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

 寒江读舟 2013-08-23
   说明:1.本报告记述的内容是1949年以前的情况,而介绍居民等情况则引用1995年的数字。2.调查的地区为今之新铺镇、徐溪镇和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3个管理区。3.文字资料有《镇平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版、《石窟一徵》,光绪六年(1880)年版、《蕉岭县志》(1992年版)、《蕉岭年鉴》(1995年版)、陈、林、邓、曾等姓族谱。口碑资料来自90多岁的当事人,85岁和70多岁的离、退休人员、知情人或身历其境的人,详在各节介绍。
4.史实时跨500余年,幅员近200平方公里,挂一漏万或误差,敬请有识之士批评补正。

甲、地方概况
     新铺镇1995年有15个管理区,27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5万人,是蕉岭县第一大镇。徐溪镇1995年有6个管理区,4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7,500人。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3个管理区有2,814人。这三个地方共有4.5万多人,占蕉岭县总人口1/5强。新铺镇素称“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新铺、徐溪旧属程乡(今梅县),1633年(明崇祯六年)析出建镇平县(即今蕉岭县)。据各姓族谱记载,元末明初(1400年前后)曾、邓、林、陈、钟等姓陆续从外地迁来居住开发。新铺的石窟河、柚树河、石扇河沿岸开发较早,徐溪南部次之,徐溪北部的东岭、台塘、铁西开发较晚,或迟150年之久。
     新铺镇在蕉岭县南端,东、南与梅县相连,三面环山,河流纵横,石窟河自北而南流经全境,自西而东的柚树河、石扇河汇入石窟河,形成尖长、同福、象岭、南山等三角地带,良田成片,素有“粮仓”美誉。石窟河下通梅江,可达潮汕,上至武平。陆路北通江西,新铺圩是“粤盐赣米”的中转站,商贸活跃。新铺的大盐商陈盛记、陈昌记、曾悦盛、邓万合等,从潮汕采购食盐,用三篷木帆船沿韩江经松口转石窟河下游运至蕉梅两县交界的炭山里,在该地河北岸建有占地几千平方米的盐仓,所以这地方又称盐厂(仓第三声)下,至今仍留下旧盐仓的破瓦残垣。从潮汕运上的盐起进仓里,改用双篷木帆船(因上游河水渐浅)转运至蕉城湖沟坝、艾坝,然后改用单篷船(梭子船)运至武平下坝;也可用单篷船从新铺沿柚树河运往平远坝头,转陆路运江西。陆路运输则用人挑或骡驮运。据《蕉岭县志》载:一年中转运食盐达9,000吨。运盐的船或人,又从闽赣运米回新铺。1944年调查,新铺有登记米商69家,大米商谢庆记、林荣茂等店,囤米上千石(约90吨),新铺圩日上市大米约500石(约45吨),新铺成为闽赣两省在粤东运销的终点,又是潮、梅一带米商粮食的采购处,据1950年调查,新铺大小商号159间,其资金总额占蕉岭县商号资金的30%。农村多属鱼米之乡,人民生活一般稳定。村民重视文化教育,私塾村村姓姓均有。文风颇盛,人才辈出,清代霭岭村钟孟鸿五代文武科甲更为突出。
     钟孟鸿,家名博贵,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进士,官至刑部福建司主事、监察御史,直言敢谏,有“铁笔御史”之誉,其书法亦与大书法家何绍基子贞齐名。其祖父钟琅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举人,父亲钟李期为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举人。儿子钟应泰、应同是光绪年间举人。其孙钟殿成是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进士,次子文南曾任清政府驻南美洲领事等,所以称“五代文武科甲”、“祖孙两进士”。还有福岭村陈展云、展骐兄弟举人,陈鹤云、陈展骐两人同是光绪十五年(1889)乙丑科举人,传为佳话。
     尽管文风盛行,而科学落后,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官民束手无策,乃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于是求神拜佛之风盛行,广建寺庙,频频迎神。
新铺又是蕉岭县的重点侨乡,几乎村村都有乡人往南洋等地外出谋生,据1995年调查,该镇侨属占总人口的1/4。侨属悬念海外亲人,往往在神前“祈福”保佑游子平安,发财寄     钱。侨属手中有钱,又完神许愿,乐善好施,这样又促使迎神活动更加活跃,几乎庵庵寺寺都有华侨或侨属的捐献,80年代后修复寺庙的经费多属外资,由华侨、港、台同胞或亲属捐赠。     徐溪镇东邻新铺,徐溪山区靠山吃山,60年代大砍滥伐之后,“人穷山光”。有个秃顶的干部被派去当领导,他唱首山歌自我解嘲,“新铺行入徐溪桥,一看徐溪涯(我)就愁。茶树摘成扫帚柄,山光好似我个(的)头”。徐溪河汇入柚树河后,入新铺境流进石窟河,旧时船只往还,两镇村民同赴新铺圩,经济贸易频繁,村民交往密切,风俗习惯相近,“接公王”这种迎神活动两处共有。
     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是徐溪河的上游地带,徐溪河发源于徐北的铁山嶂,有东、西两支流,西流经铁西,东流经东岭,两支流在大坪汇合,这些地带名徐北,后划入三圳镇,旧时俗同徐溪,也有接公王,今突破行政区划范围,以民俗为据,一并记述。

乙、宗族与风水
一、同福曾姓人“斗八社”[旧时镇平县设十二乡,乡下设社,徐溪乡有十七社。]
     据新铺南山、同福《曾氏族谱》[曾氏族谱是民国初年由南山村前清秀才曾公洞手抄,今由其孙曾庆洪等保管,对曾裕振等记载与湖南《宗圣族谱》所记相同。]记载:曾裕振,字玉鸣,念二郎,曾氏武城53世。元兵乱时,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马墩下迁至古梅州程乡县石窟都蓼陂乡(笔者按:即今蕉岭县新铺镇同福)。“同福、金沙、招福、南华坝、兴宁、嵩山、畲里、小乍、小洋等处,尊他为始祖”。
     又据今同福新方里上屋祖堂堂联:“溯二世由宁化迁乔,启后发祥,祖德宗功垂千载;合两房靠新丰筑室,奉先思孝,馨香俎豆祝万年”。从堂联看,二世来开基。族谱又载,裕振葬高山大坪上湖面,妻陈氏,生子二:政、真。或者二世带裕振骸来葬也可能。又据《客家姓氏渊源》(梅州市)第135页,嘉应州石坑、阜山世系:“裕振,封奉政大夫。因元兵乱,由赣州徙福建宁化。生子二:天秩、天桢。”“政,字天秩,号顺辰,元进士,官大理寺。配聂氏,生子四,启源、启溪、启沧、启海。天秩殁后,其妻聂氏偕弟天桢由宁化徙居梅州。”这样看来,曾氏二世在同福开基无疑了。不管一世或二世开基,曾氏在长江高墩已繁衍至今(26世)德(27世)维(28世)垂(29世)辈了。前后至少传25代,若一代25年计,也有600多年历史,估计约于公元1360年前后到同福定居的。
     该谱再载:2世祖政(十一郎)字天秩,元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妻聂氏,葬徐溪何屋对面(称龙形)。次子真(十六郎)字天真,为同福曾姓始祖,妻范氏,葬徐溪蛇形。曾姓裔孙把这两穴坟墓视为风水宝地,保佑他们子孙昌盛,升官发财。年年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全猪全羊前往祭祀。据新铺曾欣元(退休干部)回忆,1947年间,曾氏宗族举行大规模的联宗祭祖。兴宁曾姓裔孙雇了4条大木帆船,沿宁江、梅江转石窟河,到新铺码头登岸,他们抬着猪羊,吹吹打打,结队而行。有的还穿着军装,腰间挂着驳壳枪,非常神气。武平来的有骑马的。他们到了同福地带,与在该处等候的曾氏人马汇合成长长的队伍,经五里径、过徐溪桥,到蛇形祖坟,摆开全猪全羊等祭品,行三跪九拜礼,鞭炮锣鼓声,山鸣谷应。坟前聚餐,他们饭饱酒醉之后,竟拆毁钟姓人刚建在距坟不远处的小店,免碍其祖坟风水。钟姓人不服上告,拗不过曾姓人官多势大,经过调解、事态没有扩大。
就在这蛇形山后,居住着徐溪钟氏,据《台湾钟氏族谱》记载,钟若冰,讳雪岩,字道泰,从福建武平迁徐溪龟形开基。据该族裔孙钟克清(离休干部,70岁)说,他本人21世,在杞林坝已繁衍至23世,这样算,钟氏传了23代,在徐溪也有500多年,比曾氏少4代,或迟了100年。钟若冰生子6,文远、文明、文达、文振、文兴、文富。他们裔孙先后迁居在本县的徐溪、招福、长潭等地。

    据《钟家祠兴建始末》[ 《钟家祠兴建始末》是钟木兴根据修建钟家祠原始资料整理,载高雄市蕉岭同乡会会刊第三期。该原始资料由蕉岭长潭镇林泉坝钟文兴恩荣户裔孙保管。]记载:“清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公推族中长老钟庭楫、仲鹏、宴林三人为总经理负责筹建……钟家十三大户按丁口多寡、尝会情况分摊,历时两年始完成。”统计所列十三大户共3,500多户,1万多丁口,连妇女算入近3万人分布在县境内。     那时太平军曾进驻镇平(今蕉岭),清兵来剿,县人不少死去或逃难,全县才余下7万余人,而钟姓有近3万人,所以有“钟半县、徐半城”之说[钟半县、徐半城:指钟姓人口占镇平县总人口的一半。蕉城人口徐姓人口占一半,均言其人多。]。清同治三年(1864),徐溪龟形钟宴林为甲子科钦授翰林院侍读,大振族威。钟宴林的儿子钟次修,铁西村墩下的钟耀东,是当时徐溪钟氏的“大父兄”(对有势的族长的称呼),两人都喜欢出面“打官司”,串连了溪口(今龟形一带)、高乾、黄沙、东陂、台塘、黄坑、东岭、铁西等“八社”的钟姓人,商量对付曾姓人在徐溪的蛇形祖墓,后来钟姓人便在蛇形对岸筑一座“文祠”,还在文祠门口挂了“飞鹰吊蛇”的匾额。曾姓人得知,群情愤激,认为这是污辱祖宗,毁我风水宝地。族中组织青壮年到徐溪强拆“文祠”。钟姓人早有准备,不肯示弱,力保文祠,于是钟曾两姓的宗族械斗揭开序幕。
     当初只是本地的曾钟两姓人斗,钟姓联合何姓,徐溪八社的宗族壮大队伍,钟姓雇用兴宁江背钟姓打手出阵,曾姓也联合其他宗亲,甚至请了福建武平的曾姓拳师助威,
事件逐步扩大。据张昌松老人(80岁)讲,那时双方使用的武器,除了大刀长矛之外,还用了土炮,20公分粗大的炮筒,内装火药铁练。钟姓人在五里径伏击前来的曾姓打手,眼见来者走近,便点燃引线,轰隆一声,火药爆炸、铁练飞出,对方躲避不及,中练倒地,头破血流,械斗日渐升级。双方一边武斗,一边涉讼官府,双方纠缠不已,人丁互有伤亡,钱财损失严重,后经诸多周旋调解,械斗暂告平息。但双方结怨,大小是非不断。如曾姓妇女要入徐溪山上樵采,常遭徐溪钟姓人非礼,钟姓人赴新铺圩必路过同福曾屋,亦被曾姓刁难,冤冤相报。所以新铺流传一句口头禅“斗八社”,话由此来,比喻某人好斗或对某事纠缠不休。所以当小孩子为要某物纠缠父母时,做父母的总会说:“你这斗八社”。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往事,两镇人民早已和好如初,1957年至1971年十多年,徐溪曾归新铺管辖。民间联姻通婚,节日往还,亲密无间。

