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一句话,预测三千年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25

毕宝魁

一、话题的引起

中国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这是全世界都承认的。孔子正生活在这五千年的中间,他用毕生精力研究、收集、整理、传述前代两千五百年的所有优秀文化,使这些文化得以流传下来。而孔子回答弟子子张的一句话,便预测他身后中国历史三千年的发展走向。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出现礼崩乐坏的趋势,天下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以看出前景。因此很多人都很迷茫。孔子弟子子张便向老师提出疑问:三百年后天下将会什么样子,老师可以知道吗?于是孔子便回答几句非常精彩的话。那是《论语·为政》第二十三章记载的,为更清楚全面地认识这句话,我们引证全章的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翻译过来大意是:子张问老师:“今后十代的社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减少什么和增加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殷朝的礼仪制度,减少什么和增加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有哪个朝代兴起而继承周朝,即使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一代为一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这是子张和孔子关于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的对话,内容丰富而深刻。孔子多次谈到自己“述而不作”,即强调其继承前代已有的知识和文明,不是自己创造。孔子反复提倡的礼,就是对于西周礼乐制度的恢复和修整。而他认为礼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典章制度,每一代对前代都有所损益,即继承和革新,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百代以后也永远是损益而已。既不能全面继承,也不能全面废除,代代损益而已。这充满了历史辩证法,睿智高明。

二、孔子不是心血来潮

孔子的预言绝对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推理结果。孔子是真心要为普天下的百姓创立太平世界的模式,并成为永远。正因为有这种伟大的抱负,孔子一生都在积极追求。他仔细思考天下不安宁的原因,并在历史上寻求规律性的制度和社会状态。离孔子最近的历史便是三代,因此他寻求的只能是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从中寻找最合适最优秀的文明。他在夏禹后代封国杞找到夏代遗留的历法,在宋国发现了殷商时代的“易”,注意到商朝的车实用简朴。因此颜回向老师请教一旦担任宰相而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孔子当即回答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论语·卫灵公》)推行夏代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穿戴周朝的衣服。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前代优秀文化的全面继承。他还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可见老夫子是下过很大功夫的。正因为他非常清楚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前后传承,每一个新朝代的兴起都是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革新。因此,当子张问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才很有把握地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或者哪个朝代继承周朝而兴起,但依旧是损益而已。其后再有新起朝代代替前言个朝代,依旧还是损益而已。这样推衍下去,即使一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一世是三十年,一百世便是三千年。老夫子回答弟子的问话,一句话便预测中国的历史走向三千年。最值得深思的是,老夫子的预测是准确的,最起码一直到今天,中国依旧还是三代文明的延续。语言、文字、伦理风俗、生活习惯甚至都没有本质的变化。我们之所以能够根据文献推测出古人的生活状况,便是这种延续不断的文明所至。我们今天阅读五经四书,二十四史,依旧非常明白,可以再现当时的场景。我们阅读《尚书·益稷》篇时,当时几个主要人物舜、皋陶、夔、禹等对话的场景历历在目。

三、坚定的文化自信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即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是天下大乱,礼乐文明遇到极大挑战的时候。夷狄戎蛮异族文化中有一些强大的部族时常把华夏民族文化的诸侯国灭掉。华夏民族诸侯国内部不遵守礼乐制度的情况非常多见。卫国、邢国都被异族灭掉过。后来华夏文化诸侯国中的大国又出兵干涉,帮助其恢复国家。春秋五霸的历史功绩就在这方面。这样,孔子之前发展传承下来的华夏文化便遇到内部和外部的挑战,能否继续保存下来在当时看也是问题,因此子张才会有那样的疑惑。孔子的回答表现出他对于华夏文化持续发展的坚定自信,是一种文化自信。历史证明了他自信的正确性。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不是更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自信吗?

孔子当年回答弟子的问话,一句话便预测中国历史发展走势三千年。我们既惊叹孔子的高瞻远瞩,敬仰他老人家的文化自信,也惊叹我们华夏民族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更应该挺起腰板来继承发扬我们华夏文明的优秀传统,坚定我们文化自信的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