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论治小儿高热

 昵称mt5Lu 2013-08-22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内伤饮食。且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后皆从“火”化,邪气嚣张而壮热;邪也易内传,内陷心包而出现高热、惊悸,甚至神昏、抽搐。因此,高热为小儿诸证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虽然小儿受邪内传迅速,但小儿生机蓬勃,病因简单,只要用药得当,恢复也迅速。小儿发热之病因,不外外感六淫、时疫之邪,内伤饮食,局部疮痛等。尤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为常见,下面就此二病因加以讨论。

1 表证发热

1.1 风热发热

辨证要点:发热有汗,头痛、鼻流脓涕,咳嗽,咽喉肿痛,口干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露、色红赤。治疗原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组成: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防风、牛蒡子、薄荷、芦根、青蒿。

1.2 风寒发热

辨证要点: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鼻流清涕,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露色淡红。治疗原则:辛温解表。方药举例:荆防败毒散加减。组成:荆芥、防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薄荷、甘草

1.3 暑热发热

辨证要点:壮热心烦,蒸蒸有汗,口渴引饮,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红苔白,脉浮洪数。治疗原则:祛暑清热。方药举例:清凉涤暑汤加减。滑石、通草、连翘、茯苓、扁豆、青蒿、银花、石膏、甘草。

1.4 湿热发热

辨证要点 :日晡发热,身热不扬,流涕咳嗽,胸闷不饥,小便短赤,唇舌色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治疗原则:清热渗湿,化浊宣痹。方药举例:木贼宣痹汤加减。组成:木贼、枇杷叶、郁金、射干、香豉、通草、黄芩、半夏、青皮、芦根、槟榔、滑石。

2 里证发热

2.1 食积发热

辨证要点:发热,以夜间为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纳差,或呕吐食物残渣,或下泻秽臭大便,苔黄厚,脉滑数。治疗原则:消食导滞。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组成:黄连、焦栀子、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

2.2 阳明腑实证发热

辨证要点:潮热自汗,狂躁谵妄,大便秘结,唇舌色红,苔黄燥,脉沉数。治疗原则:通腑泄热。方药举例:凉膈散加减。组成:芒硝、大黄、黄连、黄芩、沙参、甘草、连翘。

2.3 气血二燔发热

辨证要点:壮热有汗,烦渴喜冷饮,面赤唇红,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治疗原则:凉营清热。方药举例:白虎汤加减。组成:知母、石膏、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甘草。

2.4 热入营血发热

辨证要点:发热有汗,心烦口渴,时有谵语,甚至两眼直视,舌红绛,光苔,脉虚数。治疗原则:清营凉血生津。方药举例:清营汤加减。组成:犀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银花、连翘、黄连、丹参。

3 表里同病发热

3.1 三阳合病发热

辨证要点:微恶风寒,一身大热,头身疼痛,鼻干心烦,眼眶疼痛,口苦口渴,唇红,舌质红,苔黄,脉象洪数。治疗原则:疏风散寒,解肌清热。方药举例:柴葛解肌汤加减。组成:柴胡、葛根、羌活、白芷 、黄芩、白芍、桔梗、石膏、甘草。

3.2 表寒里热发热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干口苦,咳嗽胸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浮紧数。治疗原则:表里双解。方药举例:防风通圣散加减。组成:防风、荆芥、麻黄、连翘 、赤小豆、栀子、大黄、芒硝、石膏、滑石、甘草。若出现斑疹、衄血者,属表寒血热之症,可加丹皮、生地、白茅根。现在治疗小儿发热,大多数医生用西医退热、抗病毒、抗细菌等药物,采用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方法,方法简单实用,患者和家属都容易接受,很受欢迎。但小儿里证发热,用西医方法治疗,疗效很差,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疗效显著。

4 病案举例

患儿,男,6岁,1992年4月初诊。小儿1周前出现恶寒,发热(T 39.5℃),鼻塞流清涕,到张场镇医院治疗,给予复方氨基比林肌注、抗感染、补液等治疗,症状消失,第二天又出现高热、神疲、嗜睡、不思饮食,又给予同样方法治疗后症状缓解,第二天症状又恢复如初,如此反复1周。请余诊治,症见小儿发热(T 38.8℃),自汗,精神萎靡,嗜睡,不思饮食,口渴喜冷饮,1周未解大便,唇红,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沉细无力。此为初期外感风寒,后内传阳明,化火耗气伤阴,属邪居阳明,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证,治以通腑泄热,养阴益气。以凉膈散加减:黄芪20g,黄连6g,黄芩6g ,大黄5g(后下),芒硝3g(分3次冲服),焦栀子6g,生地10g,沙参10g,芦根10g,甘草3g。煎汤,分3次服。第二天再诊,小儿低热(T 37.8℃),已解干燥大便2次,能进食少量米粥,但仍神疲,口干欲饮,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沉细。此为气阴未复,余火未清,叶氏所谓“炉烟虽熄,碳中有火”,治以补气养阴,兼清余火。药用:黄芪20g,黄连5g,竹叶心10g,焦栀子5g,生地10g,沙参10g,芦根10g,滑石10g,甘草3g。每日1剂,服2剂。再诊,小儿热退身凉,精神渐复,但胃纳欠佳,口微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平和。此为热病后期,热邪伤胃,胃气未复。治以健脾益气。药用:黄芪20g,玉竹10g,知母6g,木通5g,淡竹叶10g,薏苡仁10g,茯苓10g,沙参10g,石膏10g,甘草3g,粳米为引,服3剂,每日1剂。随访,小儿已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