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大为:一位民间工艺师的不惑—文化—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3-08-25
汪大为:一位民间工艺师的不惑

http://www. 2013-08-23 14:22:51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每一次创新,汪大为都感觉离传统更近了一步。

慢工出细活,这位工人做陶塑已几十年了。

“禅韵”系列作品

青花瓷系列作品

□  记者  杨雪  文/图

  在汪大为身上,艺术家的气质盖过了企业家的精明。今年,他被评为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但他却说很惭愧,不敢当。汪大为的母亲李自轩不仅是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同时还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母子同享殊荣,在玉溪也算一段佳话。

  华宁陶是有生命的传承

  烧成车间里,工人们把半成品陶器整齐地码放在炉架上,准备入炉烧制;液化炉里的陶器正经历着炉火纯青的升华……

  汪大为刻意带我去看了华宁美陶厂工艺陶制作流程,拉坯成型、雕刻、细部打磨,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制作。在二楼的一个大车间里,几位女工低头在做瓦片,身后排着成千的瓦模。在我的想象中,作为一个企业,要提高生产率,这些都应是流水线上的工作,不应再有如此低效率的人工操作了。

  我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汪大为却说,所有的工艺品都应有人的参与,缺少了人的活动,工艺品就是冷冰冰的、没有半点感情和血肉的器物。即使是一片瓦,当它被赋予了人的活动,它就成为有生命的艺术。

  制陶最关键的环节就在烧成车间。当炉门打开,历经高温烧制的陶坯是否能如人所愿,成为绝世精品,还是前功尽弃成为废品,全看火候了。如今有了现代化的梭式窑,用的是液化气,温度可控。当然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传说中的龙窑,也看不到炉火耀星天的盛况。我们坐在一堆碗碟中间,一边看着工人们上釉,一边聊着汪大为视为生命的华宁陶。

  这位刚刚步入四十不惑的华宁陶传承人,一边挑着家族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任,一边担着华宁陶700年历史的传承。“不惑”,像是一个艺术符号,也呈现在他最近创作的一批艺术品上。

  汪大为一直想恢复华宁陶的龙窑,特意去找寻一位曾建造过龙窑的老师傅,但老人已80多岁,做不了这个体力活了。“我认为,只有龙窑烧出的陶器,才能与华宁陶的精神气质相衬。以前华宁陶都是通过龙窑烧制出来的,虽然我们现在用煤、电、液化气等工业化的手段来烧炉,但却失去了一种历史的厚度。我们说起一个民间工艺往往都要说传承,作为一个企业,赚钱与传承并不冲突;如果真要回归到传承的本意上,那就是传承比赚钱意义更重大。”

  正是这种“回归到传承的本意上”的理想,近年来,汪大为致力于找回华宁陶的传统工艺。

  向传统学习,就是最大的创新。这是汪大为在实现理想时走出的第一步。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审美,汪大为在工艺陶制作中主打釉陶,通过釉色,传达出一种与青花瓷异曲同工之妙的味道。传统华宁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高温釉陶,经过高温后釉色变化丰富,色彩亮丽,常见的釉色有月白釉、绿釉、酱釉、蓝釉、三彩釉、黄釉、乌金釉等,令人叹为观止,其历史上的三彩釉可与唐三彩有一比。

  在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当下,谁还会沉下心去做这些事呢?汪大为是华宁制陶世家汪氏第28代传人,厂里的工人多是碗窑村里窑工的后人,汪大为恢复传统手工艺的理想,就是靠他们来实现的。汪大为与这些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把一批掌握传统技艺的师傅集中在厂里,他们做华宁陶几十年,对华宁陶的感情不是单纯的安身立命的手艺,而是当成了一项事业、一种使命来做。他们几十年只做一件事,有一种天生的灵性,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他们身上的绝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珍稀,也越来越赢得社会的尊重。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气质正是华宁陶700年文化传承的基石。他们对待技艺、对待人生的态度,都是我的老师。”

  28年前,汪大为的父亲带领28个人创办了现在这个企业。父亲当年谆谆教导汪大为,祖上点燃了几百年的炉火,不能在他这代人身上熄灭。“父亲为我打下了基石,可以说我的人生规划早就设计好了,那就是做一辈子华宁陶。但我不会重复前辈,我会在传承中创新。”汪大为说。

  我们向传统学什么?

