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颗粒饲料的研究与应用微颗粒配合饲料又名人工浮游生物,美国科学家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一些水产研究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已开始生产和销售微颗粒饲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微颗粒配合饲料在营养和性状上越来越完善,其适口性、水中悬浮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好,特别是针对鱼、虾、蟹及贝类幼体的生长特性、营养需求,配制生产专用的微颗粒饲料,经过与轮虫、卤虫并用到完全替代轮虫和卤虫,微颗粒配合饲料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微颗粒配合饲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浮游生物混合使用进行育苗生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水产苗种生产,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培育单胞藻、强化浮游动物、添加半人工饲料(蛋黄、豆浆)等方法,来解决苗种幼体的开口饵料和幼体生长培育所需的饵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水产养殖苗种生产要求提高,传统使用的生物活性饵料,特别是卤虫卵,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不稳定,不仅在产量上已远远不能满足苗种生产需求,同时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更是增加了苗种生产的波动性和风险。为此,国内有关的水产科学家也开展了微颗粒饲料的研究,加工生产微颗粒饲料来替代生物活性饵料,许多生产厂家正在逐步用微颗粒饲料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活性生物饵料进行水产动物苗种生产,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1微颗粒配合饲料的性状 1.1规格性状 微颗粒配合饲料是指粒径在1.0mm以下的颗粒饲料,一般颗粒饲料设备,难以生产粒径1.5mm以下的颗粒饲料,过去将1.5mm以下的配合饲料称为微颗粒饲料,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已经可以生产粒径1.0mm的颗粒饲料了,因此,现在将1.0mm以下的颗粒饲料称为微颗粒饲料。微颗粒饲料根据粒径大小可分为以下规格:<50μm,50μm~100μm,100μm~150μm,150μm~250μm,250μm~350μm,350μm~500μm,500μm~800μm,800μm~1000μm等规格。也有根据习惯用法分为,<300目,300目~200目,200目~100目,100目~60目,60目~40目,40目~30目,30目~20目等型号。微粒配合饲料的性状及功能要求见表1。 1.2应用分类 苗种培育饲料是用于苗种幼体培育所需,根据所培育苗种的营养需求、摄食习性可分为,贝类苗种用微颗粒饲料、贝类亲体用微颗粒饲料、虾蟹类苗种用微颗粒饲料和鱼类苗种用微颗粒饲料,目前作为鱼类苗种用微颗粒饲料有淡水鱼类微颗粒饲料、海水鲆、鲽鱼类、鲷科鱼类和海水鱼类通用微颗粒饲料。 表1微粒饲料的成分及性能要求 营养成分 含量/% 性能 要求 性能 要求
2微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 微颗粒配合饲料的制备原理是,通过利用粘合剂或水不易溶物质如海藻胶、明胶、尼龙—蛋白、醇溶蛋白、脂类、胆固醇等将各种营养物质混合形成膜或胶囊状的微颗粒。 微颗粒饲料的一般制作方法为:原料混合→超微粉碎→特殊物质的添加→制粒→筛分→包装。根据最后成粒的方式又将微颗粒饲料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破碎微粒 破碎微粒是将饲料原料先预制成一般颗粒饲料,然后用破碎机破碎,通过筛分成不同规格的微颗粒饲料。这种微颗粒饲料多呈粉状,遇水膨胀,容易溃散腐败水质。由于其水中稳定性差,不适于集群摄食弱的虾蟹类苗种培育,也不适于海水鱼类等对水质要求较高而换水量小的工厂化苗种的生产,但是其营养平衡,较单一的饲料原料粉效果好,可满足部分苗种开口饵料的需求,特别是淡水池塘鱼苗培育的需求。由于破碎微粒饲料制作工艺简单,价格较低,目前在苗种生产中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2.2包膜微粒 包膜微粒饲料生产方法较多,如喷雾包膜、溶剂包膜、胶体凝聚包膜等,主要是在微颗粒外层包上一层不易溶于水的物质膜。喷雾包膜是将配合饲料乳胶化喷雾凝集,形成各种规格的微颗粒粒子。溶剂包膜是将破碎的微粒与溶于有机溶剂的不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混合,待有机溶剂挥发后,在微颗粒粒子表面留下一层不溶于水的膜状物质将微颗粒包裹。