旗、龟两房斗风水
     龟形村在柚树河北、徐溪河西,是钟氏在徐溪的开基地。沿河两岸有很多小丘陵,其中有一座椭圆形小山,中间隆起,向四面低下,酷似龟背,朝西南渐低形似龟的头,这座形状特别的小丘,地理省声目之为龟形,祠堂建在龟的头上,远远望去酷似大龟,栩栩如生。因为龟鱼之类怕石灰,石灰遇水分解为碳酸会淹死鱼类,所以建这座祠堂不敢用石灰,只用石头、松树枝、泥垒成,门前还开了五口鱼塘,以水养龟。这地名便称龟形。开基祖若冰算徐溪钟氏1世,生了6个儿子:文远、文明、文达、文振、文兴、文富。文振迁本乡曲水分居,文兴迁徐北福头分居,留在龟形的裔孙,以后分居黄沙、三坑等地。
     龟形祖堂分出一派裔孙迁到徐溪河东岸不远处建祠,这祠堂背有座山像张开的旗帜,由北而南展开,与徐溪河水流方向一致,所以称这祖堂为(顺水)旗形,以后便以旗形为地名。龟形、旗形两地居民本是一祖生下的裔孙,传了几代之后,却因风\水问题明争暗斗起来。东岸旗形的人说:“生龟会过河来食我旗形的禾(农作物)。”于是在徐溪河东岸对着龟形建一学堂(即勤创学校址),学堂高两层,楼上前墙有两个圆眼大如竹箩,据说那是虎眼,以“虎视眈眈”监视“生龟”不能过东岸来伤害旗形人的财物。
龟形那一派子孙得悉旗形派是“对着我干”。他们以牙还牙,便在华远楼东侧正对学堂竖     起一根旗杆,这旗杆象徵一支利箭射死虎视眈眈的虎眼。不仅如此,龟形人认为:旗形的旗可以象徵军旗、帅旗,若风水保佑他们出了将帅人物,岂不欺压龟形人?于是挖空心思,信风\水/师的话,在河西正对旗形盖个神宫,把旗形当作“神旗”,任神摆布,旗形人就不会出将帅大官了。这座神宫就是徐南片供奉公王的洪福宫。
三、旗形厅厦后堂会变前堂
     旗形厅厦(祖堂,今称老屋下)座东向西,有前后两堂一斗方(院),斗方的北向做一门楼,门逆徐溪河水,正对井头谢屋背后一座山峰。却说徐溪河自北南流,可是将到旗形北300米处渐渐偏西南流去,到“翻底船”山脚,即今洪福宫附近转弯,渐向东南方流了,至崩蓬坜附近,河水急转弯向南流入柚树河,河道成一弯月形,若站在旗形祖堂门口看,河水如腰带环绕,门前一段良田。在地理师眼光中,祖堂门对山峰,背靠山峦,逆水局,有腰带水,是风水宝地。嫌崩蓬坜走漏财水,便在那里筑道水陂托住河水免倾泻,保住“财水”,人称那是“堵气陂”。传说地理省声曾预言,旗形厅厦将来后堂会变前堂。
     徐溪河到此段拐个大弯,春夏多雨,山洪暴涨,河水难泄漫堤,加上这“堵气陂”托水,酿成高车段70亩良田常受水淹,就是旗形段、湖洋段也难免受殃,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风水,谁也难改变这一状况。如1933年兴筑新东(新铺至东石)公路,定路线若经旗形东而上,路线较直,那时的设计师钟国健是旗形人,他的父亲钟采南是“父兄族长”,为了不触动旗形风\水,却把路线向西弯翻底船山,转了一个大弯才北上。
     据1954年担任乡长的谢城海同志回忆说,他们曾设想把这段河道拉直,河水可畅通,避免水患,又可把湖洋、旗形、高车三段良田连成一片,原有河堤铲平成田,扩大了耕地,又方便机械化耕种,一箭双雕,但手中无钱,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70年代,徐溪ZF决定把这段河道裁弯取直,从旗形祖堂北面拐弯处起至崩蓬坜一段拉直,“移河造田”。这样,旗形祖堂的斗方辟为河道,前堂虽未拆除,但祖堂门无余坪,若前堂拆成余坪,后堂变成前堂,是否应验了当年地理省声的预言呢?

四、五百年来仅一家
     徐溪中部有个地方名“急水”,据《蕉岭县志》(1992年版)载:明万历二年(1574),三圳徐氏迁居急水,此地依山傍水,山下小溪因徐氏定居得名徐溪,故有“未有徐溪乡,先有急水徐”之说。令人奇怪的是,急水徐氏定居几百年,至今仅有一家。人们这样说,急水徐姓祖堂对面一座小山,形似棺材,称“棺材山”。祖堂屋背也有一座山,像一个人跪地拱背,作匍匐状,像死了爹娘向灵柩匍匐的孝子,所以徐氏祖堂是“孝子伏棺”形。这是不吉利的,人丁不能兴旺。该户人家多病,盛不来,绝不了,代代只有一家。据徐溪张绍权老师(退休干部)谈:他的哥哥张绍宏,住石结路下,卖一个侄儿给急水徐屋,那侄儿未卖前倒也伶俐,可是卖到急水徐屋后,人变得呆滞了。