  2009年,汪大为创办了玉溪首个民间华宁陶专题博物馆——宁州陶艺术馆,该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共有展品200多件,以收藏明清古陶珍品为主,同时展出部分现代华宁陶作品。展品中有宗教器皿、日常生活用品、艺术陶,精美而珍贵,体现了华宁陶既富于实用价值又注重审美需求的风格,是华宁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制陶工艺和悠久古陶历史的一个窗口。

  民办博物馆集个人收藏、个性展馆、文化展示为一体,收藏之路艰辛不易,展示设计独具匠心,足见汪大为用心良苦。

  如果说开办宁州陶艺术馆是汪大为向传统致敬的一种方式,那么在工艺陶的生产中,汪大为的艺术理想得到了完美展示。汪大为大学里学的是美术专业,在他开发的工艺陶上,融合了现代艺术的时尚设计理念和民间工艺返璞归真的传统魅力。在作品中,他尽情享受着华宁陶带来的时间与艺术美感。

  最近,汪大为开发了一组“禅韵”系列作品,虽然是传统的瓶、罐、盘、碟系列,但在釉色和器型上,却体现出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韵味。釉色是华宁陶最传统的月白釉,但在其中却以点彩的技法,加入了绿釉、蓝釉,不经意间营造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空灵的意境。汪大为介绍,在上釉时,这些釉色都是随意点染的,一经烧制就呈现出别样的美感。华宁陶的月白釉,温润如玉,体现出一种内敛的人生态度,器型则极富现代装饰感。而另外一组青花瓷系列,则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恍然元代玉溪窑的青花瓷再世:青釉的玻璃光泽,器物上的青花纹饰如出一辙;一只方寸大的小碗里,游弋着一尾青花小鱼,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那是明代青花鱼纹盘的风格。这是汪大为特意到玉溪市博物馆,对照着馆藏品上的纹饰画下来的。“玉溪窑历史悠久,青花瓷名载史册,但现在玉溪已不再生产青花瓷了,所以我想在自己的工厂里尝试着恢复这一传统工艺。”这两个系列产品因其造型与釉色的丰富,一上市就成为抢手货,其中“禅韵”系列曾在2012年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银奖,在今年的文博会上,他的“开关窑变大瓶”再度获奖。

  几年前,一位日本陶艺学家专程来到汪大为的企业,观看了工艺陶的生产流程和藏品。这位异域学者惊叹,在中国居然还有如此健康的生产方式:摒弃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传统的手工艺慢慢地做出一个工艺品,给人一种健康的美。“要学华宁陶的核心精神,首先就要沉下心,从华宁陶的传统学起,让当代陶艺作品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气息。”汪大为信心十足。

  困惑与突围何在

  做企业,以追求效益为根本。但汪大为却一直纠结在华宁陶的市场效益与工艺传承的矛盾里。现在他的企业有150多人,但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却是工业建筑陶,而非工艺陶。工艺陶眼下并不赚钱。

  这就是汪大为真正的困惑所在:工艺陶才是华宁陶的未来和希望!华宁陶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品牌,做得好就是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品牌。华宁陶要提档升级,就要回归到高端生活陶,也就是工艺陶。汪大为认为当下华宁制陶企业大都在做低端的建筑陶,成本低,浪费资源,其价值空间很小,真正能够传承华宁陶700年制作工艺的工艺陶却有无限的上升空间。“这一点,我们需要学习建水陶。”汪大为坚定地说。

  重振华宁陶,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工艺师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华宁陶需要大师级人物,但大师却不得不困惑于企业的发展,汪大为和母亲要承担很多角色:管理者、市场营销、设计者、工艺师……管人、管事、管钱,精力分散,难以全力以赴。“我现在是玉溪民族民间工艺师,有职责传承华宁陶技艺。华宁陶的发展,不是缺乏市场,而是缺乏工艺大师和运作这个品牌的团队。市县领导也非常重视、关心这个问题,多次到企业调研。”

  历史上,华宁陶走南闯北,以生活陶名震一时,如今却困顿于一隅;现在即便是工艺陶,走的也是低端市场。“我们需要走出去,研究市场的消费需求,与市场接轨。我现在聘任了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的几位年轻老师为艺术设计顾问,把当下的时尚消费理念引入华宁陶的设计中,但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还得我去努力做。”从汪大为的信心里听得出一丝无奈。

  汪大为用青花瓷风格的华宁陶冲泡着普洱茶,历史的荣光在茶与茶具的完美结合中,成就一段传奇。茶桌也很有意思,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原木茶桌就安放在两个华宁陶罐上,稳稳当当、举重若轻。“四十不惑,我对选择做华宁陶这条路不迷惑,反而更清晰了。对华宁陶的未来,我会和窑工们一起用生命来书写。”茶到兴致处,汪大为口吐真言。

  编辑:刘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