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自由贸易区“四大坎”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8-24
纵使有自由贸易区的加持,上海“升级版”仍然挑战重重。

   近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拟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港保税区与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组建上海自由贸易区。
   上海自由贸易区共占地28平方公里,被誉为有“五大创新”和“五大开放”,在国内亦有“三大突破”。其中最抢眼的一条突破,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也就是企业法人可以自由兑换人民币。由此,规划中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在此基础上,构建离岸金融中心、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以及税收创新的举措也备受各界关注。
   利好的背后,折射出了政策部门亟待突破前段时间由钱荒而凸显的改革困局。上海自由贸易区以金融改革为先导,将释放新的改革红利,试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当年,仅有2平方公里的蛇口撬动了中国前30年的改革大业,而新一届政府,或许也更寄希望于这28平方公里撬动新一轮的改革机会。
从   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来评估,此举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意义不可谓不深远。理由在于,自21世纪以来,上海的GDP增速放缓,2008年以来更是在全国垫底。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寻找新的动力重振上海是大势所迫。不过,纵使有自由贸易区的加持,上海 “升级版”的未来仍然挑战重重。

   挑战一:绕不开的香港
   沪港争雄,由来已久。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构想让部分人认为是再造香港。就像香港有迪尼斯乐园,上海也要有;香港有自由港,上海也要有自由贸易区一样,有拷贝模仿之嫌。
理论上,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将会分流香港的部分功能—往小了说,消费者以后不用担心去香港买奶粉被拘;但在软件方面,两地却差别巨大,要缩小差距并非一日之功。香港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方,拥有健全的司法体系和严密的知识产权条例,以及自由港的身份与体制、货币自由兑换、资金自由进出、人员自由迁徙、全球资讯无障碍流通等优势。相比之下,上海在经济的自由度与商业环境方面需要提升的空间仍很大。一位上海本地官员曾私下坦言,担心人民币一旦完全可自由兑换,将会对中国金融乃至经济的安全产生冲击,这也是不少人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三大创新”能否完全兑现仍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
一句话,上海短期内仍难以超越香港。

   挑战二:产业结构失衡
   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产业结构有待调整,财税体制亦广受诟病。如果不能大规模扶持民营企业,改变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产业格局,那么虽有自由贸易区亦无用武之地。
   虽然金融业被称为现代经济的血液,被誉为“百业之王”,但实体经济的兴盛、产业结构的协调,方是一个国家久远强盛之道。当初的西班牙与英国由于奢侈品产业在本土的过于繁荣,导致无人愿意投资实业,最终两大世界首富先后衰落,祸根即在金融业。当海外殖民体系瓦解之后,本土经济即被摧毁。而如今的美国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在于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业、文化产业、高端产业、第三产业等,亦在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农业对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拖累,但美国却有此远见,纵使国家亏钱也不让农业经营者亏钱。而在很多后发国家情况恰恰相反,为了暂时的赶超,拼命牺牲农业,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的衰败,尤其在中国和印度更是如此。强盛的实体经济、相得益彰的产业结构,使美国拥有了巨大的抗风险能力,经历多次经济危机而不倒。本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迅速调整国家战略,实现了制造业的回流,使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经济也有望快速复苏。
   相比之下,当下中国,大批实业家转投地产或索性移民,广东、浙江等地的民营企业也出现了倒闭潮。很早的时候我就有一个设想,神木、鄂尔多斯的财富倘若去控股江浙粤闽众多的实体产业,甚至走出国外去控股国际企业,无疑可以缓解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困局。但现实却是,做投机上瘾的资本、做权钱勾结行业成瘾的资本是看不起实业的。实业的凋敝,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危机。未来的产业政策调整重点即在于此。
   若中国不能调整产业结构,则恐金融改革,成果尽归地产;如不能启动社会改革之则金融必为敛 财利器,财富流向的结果是贫富更为分化。由此,上海的自由贸易区,需配备中央层面的全面改革方可奏效。

   挑战三:独占优势哪里来
   香港的特殊地位并非一日造就,而是积数十年之功。建国后,中国被西方国家以及日韩等国封锁,香港由此成为中国大陆物资运转的中转站,也是大陆经济对外的“眼睛”和“窗户”。随后,香港成为亚洲最重要的港口、工业城市,并逐步发展为亚洲的皇冠。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迎来了其二次腾飞。改革开放之后,香港为中国承接了全球产业转移,并融入全球经济的前沿。通过帮助大陆腾飞,香港获得了对于自身的巨大红利。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香港股指涨到了16000点,足足上涨了41倍。
我们今天说“香港衰落”,并不是香港在后退,而是大陆经济进步太快。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逐步崛起,政治和社会领域实现了半开放,与世界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香港自然失去了中间人的地位,地位逐步下降成为必然。
香港曾拥有约60年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但我认为,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却将很短,不会超过10年。其相对优势将很快被拉平,乃至最终泯然众人。
   中央政府特别强调上海自由贸易区是“试验田”,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言下之意,一旦证明人民币真的安全、一旦汇率改革在国内形成声势,上海的自由贸易区模式将在全国推广。此前,与上海竞争自由贸易区的有重庆、天津、舟山、深圳等城市,一旦时机成熟,不仅这些城市,国内众多大城市都将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诉求,上海也将难以独美。中国以10年为一个政治经济周期,上海的领先优势估计难超10年。
   此外,在融资渠道上,上海的优势亦被分流。虽然国家定位上海为金融中心,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但创业板在深圳,金融监管机构在北京,上海从来没有一统天下。

   挑战四:本地经济缺乏活力
   本地经济缺乏活力是上海最大的内伤。
   2012年,上海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在2011年之前,数十年间上海的民营经济占比都不足50%。在上海占主导地位的是国企和外资企业。民营经济乏善可陈,尤其是缺少本土性巨头。
   中国的城市发展历来是行政主导,其利弊均非常明显。其利最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投资、央企落户等领域,上海等直辖市具有先天优势。但与此同时,弊端也在于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深圳、宁波等计划单列市可以诞生华为、腾讯、雅戈尔、方太等知名民营企业,甚至无锡、佛山等工业城市亦充满活力,可上海的经济却缺乏这种内生发展的能力。
   此外,上海市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地方政府维护稳定重于锐意改革。最明显的是,除北京是中国首都外,上海、天津、重庆的文化产业都不发达,要知道,文化产业的不发达,与当地的宽容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由此可见,地位最高的城市往往缺乏改革的动力,反而是深圳等政治地位适中的城市,往往成为改革急先锋。未来,上海自由贸易区能否成功,取决于本地经济活力能否勃发、社会文化的活力能否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