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推断题分析
二. 重点、难点: 掌握无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常见知识规律。
三. 知识分析 : 无机推断题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为一体。具有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思考容量大的特点。它不仅能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有必要作为一个专题来训练。本文就该题型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作一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无机推断题的分析思路 无机推断题要求学生对中学应掌握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能将知识横向、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能有序地贮存,正确的复述、再现和辨认。虽然这类题目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做起来感到难度较大,但解这类题目还是有章可循的。 分析步骤是:阅读题目→挖掘信息→筛选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寻找突破口→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阅读题目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审题时要求反复推敲、认真辨析,注意题目所给的限制性语句,能正确领会题目的意思,这一步是解题的基础。挖掘信息就是寻找已知条件,把条件找准找全。题目所给的条件有的很明显,有的非常隐蔽,务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找,才可能找出隐含条件。已知条件找出来以后,经过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相比较,对信息、条件进行加工、筛选,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可以是反应条件、反应现象,也可能是物质的特殊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找到突破口以后马上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推断,既可以正向推断,又可以逆向推断,然后得出结论。最后按正向顺序检验一下,以确保答案的严密性,这是得分的保证。
(二)解题方法: 解无机推断题的关键是找突破口,这是解无机推断题的根本方法。根据“突破口”的类型不同,解题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1. 特征现象 (1)火焰颜色 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 蓝色:CO在空气中燃烧。 淡蓝色:H2S、CH4、H2在空气中燃烧。 焰色反应:Na元素(黄色)、K元素(紫色)。 (2)有色溶液
(3)有色固体 红色:Cu、Cu2O、Fe2O3 红褐色: 绿色: 蓝色: 黑色:CuO、FeO、Fe3O4, FeS、CuS、MnO2、PbS、炭黑 浅黄色:S、Na2O2、AgBr 黄色:AgI、Ag3PO4 白色: (4)有色气体: 黄绿色:Cl2 红棕色:NO2 、Br2 (5)絮状沉淀: 2. 特殊性质 (1)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 (2)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只有NO。 (3)能与SO2等气体或其水溶液作用析出浅黄色固体的只有H2S(包括与C12、O2、NO2等氧化性较强的气体作用均有此现象)。 (4)在一定条件下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只有Na2O2。 (5)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物质只有白磷。 (6)遇SCN—显红色的只有Fe3+。 (7)常见的可溶于NaOH溶液的白色沉淀有Al(OH)3和Zn(OH)2,可溶于NaOH溶液的金属氧化物有Al2O3和ZnO。 (8)可溶于氢氟酸的酸性氧化物只有SiO2。 (9)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的,只有含CO32—或HCO3—的物质。 (10)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且通入品红溶液中能使之褪色,加热又复原的只有含SO32—或HSO3—的物质。 (11)能与浓H2SO4、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晶体只有硝酸盐。 (12)通入CO2能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酸的溶液中一定含有SiO32-。 (13)需要控制在170℃才能生成的气体只有C2 H4。 (14)能与新制 (15)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的化合物有:BaSO4(白色)、AgCl(白色)、CuS(黑色)、PbS(黑色)等。 (16)有消毒、杀菌和漂白作用的物质有:HClO、H2O2、Na2O2、O3和SO2等。 3. 特征反应 (1)与碱反应产生气体 ① ② 铵盐: (2)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① ② (3)Na2S2O3与酸反应既产生沉淀又产生气体: S2O32-+2H+=S↓+SO2↑+H2O (4)与水反应产生气体 ① 单质 ② 化合物 (5)强烈双水解 (6)既能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① 单质:Al ② 化合物:Al2O3、 (7)与Na2O2反应 (8)2FeCl3+H2S=2FeCl2+S↓+2HCl (9)电解 (10)铝热反应:Al+金属氧化物 (11)Al3+ (12)归中反应:2H2S+SO2=3S 4NH3+6NO (13)置换反应: ① 金属→金属 ② 金属→非金属 ③ 非金属→非金属 ④ 非金属→金属 (14)三角转化: (15)受热分解产生2种或3种气体的反应: ① 铵盐
② 硝酸盐 (16)特征网络: ① <1> <2> <3> <4> ② A— A为弱酸的铵盐:(NH4)2CO3或NH4HCO3;(NH4)2S或NH4HS;(NH4)2SO3或NH4HSO3 ③ 无机框图中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
