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蝉

 sml4605 2013-08-24
中午小憩半个小时,不知是何时何地养成的习惯。若有事缠身不能小憩,整个下午将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犹如半睡半醒,头沉困乏,糊涂得很。
  刚刚才,从睡梦中醒来,没有从床上一咕噜爬起来,而是静静地一个人躺在床上想才刚刚的梦境,不知为什么,怎么也想不起来。现实中分明有梦的呀,可就是想不起来。这梦,真怪!梦想不起来,耳静静地听,立秋都好长时间了,窗外的知了还不绝于耳,“伏天,伏天”不断地鸣唱,蝉鸣不知为谁?
  没有爬出地面变成知了之前,乡下人把这种昆虫叫“爬拉猴”,可能因它的长相像只弯曲的微型猴子而得名吧。“爬拉猴”很有营养,可入食。它最初小到一粒芝麻大小,静静地躺在树下,靠喝树根的汁液慢慢长大,像个长大成人盼着出走闯荡的孩子,傍晚时分,爬拉猴呆在洞里静候天黑,时不时用小爪子抅出地皮针孔大小的微洞,看天还亮,就潜伏在洞中静观时变,等待天黑出洞,运筹帷幄之中等待战机来临,以期爬上大树脱胎换骨。等到天黑人静,爬拉猴像听到前进出动的号角,像隐蔽在战壕的勇士,“噌”地一下从地道里跃起,一路匍匐前进接近树下,观察一下敌情,然后,像素有“千里眼顺风耳”的通讯兵迅速爬杆直上,等到一定高度,开始禅坐洗礼,去陈创新,脱胎换骨,痛苦煎熬,金蝉脱壳,变成稚嫩的知了,等待黎明,等待阳光,磨翅练羽,一展亮丽的歌喉,一展飞将军的雄姿。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砀山又素称“梨都”,村里村外,树木品种繁多,杂树果树连在一起,枝叶茂盛,空气新鲜。初夏夜晚,我拿着手电在树上照,奶奶小脚蹒跚,拎着一只小罐,罐里须盛半罐水,一是防止扒拉猴爬出罐外,二是保鲜,保证逮进罐里的爬拉猴不会死去。发现一只爬拉猴,我会迅速拿下放进奶奶提的罐里,那种乐趣,至今想起来,其乐无穷,只是,岁月催人老,奶奶已经驾鹤西去十八年--
  稍大一些,八九十岁的光景吧,放学后,我带着妹妹粘知了。我从面缸里挖上一大把白面,放在面瓢里,开始用少许水,沿着一个顺序使劲慢慢地画圈搅拌,直到把面和到发粘发硬,从面瓢里取出,放在一个湿润的荷叶里防止发干,再拿一根长长细细的竹竿,直奔有蝉鸣的树林里。看见黑黑壮壮的知了在树上“吱吱吱”的叫,我把荷包里的粘面取出一点,放在竹竿的最上头,然后慢慢轻轻对准知了的双翼一粘,这个知了就轻而一举束手就擒了。我提着竹竿粘知了,妹妹提着盛知了的塑料袋跟着我,那种情景,带给我儿时不少的欢乐。妹妹早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大外甥今年在四院实习,小外甥女今年刚刚考上大学--
  追随时光岁月,儿时戳知了壳的事情也很能勾起童年快乐的回忆。暑假期间,我和妹妹,一个拿长长的竹竿,一个拿塑料袋子,到村里树上戳知了壳。知了壳学名叫“蝉蜕”,能入药,常有游商来村里收“蝉蜕”这种中药材,那时是一分钱一只,已经很贵很值钱了。清晨八九点钟,我和妹妹在村子里树林里开始寻找“蝉蜕”,那时,家乡人也叫“蝉蜕”为“爬拉猴皮”,它趴在树干上,像只活的昆虫,一动不动,蛰伏在树上。用竹竿轻轻戳下,拿在手里仔细看观察,“蝉蜕”全形似蝉而中空,稍弯曲,表面棕黄色,半透明状,颇有光泽感。每年的每个夏天,我和妹妹都会戳很多,暑假一过,我们拿着戳了一夏天的知了壳到集市上去卖,总能换回几块钱的毛票,看着姊妹俩劳动得来的收获,我们回来时一人买一个盐水冰棍,边吃边回,高兴得很。
  小时候家里穷,娘在孩子堆里受了风寒,得了风湿病,每到阴天下雨天气,总是腰酸腿痛。有一次,父亲让我到村东头河里取一只鲜荷叶,又把我和妹妹戳的“蝉蜕”拿来三两只,捣碎泡茶让娘喝,娘喝下“蝉蜕荷叶茶”后,果真疼痛减去不少。过后,父亲才对我们说,“蝉蜕”为什么能卖钱?就是因为它是中药,能去风湿、散风寒,透疹利咽、明目止痉、安神静脑。那时,我们几个孩子仰着小脸,对博学多识的父亲,顶礼膜拜。而今,父母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还住在乡下,只是,娘的背更驼,父亲的背更弯--
  知了的一生经历了由黑暗到光明、从沉默到忘情高歌的过程,三年的地下孕育,换来了一个短暂的夏天鸣唱,阳光下的蝉只想唱出自己对灿烂的赞美,而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它的长相、它的苦难、它的鸣唱。人的一生若如蝉,历经磨难必终成大器--
  人生一场梦,梦醒变成现实的真;人生一条河,河最终要汇入大海;人生一棵树,叶落要归根;人生如浪花,花开花落,顿时灰飞烟灭;人生一只蝉,历磨难而争鸣,只是时太短!躺在床上的我,听着知了的叫声,嘴里轻轻吟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句。几何时,我眼角里不经意滑出几滴泪水。我知道,上次回徐州没来得及去砀山看望他们,我有点想他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