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和群众“拉家常” 聊天,谈些家常事,称之为“拉家常”。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互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群众思想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同群众“拉家常”,从语言上与老百姓零距离,再大的隔阂都能消于无形之中。 “拉家常”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平等的交流。一种学问,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责任,是加强干群关系的摆渡船、促进干群相互理解的催化剂,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走群众路线的具体生动的体现。相比一般的人际交往,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学会如何与群众“拉家常”、打交道这项基本功,到群众中去,扑下身子,进群众门,说家常事,讲百姓事,带着感情和责任从群众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切入,真实地了解民之所需,感受民之所苦,倾听民之所盼,真正打动群众的内心,找到消除隔阂的切入口,及时妥善地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从行动上感动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要说土话,说群众听得懂,乐意听的话,少搞“倾盆大雨”,少用官样语言、政治性口号和放在哪儿都没错的空话、套话。多讲真话、实话,说得来,谈得拢,越谈越亲近,越融洽,则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奇效。说话切忌哗众取宠,信口开河,为说话而说话,为拉家常而拉家常。吃餐饭就“打马回朝”,把深入群众当成“农家乐”式的旅游休闲。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当“收音机”、当“发报机”,当“教师爷”、“发令者”,生怕接触群众会给自己“出难题”、“生问题”、“找麻烦”、“添乱子”。人为地设置交流障碍,面对群众“无语”,群众问起来“失语”,“虚功”多了,自然会被群众厌弃,真实情况懵然不知。“拉家常”承诺的事情,不要让群众“望眼欲穿”,必须件件落到实处,事事有回音,坚决办好。如果光说不干,群众就会不买账。 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拉家常”民乃为政之本,情系为善之源。放下“架子”、端正“位子”、去掉“官念”、丢掉“官腔”,回归公仆本位,不要“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一张桌子、一袋烟、一碗白开水。重要的是“拉”,关键的是“家”,可贵的是“常”。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话不在美,动心则鸣;言不在多,动情则灵。要坐得住,听得进,耐得烦。与群众有“共同语言”, 用“真诚”换取群众的“真心”。只有诚恳才能拉近距离,化解隔阂;拉出平等亲切,“拉”到群众的心坎上。听得进“逆言”、受得住“冷眼”,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这样的干部,自然深受群众欢迎,感到我们是“自家人”,对你心里“不设防”,乐于接近你,敞开心扉谈,丢开思想顾虑说。人近了,心才会近,从而“打开天窗说亮话”。(松桃报社 戴其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