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同治谱之一关于洞庭秦氏迁山时间

 秦铭奎 2013-08-24

自从保存道光,同治两谱,得以细细研读.近日,详读同治谱登录之全部序跋,原本存疑的一些问题,得以明朗.

,是否存在南翁一代.

只在七修道光谱之后,才在毗陵统总世系图表添加了南翁,并称益之公为毗陵六世.而这在编者锡按说明是依照锡山谱而为.稽之先期序跋,均称益之公为毗陵五世.

“观四传至宗迈”(正德甲戌王鏊序)

“自少游公之子湛卜居晋陵遂为晋陵秦氏。又三传至益之公迁洞庭之西山,为洞庭秦氏。”(康熙壬辰吴郡守长沙陈鹏年序)

“按秦氏谱自宋赠龙图阁直学士观至五世孙赠金紫光禄大夫宗迈隐居洞庭,遂为洞庭秦氏。”(康熙辛卯长洲汪份序)

“通判三传为赠光禄益之公迁洞庭之西山。因名秦家堡,是为洞庭始迁祖。”(康熙壬辰龙图24世孙松岭序)

“洞庭以始迁之祖为第一世,仍冠以淮海以下四世者,盖不敢忘其所自出。”(乾隆戊辰洞庭20世孙元智序)

“太虚公五世孙益之公爱洞庭山水之胜,遂隐居于缥缈峰下。此秦家堡发源之所自也。继而分东西秦,分渡渚,分明湾,分涵村,分镇夏,又分石公,晹塢,陶村焉。(乾隆丁卯洞庭22世孙璡序)

“济川公生四子,小五照,小十煦,十一熙,二十烈。”(乾隆戊辰洞庭分支韭溪支序)

这就是说,洞庭谱原本是以观---湛---烈---师古,而至于益之公迁山,无南翁之说。直到道光谱接受锡山谱的说法,而作了相应改动。南翁存否,基本可以排除。存疑的就是锡山支端敏公之立论还有无确切根据。有待以后资料的进一步发现。

二,东秦,西秦说。

张漱泉先生来信中把洞庭有东秦,西秦说成是益之公支同非益之公支的区别。这其实我在看老五房资料时,已知其来历。只是不知道还有无把照公后裔在山说成东秦的。阅读了全部序跋,觉得这个问题不存在。

"元德公生三子,长双林公孝懋居秦家堡之东为东秦派,次云峰公孝光居秦家堡之西为西秦派,------(正统乙丑刚初纂序)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往后也未见有把非益之公支的说成东秦派。

“观四传至宗迈,遂有居西洞庭者,而西洞庭之居又分东西秦,分诸村墟,几满洞庭。”(正德甲戌王鏊序)

“其以始迁祖而分为东西秦及散处于诸村墟者莫不详考而备列之,如众川奔流具汇于五湖也。”(万历己亥三辑宗谱序)

“我洞庭自赠光禄益之公卜居以来,子姓繁衍------若夫分而为东西秦,为渡渚,为涵村,为镇夏,为石公,为陶村,为晹塢,为韭溪,为明湾,因近而可稽者。”(乾隆戊辰洞庭20世孙元智序)

“吾宗以益之公为始迁祖,而太虚公为祖。其下则分东西派,而荣一千一五公为继别之。”(道光乙酉淮海28世孙世钧序)

事实就是这样,东西秦都是益之公的后代,而以荣一(萃之公),千一(廷彩公)分别为东西秦的代表。

三,明湾是否宗洁支?在张漱泉先生谈南翁的笔记里说到

在乾隆年间(1736-1795)修谱时,未曾通知大宗秦照曾孙秦宗雯、秦宗洁后裔,单独续修了西秦谱“《洞庭秦氏宗谱》六修本(已失传)”。嘉庆9年(1804),明月湾的大宗照公后裔出于同宗共祖的想法,建议合修宗谱,于是查看了西秦谱六修本及自己东秦谱的几本抄本,几本东秦谱一致,却与西秦谱六修本有差异,也只能单独续修了东秦谱“吴县《秦氏宗谱》”。引起一场争论。道光5年(1825)西秦只能自己续修西秦谱《洞庭秦氏宗谱》七修本。同治12年(1873),西秦通过东西两秦友人的协调,于是出现了东西两秦和谐同修《洞庭秦氏宗谱》八修本的兴旺局面。

关于东西秦,前面已经说了.即使西山存在宗洁支,与东西秦问题无关.现在要搞清的是明湾有无宗洁支?明湾是否只有宗洁支?对于前一个问题,我没有条件说,因为至今我还没有见过吴县<秦氏宗谱>,更不知所谓东秦谱是否有几本抄本,几本东秦谱为据.至于后一个问题,即明湾是否只有宗洁支?在阅读序跋之后,可以肯定地说,明湾,石公,晹塢都有洞庭秦氏,即益之公的后裔.