丙、寺庙概况
     1.新铺徐溪两地寺庙多至31座,平均每700人就有一座寺庙。蕉岭县总人口1949年9.8万人,1988年20.48万人,即1949年的人口为现人口的一半。新铺镇、徐溪镇(含徐北)1995年人口约为4.6万人,估计1949年两地约共2.3万人。这样测算每700人就有一座寺庙。
     2.神庙多于佛寺,约为3∶1。两地31座寺庙中佛寺只有7座,占23%。反映出村民信神的倍于信佛的,其实信佛的也信神,单纯信佛的怕不上总人数的1/5。
     3.寺庙择地建筑全讲究风水。两地各寺庙都建在河边或溪旁或水口,而且其入门总是逆向来水,堪舆师强调建筑物逆水局。如五显宫把石窟河出水口,回龙宫把彭坑水口,天后宫把石鼓潭水口等。依寺庙分布位置,由南而北分别记述。
     新铺镇范围的寺庙(新铺镇寺庙分布示意图)
     1.四姑宫。在北方管理区的樟坑里,东为四姑嶂,北为石峰径。该宫为佛宫,约建于清同治年间,一度关门,现已开放,附近住有赖、彭、陈、黄、曹、张等175户600多人。据《镇平县志》第42页载:南为四姑嶂(离城50里),以四峰突立得名,嶂之麓有石室宽3丈,旁有石扉,里人传闻有四女往来,于是构庵塑像祀之。
     2.乐善宫。神宫,在石峰径。关帝庙,神宫在下隔丘屋村口,梅溪桥西岸。
     3.黎公宫。神宫,在南山管理区田背岭西的田段中,宫门逆向石扇河水,约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堂一横屋,奉黎公朱姑。[黎公朱姑的具体情况失考。]曾住斋妇,与金沙黄虞村陈姓隔石扇河相望,林陈两姓人常进香,毁于1958年。
     4.清水宫。佛宫,在黎公宫南半山上水溪侧,约建于明万历年间,一堂两间屋,奉观音菩萨。毁于1958年。
     5.奇峰寺。佛寺,在下南管理区东的黄竹坑北麓,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兴福乡兴福寺,三圳招福寺,蓝坊保庆寺,新铺奇峰寺,此四大寺庙为县的主要佛教基地。”寺门逆对石窟河水,有上下两堂和两横屋,上堂供如来佛祖,两侧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附近各村林、李、陈姓村民往进香。1958年毁去。1980年后修复,但位置南移一些。住有僧人,已开放。   6.妈祖姑婆庙。在奇峰寺西侧,庙不大,供奉天后林氏,神宫,毁于1958年。
     7.五显宫。神宫,在奇峰寺东1公里的石窟河边,地势很低,从未受水淹,传说宫为“游鱼上水形”,是石窟河流入白渡的水口,宫把水口,不让新铺“财水”外流,宫建于明朝,供奉五尊华光大帝神像,东方公王坐正位(详见下文)。
     8.回龙宫。佛宫,在象岭管理区的彭坑村口,宫门逆向彭坑水,建于清嘉庆年间,宫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上堂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附近林、陈、李姓人进香,毁于1958年。1983年修复,住有斋妇,已开放。
     9.郭仙宫。神宫,在新铺圩圩头上的马鞍山东南麓,宫门正逆向石窟河水,供奉郭法妙仙人神牌,1985年做新铺大桥时拆去。(详见下文)
     10.神庙。在郭仙宫西侧。1911年改为新铺公学校舍,上堂保留至1988年才拆去。
     11.水东庵。在霭岭水东角南的洋伞岌下,门对南山嶂,与奇峰寺隔河相望,附近住罗、钟、林等姓村民。今已为农民住家。
     12.三圣殿。道场,在霭岭村东的坡地上,斜向石扇河水,清光绪年间,铁笔御史钟孟鸿之子钟子华倡建。拜道之外还乩笔做“拜斗”佛事等,布置幽雅,供客食宿,有外乡华侨到殿活动,常停留多天。平时多为钟姓人活动,于60年代拆毁。
     13.天后宫。神宫,在福岭石鼓潭南的河堤上,建于乾隆年间,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宫为二进建筑,硬山顶式,门楼作牌楼形,用花岗石砌成,门逆石窟河水,供奉天后(妈祖娘娘)。宫内仍有宣统元年(1909)护堤碑1块,住有1户人家。宫下砌基牢固,保护福岭村河堤免受对面由西东弯的河水冲击,实有防洪护堤的实用价值。
     14.公王宫。神宫,在石鼓潭(下文详述)
     15.仙岩寺。在油坑管理区的燕子岩侧,毁于60年代,改建驻军兵房。今已修复,且将原仙岩洞联成一气。已开放。寺门联云:仙水朝莲池,八表同庥露法雨;岩光凝宝殿,四民共戴拜慈云。
     16.永福宫。在油坑燕子岩小山上,《镇平县志》有载,已毁。
     17.杨总管。神宫,在新铺圩与矮车交界处,石窟河水至此东偏下流,宫门逆向石窟河水,奉“杨六郎大将军神位”,有把水口之意,邓姓及新铺圩居民、船家常进香,原宫已毁,今修复为一小厅,由附近1户人家管理。18.普和寺。佛寺,在矮车管理区山下村新东路南侧,建于明代,1958年毁去,现已在原址附近建一寺,规模较小。(详见下文)
     19.同福寺。在同福村,《镇平县志》有名,但无具体记述。
     20.梅溪宫。在长江管理区坪头村西的柚树河边,只有几扇旧墙遗迹。
     21.五显宫。在长江管理区长江村西的柚树河边,附近为曾、钟各姓居民,已改建为加工厂。
     22.七圣宫。神宫,在长江村高墩侧的石窟河边。
     23.普会寺。在五里径口柚树河北,两两年代,邓崇卯等废寺改办夜校。
     24.永丰寺。在长江下赖屋侧,供奉公王。
徐溪范围的寺庙
     1.洪福宫。在徐溪管理区龟形村南,面向徐溪河水,建于明代,《镇平县志》载入,供五显公王(详见下文)。
     2.玉仙宫。在高乾管理区何屋南面的徐溪河东岸,建于清末,宫座南向北,依山傍水。宫为三间平房,中为神堂,仅15平方米,内有神龛,供奉何仙姑木雕神像。据何卓强伯姆回忆(100岁),仙姑眉目清秀,慈祥可亲,红袍玉带,头戴凤冠,串珠闪烁,左手拿扇,右执拂灰,端坐在小竹椅上,下露三寸金莲,承在莲花座上,真是天降仙姑。又据何女士(65岁)回忆,她小时候,有空闲便从家里上宫看仙姑,总觉得看不厌。
     神龛两侧对联:“宋代仙容今宛在,狮岩胜迹又重逢。”[联为清光绪年间乡中秀才何乙秀题。]
     宫门对联为:玉叶千枝遮桂岭,仙源一本溯庐江。此联于民国年间乡绅何卓强所撰。
宫被参天古木遮盖,夏不见日,加上树叶滴水,余坪湿润。宫前村道宽仅1米,下是青不见底的径子潭。行人过险道,小心翼翼,合手朝仙姑祷告庇佑平安。该处确也未曾出事。
     旧时,逢年过节,村人敬祀,春许福,冬完福。四月初六,九月初六两度接公王的日子,格外热闹,宫外余坪搭台演木偶戏。何家人奉为家神,称何仙姑婆,“文革”时,神像被人断臂,信女星夜转移他处保存,玉仙宫被拆毁。1985年,旅港同胞捐资重建玉仙宫,规模扩大两倍,村道加宽,并架水泥桥,小汽车可从公路开到宫前。神像厅堂更加堂皇。村中信女某,义务打扫点香50年,92岁才无疾而终。现在亦有信女如此,并说“仙姑附身”有神了。[传说何仙姑是武平岩前人,生于后晋,殁于宋元佑元年(937—1086年),享寿150岁。幼聪慧并有道行,去世时沐浴整衣端坐,自题诗云“乘鹤转清虚,真魂只自知”,含笑自若而逝。去世时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她的卧榻升天,见者惊异。乡人敬慕她而建仙姑楼并塑其像。仙姑楼在岩前狮岩东侧,为六角亭式,何姓人多奉祀之。]
     3.宝安宫。在黄坑管理区宫坪下山上,上堂供五显大帝,俗称黄坑公王。
     4.旺福宫。在台塘管理区大坪上的徐溪河边,供奉木雕五显大帝公王像,曾住斋妇黄凤满等。
     5.仙花宫。在东岭管理区大坝的徐溪河东支流边,门向溪水,内供“仙花娘娘神位”,吴姓人非常崇拜,认为她是吴氏祖宗的保护神。据传东坑尾吴姓开基祖东轩公之子吴葵我,官名宰(1573-1620),明万历岁贡生,任临武、修水知县,永安知州,称“两县一知州”。某年,他坐船赴任,黄昏,船靠岸停泊在一座小山岗下。忽然有一妇人从对面山上下河汲水,大喊船家“船不要停泊在那里”,船家不理。那妇人一再呼喊,船家听多了,虽不解其中原因,也只得把船移到上游的宽阔地带。当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天亮后,吴葵我起身,出船头观望,一看吃惊,只见原来停船处山崩坡蹋,河已成丘。心中暗想:若不是那妇人呼喊,船停该处,必然丧生。为感谢那妇人指点幸免一死之恩,便下船上山寻找恩人。可是踏遍山头竟无人影,只见一座破庙。吴葵我进庙见一神坛,上书“仙花娘娘神位”。他想这是神明助我,于是点香膜拜,感谢救命之恩,带着仙花娘娘的香火赴任。以后又在家乡大坝建一“仙花宫”几(河蟹)念,过去香火极盛。今又由村民修葺一新。
     6.射猎公王坛。在东岭管理区上径水口(详见下文)。
     7.铁山庵。建于明代,《镇平县志》载入。
     8.幽逸庵。《蕉岭县志》载,在徐溪。

丁、新铺圩的仙人叔婆生日
     蕉岭县新铺圩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地处石窟河岸边,圩上聚居着本县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商民,来自梅县的谢、程、侯、廖、饶等姓店户,也有来自潮汕的池、江、苏等姓,还有各县来的船家。1994年统计,圩镇居住30余姓,500多户,1600多人(含镇郊)。圩上居民过去没有统一组织,民国时期只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他们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敬仙人叔婆,七月十三日仙人叔婆生日的迎神“会景”。

一、郭仙宫及有关传说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郭仙宫座落在圩北端的马鞍山南麓,面临石窟河(今新铺大桥西端上坡处),那座山形似一条卧着的大象,象鼻向南伸入河中,旧称“一象不回头”,与“三狮把水口”被誉为石窟河四大风水宝地,郭仙宫便建在这“象”的鼻嘴间。宫的建筑规模很小,正堂只有20余平方米,堂前为天井,井面铺上厚木板与堂地板持平(铺木板如船舱板,因仙人保佑船家)。天井旁种茶花树一株,一百多年了。还有一放生池。天井周围筑矮墙,墙北筑门楼,门横额“郭仙宫”。门楼背为禾坪,宽可摆台宴客。门楼向北,可望见石窟河水流来,但不见水流走,相似内湖。圩上人信此象徵财来财藏,是保佑他们发财的风水宝地。围墙外竖两石柱,柱间竖起旗杆。传说新铺圩傍山沿河筑店,长长的像条木筏,靠这旗杆拴住,不致被洪水巨浪冲散。而稳住旗杆的是仙人叔婆,她保护了新铺圩的安全和兴旺。这些便是新铺圩人崇拜她的主要原因。
     门楼前有一弯曲台阶,下通大路,路旁有口“仙人井”。所谓井,实是一泉水池,不大不深,而泉水清冽甜美,水既不满溢,又取之不尽。居民船家常到此汲水,来往路人过此顺手一舀止渴,爽口清凉,誉为“仙水”,这又为仙人叔婆添上神秘的色彩。
     郭仙宫墙壁   用石灰混沙建成,正堂顶面为木板,上盖桁瓦。宫约建于1800年前后,据曾在该处居住过的曾氏裔孙欣元(退休干部)回忆说,宫内碑文中有“乾隆”字样。堂内神龛左、右、上为木质,左、右弯形如靠椅扶手,神龛内的神台却是灰砌,宽6尺,高4尺,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书“法妙仙人之神位”。此神龛前设一长形木质神桌。桌上也放着一块“法妙仙人之神位”的木质神牌。神牌前放一直径60公分的大香炉,可容纳那么多人进香。炉左右为大烛台,烛大如大酒罐。此神桌前有木箱,箱面前一木雕的张口狮子。箱内放檀香炉,每天炉中燃起檀香,香烟从箱面那狮子口中吐出,香气沁人,环境清幽,人在此常有超凡脱俗的感觉。木箱前是摆祭品的木桌。
     农历初一、十五,商户船家必来进香。每年正月半后,信士来“起福”,十二月“完福”,称到宫中“做好事”(因不是佛,不说做佛事)。圩镇四乡群众前来凑热闹,也请了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每年除夕,圩上商户船家居民齐来进香,放鞭炮,络绎不绝,从午夜闹到天亮。七月十三仙人叔婆生日巡街和演戏,特别热闹(下文详述)。
     郭仙宫的主持人属曾世袭,只由媳妇担任。最后一任主持人林亚满,是曾氏第21世裔孙曾宝庆的妻子,于1952年去世。此家在宫下面盖有瓦房多间,最西一间连着宫墙外的禾坪,成为地下室。此屋名“近市居”,既是他们的住地,又是新铺镇三乡曾氏父兄族长聚会场所。新铺圩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期,各姓的父兄赴圩各有聚会的地方。40年代,林姓的族绅林仲炯、林建业等集在“长林别墅”。陈姓的陈汉伟、陈搏褒等聚集在“紫竹林”。曾姓的曾稚南、曾繁馥、曾繁达等聚集在“近市居”。近市居环境清静,他们在那里可以高谈阔论,或商议族中之事,或作消遣,搓麻将,玩女人,当地警察不敢过问,是他们的“世外桃源”。

