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了10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呃逆的病情观察和治疗经验,认
【关键词】 中药;治疗;换瓣术后呃逆;乌白汤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37岁。其中二尖瓣替换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4例。均在术后当天出现呃逆不止症状。
1.2 治疗方法 用自拟方“乌白汤”,药用:乌药10g,钩藤6g,大白10g,木香10g,以金橘饼为引,用水二碗煎至一碗,每日1剂,分3次服用,或当茶饮。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没有改善为无效。
1.4 结果 1剂而愈者7例,2剂而愈者3例,有效率100%。无不良反应。
2 典型病例
例1:男,40岁,汉族,已婚,BVR术。主诉:反胃,心累气短2年。患者于2年
例2:男,37岁。主诉:劳累后胸痛20年,加重2年。患者于20年前因“风湿性关节炎”在海口医院就诊,治疗后自觉活动后胸痛,为胸前区闷痛,停止活动后好转,当时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治疗不详,当时无心慌,亦无胸闷头昏,无双下肢水肿。近来,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劳累后胸痛,并感胸闷气短,夜间不能平卧,腰部疼痛。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收入。诊:双肺呼吸音粗,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可扪及细小震颤,有Ⅲ/Ⅳ级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心尖部有Ⅱ/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率80次/min,律不齐。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室性早搏,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心功能Ⅱ级。于1999年12月26日手术。行二尖瓣置换术-25#,主动脉置换术-23#,术后第二天出现呃逆不止,用上方药一剂而愈。
3 讨论
呃逆一症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忒有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病症。俗称“打呃”。《内经》称为“哕”,《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混,真邪相干,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本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抑郁及体虚病后等原因,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常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膈肌痉挛。祖国医学认为:胃主纳,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
患者在心脏手术期间,体外循环中低温,胃肠道低灌注及胃肠黏膜氧供需平稳失调,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缺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膈肌引起痉挛,造成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而产生呃逆[3]。
中医认为心脏病术后呃逆多是因久病体虚,寒邪趁虚而入致使胃气不畅,气逆上冲而为呃逆。方中所用药品皆为辛温,理气之品[2]。乌药入脾、肺、肾经是常用的温性行气药,长于治小腹气逆,能温散肝肾冷气,疏达腹部气逆,为君药。槟榔其性降,主下一切气,破胸中气,主五膈气,风冷气,降气破滞是它的特长。前人经验认为“性如铁石之降”,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降泻至极下之处。木香偏于行肠胃滞气,主入气分。《本草纲目》:“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泄肺气,疏肝气,和胃气。”调和诸气[1]。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木香对胃肠道有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松弛气管平滑肌等作用,共为臣药。钩藤主入肝经,性凉味甘,清心热,熄肝风,可舒经活络,用以防止温性太过[1],现代医学认为其对兴奋中枢引起的活动增加有明显的镇静效应,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为佐药。金橘饼辛,甘,温,理气解郁化痰,下气快膈。诸药合用,共起温经散寒,降气止呃的功效。
关于呃逆的处理,传统的方法可首先试用针刺天突、鸠尾、内关及足三里等穴位,或压迫眶上神经或压迫眼球,有时可以奏效。也可给以安眠药、镇静药(氯丙嗪)和解痉药(东莨菪碱),极个别病人需封闭膈神经后才能控制。有学者报道采用牵舌法,病人取仰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全身放松,伸出舌头,操作者用湿毛巾或湿纱布包住病人舌头,双手握住向外牵拉,总有效率可达100%[4],采用此法操作时应注意牵拉力度不宜过大,一般以病人能够耐受为限,牵拉时间为5min。较之以上诸种方法,口服“乌白汤”具有服用方便、痛苦小,无副作用的优点。
总之,采用中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呃逆,具有经济、方便、疗程短,患者依从性高,效果明显的特点, 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安全方法。 |
|
来自: 神医图书馆318 > 《心痹=风湿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