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 1、备课:备课是一种深入细致的教学准备工作。对备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坚持“三有三备三查”。 三有:有重点、有难点、有创新。 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三查:每日由不定的人员抽查一次、每周教研组长查一次、每月教导处查一次。 2)按节备课:做到不备课不得上课,课前必须备好教材和教具,杜绝不备课就上课。 (3)备课除有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外,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练习、作业和板书。 (4)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多次教过的内容可以写简单的教案,但教学目的、过程、练习题、作业不能省略。 (5)备课须有课后记或反思,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总结经验。 (6)要求人人、科科有教学计划。 2、上课:上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对上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上课前做好施教准备,不得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开课堂。 (2)结合实际,恰当处理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想端正,坚持教学原则。 (3)知识正确,概念清楚,条理清楚,讲练安排合理。 (4)讲解、提问、练习兼顾各类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任何借口不让学生上课。 (5)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知识与能力、课本与生活的联系,并恰倒好处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7)上课要用普通话,语言简练生动,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板书工整简洁、条理清楚。 (8)科学选用教具、学具。 3、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分为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要求是 (1)作业设计:目的明确、内容科学、难度适宜、分量适当。课堂作业要求当堂完成,课外作业要求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后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书面课后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书面课后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 (2)作业布置:作业布置要求全面,要书面与 口头、听说与读写、观察与实验独立与合作等练习 兼顾。语、数、要求根据所授知识情况适时适量布置作业,其它学科(科学、劳动、社会、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布置周作业。 (3)作业格式:书面作业要求工整、规范。 (4)作业批改:批改作业要求及时、准确、标准统一,有日期和纠错过程。课堂作业要全收全改,课后作业原则上坚持全批全改。 4、课外辅导: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课外辅导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获得提高。对课外辅导的要求是:“因材施教、认真及时、形式多样、培养兴趣、安排合理”,既不加重学生负担,更不利用课外辅导代替课堂教学。 5、成绩考察:有计划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前提。 学生学习成绩考查的一般要求有: 重视平时考查及单元检测,提倡单元分类测试, 试题要求难易适度,考察方法要求灵活多样。 二、对教研组工作的要求 1、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摘录或剪贴一篇教研信息、每周听一节课、每学期公开讲一节创新课、每学期写一篇创新教学心得,每月写一篇学校管理总结。 2、各教研组要有明确的教研组计划、活动安排及考勤制度。教研组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3、教研组制定学科计划要统一教学制度,研究教材重点、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教学措施,教研组长组织组内观摩课,交流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改信息活动。 4、教研组开展专题研讨,要求人人参与,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 5、教师应有个人学期教研专题,相同课题可采用不同的教法对比实验。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教活动,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6、期末,教师应围绕本学期教研专题写出经验总结或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