乾隆丁卯洞庭22世孙璡序说到“锡山登州刺史暨少宗伯来山间与明湾公达,石公君纯两叔祖,取锡山洞庭世谱合修之.”这就是说明湾,石公都有前辈参加了乾隆谱的纂修。

同治谱十一页跋说到万历戊子石刻.从相关人名检索到行云公支十一世文璧行惠二字廷璋号盛甫更行泰三赘石公何氏柱石女,因家焉.这里有了行云公支.

乾隆戊辰洞庭分支韭溪支序还说到“十二传汉杰公讳缗复迁吴江石塘里。子汝明公讳圣由石塘迁韭溪,为韭溪迁祖。”这位汉杰公讳缗的就是赘石公何氏柱石女,因家焉的文璧的孙子。

而关涉宗洁支之争的同治谱十四页跋,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有明确表述的。“吾明月湾支始于小桥公,而出于益之公元孙。元明以来,相传如此,未有异议。故乾隆戊辰时,伯曾祖文恩公,叔曾祖公达公,与我曾祖武承公在局襄事均遵家传支谱刊刻。”说明有争议的这一支,自元明以来一直说是益之公的后代,并且历来是这样记载于宗谱的。

“至嘉庆甲子已越十余年。伯父南河,因名范庵兄经理修辑支谱,偶得雍正年间又康伯谱稿中有筠庵公名宗洁,与益之公同迁洞庭,传为明月湾之说,兄遂据以作证而付诸梓。”说明争议的由来。

“然细考山中只有益之公墓,历宋元明至今,本支子孙世祀不绝,宗祠亦然,未尝有筠庵公墓。”以墓及祭祀历史质疑宗洁支说。

“况戊辰谱有宗禄而无宗洁明注已绝。兄以为改窜。故今特往毗陵无锡访考,又查康熙前刻谱俱无宗洁公之名,岂予为吾山戊辰修谱改窜地乎。”为了查明“戊辰谱有宗禄而无宗洁明注已绝”是否改窜,特地组织去毗陵无锡调查取证。记载与戊辰谱一致。

“今于大宗祠汇修宗谱。吾小桥公后,凡在楚在山者僉议仍遵戊辰之旧。”再经过在楚在山的小桥公后裔讨论,照旧谱记载,这就是所谓和谐同修《洞庭秦氏宗谱》八修本的兴旺局面。那末应该说争议已经解决了吧。

按小桥公名擇(替代字,应是土旁)行贵四,字一中,号小桥。洞庭8世孙(5鸿---6则---7灿---8)赘明月湾金氏。子二:鏊,鋹。(9世)                                                                              关于洞庭秦氏迁山时间。<洞庭秦氏宗谱》载:益之公于宋绍兴年间游西山云云。按宋绍兴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时间是1131~1149年。即使以1149年计,前距相隔五代的少游公生年[1049]100年。后距理宗绍定二年已丑[1229],幼子秦通[子明]登武进士第,驸马公[长房长子]出生,却相差达80年。而驸马公十九登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1247]张渊徵榜进士。时间更相差将近100年。在时间记载上或有误差。益之公的生活年代,以及洞庭秦氏迁山时间可能会更迟一些。

我以理宗绍定二年已丑[1229],益之公幼子秦通[子明]登武进士第为坐标。登武进士第总应在二十岁左右了吧。那末长兄君显公[]当在二十五至三十岁之间了。君显公于是年喜添长子驸马公仪,年龄上也差不多。[驸马公仪生于1229年与少游公生年1049,却好是三个甲子180年。考虑到南翁代的存否是六传或七传。平均代际差是30岁和26]。由此推算当年益之公的年龄大概在五十岁左右.上推五十年,约为1179年,即益之公大约是生于宋孝宗淳熙年间。或许益之公在五十岁前也曾游过西山,而在五十岁后,幼子出道了,长孙降生了,无牵无挂,留连山水,“遂筑别墅于消夏湾之安仁乡”。益之公大约是在1247年驸马公登第前去世.赠是追赠,“以孙仪贵,赠金紫光禄大夫”,表明已去世。“墓葬安仁乡飞仙山之阳”。君显公在当地“守墓遂家焉”。因此秦氏迁山时间,大体可确定为12301240年前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