10楼

     我们访问了邓亚满伯姆,她是曾在郭仙宫居住最久而健在的人,今年90岁,依然耳聪目明,声音清晰,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她丈夫曾宪进,是第22世孙。祖上居同福乡门向东,移在郭仙宫下住了200年,传了9代人(即清乾隆末年到现在)。门向东祖堂是“螃蟹游江”形,子孙要出门才发财,所以撑船的多。他们的13世祖宗兄弟俩撑船为业,一次,船行至潮州汕头一带,做弟弟的忽然神志不正常,不想吃饭,口里念“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个没完。那时船上出现一条蛇,做哥的见了着慌,联系弟弟表现,他非常诧异,于是对蛇嘱咐:“你是神,便到我船舱里,是蛇,我就一棍子打死”。这么一说,蛇钻进舱中。做哥的每天拿蛋给蛇吃,摆船回新铺。船到码头靠岸,架起跳板,蛇从舱里沿跳板上岸向山上爬去,上至后来做郭仙宫的地方停下,盘在一块岩石下。做哥的每天拿蛋饲蛇,蛇在原地吃了蛋白留下蛋黄。兄弟俩确信蛇是神,便在旁边立一小神牌,点上香烛。却说东岸塘福岭有陈某,望见西岸山麓有烛光,就是大风雨之夜也不会熄灭,心中诧异,认为有神,前往该处烧香并许愿:“如果保佑赌赢了,我给你做个神坛”,陈某果然赌赢了,给修个神坛。陈某又许愿“如果保佑我打个大仓(指煤矿),我给你盖个宫。”后来陈某挖到大煤层,发了财,准备给盖座神宫。曾氏的祖婆姓郭,娘家在白渡蕉赖村郭屋。做宫时郭氏已“神明附身”。做宫的地点、方向,大小都由郭氏指定。这事被地方官知道了,那地方官(传说为知县)骑着马来阻止,不料途中马失前蹄,折断马腿,知县也被摔个半死,他认为冥冥中确有神灵,阻挡不得,同意建宫,并题“镇守东江灵须法妙仙人”,以后神牌就写“法妙仙人之神位”。再说郭氏带丈夫到白渡回娘家,来到白渡郭屋对岸,漂江大水,不能过河,郭氏摘了两片竹叶,叫丈夫闭上眼睛,踏上竹叶下水渡河。做丈夫的害怕不敢冒险,郭氏见丈夫不敢,自己踩着两片竹叶下水,果然轻飘飘的在波涛上疾驰,到了河中流却升上天空成仙去了。做丈夫的回到新铺,又给郭氏安个神位,宫名“郭仙宫”,正堂上所以有两个神牌。
     到郭仙宫进香的不仅有新铺圩人,四面八方的村民亦来朝拜。各船户在船上安了她的神位,就是村中祖堂门口也有,如南山人形祖堂大门左边墙上,装了一个木质神龛,龛内神牌“法妙仙人之神位”,龛左右对联为:“法妙超象外,英灵著人间。”敬祖时点香。新铺圩多次“火烧店”,店家老板侯佛保忙跑到郭仙宫请了仙人叔婆的神牌,捧到八字码头祈祷灭火救灾,据说火势便转弱而熄灭。小孩有病痛,家长去祈求消灾除病。原来宫内有60号签文,除夕去求签卜来年财运,平时卜凶吉,店家此时愿捐油钱,题名认捐×月油钱,宫中人到时去该店取用无误。船家启航先上香,途中风雨大作也点香祈祷,望保平安。1982年新铺大桥建西岸引桥,将此宫毁去,不少信士依然在家中供奉“法妙仙人之神位”,也有人倡议择地另建郭仙宫。
    

二、仙人叔婆生日
     农历七月十三日是仙人叔婆生日,新铺圩的店户船家居民热烈庆祝,主要活动一是仙人出巡,一是演大戏(汉剧),从十三日至二十三日一连10天。每年秋前,新铺店家筹备庆祝仙人叔婆生日。30至40年代,筹备负责人为陈阿乔伯(福岭人住新铺)、侯佛保(梅县人,侯鸿兴旅店老板)。他们向各店家筹募经费,经费的主要开支为演大戏的戏班演出费。大商号认捐一晚或几晚费用,或几间店共认捐一晚经费不等。原镇南中学球场为演出地,中搭一木棚作戏台,台前空地为观众站着看戏的场所,距戏台20余米为半径的周围划给人搭看台,称“子台”,子台中正对戏棚的地方,另搭一小台,供奉仙人叔婆神牌,据说她最喜欢看戏。承搭人自己雇人搭木棚,向公家交一些地租作为公家活动经费。那些台都是简易木棚,天面用竹篷盖住,台上摆长竹椅作观众席位,观众购票入座,承搭人除地租工本外有些盈利。
     七月十三日仙人叔婆出巡,队伍庞大,高灯(两人擎两只大灯笼)、扛彩(两人前后擎一长条红布)、大锣鼓、八音、神轿,轿中放的神牌是郭仙宫堂上高神台放的,先由经理(侯佛保)去捧下来请进神轿。神轿起行,主持人等紧跟着神轿。出巡队伍出宫沿河唇街,然后转鸡子行、柴行街、米行街、潮商会馆(潮州商人非常崇敬,巡行到此必停下供他们敬祀一段时间)。然后经警察局门口,新菜市,回圩头上转宫。各店户在门前摆着桌子为香案,放上祭品,神轿经过时,点香祷告放鞭炮。河中船家在船头遥遥拜祭。迎神队伍过时,街上挤着农村来的观众。在阿鹊口、伯公祠搭了木偶戏台,加上看戏的,那更水泄不通呢!那天,店里船上大摆筵席,呼五喝六,晚上看戏。
     那时演戏的大埔戏班,七月十三日不敢到别处演出,据说,有一次那戏班在别地演出,七月十三日戏箱里出现一条大蛇,戏班认为是“仙人叔婆显灵”,立即赶到新铺演出。以后戏班多了,有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等,请哪一家由主持人商定。30至40年代,黄桂珠(后来任广东汉剧院院长)、赖生、黄粼传、罗恒报、丘引、霜梅、雪梅等演员都曾到过新铺演出。演出节目,第一天多为武打戏,以惩凶压邪,以后则演水淹金山、庄子扇坟、百里奚认妻、杀子报、收柳精等剧,上夜演正统戏,下夜演“耍戏”(即生旦丑笑剧),常常闹到天亮。附近赌博摊、熟食档应有尽有。农历七月,农村夏收夏种结束,家家有粮,加上各村有过七月半的节日,一镇三乡,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曾氏一代接一代管理郭仙宫;七月十三日仙人生日出巡、演戏,一年复一年举行;郭氏乘竹叶渡河升天的故事,一村又一村流传着。
     本调查报告得到退休的邓捷荣老师、曾欣元同志热情支持,提供资料。90高龄的邓亚满伯母乐于接受采访,畅谈往事,谨此致谢。

 


戊、同福普和寺“作福”
     同福乡普和寺,间年举行“作福”庙会,闹得沸沸腾腾,甚至吸引了邻县平远柚树圩一带的村民前往进香朝拜。蕉岭县的主要河流石窟河流至南端,从平远来的柚树河汇入,形成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此地原名蓼陂乡,明代属程乡县龟浆二图,后划建镇平县时,改名同福乡。普和寺庙会的范围在同福南片,即柚树河以南,西起狮山嶂山麓,南界新铺圩杨总管,东跨石窟河杨梅坑、潘田一带。现在是潘田、矮车、同福、狮山等管理区范围。(仙人叔婆生日出巡示意图)
     在这十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居住着邓、曾、赖、陈、冯、刘6姓人家。据《同福曾姓家谱》[此谱为木刻本,无封面,为一老辈珍藏,同福曾祥任等修新家谱时该老辈仅借阅三天,今只录其主系]载:曾姓于元代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入(时约1360年前后),一世祖曾裕振生子天秩、天真,天真传至9世浚衍居本乡辛方上屋、下屋,济衍居岗下,濂衍居高墩,澜衍居辛方、黄地上,濡衍居福岭石鼓潭、园背。据《邓氏族谱》[世界邓氏宗亲总会编印,台湾出版]载:广东开基祖邓志斋,字文渊,号太乙,宋朝进士,原住宁化石壁,宋庆元五年(1199)迁居松口。生9子,享寿99岁,葬于松口,每年二月廿五日,九房子孙一齐登坟拜祭。其2世信生奇,3世奇生子才,4世子才居蓼陂(今矮车)。子才生子五,其中志端移居潘田,福端传下的8世阮德在枧头下开基,德寿在塘背开基,9世应凤移居河东的杨梅坑。其他逐步在下角、油坊等点繁衍。早期人口不详,据1994年统计,邓姓896户,3,444人,居住在东南方的石窟河两岸,土地肥沃。曾姓647户,2,578人,居住在两河交汇的岸边。陈姓99户,316人,住在西面狮山嶂下,土质较差。赖姓92户,366人,住在柚树河南岸。冯姓21户,84人,刘姓15户,53人,杂住在中部曾姓边缘。该地以曾、邓为大姓,各姓都有宗族组织。曾姓人做官的多,30至40年代,将官县长近10人,小官更多。邓姓多经商致富。彼此还有联宗组织,人口悬殊不大,实力相当,新铺有“曾枭邓恶”的口头禅,族姓斗争,互不相让。通过作福,各姓族长坐在一块“和结善缘”。每年第一次筹备会,便是各姓各村头面人物的联席协商会议,实属好事。普和寺地处交通要道,为曾姓赴圩必经之路,抗日时期,寺内设有会客厅并订有报纸,各村的中老年人常在那里卿天、歇足,该地成为信息转播点,增强相互了解,促进族姓联谊。
     普和寺是庙会的中心,座落在南端的西山麓,寺前为通往平远、江西的大路(今扩建为公路)。普和寺始建于明末,清嘉庆年间(1800),矮车下阁村邓回江修建。寺堂座西向东,分上下两堂,堂前有50平方米的斗方,筑有围墙,墙北筑门楼,寺门正向北,横额为“普和寺”,门联为“普施法雨,和结善缘。”寺右侧为观音厅,供观音菩萨像。左侧有五六间住房,为住寺和尚住所。正堂有佛祖、祖师神像,下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神像,下堂神像为伽篮公王。[原寺毁于1958年,80年代集资复建部分。]
     过去寺里住有几个和尚,其中有一位主持。每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初一、十五,邻近善男信女必来进香,时有香客入寺拜佛求签。每年正月十五日至清明前,多人到寺“起福”;十二月“完福”。而规模盛大的是“作福”。据熟悉佛事的邓星庆伯(下阁人,近80岁)介绍:打醮规模大,时间长,礼仪繁琐,普和寺没有举行过。普和寺的庙会称“作福”,时历3天3夜,在冬季农历十月下旬或十一月上旬举行,有时两三年才举行,若遇大灾害年又会两次。   “作福”全过程可概分为四阶段:筹集经费、分工准备、三天活动、会后联谊。
    
