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百讲14:最早的对联

 江山携手 2013-08-20
最早的对联

 

    前此谈一至四言的对联,是想从短联或说超级短联说起。因为一般人习惯上把对联想像得较长,而且简单到只是春联。而首篇谈《对联的含义》,有网友提出不同意见。我想,我的解释是对的,他的说法也没有错,我是给中学生讲对联,是方便说法。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要说对联的含义,必须联系另一个问题,就是最早的对联。而这个问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说容易,取常识,一般认为最早的对联是后蜀孟昶时所作的对联,原联是:

    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

    嘉节号长春。平仄仄平平

    据《宋史·世家·西蜀孟氏》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古人以为桃木可以辟邪,门两旁置桃板刻门神图像,早晚在东汉已经出现。在桃府上写文词,叫桃帖,诗就叫桃符诗。而孟昶所题是一副对子,就叫楹联,后来人们也把春联叫门神,就出于此。到宋代对联应用已经很广,王安石诗“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般就以为诗中的桃符就是春联。

   其实,人们谈论最早的对联,显然是把对联当作独立的艺术形式来看的。孟昶作的桃符词就是独立的副对联。

而说难,说是关于这个说法,有人考证为公元964年,但有人提出发现有更早的对联存在。所以我这里只说,后蜀主只是习惯上一般认为创作了最早的对联,如此而已。

   如下文《中国目前最早的对联》(作者黎凌云)就是一个例子,不过我个人不相信这个就是最早的。原文如下:

   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渊源是博大精深的。就对联这门既高雅又通俗的学问来说,也是这样。古代的圣贤豪杰,以至皇帝老子,莫不至爱为之。今天喜爱的人也为数特多。每逢过年、结婚、祝寿、丧葬等红白喜事,人们都喜欢写对联、贴对联。许多名山胜地风景区的楼、台、亭、阁,更少不了对联。正因为有人喜爱对联,所以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对联作品,一经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就会成为洋洋大观,鸿篇巨制。湖北省楹联学会以陈东成、闻楚卿为首的一班人,历尽十年,饱尝甘苦而编纂的《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就是一部颇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联书。


   过去楹联界都说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919—965)的那一副春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现在的楹联史就不能这么说了。


   其一,从现在起,这种说法已被《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的事实突破了。《黄梅分卷》、《咸宁分卷》、《黄冈分卷》、《京山分卷》、《蔡甸分卷》均有突破,其中《江夏分卷》突破5例。而时间最早的一例,即是《江夏分卷》里的《江夏王(李)道宗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为了让众多的联友了解情况,弄清事实真相,笔者先后三顾湖北省图书馆,见到了这一珍贵对联的庐山真面目。该联在省图书馆特藏部是这样被珍藏的:“类号”:史地593;“书名”:《灵泉志》,共3册;“备注”:抄件。请注意,是孤本“抄件”,有史料可查。


   其二,历史辞书载:李道宗(公元600—653年)唐初大臣,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儿子,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的叔伯兄弟。唐太宗即位后,与李靖等攻东突厥,俘颉利可汗,有战功,先擢升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封为“江夏王”,并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后于高宗永徽年间,为长孙无忌所诬,流放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途中病死。


   其三,据甘方武考证:“所有这些,《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都有较详细记载。李道宗并在灵泉山建有‘紫萼园’,‘隐居数年’。现今‘昭园’东侧尚有其墓。”笔者为此两次前往当今楚天名胜龙泉山。在风景区管理处段先龙陪同下,找到了李道宗墓地。

   天天新按:这个江夏王李道宗,据唐书载,李璋,封毕王;璋子韶,封东平王,韶子即道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