【典型例题】 [例1] 据下图的转化关系推断A—F各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通过反应现象推断。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紧紧抓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如气体的放出、沉淀的生成、颜色的变化等;现象越独特,物质越容易推断。 本题突破口有(1)A→B的颜色变化(2)E→F的颜色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E在空气中放置先由白变灰绿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根据这个现象可以肯定E必为 答案:A为
[例2] 根据下列转化关系推断A—E各是何物? 解析:根据反应条件推断,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中学阶段所学的典型反应及其反应条件,题目所提供的反应条件越特殊,判断物质越迅速,结果越准确。 本题反应条件不多,物质之间转化看似简单,实际无任何线索,我们可以把光照这个反应条件作为突破口。因为光照分解的物质比较少。有, 答案:见解析。
[例3] 化合物A有如下转化关系,B、C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推断:A、B、C、D、E、F、G各为何物(写化学式)。 解析: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推断。有些物质的性质很特殊,如果抓住典型物质的某些特殊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溶解度、及特殊反应等,先确定个别物质的化学式,由此顺藤摸瓜,题目迎刃而解。 本题突破口有(1)Na2O2的性质,可与Na2O2反应的气体通常有CO2、水蒸气,结合B的无气味可知B为CO2,进一步推A含有 (2)C为有刺激性无色气体:是A与NaOH加热产生的,C必为 答案:见解析。
[例4] 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由它们组成的四种化合物W、X、Y、Z在通常情况下,W为气态,X为液态,Y、Z为固态。已知: (1)A、B、C、D、E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A、D同主族,C、E同主族,B、C同周期。 (2)W由A、B组成,X由A、C组成,Y由C、D组成;在W、X、Y三种分子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Z由E、D组成,属于离子化合物,且其中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由上述条件推断这四种化合物是什么?(写化学式) 解析:根据所学理论知识推物质。元素推断题,同样需要先找突破口。 本题的突破口是Z,Z是由E、D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且其中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说明D、E两元素处于同一周期,而E元素的原子序数最大,故E为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D则为第三周期金属元素。又C与D组成化合物Y,C必为非金属,因它与E同族,C必为第二周期元素,那么,A、B只能在第一周期或第二周期,A与D同族,所以A位于本周期左侧。B与C同周期,B应为第二周期元素,结合分子组成及状态,可推知分子式分别为: 答案:见解析。
【模拟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Al—27 Fe—56 Si—28 N—14 H—1 O—16 Ⅰ卷 1.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 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8NA C. 46g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 在1 L 2 mol/L的醋酸钠溶液中含有的醋酸根离子数为2NA 2. 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 向Ca(HCO3)2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Ca2++HCO3-+OH-==CaCO3↓+H2O B.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OH)2和NH4HCO3溶液混合: Ba2++2OH-+NH4++HCO3-==BaCO3↓+NH3·H2O+H2O C. 向Ca(C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lO-+H2O+CO2==HCO3-+HClO D. 向100 mL 1mol·L-1的FeBr2溶液中通入22.4LCl2(标况下) 2Fe2++2Br-+2Cl2==2Fe3++Br2+4Cl- 3. 最近,科学家用一种称为“超酸”的化合物H(CB11H6Cl6)和C60反应,使C60获得一个质子,得到一种新型离子化合物[HC60]+[CB11H6Cl6]-。该反应看起来很陌生,但反应类型上可以跟中学化学里某个熟悉的化学反应相比拟。该化学反应是( ) A. Zn+2HCl==ZnCl2+H2↑ B. NH3+HCl==NH4Cl C. NaOH+HCl==NaCl+H2O D. H2O+CH3COOH 4. 有一不纯的铝样品中含有硅和铁两种杂质,现取两份等质量的样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充分反应后生成等质量的气体.已知在常温下,硅可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硅酸盐和氢气.则此不纯的铝样品中含铁和硅的质量之比为( ) A. 4∶1 B. 2∶1 C. 3∶1 D. 1∶1 5. 始祖鸟烯(Pterodactyladiene),形状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其键线式如下图,其 中R1、 R2为烷烃基。则下列有关始祖鸟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始祖鸟烯与乙烯互为同系物 B. 若R1=R2= —CH3,则其化学式为C12H16 C. 若R1=R2,一定条件下烯烃双键碳原子上的氢也能取代,则始祖鸟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10种 D. 始祖鸟烯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也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是一样的 6. 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A、B、C均含有元素X。它们有 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X元素可能为Al B. X元素一定为非金属元素 C. 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 D. 反应①、②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7. 将14 g铁粉溶于1 L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NO气体后称量所得溶液,发现溶液质量增加8 g,则原溶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1.0 mol·L-1 B. 0.8 mol·L-1 C. 0.6 mol·L-1 D. 0.4 mol·L-1