一、成立机构、筹集经费
     1.推举经理。乡民本着“祈福消灾,和结善缘”的愿望,值年秋季各村各族有威望、有经济实力的人聚在一块开筹备会,开始捐款。捐款最多的当选为总经理,次为副总经理若干人,余为经理。当选为总经理的要在神前宣誓:贪污、贪吃渡孤给鬼的钱没好死;不垫款,福是众人的,不能几个人出钱占尽。然后把捐款的姓名金额张榜公布。1947年作福的总经理是邓仁轩,矮车塘背人,新铺盐米商达成庄的的老板,有钱有威望。上届的总经理如曾繁志,他的哥哥曾则生任南海县长,又如曾福祥二,年高、钱多,又极信神,担任过总经理。   2.上表敛钱。制定一定格式的表,由经理们分片发到各户,各户在表上填上全家人的名字,送回寺中焚化,称“上表”。发表时向各户收敛钱粮,出多出少,各家自愿,该户户长称“福首”。敛得的钱粮集中上交为经费。表的格式如下:
     伏   以
     佛日长明,大地咸沾辉照;
慈云广布,普天共沐清凉。今据××乡××村×××××××××……吉向居住奉佛上表迎祥集福保安信特来普和寺
     满堂诸佛座前叩拜   宝忏祈保合家清吉平安
     天运   年   月   日   百拜上   申
    
二、分工准备、布置会场
     1.制作“山大士”(别地称“大使爷”),据山下村邓木友伯(今已70多岁)介绍:当年他曾制作山大士,山大士的座台高1.1米,身高3米多。先用竹条扎成人的骨架,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纸糊裱而成。两个眼睛是用鸭蛋壳悬在眼框上,风一吹,两个蛋壳摆动,栩栩如生,其身材高大,眼如铜铃,有些吓唬人,小孩看了会着惊。山大士头顶还有一观音菩萨像。据说,山大士可管阴间鬼魂,权力很大,但怕他滥用职权,胡作非为,由观音管住他,监督他按法办事。
     2.搭“渡孤园”,地点在普和寺门前空地。搭念经台,供和尚坐台念经渡孤,和尚所念经文内容,多属劝解孤魂野鬼,不要争吃争穿而相互斗殴。准备会幡,请纸扎师做一“仙人骑鹤”为会幡。选一条笔直的长麻竹,去枝叶,竹梢装一滑轮,穿过红色长麻绳,然后把长麻竹竖在渡孤园内。把做好的山大士放入渡孤园中,以监视孤魂野鬼。
     3.搭木偶戏棚,台面对着佛堂。请木偶戏班,30至40年代请福建省永定县赖学煌木偶戏班。作福前一晚开场,一连三晚;第一、第二天的下午,共三晚两下午。第一晚演出节目为武打戏,借关公出煞压邪,有“过五关斩六将”等。以后演水淹金山寺等。
     4.发“福”字灯笼给经理、福首(即上表出钱粮的户长)。灯笼用细竹丝编织,圆柱形,直径约20cm,上下收拢成8cm大的圆口,外糊透明油纸,写上红色“福”字,再按对象身份写总经理、经理、福首等字。另用70cm长细铁丝对弯,两端插在8cm大的圆木块上,木块中有一漏斗形的小洋铁套。用时点亮小蜡烛,插在铁套上。铁丝穿过竹灯笼,手提上端。山大士出巡时提着,回挂在厨房门口。

三、全村斋戒后活动三天
     1.第一天,全村老少从早餐开始吃斋,一连三天,第四天才吃荤,(1)总经理、经理及执事在普和寺集中,福首善男信女陆续前来。总经理带头在寺门口贴对联“普施法雨、和结善缘”。在下堂门口贴横额“祗园”。在渡孤园的麻竹竿处升上仙人骑鹤,称竖会幡。
     (2)和尚开坛诵经,先由总经理、经理及理事成员上香朝拜。然后福首、村民上香。诵经者由本寺和尚担任,有时会向外请高僧。
     (3)晚上诵经渡孤。渡孤分三个晚上进行。第一个晚上煮三升三合米饭菜。第二个晚上煮三斗三升米饭菜。第三个晚上煮三石三斗米饭菜。念经渡孤后,饭菜分给乞丐。木偶戏照常演出。
     2.第二天继续开堂诵经,接待平远县及外村乡民上香朝拜,来者络绎不绝。晚上活动如前晚。
     3.第三天山大士出巡。矮车山下队邓接盛伯当年曾抬过山大士,据他介绍:
     (1)出巡队伍:大锣开道,锣手肩着金锣边行边敲,彩旗跟着(有两人擎的扛彩),小锣鼓随后,经理、福首手提灯笼,两个和尚穿袈裟、拿着钹随行。2或4个壮汉抬着山大士从渡孤园出来,队伍沿一定路线出巡。
     (2)出巡路线:普和寺——塘背(邓)——下阁(邓)——矮车陈屋——上阁(邓))——门向北(曾)——岗尾(曾)——楼下(曾)——黄地上(曾、冯、刘)——江子笃(陈)——均田上(曾、邓)——赖屋——新邓屋——茶亭(曾)——禾坪岗(曾)——门向东(曾)——过鸭麻渡到石窟河东的杨梅坑(邓)——潘田(邓)——从东岸过渡回西岸矮车油坊下陈屋——田二——上新屋——田子巷——老屋——下新屋(以上邓姓)——转普和寺。
     (3)山大士每到一处即停下来,接受进香。村民在路边摆好香案斋盘,点烛燃香,中老年妇女、小孩跪拜迎送,口中念祈福消灾等吉利话。和尚要念一段经文。另一人举令旗入屋内转一圈,口中不断喊:“要吃要穿的来去”。通知孤魂该晚去“渡孤”。   4.第三天晚上是作福的高潮与结束。(普和寺作福山大士出巡示意图)
     (1)全面点“天生蜡烛”:用4米长的幡子竹,顶端破成十字状的裂口,长60cm,插上松木片(要起松脂的,俗称松光),底垫引火物(如燥松叶)。寺里做成几十条,分竖在寺附近各三叉路口。各村分别制作如上。第三傍晚,全面同时点火,各条道路都有火光照明。据说这是给孤魂照路前来普和寺领“渡孤”饭菜衣服的。
     (2)渡船摆渡:石窟河的鸭麻渡,柚树河的龙过渡,两个渡口的渡船,从天黑至午夜,不管有无人乘渡都要不停的来回摆渡,以载河背的孤魂前往“渡孤”。相传有一船工讲,同是空船,可上夜来时重去时轻,下夜则去时重、来时轻。
     (3)“渡孤园”内准备好三石三米饭菜,和尚坐台渡孤。
     (4)请山大士头上的观音像回坛。
     (5)渡孤完毕,降下会幡(仙人骑鹤)。
     (6)焚会幡、山大士、纸衣等。整个作福仪式完毕。
    
四、会后联谊
      第四天全村开斋,可以吃鱼肉。寺内举行聚餐,参加的要交登席费。参加者不论身份、族姓,不限名额。参加的为与作福有关工作人员和各族父兄耆绅。大家在“和结善缘”的宗旨下,彼此开诚布公,无所不谈。总结作福工作得失之外,还谈到村中各姓的共同利益。有一年作福后,各姓人士共同商议:矮车同福两村,联合筹建一条从径子陂到矮车的灌溉圳。每冬还联合进行一次清圳修陂活动。
     总之,普和寺是同福乡各姓人的信仰中心,也是各姓各村“和结善缘”的纽带,“作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当时封建社会中,人民思想愚昧,政治组织落后,这也不足为怪的。
     本调查报告蒙曾繁颖老师、邓克汉同志大力协助,蒙邓接盛、邓生庆、邓崇章、邓木友诸前辈提供资料,谨此致谢。

 


已、上径村射猎公王生日
一、上径村射猎公王神坛的由来
     上径村在徐溪东支流的上游,居民姓刘。刘姓1世祖千四郎于明代从程乡(今梅县)水南坝迁长潭高陂村开基,6世玉钟迁兴福浒竹开基,8世立台、建台带9世维裕、维琏、维奉到东坑尾上径开基,时约在明末。他们开荒垦植范围较阔,直至铁山嶂下三山,三山即三个山头(南坊肚、南峰嶂、井子坑),重山叠嶂,野兽出没,野猪、黄〖FJJ〗惊〖FJF〗、鸟、鼠损害农作物严重,常常有种无收,有做无食,村民十分痛苦。前清道光年间(150多年前),上径刘姓金狮队,到福建连城打狮。得知该县某村有射猎公王神坛,十分灵验,设坛以后,兽害大减,五谷丰登。刘姓金狮队徵得当地人同意,带下香火在上径村水口设一神坛,供奉射猎公王。据老辈传说,凡狩猎者进山前必须先到该神坛点香叩头许愿,定能打到野兽。狩猎者猎得猎物出山时,必将猎物放在神坛前祭敬,下次进山,才能射杀到猎物,否则,就难再猎得了。上径人50多户,多过一个射猎公王节日,连三山(地名)的人家也前往参加。
     射猎公王生日在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因为上径村民从福建连城带下的射猎公王在上径安坛是在这个日子,因定为生日的时间。
    
二、射猎公王神坛
     徐溪河东支流是从马头耳向东南流,流至上径村,河道弯偏东流,然后又南流,形成S状,在偏东流的南岸,有座虎头山,延伸出一小丘,称虎爪,神坛便建在虎爪上,这里是往铁山嶂必经之路。原址上新修的神坛,座南向北,坛前有颇宽的旱作地,溪水在北面流过。神坛状如神龛,约12平方米,龛内有一大石香炉,左右有烛台,后上方有大窟窿排香烟,无神牌,龛顶今用水泥砌成平顶,前有屋檐装饰,盖上琉璃瓦,左右角微翘,龛门上呈圆拱,正面横额:“射猎公王”,龛门对联:追禽逐兽昭神武;赶患迎祥颂德威。这副对联是清秀才徐言呈所撰。
     神坛前竖起两根水泥柱,高3米,上淋水泥棚,有20平方米,后面支点便在石山上,可避雨淋日晒。紧连神坛前,用红砖砌起一案台,供放祭品。据老人传说,曾有邻村人晚上路过此地,见一老者长髯红袍如关云长,或是公王显灵。
    
