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意解·绮丽(3)笺析

 江山携手 2013-08-22

意解·绮丽(3)笺析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意解路绮丽(3)笺析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笺析
 
真正的的绮丽反而是洗尽铅华之后的美丽,而诗人在创作中并不一定要为描写的对象直接施朱涂粉。他是通过对照、反衬、烘托、渲染而完成绮丽的临摹的。这里,试举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二)予以说明。原诗为: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意解路绮丽(3)笺析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弱弱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通篇是吟咏香兰和杜若的。兰若之花,自然绮丽而芬芳,但诗人并没有单刀直入地着笔于它的美艳,而是以青青芊蔚作反衬。在葱郁的绿叶交映下,兰若更显出了它的绚丽多姿,殷红不俗。没有绿叶的相衬,那得兰若的芳姿。这正是对绮丽之质皴染点缀的一种手法,这是第一层反衬。接下来是第二层。“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兰若不象梅花那样凌寒孤傲,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样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高格独标,透着一种高雅的姿质,是一种清幽的绮丽。“空”为形容词,但用作使动的动词词性。因为兰若幽雅而独奇,所以,它艳遮众芳,卓然不群,使百花失色,一时显得林中空旷而沉寂。这里,诗人赞美兰若的秀色不凡,以百花的黯淡来反衬兰若的超群,又以“朱蕤”覆盖“紫茎”再一次地渲染兰若的姹紫嫣红,这第二层的渲染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的了。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意解路绮丽(3)笺析
诗歌的前四句赞美兰若的绮秀艳丽,后四句则感叹其芳华的摇落飘零。如果是平淡无奇的花草,即是怎样凋落也不会纳入人们的视野。这从心理上说,又是第三层反衬。此诗题标“感遇”,这本身就说明诗人完全是以兰若感叹身世的。诗人青壮之年,极有政治抱负,但屡遭排挤,怀才不遇,终于在四十一岁时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绮丽独标的兰若,终于禁不住风刀霜剑的摧残,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黯然凋谢了。“迟迟白日晚,(女弱)(女弱)秋风生”正因为兰若太美丽了,所以夏尽秋来,凉风乍起,那种凛然的季节是容不得绮丽之花的存在的。“迟迟”标明季节的转换,说明秋天的白天渐渐变短。“(女弱)(女弱)(袅袅)”则昭示着徐徐秋风寒而不冽,但对美丽的兰若却不稍留情。缓慢的虐杀比急剧的戕害更为不露声色,所以伤害也更大。“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萧瑟秋风的肆虐与兰若的衰微相互发明,更显出绮丽者命运的悲惨。所以,岁华摇尽,,芳意难成,诗人用意双关,借花草之凋落以喻年华之易逝,借绮丽之黯淡以喻命途之多舛。托物感怀,寄寓深远。在外物与心理的相互依托中,更显出香兰与杜若的绮丽以及作者自身卓尔超众的才华。这正是不骛绮丽而绮丽自出,不重黄金而富贵自存。只有涵蕴丰盈之人,才能取之自足;只有引类取譬的技法,才能赋就绮丽的诗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