把青山打造成国内先进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城市,当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2.武汉汉南区“融城”试点
  作为湖北省第一个编制《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的先行区。武汉已在汉南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试点,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汉南区由于人口规模不大,在改革的力度、试验的广度、改革试验的效果方面均相对易于把握,先行先试有着独特的有利条件。此外,跨地区的武汉新港左岸从黄陂区窑头至黄冈市的蔡胡廖,岸线全长59.72公里;右岸从青山区武钢运河口至鄂州市长港出口,岸线全长71.31公里。整个武汉港将向东延伸50公里。鄂州市也成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注:循环经济是突破口,“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目前在全球尚无成功案例。所以如果探索成功了,“武汉模式”将为中国,甚至是为全人类趟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发展路子,不仅开全国之先,更具有世界意义。)
二.“旅游圈”突出一个“快”字
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统筹湖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鄂西加快开放开发步伐、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鄂西虽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等诸多优势于一身,但大多属于老、少、边、穷、山、库区,因此,湖北两年内将投资千亿元加速“鄂西圈”建设。通过建设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的珍珠串起来,努力做到成线、成带、成圈,切实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而成熟运作多年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成为“旅游圈”的样板。
 武当山风景区开发建设始于1980年。2003年成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武当山经过近2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鄂西北重要旅游中心。目前,武当山特区是中国4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重点宗教活动开放场所和中国武林之乡,1994年武当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跨“双圈”运作发展现代农业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更为湖北广大农村发展提供契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范围涉及仙桃、洪湖、监利三个县市的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和工业园区。该区域是湖北重要的优质水稻、水产、畜禽板块集中生产基地。湖北省委、省政府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整治与村镇建设为抓手,为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新路。
 尤为重要的是,“城市圈”有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科教和智力资源,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旅游圈”有资源(能源、矿产、旅游、文化)优势,湖北从本地实际出发,确立“两圈驱动”产业功能布局,实行差异化空间发展策略,来抢占发展先机,实现湖北全境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各展其长、比翼双飞。进而达到缩小湖北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只有集 “两圈”之优势,在成功对接、聚集、组合,构建起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平台,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的前提下,“两圈”实现融合互动、协作共赢,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指日可待。所催生的“湖北模式”为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提供注解。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行的“城市圈”和“旅游圈”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寄生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圈”中。“城市圈”和“经济圈”讲的是城乡一体化、经济融合和协调发展,强调区域内“兄弟同心”;而行政区划主要是“分”,强化竞争主体。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干预多于支持,行政区划成了阻隔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看不见的墙”。调整湖北行政区划是时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