三、祭礼前准备工作
     1.祭祀主办人称理事,由刘姓三房轮流,1948年以前曾任理事的,维裕房为刘清桂,维琏房为刘德云,维奉房为刘钦贤,轮到值年的理事负责筹集经费,邀请邻村长者,准备祭品,聘请戏班,布置场地,公王生日那天负责招待村聘来宾和戏班午宴等。
     2.经费来源:公王会会田“三担”(一担约0.3亩)出租,加五纳租,一年两季约可收租谷3石。向海内外的本村乡亲募捐。上径村50户人家,24户有人在海外,每年都寄回一笔款作祭祀经费,还可就地募捐。经费用于办祭品,买鞭炮,请戏班,招待村聘来宾午宴,场地租金等。若有结余移作下年使用。
     3.布置场地:神坛前有各家的旱作地,公家出租全辟为祭祀活动场所,如搭戏台、烟酒摊档、夜宵饮食店等(神坛对面百米处有磨坊辟为赌场)。
    
四、祭祀仪式
     1.有身份威望的长者担任主祭人和礼生,如曾任牖民学校校长的廖少彬和校董徐正予、刘月舫等。他们要穿长袍,戴礼帽,郑重其事。
     2.在神坛前铺上毯子,给主祭人三跪九拜之用。礼生唱礼,主祭人依礼生唱行礼,先向天神行礼后,才向公王行“三献礼”,主祭人要向公王进酒、进禄(食物)、献帛,行三跪九拜礼。要宣读祭文,祈求公王保佑根除兽害,五谷丰登。
     3.礼成时鸣锣击鼓,大放鞭炮(从松口定制的60cm直径大丙的电光炮),震耳欲聋。
     4.祭礼结束,公王坛对面的木偶戏开演,弦歌不辍,笑语欢声,熙熙攮攮,场面热闹。
     40年代,木偶戏班为福建武平赖学煌的,八月二十晚开台,至廿一,廿二演三晚。有时邻村来宾赠演一晚作贺礼,或村中殷实户捐演一二晚。
     据刘少兴老师介绍:1948年射猎公王生日,上径村宰了8条大猪7条牛,家家户户捣肉圆,做豆腐,办三牲敬公王,到邻村借桌凳碗筷摆筵,有几户人家来了近十台宾客。(提供资料人刘少兴,退休干部,70岁)

庚、 接公王
一、接公王的由来
     新铺徐溪盛行接公王的迎神活动。时间在农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四月是多雨季节,俗谚说“四月八,塘满钵满。”接着是五月节的“节水(洪水)”。新铺在石窟河两岸,常遭洪水泛滥之灾,洪水一来,田园受淹,若扬花吐穗的禾苗受此浩劫不能结实,若禾黄谷赤,大水一冲,往往颗粒无收,所以此地有“看等禾黄会断餐”的浩叹。徐溪呢,徐南高车一带也有徐溪河泛滥的威协。另外在秋收之前,野兽横行,一夜之间,山田的禾苗、旱作被野猪蹂躏成一片荒丘。两地人民为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免受洪水野兽之苦,取得丰收,于是有接公王的迎神活动。
     公王称五显大帝,或五显老爷。一般在“五显宫”供奉。蕉岭有4个五显宫:新铺南山的五显宫在石窟河边,新铺长江的五显宫在柚树河边,三圳的五显宫在福北河堤上,兴福的五显宫在北角部。所谓五显,有不同的说法。据清黄香铁(钊)著《石窟一徵》(清光绪六年版本,台北市蕉岭同乡会翻印)记载:
     1.据《蠡海集》云,五显者五气之所化也。全祖望谓,五显之神不著姓氏。
     2.宋时有敕封为王者曰显聪,曰显明,曰显正,曰显真,曰显德,此所以呼五显也,明初亦祀之,载于会典。据此则神像应塑五座。
     3.或谓五显为二郎神者。然二郎神亦有二:元史文宗本纪,元顺元年,封泰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此其一也。
     4.汪师韩缀学所载,近见山西通志于二郎庙,搜神记,神姓赵名昱,隋炀帝时为嘉州守,斩蛟除害,蜀人立祠于灌口,此又其一,未知孰所指。
     5.然五显共称为华光大帝,宋鲁应龙闲窗括异志:五显灵官大帝,佛书所谓华光如来,斯乃所指矣。
     上面引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李冰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赵昱是斩蛟除害的英雄。这两个人物的事迹,和当地人民祈求免除水患虫害的愿望相符。南山五显宫的公王称华光大帝,徐溪洪福宫的公王称五显大帝,跟《石窟一徵》中的解释相同。以下分别介绍各地接公王的情况。[三圳五显宫在福北河堤上,不单是乡人信仰中心,又是防洪的临时指挥所。过去庙下仓库里存放着无数防洪器材。一旦水灾,宫里锣鼓急鸣,村内青壮年急奔五显宫投入抢险救灾行列。]
    
二、新铺老金沙片的接公王活动
     老金沙片包括现在的北方、南山、下南、金沙、象岭、霭岭等6个管理区。1994年有3,128户,1.3万人,占新铺镇1994年总人口1/3强。居住着陈、林、曾、李、钟、温、丘、彭、赖、黄等姓人。他们是明初(1400年前后)从外地迁来开基的客家人。林姓于明初从大埔迁南山,开基祖7世南山隐叟,子孙衍居南山、金沙、象岭、北方等地,均祀五显公王。陈姓从梅县东山芹菜洋搬来,开基祖陈云山为1世,分居金沙、北方等地。曾姓开基为5世上寿,是1世曾裕振之后,住南山、北方。钟姓从蕉岭广福迁来,霭岭开基祖钟逵定为1世,4世文海迁居象岭赤岭岌。李姓华昌、玉昌于明中叶从石扇迁来,衍居象岭胡秋墩。丘姓均善是文福梦龙5世孙,迁来下隔开基繁衍。罗姓在水东角,屋在石窟河岸上,撑船为生,故有歌曰:“水东罗屋十八家,无个男人在屋夸。逢年过节走呀转,竹篙(撑船用)丢得满厅厦。”还有少数彭、赖、温、黄等姓。他们共祀五显宫的公王。
     五显宫后宫址在下南村东1公里的石窟河南岸,供奉华光大帝,分五个分身木雕神像,称东、西、南、北、中五个公王,统称五显公王,东方公王坐正位。
     接公王的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至五月初四日。在此期间各村的日期不一,当公王巡行到哪村,哪一村便接公王,按村的位置顺序轮下去。若某年第一村负责“出宫”,最后一个村子便负责“转宫”,次年便倒过来,因此,一个村的接公王时间单年与双年不同。轮到接公王的村子,村中的男丁,不论青、中、少年,早饭后便在屋前禾坪里几何整队出发,镶边的三角形大红旗及锣鼓队先导,彩旗及其他人员随后鱼贯而行。到了公王宫或上一天接公王的村子的祖堂前停下,抬轿手入祖堂抬出公王轿。轿内端坐着公王木雕神像,高约0.6米,身穿红袍,手拿白扇,神采奕奕。南方公王的轿最高,2米有余。
     抬公王的队伍回到村中,请公王入祖堂中厅,各户已摆好祭品,恭候公王驾到,焚香进酒,祈求公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轮到接公王的村子,不论人家多少,象叶屋那时才一户,都在那里过一夜,次日才让下一村抬去。人多人少只宿一夜,时间均等。五显公王分路出巡路线如下:东方公王出巡石窟河东岸的水东角罗、饶、林等屋,霭岭钟屋等,在五月初五凌晨转宫。西方公王出巡石窟河西岸及石扇河北岸的金沙陈、林等屋。南方公王出巡石扇河南岸的下南、南山、黄虞佑(林、曾、陈、叶)等村。北方公王出巡石扇河中游的北方村赖、彭、张、陈、丘、叶、林等屋。中方公王出巡象岭钟、温、李等村。五显公王分路巡遍老金沙乡的全部。此地接公王是各村轮流的迎神活动,所以没有统一的大小牵头人(如经理、福首的名堂),也没有和尚、道士参与。[参阅房学嘉主编《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页89。]

 


