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五十九)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五十九)----萧天石

(2011-07-12 15:12:40)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②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⑤

    【注释】

    ①河上、王弼本作“弊”,傅奕本作“敝”。大成者,无物不成而若无成,故若缺,而其用敝。

    ②范应元谓王弼古本作“大满若盅”。蒋锡昌谓“‘满’字以汉惠帝讳而改”,故本字即为“盈”。《淮南·原道训》:“冲而徐盈。” 注:“盈,虚也。”案:此句与上句为对,言道之用无穷,有如大盈之器,唯虚能盈,故曰大盈若冲,而其用不穷。

    ③傅奕本“屈”作“诎”。

    ④此数句乃阐明“反者道之动”之意。盖道之体,若冲非盈,若屈非直,若拙若讷;亦唯因其体之非盈、非直,亦拙、亦讷,乃能 成其用之盈、直、巧、辩,是真成道用之大者也。

    ⑤二十六章“静为躁君”,静躁相对应,故蒋锡昌谓:“此文疑作‘静胜躁,寒胜热’。”《说文》“躁”作“趮”,疾也。范应元谓:“躁 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以为天下之正也。”此言体道 而行者,当常以清静为正。

    总阐清静为天下正

    大道以虚无为体,以自然为宗;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同其升恒,与阴阳同其终始。故能无生而无不生,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 不为,无成而无不成。圣人法之,以为修道之本,而以虚无为守,以天行为行,以清静为正,以因循为用,以寂寞恬淡,全性全真为德,以 循环往复,正反互用为功,而至于无极。复以无不生也,故能大生;无不有也,故能大有;无不为也,故能大为;无不成也,故能大成。唯 天地之为道,大不可极,极则必反!故老于之于道,虽正反均相对以生,相对以存,然其于用也,则概主守反而用反。反复归正,即反复 归道矣。或守正而用反,或守反而用正,或正反两用而两存之,或正反两不用而两去之。故曰:无正而无不正,无反而无不反,要皆一归 于无体而无不体,无用而无不用。深矣远矣,玄矣极矣,不可以言说加矣。

    圣知之士,如能默契上旨,悟入玄微,融万德万行而复归于一,则老子本章大义,亦自可贯而通之,不待解而自解,不待明而自明 矣。其“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神用均在四“若”字,其中大有事在,见义理,亦见功夫。

    大成若缺者:大成至圣,而若无圣;大有天下,而若无天下;至大而能自损自小,至尊而能自下自卑,谦之至也。《易》曰:“天道下济 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能若缺则自卑矣。道经曰:“自大者不大,自尊者不尊。”故有大成矣,宜自损而若缺,乃圣人守大成之道。又 曰:“天道忌大圆满者!大圆满者,必亏以持圆保满。”此守全之道也。亏之又亏,以至若缺而无成,故曰“其用不敝”。此乃“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之道也。即大成而时亏之,使常处于无成与不圆满之中,则自能常保其成,而复有其新成。

    大盈若冲者:大道以虚为体,而恶盈。盈者德之贼,而道之所亏,何况大盈乎?故《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 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故老子以若冲为教也。列子曰: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又曰:“天有所长,地有所 短,物有所通。”故人处其间,无可逃其犹有所憾之情而不得遁。故当适大盈之时,宜自损以处之若冲。冲者,虚也;虚则能容人容物, 无所不虚,则无所不容;自损其盈而利人利物,则自“既已与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损又之损,以 至于若虚,故曰:“其用不穷。”盖常虚,则能取之不尽,注之不满,而用之不竭也。此乃“上德若谷,大白若辱”之道也。

    大直若屈者:直不可终直,直往无前者,恒无死地。以至大至刚之大直,无往而不利,衡行于天下,远不若以至圣至神之大屈,无入 而不自得,而曲全天下也。大刚而能若柔,大强而能若弱,大直而能若屈,则自能屈伸自如,而能以屈为直。故曰:“其用不诎。”此乃“明 道若昧,进道若退”之道也。

    大巧若拙者:巧不可恃,故巧不可常巧;而制天下之至巧者,恒在至拙。若天地之生物,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化育万物而不为功;巧而不自以巧为巧,利而不自以利为利,以此乃其性分中之事。圣人效之,不以巧利利天下,而守之以拙减,知虽周万物而不用知,谋虽穷海内而不用谋,拙诚之极,而至于无用,故曰:“其用无极。”此乃 “大智若愚,大方无隅”之道也。

    大辩若讷者:辩不可为道,而道在无言;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且天下善辩者,只能服人之口,而不服人之心;复能反复是非, 而乱人之性。庄子有言曰:“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 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之八者,庄子认为“可使天下不安其性命之情,乃臠卷怆囊而乱天下” 也。何况可混淆是非黑白之辩者乎?故曰大辩不辩而若讷,其用不竭。此乃“质真若渝,大音希声”之道也。故老子又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既已无形矣,岂得有言乎?既已无名矣,岂得有辩乎?

    是以老子于本章结之以“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斯乃其圣义正旨所在。以清静修之于内,可以为心性正;以清静理之 于外,可以为天下正。良以清静恬淡寂寞无为,道之体用,无不具焉!而要以清静为作圣入道之不二法门也。

    本章简明浅近,故不再为撰“参证章旨”一文。读者如能举一隅而三隅反,仔细参会,自可尽得其余蕴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