Ⅱ卷 8. (共16分)A、B、D、E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EA2与水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和白色浆状物,向该浆状物中通入AB2气体可得另一白色不溶物。B、D同主族,D的阴离子与E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请回答: (1)写出元素符号:A 、B 。 (2)已知AD2与AB2的结构相似,AD2的结构式为 ,该分子是 (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3)镁条在AB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将D单质放入浓HNO3中加热,生成红棕色气体和一种强酸,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A可形成二元弱酸H2A2O4。0.1 molH2A2O4与100 mL 2 mol/L的K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9. (共16分)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采用的是具有绿色环境环保性能的PETG新材料,PETG新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对周边环境不构成任何污染。PETG的结构简式如下: 这种材料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 (1) (2) (1)⑦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I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成时应控制的单体的物质的量: (用m、n表示)。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两项要求的E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 该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都连有取代基。 ② 该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共18分)乙醛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酸。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制得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下图所示:试管A中装有40%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试管C中装有适量蒸馏水;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已知在60°C~80°C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有关物质的沸点见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内在60°C~80°C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 (3)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___;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4)若想检验试管C中是否含有产物乙酸,请你在所提供的药品中进行选择,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 所提供的药品有:pH试纸、红色的石蕊试纸、白色的醋酸铅试纸、碳酸氢钠粉末。实验仪器任选。 该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共16分)(1)肼(N2H4)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已知在101kPa时,32.0g N2H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氮气,放出热量624kJ(25℃时),N2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1)将N2H4完全燃烧反应设计为肼-空气燃料电池,用石墨作电极电解500mL足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当两极共产生1.12L气体时,溶液的pH为 ,则肼-空气燃料电池理论上消耗的空气 L(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假设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0%) (3)某种晶体的晶胞为立方体,结构如下图所示:通过观察和计算,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 晶体中每个Mg2+周围与它最邻近的Mg2+围成的空间构型是 ,每个F—周围与它最邻近的K+ 有 个。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② 若将该晶体重新切割晶胞,使Mg2+置于晶胞的体心,K+ 置于晶胞的顶点,F—应占据立方体的 位置。
【试题答案】 1. C 2. D 3. B 4. A 5. C 6. B 7. B (6分×7= 42分) 8.(16分) (1)C(2分);O(2分)
点燃
2-
- [c (HC2O4 )与c (H+ )位置颠倒不扣分] 9.(16分) (1)取代反应(2分) (2) (3) (4) (5) 10.(共18分) (1) (2)试管A的反应液中;略低于试管A的支管口处;收集含乙酸的馏分(每空2分,共6分) (3)使试管A内的反应液均匀受热发生反应,使生成的乙酸变成蒸气进入试管C(4分);乙二醇或甘油(只写一个)(2分) (4)方法一:将少量碳酸氢钠粉未,放入一个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试管C中的液体,若有气体产生,则说明试管C中含有产物乙酸;方法二:把一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玻璃棒蘸取试管C内的液体,点在pH试纸中部,试纸变色后,用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进而说明是否有乙酸生成。(答案合理均给分)(4分) 11. (共16分) (1)N2H4(1)+O2(g) N2(g) +2H2O(1);△H=-624kJ/mol (4分) (2)13;1.4 (每空2分,共4分) (3)① 正八面体;4;KMgF3 ② 面心 (每空2分,共8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