三、新铺镇福岭村的接公王活动
     福岭村俗称塘屋岭,据说该地曾住过“杨、卜、练”三姓,地名为“杨卜练”,转音为塘屋岭,今称福岭村。福岭村人多田少,干旱之区生活辛苦,旧有民歌:有女莫嫁塘屋岭,一人戽水两人邦(拉)。外婆来寻孙女嬲,一家都在井架坪。言务农谋生之苦,故多从事小商贩或外出谋生。
     福岭村居住陈、曾、严、郑四姓人。原第七生产队地方住郑姓,入民国后仍有多人,后老者死去,只存中年男丁一口,出外谋生未回。梅县瑶上瑶尾村严秀龙3世孙,约于元末迁来村北石鼓潭,建有祖堂,1995年有10户,40人。福岭有句话流传“严(粘)得稳,郑(撑)唔稳。”所以郑姓绝了。明代,同福曾氏9世濡迁到村北石鼓潭、村中园背,1995年共274人,其他均姓陈,住在福岭村四面八方,1995年本管理区陈姓2,621人,划入霭岭管理区的陈姓有329户,1,437人,他们是陈贝周裔孙,过去一起接公王,所以本文谈及的陈姓应该列入计算,则陈姓共4,058人了。
     据《蕉岭县福岭村陈氏世系表(简明族谱)》(陈佩衡查编,陈明生增补)[《蕉岭县福岭村陈氏世系表(简明族谱)》民国30年(1941),陈氏23世裔孙清庠生陈晋芬(佩衡)编修,1985年陈明生增补印赠。福岭陈氏族谱初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4),陈初南(13世)、陈学元(12世)、陈井寰(12世)共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6)陈振鸿得江西世家大族谱修订。]载:福岭陈姓开基祖陈贝周,谱列为宁化石壁第8世,约于明成化(1475)前后到福岭开基。陈贝周先建双方第祖堂,还为其2世祖念九公以下祖公做了多穴坟墓。8世陈贝周生三子:禹、璞、玮。9世禹生三子:积贵、积珠、积玉。璞生积珍,移村东北老岭下开基。10世积贵建上阳祖堂开基,生文翰、文峰、文猷、文侃、文礼、文勇。积珍生文魁、文章、文华、文明。11世文翰裔孙建德星第。文峰、文猷、文侃合建梅子树下祠堂。文峰继建新屋厦祖堂开基,此派繁衍最盛,裔孙纷纷在各点建屋。文魁从村北迁村南新岭下开基。文礼派16世瑞仁建友和堂开基,瑞良建友恭堂,瑞开建慎德堂(约于清乾隆年间)。他们做屋时南时北,所谓“主人乐者是真龙”,中意哪里盖房便在哪里盖,小祖堂位置不按房分,彼此成插花交叉建筑,犹如梅花点点,毫无秩序。这样,形成后来接公王的顺序无序可循,谁先谁后,各执一词,于是采取“穷人阄下愿”的“拈阄”(抽签)办法,年年抽签,各村接公王的日子照签确定。严、曾住石鼓潭,因公王宫在该地,固定在第一天。另在园背曾屋的参加抽阄。三眼公王后福岭村的公王宫在村北石鼓潭的寨顶山南麓,座北向南,宫内有放公王神龛的小厅及住房,前为斗方、围墙、门楼,全宫占地面积有百多平方,今已修葺一新。
     后神龛内供奉木雕神像两个,一称五显公王,一称梅溪公王。神像怎样来的?传说一年发大水,洪水漂来木神像,由于石鼓潭有巨石挡住洪水,所以水势缓慢,神像在该处慢慢漂浮。鸭子用嘴甲吮着木神像的前额,被吮处成一小窟窿,后来变成眼睛,成为“三眼公王”。乡人虔诚地把公王供奉起来,后再做一小宫奉祀。因为神像是鸭子吮起来的,乡人认为鸭子是其“救命恩人”,要尊敬公王,对鸭子也要尊敬,所以福岭村接公王之时,不能用鸭做祭品,人也不能吃鸭肉。
     另一传说,一次该公王与某仙共餐,公王抢食,仙人用筷子点公王前额,这点痕变为眼睛。从乡人不用鸭敬公王的乡俗看来,前一种传说较可置信。
     村民信仰公王,天旱或禾虫为害,常抬出公王巡行,藉此求雨除虫。拈阄定期后农历每年四月廿八日到五月初三日为接公王时间,若四月小则提前至四月廿七日开始。村民众多,须分房分日进行。全村分为石鼓潭、新屋厦、窑前、园背曾屋、梅子树下、岭下、松树下等七房,一房一日,以拈阄定日。[此处房不是族内分房,而是祭祀点。]四月廿七日为拈阄日,石鼓潭固定在第一天敬公王,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阄日次序为头阄在四月廿八日,二阄在四月廿九日,依序下去,尾阄为五月初三。一个阄日叫做一个阄眼。
     接公王   (1)公王出宫   拈得头阄的于农历四月廿八日(四月小则提前为廿七日)到公王宫迎公王出宫,队伍浩浩荡荡,鸣锣开道,锣鼓喧天,笛哨悠扬,擎旗执杖的前呼后拥。两个神轿,两个公王同时出巡。所过处,村民手执香火,道旁恭候。神轿到来,人人趋前敬香,不称敬公王而称接公王。把公王抬回祖堂安放,供该房人敬祀。有的地方,上屋过上午然后抬至下屋过下午、食夜。过了一夜,第二天则由下一阄的村民抬至其祖堂。依阄顺序轮下去。
     (2)公王转宫后拈得尾阄的于五月初三日接公王并在是日午夜抬公王转宫。负责公王转宫的特别烦忙,也更加花钱。他们却特别高兴,认为能拈到尾阄是大吉大利。是日午夜送公王转宫时,村民踊跃参加,仪仗队中有大锣鼓队,彩旗,出发时还鸣响“大将军”(凳架着的炮)。每人手擎火炬一把,这火炬是用民船牵夫拖船的竹缆,截成1米左右长,点燃后火光烛天,一个接一个形成火炬游巡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爆竹声声,还有间隔放的“不炮”。[ 40cm长,10cm粗的铁管,中空放伙药和燥泥,压实。管下方有一小孔,放伙药引线,与伙药相连,以伙点引线,不久,伙药爆炸,发了巨响,一圈圈烟冲上天空。]还有“线枪”(长1米多,用手持着点火,入药如上),如是沿途不断,场面壮观,邻近村民不管时已深夜,也去观看。
     (3)接公王宴客后轮上接公王的村民,家家备上三牲祭品(不准用鸭),集中在祖堂敬公王。还得捣丸酿酒,蒸粄备菜,接待六亲。是日人来客往,热闹甚于春节。不过时值荒月,青黄不接,福岭又是人多田少粮食短缺的地方,不少村民筹钱借债,买米备菜,应酬亲戚。为了不愿“别人看衰”、“爱面子”尽力寻钱借债,暗中叫苦“蚊帐肚里出目汁(眼泪)”这句话,便是形容乡民为顾面子而暗自叫苦的。迎神做会,劳民伤财,众有同感,后来废除了公王出宫的接公王,只在过端午节时各户到宫里敬祀,去或不去自己安排。
提供资料人:陈我一,94岁,退休教师;陈东生80岁,旅港乡贤;陈伟健65岁,离休教师。
四、徐溪镇徐南片的接公王活动
     本文的徐溪范围,指老徐溪乡。南面是黄沙坑、三坑,与梅县石扇为邻;东界新铺、三圳、兴福三镇;北接长潭的百美等村;西邻平远县的泗水、热柘。徐溪地势狭长,都属山地。徐溪河自北而南流经全境,它发源于徐北的铁山嶂(海拔1163.7米),上游有东西两支流,西支流范围为铁西,东支流范围为东岭,两支流汇合于大坪,流至福头,以上地方称徐北。从福头经东陂至荷树潭,这一段两岸地方称徐中。经急水而南流汇入平远来的柚树河,再流入石窟河,这一带地方加上三坑、黄沙,是为徐南。
     徐溪河与石窟河之间有佛祖高等山隔着,交通闭塞,徐溪的开发比石窟河沿岸迟几代人。据《蕉岭县志》(1992年版)载:明万历三年(1574),三圳徐姓人迁居急水。再如吴姓,77世在石窟河开基,84世吴东轩兄弟才迁入东岭(明末清初)。两者相距7世,近170年。刘姓1世在蕉城高陂开基,6世在兴福开基(浒竹),8世立台建台带9世维裕、维琏、维奉兄弟迁入东岭上径,该姓在两地开基相差10世。徐中张姓上祖在宁化,万三迁入徐溪开基繁衍。总之,他们开发徐溪比其他姓在石窟河沿岸开发,至少后150年左右了。徐南钟姓开基较早,1世若冰福建武平到徐溪龟形开基,他生了6个儿子,分别在徐南、徐中、徐北等地繁衍,人丁颇盛。
     徐溪乡地形狭长,居民沿徐溪河两岸居住耕种,分族而聚居。徐南以钟、何为主,徐中以张、谢为主,徐北则吴、刘、钟、徐都有,接公王这一迎神活动,徐南、徐中、徐北三片各自进行,分述如后。
     徐南片范围包括1995年的徐溪、高乾、黄沙、三坑等4个管理区,有46个村委会,4,150多人,居民姓氏有钟、何、谢、张、黄、邓、李、刘、曾、郑、田、徐等10余姓,钟姓人口最多,何姓次之,何姓千六郎为避元兵从松源迁徐溪。徐姓只有1家。
     洪福宫后宫在龟形村东南方,约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出版的《镇平县志》有记载。相传该宫是龟形钟氏为制服旗形风水而建。宫毁于文化大革命,今又修复。原宫有两堂,上堂正厅有一大神龛,正中供五显大帝神像,其全衔为“昊天金阙玉封五显大帝”。左供文帝神像(红面),右供武帝神像(花面),以上神像都是木雕。五显大帝还有一行像,供公王出巡时之用。大神龛左右两侧各有一小神龛,供伽蓝公王等神像。1954年徐溪建小乡时,神像搁于一旁,正厅曾被借用来设小乡的卫生所,至文化大革命才被红卫兵一扫而光。
     宫门口曾有一副用竹简刻阴字的对联,联曰:“善即福之,何须伏地千言祷;淫必祸矣,岂受欺心一柱香。”相传这副联是该村金澄坑人钟标锦所题。钟标锦于清代在广西某县任知事,为官清廉公正,得罪权贵。权贵反诬陷钟标锦贪污。上司便派员到徐溪查访。该员来到金澄坑见一老妇人衣衫单薄,面黄肌瘦,询问老妇人,她说:“听说儿子在外做官,就是无钱寄家,生活艰难。”一再了解才知这妇人便是钟标锦的老母,原来如此清贫。该员回官府如实禀报,上司确定钟无贪污罪行,深入了解钟乃清官,后升钟为知府。钟标锦告老还乡后,撰该联悬于宫门口,劝人自己要做好事,不必求神庇佑。[这副对联的中心思想来自《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灭于夏”。]
     1950年前后,洪福宫由钟南城、钟开昌父子看管,早晚进香,暮鼓晨钟。夏秋两季收割时,下乡串门收香谷为经费,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亦往进香。收香谷之范围在整个徐南片,北至急水,南至黄沙坑三坑一带。看宫人挑着一担竹箩,带上-帖印有梵文的“符”,符黄底红字,大小为20×7cm。他挨户在厨房门口等着,施主给些谷,便可收到几张符。看宫人如是走遍该范围每个角落去“收香谷”。徐南片一年两次接公王,一次在春耕后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行;一次在秋收前九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打醮一次,在七月半前后,夏种完毕后举行。其目的是祈求神明保佑,无虫灾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公王过程:四月初一,龟形侧的井头谢屋给公王出宫。迎公王队伍以大铜锣(金鼓)、大旗两面领先,前往洪福宫请公王出宫,两人抬着上坐五显大帝(行像)的木轿,[公王像用红布系在轿内,免上山过水时掉下。]回到谢屋后抬入祖堂厅中,各户摆三牲祭品敬祀。以后的行程:初二为龟形、滩头、寨背(姓钟)。初三为旗形片、大河背(姓钟)。初四为雷公部(姓黄、邓)。初五为高乾(何姓)。初六为倒水角(姓张),初七为急水徐屋(急水徐屋几百年来始终只有一家近十口人,虽只一户人家,接公王也轮上一天,传为奇谈),初八为百丈寨(李、谢、钟三姓),祭拜完后送回洪福宫。初九日转向柚树河南入黄沙的长滩头(谢姓),初十为黄沙(郑、田姓),十一为黄沙坑的溪子唇、弯子里、山下、野猪畲、臭油坑、甜竹坑(都姓钟),十二日入三坑的湍峰头(刘)企溜坑(邓)片金溜,十三为下畲(张、钟姓),十四为上畲(刘、曾两姓共一祠堂)并于十五日送公王转宫,敲锣打鼓,十分热闹。
     九月初一到十五日为是年第二次接公王。程序如上。
     提供资料人:谢城海70岁,离休干部。钟国恭,50多岁,干部,高级工程师。

