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老宅的春与秋—文化—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3-08-25
寻访文兴祥——
一座老宅的春与秋

http://www. 2013-08-12 10:47:18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  记者  攸莉  通讯员  张琼梅  文/图

  玉溪市红塔区棋阳路62号附2号,一座有着黄色外墙的四合院就是文兴祥商号旧址。这座建于1934年的老宅,居于闹市,格外醒目,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黄色的墙、青色的砖瓦。但再看大门,却又是典型的三段式欧式建筑风格。

  上世纪30年代,玉溪人郭新民修建了这幢房子,并用来做棉纱换布生意的商号;后来,这里曾做过政府办公室、幼儿园、职工宿舍;2003年,政府对六角亭进行抢修;2005年,投资70余万元,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兴祥进行全面修缮;2005年12月,市文物管理所搬迁至院内办公,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保卫人员24小时看护。

  不久前,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兴祥商号旧址榜上有名。

  建筑:中西合璧古朴华丽

  走进这座玉溪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文兴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将古朴与华丽结合得浑然天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文兴祥的建筑物很好地反映了那一时期云南一部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商人对建筑风格的一种探索和思考。文兴祥是云南传统的汉族民居和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在云南这样保存完好的近现代建筑可以说找不到第二座了。它是研究近代云南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实物资料,从历史发展、建筑艺术等方面来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市文管所所长杨杰骄傲地说。

  文兴祥建于1934年,由一个正房、倒座(前厅)、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一座六角亭组成,主体建筑占地面积597.5平方米,建筑面积1306.36平方米。四合院平面布局为云南民国时期典型的“走马转角”和“四合五天井”(后做商号时改为“两天井两露台”)民居布置方式,总体保存完好。在平面布局、结构体系、瓦屋顶做法、小木作、花台、地仗、油饰、彩画上其较好地保持了云南传统民居特征,建筑廊檐、门、窗等木雕制作考究,雕刻细腻、精美,而在外墙的门窗、露台、女儿墙、垂带及外墙面色彩上采用的是西洋做法,外墙门套、窗套、正门装饰及石质柱础、花台的雕刻,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顺着青石台阶和带转角的木楼梯,伴着一声声亲切的“咚咚”声走上正房。四合院的正房为三层檐,倒座为重檐青色筒板瓦硬山顶,一、二层面阔均为“明三暗五”做法,东西厢房面阔为五开间。外墙窗洞做法具有明显的西洋特点:采用青石做翻凸线条,而且线条图案多达五种,外墙门洞共六个,五个小门用青石砌筑,线条图案为三种。所有门洞中,最有西洋特点和最有价值的是西厢房明间外墙大门,采用汉白玉雕砌而成,是民国时期云南较发达地区(如昆明、玉溪等)传统民居建筑受西洋建筑文化影响的典型做法,制作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内院金柱间采用格扇门、木槛墙及木槛窗。其中正房及倒座一层明间的八扇格扇门上裙板及绦环板雕刻的题材、图案别致,工艺精细;心屉上做扫金并镶嵌椭圆形镜子,保存较好;二层楼面处的挂檐板上均雕刻着内容丰富的传统吉祥图案。整个文兴祥内院檐口彩画地方特点突出、时代特征明确、工艺水平较高,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原状彩画云南已不多见。

  杨杰说:“文兴祥商号旧址的建筑风格有着浓厚的中西合璧特色,从房屋本身来说是典型的优秀民居,同时也是玉溪的典型商业老字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商业科考及旅游开发价值。”不过,现在除了文管所工作人员、以前这里的老房客和偶尔前来参观的市民,这样一座如此精美的建筑物鲜有人造访。

  历史:爱国商贾惠施乡里

  说起文兴祥,就不得不说郭新民和那一段风云变化的历史。

  文兴祥商号的开办人郭新民不仅是玉溪商贾名人,还以诚信、薄利为立足之本进行经营,引导地方妇女织布换纱,开发了玉溪等地广大妇女劳动力,有益于社会进步。他积极办学,对乡里、族人、亲眷之有志升学而乏力者,乐于资助。

  1945年8月10日,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郭新民购置一个直径0.75米、高0.46米、厚0.065米的青石盆放于文兴祥内,并取名“胜利盆”,撰书题诗:“七七抗战近九年,中美英苏四强国,打败意德小日本,共祝胜利享和平。”现在,“胜利盆”被妥善存放在玉溪窑址的碑廊中。

  据玉溪市文史资料记载,1947年春夏之交,云南辛亥“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过云南省民政长(省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的李鸿祥邀请罗庸、刘文典、钱穆等著名学者到玉溪参观游览,并由李光溪陪同住在文兴祥。

  1949年9月,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郑伯克途经玉溪到新平游击队时曾住在文兴祥后花园花厅楼上。郭新民为掩护地下党领导同志,捐资办学,建盖玉溪县参议会办公用房,翻修昆明市维新街,开展棉纱换布,促进地方手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国民党盐政失偏,盐商操纵垄断,食盐价格高昂,致使多数农村、城镇居民受缺盐淡食之苦,郭新民出面向当时盐运使署承包玉溪全县食盐公卖,盐价低稳,薄利多销,百姓受益,成为长期不成文的“盐商法规”。

  说起文兴祥的发家史,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在郭家后人郭伟仙老人的记忆中是这样的:广商祥和号在昆明经营棉纱,开张之前,曾遍邀昆明城内外铺面较大的商号老板前去朝贺赴宴,便于开展商务活动。谁知,那时候商贾之间有门户之见,大都不予理会,宴席设了很多桌却没有一个人光临。主人站在门前迎候,感到非常丧气、惶惑。这时,突然见到一个衣着朴素、面容憨厚的中年人,笑盈盈地无谏自到。他手执二尺长的爆竹,径直来到门前,用随身带来的火柴点燃。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中年人向站在门口迎候的主人说:“我是来贺喜的。”主人又惊奇又高兴,这位不请自来的中年人正是文兴祥的创始人郭尚文。从此,郭尚文就得到广商祥和号的万般关照,慢慢发了起来。

  保护:民国老宅再续春秋

  2001年9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将文兴祥商号旧址列为玉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文兴祥商号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文兴祥商号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市政府对六角亭进行抢修;2005年,玉溪市政府投资70余万元,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兴祥商号旧址进行原状修缮,目前‘四有’工作已经完成。我们会继续在文兴祥内办公,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管理和合理使用。同时我们将对文兴祥商号旧址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使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充分地挖掘出来,丰富陈列展示的内容,更好地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服务。”杨杰介绍,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立项审核后,国家财政将按照文物本身的需求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为了配合城市规划,我们以后会利用文兴祥的一些空房间作为影像资料室和陈列室,将我们玉溪考古发掘成果以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临时性陈列展示,让市民不仅了解玉溪的历史、文化,了解文物知识,同时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编辑:刘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