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古诗的点滴感言<之二>

 江山携手 2013-08-22

关于古诗的点滴感言<二>

      写点古风式的律诗如何?

毛主席深知律诗写起来费时间,他希望青年人不要摆弄这个,把精力好好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用在学习其他知识上。这完全是一个伟人的肺腑之言。律诗写起来麻烦吗,依我看,我们完全可以在格律诗上有个现代的突破。以复古的形式去创新。正像唐朝韩愈做的那样:在形式上复古,在内容上创新。复古复在什么地方。我看,唐朝诗人的领军人物杜甫就想冒一次复古的险。他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崔氏东山草堂》:

爱汝玉山草堂静,
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
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
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
柴门空闭锁松筠。

看起来。这首诗的格律应该是这样的(这其中包括一三五不论的变通。但只是诗人有意地不遵循这个公式写作罢了,所以我们只能勉强地变通一下诗的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人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

 

后来到了宋代,大学问家和大诗人苏轼更是有意大胆尝试,企图彻底颠覆格律诗的程式。看看他的那首《寿星院寒碧轩》:

清风肃肃摇窗扉,
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
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
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
为问鹤骨何缘肥?

看起来。这首诗的格律应该是这样的(这其中包括一三五不论的变通,不过作者还是没有按程式写作,但我样还是可以看出诗歌特有的格调):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作者完全是在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如果这样的诗被我们博客里的那些飞来飞去嗡嗡叫的“格律苍蝇”看到了,肯定会说:“哎,杜甫和苏轼都是些狗屁不通的人!”那么,请问你这个“专家”,你知道狗屁是怎样的,你到底通的是哪一窍?

 

其实,唐朝早期的时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由在写过一些古风式的格律诗。而且,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他们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就像崔颢的那首《黄鹤楼》有谁不能背得滚瓜烂熟?至今镌刻在武汉的那座名楼上。就是因为这首诗,黄鹤楼才会历经千年而不朽。至今成为武汉的标志性的古籍。看看这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它的格律应该是这样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这是诗人错了吗,就算是错了,我看那是一种伟大的错误。流传了千年,不是那样的错误怎么能在后世的淘漉下熠熠闪光。其实,没有按常规写诗,古人也有自己的定位。他们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合格律,如果这要让我们的那个摇头摆尾拿腔作调的“专家”看见了可了不得了。又会说“狗屁不通”。可是“专家”却不留下大名就偷偷地开溜了,但伟大的诗人赫然留下了不朽的名字。

 

说到这里,我可以提议大家不妨试试写些古风式的格律诗。这样的诗可以少在格律上兜圈子,而把心思用在内容上。我们虽然较少考虑了形式,却提高了诗歌的价值,这不是很划得来的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