胶体凝聚包膜是将配合饲料乳胶化,加入终止反应剂,使胶体凝聚形成各种粒子,将粒子固化形成微囊。 2.3机械制粒微粒 机械制粒微粒是通过机械制粒系统将配合饲料弱剪切、在低温条件下挤压膨化、球型制粒,制成小于0.5mm~1.5mm粒径的各规格的微颗粒饲料。颗粒外形圆滑、营养均匀平衡、饲料水中稳定性好,膨化饲料消化吸收率高,但能耗高,产量低难以生产500μm以下粒径的微颗粒饲料。 3微颗粒配合饲料的应用 3.1贝类育苗 滕金玲等(1995)进行了破碎微粒和牙膏状微颗粒饲料培育栉孔扇贝幼体的试验,结果认为,与饲喂单胞藻相比,牙膏状微粒饲料对水质污染大,破碎微粒效果较好,在扇贝幼体的壳高和壳长的增长方面,破碎微粒饲料接近于单胞藻,在幼体成活率效果稍差一些。美国研究人员用几种微粒饲料培育牡蛎幼体,发现都可以使牡蛎幼体生长,在眼点出现率和成活率方面,以投喂低浓度的含有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混合类脂壁的微型饵料最好,投喂高浓度微型饵料幼体发育不好(FU-LINECHU,1987)。我国有些鲍鱼育苗厂在稚鲍幼体的培育中应用破碎微粒混合一些沉性物质,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鲍鱼幼体生长和成活率都与单胞藻和鲜嫩海藻的培育结果接近。 3.2虾蟹类育苗 在虾蟹育苗研究生产中,微颗粒配合饲料的应用是最广泛和效果最明显的。英国、美国、日本、菲律宾、厄瓜多尔、泰国、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虾蟹幼体培育生产中,都有许多厂家或多或少的应用微颗粒配合饲料,在中国对虾、斑节对虾、蓝对虾、白对虾、长毛对虾等虾苗的培育中,至虾苗P5期成活率皆可达到30%~85%;在河蟹、梭子蟹、青蟹等育苗生产中微颗粒配合饲料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多数厂家用微颗粒饲料替代轮虫和部分卤虫幼体,完全防止了育苗过程中因轮虫培育不足引起的经济损失,苗种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 冯晓宇(1998)研究开口微囊饵料在罗氏沼虾育苗中的应用,结果认为微囊饵料可以替代60%的卤虫卵,仔虾成活率达60%以上,成本降低1/3~1/2。冯莉萍(1998)研究微囊饵料在河蟹育苗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认为应用微囊饵料的河蟹幼体在摄食、变态和成活率上与传统代用饵料对照组差别不大,但是饵料成本仅为对照组的45%,经济效益显著。李健(1998)研究认为对虾育苗过程中,微颗粒饲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建议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使用75%的替代量,仔虾期使用50%的替代量。时吉营(1999)研究认为对虾育苗生产中,微颗粒饲料明显优于代用饵料,应 用微颗粒饲料虾苗各期变态率高,生长快,虾苗整齐健壮,平均1m3水体出商品苗15万尾以上。以上研究均显示微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均衡,稳定性好,对育苗水体污染轻的优点。 3.3鱼类育苗 陈维岩等(1994)研究了微粒粘合饲料饲养鲤鱼鱼苗的试验,经过15d对比试验,在鱼苗的增重和生长比速方面,饲喂微粒粘合饲料和浮游动物的结果分别是20.00mg和11.42mg、15.34和11.60;成活率分别为75%和83.84%,说明在鱼苗生长方面饲喂微粒粘合饲料明显高于浮游动物,只是在鱼苗成活率方面饲喂微粒粘合饲料的效果差一些,研究认为微颗粒粘合饲料能替代浮游动物,保证鲤鱼仔、稚鱼生长。 在山东、辽宁等海水鱼的鲆鲽类、鲷类、鲈鱼工厂化育苗生产中,微颗粒配合饲料的应用已基本普及,绝大部分育苗厂都或多或少的应用微颗粒配合饲料进行工厂化育苗生产,应用微颗粒饲料培育牙鲆鱼苗,育苗成本下降20%左右,出苗率在10%~30%左右,明显高于使用鲜活饵料。 3.4特种水产品苗种的培育 随着养殖品种的开发,海胆、海参、鲍鱼等工厂化育苗能力的提高,简单的微颗粒饲料与生物饵料混用,已取得良好的生产效果,特别是在鲍鱼工厂化育苗方面,微颗粒配合饲料有着巨大的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配方的越来越科学,人工配合微颗粒饲料的营养指标逐渐接近培育苗种的需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轮虫和卤虫的营养作用;在饲料加工方面,采用越来越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生产的微颗粒饲料具有良好的适口性,饲料水中稳定性逐渐提高,对育苗水体的污染越来越轻,完全能达到育苗生产的要求。 由于配合颗粒饲料生产稳定,应用育苗生产成本低于卤虫卵,更适合工厂化管理、科学育苗生产,因此微颗粒配合饲料必将部分甚至完全代替鲜活饵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