辛、三圣殿与拜斗
一、建殿缘起
     三圣殿在霭岭村东面的山塘口,建于清光绪三十年间,由该村一位才华横溢而功名未遂的廪生钟子华倡建。钟子华的父亲钟孟鸿是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进士,官任监察御史,住在北京城。钟子华是长子,亦随寓北京,并在国子监就读。其时,清同治帝因微服出宫嫖娼,身染梅毒病死,而官方宣布同治患天花不治而故。钟子华乃作《苍梧怨》七言古诗讽喻,诗长达136句,中有“天女云中未散花,为何着体天花坠”之句;诗后又附一联:
     “宏德殿,宣德殿,德业无疆,且喜词人工词曲;
     进春方,献药,春光无限,可怜天子出天花。”
     前后诗句联语联系起来,显然指同治帝并非患天花而死的。《苍梧怨》一传出,在乡亲间沸沸扬扬,广为传诵。钟孟鸿十分惊慌,子华敢如此非议皇上,将招杀身灭族大祸。于是搜集《苍梧怨》抄稿并为之焚毁,立即把钟子华赶出京城,送回霭岭老家。钟子华回家后,屡次到嘉应州考秀才,均不得中。直至40多岁再赴考,钟孟鸿的老友张百熙督学广东,到嘉应州监考,看了钟子华的考卷,取为第一。榜发后,钟子华前往拜谢恩师张百熙,张劝他道:“你的文章虽好,但不合那些阅卷人的八股口味,去考举人也难录取。”钟子华接受建议不赴省考,回乡后补了廪生,未再追逐功名。此后细读《纲鉴》,反复体会国家治乱兴亡之道,领悟世事风云变幻宦海浮沉之理,为求解脱名利欲之苦,潜心拜道,后募捐倡建“三圣殿”。
    
二、建筑结构
     三圣殿座东向西,二堂二横屋结构。正门对石窟河西面的山峰“十八艮”。前堂为平房,一厅四房两廊一天井。南横屋亦为平房,另有门楼,一厅两房。北横屋亦有门楼,分三节,前节平房一厅两房,有天井,后节为楼房,楼上楼下均有一厅两房,楼与后堂楼相通。后堂有一大厅四房,厅南北两边都有石砌楼梯上楼。楼的东、西、北三面有通道相连。中间大厅为道堂,北厅为住地卧室及会客处,南厅为藏经及道士休息所。后楼天面为硬山顶式,四角翘起飞檐,瓦脊有各式瓷块装修,镶有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画图,屋脊中有葫芦,为宫殿式道观建筑。60年代被拆取材料移建霭岭小学,今只留下残垣遗址。
    
三、道堂
     民国以后,前堂、横屋改为“德重学校”校舍,是霭岭村的私立小学,后堂楼上正厅才是道堂。道堂东有一神龛,神龛内无神像,只供奉三块神牌。
(左)关圣帝君后之神位
(中)文后昌后梓后潼后帝后君之神位
(右)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之神位
     关圣帝君传说他死后,头葬河南洛阳,身葬湖北当阳玉泉山,人感其德义,立祠奉祀。明万历中,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道教奉关羽为护法将军。民间信仰他能司命禄,驱邪恶,治病除灾,诛罚叛逆,巡祭冥司,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职能。全国各地均建有关帝庙,人家中亦立关帝神位,进香奉祀。文昌梓潼帝君,道家谓:玉皇大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代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俗称吕帝、吕祖者,即八仙中的吕洞宾。民间传说很多,霭岭一带村民到三圣殿进香,多人带孩子向纯阳帝君起福,望其庇佑,不无原因。
    
四、拜斗仪式
     三圣殿最后一任住持钟璧良,家名少四,是倡建人钟子华的第四子,50年代后才去世。30至40年代在三圣殿诵经的道友有罗成发、钟阿生、钟永元、钟岳华、钟秀生等。他们都不住殿,平时由昭姑(钟子华的小女儿,未嫁)打扫圣殿,初一和十五不一定要烧香,主要的诵经仪式为拜斗。三圣殿环境清幽,厅房宽敝,曾吸引梅县丙村一带有钱的信士到三圣殿住一二晚,拜斗上表,目的大体为祈求三圣保佑自己延年益寿,消灾解厄。
    拜斗的仪式在三圣殿楼上道堂举行,具体过程如后:
     1.时间:某天的下午起鼓、念经,晚上继续,直至凌晨,稍为休息,清早继续进行,结束。
     2.诵经道友的服装,头戴道士帽,身穿道袍。道士帽又称五梁巾,正面看状如小屋,顶上有脊如硬山顶屋式,前后“倒水”,黑色,顶上向前倾斜面有五条黄色的线条,故称五梁巾。道袍为黄色麻纱布料制成,宽袖,长至小腿,前面中间开襟,两襟处镶上大黑边。
     3.念经道具有锣、鼓、小罄,大钹、小钹。
     4.念经仪式:一道友坐着司锣鼓,三个道友站着,分别司钹击罄,住持居中间,面对神位,四人齐声念:“大圣啊!北斗啊!……”他们有时双膝跪在蒲团上,弯腰作揖状,拜斗的信士跟着一起行动。有时道友率信士绕神位。按经卷各环节念一段后,中间休息一阵。如是反复,至次日早上结束。
提供资料人,罗开运,73岁,退休干部。

壬、调查后的思考
     1.从新铺、徐溪两镇迎神活动情况,我们不难看出,那里各祭祀圈范围和新旧政权的行政区划各各吻合。1949年以前旧政权的徐溪乡,包括徐南、徐中、徐北三个祭祀圈。徐南祭祀圈包括溪口、高乾、黄沙3个社,即现政权的徐溪、高乾、黄沙、三坑等管理区。徐中祭祀圈包括东陂、黄坑2个社,即现政权的东陂、黄坑等管理区。徐北祭祀圈包括台塘、东岭、铁山嶂3个社,即现政\权的台塘、东岭、铁西等管理区。旧政权的金沙乡,包括五显公王、福岭公王的祭祀圈。而东、西、南、北、中各方五显公王的祭祀圈,分别是现政权的霭岭、金沙、南山、北方、象岭等管理区。福岭公王祭祀圈,即现政权的福岭管理区。旧时普和寺作福祭祀圈包括今日矮车、同福、狮山、潘田等管理区。从行政区划与祭祀圈相符的事实,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在旧社会的宗族社会结构中,各宗族的关系靠神权去协调,而政权则借助神权辅助统治之不足。
     2.迎神活动有明显的功利性、宗族性和社交性。如最普遍的接公王迎神活动,时间在夏收前和秋收前的农历四月和九月。四月怕大水和虫害,九月怕虫害和野兽损害。南山福岭石窟河沿岸怕大水,只在四月份举行。徐中、徐北一带怕野兽伤禾苗作物人畜,只在九月份举行。而徐南既怕水灾又怕野兽伤人畜(如黄沙三坑)所以四月、九月都举行,一年两次。仙人叔婆保护航行安全,新铺一带的船家特别虔诚信奉。这些都表现出村民为了保护或谋得自己的利益才敬神的,有明显的功利性。其次,迎神活动总由族长牵头,迎神队伍的组织,费用的开支,由族中父兄负责安排,因有这些宗族集体因素,所以福岭接公王日期要拈阄,徐中张、谢两姓宁可远到黄坑抬公王等等。再次,迎神活动之日,总有六亲往返,共叙亲谊,同话桑麻。即使平日少见面联系的远亲,也趁机往还了。有的借此机会,因亲托亲提亲联姻,结成秦晋之好。在旧社会男女婚姻不自由父母之命凭媒说合,这个机会,男女双方见面是极其难得的了,这亦是农村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
     3.寺庙分布合理,有调和宗族矛盾作用。各寺庙一般建在各宗族交界的公共地方。如黎公宫建在南山林姓与对岸陈姓交汇点。林陈两姓过去有过械斗。但初一、十五两姓人特别是信女们都去进香,相见时彼此称姑道姐,共叙家常,在神面前大家都嘘寒问暖显出友谊和谐的气氛。村邻关系一好,宗族矛盾也得到淡化而趋融洽。黎公坝有道桥,林家要过河耕作,陈姓要进庙上香,大家都有用处,两边携手造桥,共谋乡村利益。上了年纪的妇女,常打破宗族界限,彼此串门,谈神论佛,相约进香等。
     4.近五十年来,寺庙的经历,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领域中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过程。1946年至1996整整50年,寺庙经历了热闹——冷淡——拆毁——修复的过程。1949年以前,农村求神拜佛之风盛行,迎神做会,热热闹闹,寺庙火红。直至1952年土地改革,寺庙占有的土地被没收,僧尼还俗分田自食其力。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相信避讳,青年人不信神不怕鬼,寺庙即被冷落下来。但木神像泥菩萨还可坐冷宫,留在寺庙里。1958年大\跃进,拆寺庙建工厂;化\革\命破四旧,寺庙神像,荡然无存,无神论的思想,完全占领上峰。老年人头脑中的有神论只好潜伏下来,但并未销声匿迹,如把毁弃的何仙姑神像转移到暗室进香,纸扎店黑市交易香烛等等,偷偷摸摸,不敢公开露面。
     1978年蕉岭县落实宗教政策,容许宗教正常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有些原来从事神事活动的人,在侨胞、侨属资助下,开始集钱修复寺庙。新铺徐溪两地,在原址上修复的计有奇峰寺、四姑宫、回龙宫、普和寺、仙岩寺、五显宫、杨总管、洪福宫、玉仙宫等。其中奇峰寺、四姑宫、回龙宫、仙岩寺已定为开放活动地点,并住有主持僧尼。1983年回龙宫修复开光那一天,公社也召集村干部开会,开会的人可领中午的误工补贴费。笔者见几个上了年纪的村干部不去开会,却自己花钱买了香纸财宝到回龙宫参加开光。笔者当时大惑不解,有钱补贴的会不开,却花钱来参加庙会,思想领域中的斗争多么微妙!有神论在人们头脑中多么根深蒂固!笔者曾设想,50年后,1950年以前出生的人都去世了,有神论是否就不存在了呢?
     5.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寺庙商业化,僧尼商品化了。当前寺庙香烟不绝,各处为死者超渡的佛事时有所闻,这是不是佛教大兴了呢?是不是佛教教义为众人所了解而被接受了呢?那些口念阿弥陀佛为死者超渡的人,有哪个是真正出俗超凡修行的呢?如某宫的住持某,她是生了几个孩子有家有室的人。又如某寺的某,1985年才初中毕业,现在西装革履,身佩BP机,足登摩托车,奔驰各村,联络念经业务。就是年轻的斋妇、斋姐、斋哥,他(她)们不过是披着佛教外衣,对经卷照字读经,上门做佛事,高价报酬,“认钱不认经。”有几个光大佛法?有几个真正是佛教徒?有谁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呢?值得深思。

(本文载房学嘉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第五卷《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第219-266页。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出版,199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