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启仲教授:百日咳从肝论治

 共同成长888 2013-08-20

 郑启仲教授:百日咳从肝论治

郑启仲教授:百日咳从肝论治

        郑启仲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小儿急、重及疑难杂症。坚持“读经典做临床,用经典促创新”,对不少疾病理论见解独到,临床疗效卓著,使后学耳目一新。现将其治疗百日咳经验介绍于下。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顿咳、顿呛、疫咳等。病程可达2~3个月以上。“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明·沈时誉《治验·顿嗽》)。郑启仲运用《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于1986年提出了“顿咳从肝论治”的见解,认为百日咳“其感在肺,其病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应“治从肝论,镇肝止咳”,并创拟了“镇肝止咳”一法及“镇肝止咳汤”一方,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治从肝论  镇肝止咳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病初感,其治法与风邪犯肺同,所谓“时医到此,束手无策”(《治验·顿嗽》),是指痉挛性咳嗽而言。

        对于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郑启仲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上述理论见解和临床体会,提出了“镇肝止咳”的治法,创制了镇肝止咳汤一方:柴胡6克,生白芍10克,代赭石10克,青黛1克,炒僵蚕6克,胆南星3克,甘草3克。为3~5岁用量,可随年龄增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方中柴胡疏肝以散肝热;白芍平肝缓急;赭石重镇肝逆;青黛清泻肝火;僵蚕为治风痰之圣药,化痰息风止痉;胆南星清热化痰;甘草泻火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肝泻火,平肝降逆,化痰息风,镇肝止咳之效。热重者,加黄芩;呕吐者,加姜半夏;目睛充血者,加黑山栀、赤芍、丹皮;鼻衄、咯血者,加白茅根;咳久而出现阴虚者,加沙参、麦冬;面目浮肿而出现脾虚者,加白术、茯苓。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节选于《百日咳从肝论治---郑启仲临证经验》一文

        作者:郑宏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