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画暴力:最熟悉的陌生人

 渔翁很快乐 2013-08-22

动画暴力:最熟悉的陌生人

暴力普遍存在于叙事传统中。但在多数动画片中,暴力的原因和后果经常被淡化处理甚至隐去,然而这正是儿童最需明白的。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保护和家长的引导,游戏就可能会变成痛苦的现实

  

   【杨小亚/文】继男孩模仿灰太狼烧烤小伙伴,儿童模仿奥特曼“飞”从高楼跳下受重伤后,《熊出没》的暴力场景和脏话又成了家长们的集中吐槽点。这种吐槽是那么的熟悉和似曾相识,因为观众有着自诩为受害者的悠久历史。自从大众传播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人们对待媒介总有一种“得乐园—失乐园”的套路,一旦早期的新鲜感散去,对媒介的病理性指责又会让其成为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古时候小说被认为是毒害青年让人丧志的文学,后来电影电视被批评为是社会暴力的引发者,不久以前互联网被认定为如毒品一样,让青少年不可救药地上瘾。每一次,社会条件综合导致的后果都被简单地归结于媒体这一单一的因素。这种观点一直都有市场,因为这无异于一份免责声明。

  然而,比之于动画片,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毫无疑问与孩子接触更为密切、教育效果也会更为突出,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熊出没》中 “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词语或许欠妥,而家长的教育却不难起到引导作用,相比于语言的情感表达,动画片的夸张呈现或许是儿童更容易“误会”,更难以理解的部分。如果家长一边期待把孩子扔给动画片照顾,一边又吐槽动画片是个不合格的保姆或许是把责任撇得太干净了。

  80年代以后,一批批中国儿童在电视中成长起来,他们从没经历过没有电视的时代。电视的存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电视伴随着他们一起长大,它不仅带来娱乐和信息也成了社会认知的来源,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电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社会学习始于模仿,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在上世纪20年代就发现,电影为儿童提供了模仿的对象,不同于那个年代,在今天孩子对电视简直触手可及。

  然而,儿童并不是在真空中接受电视的熏陶,儿童对电视暴力的模仿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关系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孩子收看的方式和效果。如果奥特曼“飞”的时候家长从旁指导,那么孩子或许会明白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如果孩子自己要“飞”的时候监护人不缺位,那么惨剧也不至于发生。家长们常常一口咬定媒介、动画片不负责任,一如少年迷恋网吧时家长们对互联网的指责般,在类似事件中,家长的职责常常未被提及,而事实上,这些惨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难辞其咎。

  动画片、电视剧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其无过乎?当然有!但其副作用经常被夸大,而且不良后果是可以以非常低成本的方法预防的。

  确实,大量的暴力场景充斥着现今的动画片,《奥特曼》、《猫和老鼠》、《熊出没》,甚至连《西游记》也不例外。其实原因很简单,暴力是吸引注意力最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做法,幽默需要文化背景,但动作不需要太高的理解力,孩子和跨文化的观众在观赏动作场景时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和水土不服,这样的影视作品更容易抓住眼球也更便于出口。

  《猫和老鼠》几乎没有什么台词,而童年的我却每每欣然忘食。

  除此之外,暴力普遍存在于叙事传统中,不得不承认暴力是生活和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多数动画片包括其他类型影视作品中,暴力因素却被不适当的夸张甚至美化,被包装成待价而沽的商品。相比于暴力本身,暴力的原因和后果经常被淡化处理,甚至隐去,然而这正是儿童最需要明白的。一旦理解电视的制作手法之后,儿童是能够自行识别艺术作品中的夸张和现实的。

  我曾试图用灰姑娘所宣扬的真善美来洗去奥特曼对表弟造成的暴力影响,然而我发现他虽然也能沉浸在玫瑰色的童话中,却更为“英雄奥特曼”而激动,他的“英雄奥特曼”对于暴力的原因和正当性只给出了一个宏大而又短暂的解释——拯救人类。显然在动画片的引导下,他对于暴力的原因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对于一个10岁以下的儿童,我也并不期待他对“人类”、“和平”这些概念有多么清晰的理解,甚至对于我而言,也只有在奥运会的某些时刻,或观看宇宙的画面时我才能隐约感觉到“人类”二字。

  奥特曼除了打怪兽似乎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猫和老鼠》中杰瑞被压扁后能迅速恢复、汤姆猫穿墙而过不在话下,灰太狼被平底锅打飞后竟能高空落地但毫发无伤,艺术和现实的差距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但孩子不见得能完全了解。

  动画片的夸张需要家长给出正确的引导。因为,如果没有直接经验儿童就有可能将某种艺术手法当作现实来接受,即便孩子知道其中有夸张成分,也未必能知道模仿的后果,未必能理解暴力的原因。所以,当奥特曼使用暴力打击小怪兽的时候,当灰太狼被平底锅打飞的时候,当汤姆猫穿墙而过的时候,家长需要主动为孩子解读这种艺术手法,帮助孩子理解艺术和现实的区别,并适当告知其模仿的恶果。如果期待动画片上加一行“请勿模仿”的字幕就能解决问题,未免太过理想化。

  除却商业因素和叙事需要,电影分级制度在中国的缺失对此也难辞其咎。支持者也许会认为,相关部门的一禁了之能带来影视作品的“纯净化”,但事实上,从《小兵张嘎》到《西游记》、《变形金刚》再到《熊出没》,除了价值观以外,儿童影视并没有得到“纯净”,甚至充斥着赤裸裸的枪杀和战争场面。由于缺乏明确的审核标准,价值观和行有关部门的判断似乎成了检验儿童影视作品的唯一标准,孩子在这样一个没有标准、没有时间段区隔的空间中收看电视,更容易接触到本不该接触的画面,家长也会忽视甚至于不清楚哪些影片要从旁指导观看。

  《功夫熊猫》、《怪物史莱克》在国外属于辅导级,《蜘蛛侠》属于特别辅导级,并不是孩子可以独立观看的,而在国内,类似的电影和动画片孩子常常触手可及。需要辅导的没有做出提示,而广受中朋友、大朋友期待的《卑鄙的我》却被一禁了之,呜呼。

  当然,我们不用将孩子想象得那么脆弱和缺乏悟性,如果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受了动画片的影响那我们无疑退化到了“魔弹论”的年代,即认为人对媒体的信息完全没有抵抗力,会像被子弹打中一样应声倒下。而实际上,收看《小兵张嘎》的一代没有成天想着打战,热爱《美少女》的一代也没有只学会早恋,但我们也不可能因此而将领悟和自省的重任全托付在孩子身上,更不可能去期待一个完全真善美的动画片,因为那不叫动画片那叫“净土”,只存在于美好的幻想中。如果孩子真的置身于只有美好没有现实的动画片中,那么精神错乱和难以接受现实的危险将大于暴力场面。

  比之于动画片,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毫无疑问与孩子接触更为密切、教育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孩子玩耍时家长从旁提醒,在收看有暴力场景的动画片时进行正确引导,“花朵”们才能茁长成长。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保护,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游戏就可能会变成痛苦的现实。

  

【作者:杨小亚 】 (编辑:尤宝)
关键字: 动画暴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