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竺山 天柱山考

 超凡子 2013-08-27

天竺山 天柱山考

(2010-12-08 21:46:38)
 

天竺山 天柱山考

王墨

    秦岭腹地的天竺山又名天柱山。

    人们都说,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又说,秦岭是中国的父亲山。西起陇南,东至河南伏牛山的秦岭,简直就是盘踞在中国腹地的一条巨龙,在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河南五省间摇头摆尾,处处留有他的丽影。而天竺山,则是绵延数千里的大秦岭呈现给世人的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是他漫步到鄂陕交界的山阳县时,突然跳起的一个华丽的华尔兹舞步。

    近年间,我曾数次登临天竺山主峰,每次总是感慨万千,总想写点文字记下自己的游历,但每每提笔却感到无从说起。山上景观处处,不仅一年四季、朝暮阴晴气象万千,就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去看,这景色也是大相径庭,变化多端,一双眼一支笔,实难形容描述!

    天竺山的有关传说虽然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但多是无法考证的“无头案”。然而,据地质考察说,天竺山所在的山脉十亿年前还是一个古海槽,历经数次地壳升降,直到约两亿年前,印支地壳运动后,这些沉积的地段上升,海水退出,受地质构造断裂控制,发育成岭谷结构地貌。自第三、四纪以来,间歇性断裂分异运动及长期风化、剥蚀和雨水冲刷,河流切割,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模样,是经过千年万年风云际会千锤百炼才有的一个果。而这段历史就是专家们洋洋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下子说得清楚明白,而何况于我!

    称天竺山为天柱山,大概是缘于在绵延的大山中突然兀起一围300余米,高500余米,直插云霄的石柱。这石柱在方圆左右聚合如雨后春笋样的峰林间,直若鹤立鸡群,好一幅众星捧月的场面。如果说,这方峰林是一片笋园,是一篇古树林,那这一擎天大柱定是笋王、树王,浑身都是王者的霸气。天柱方圆四十多公里,大小六十多景点,摘星岩、僧道观,那一处都是美景入画。登临大顶,无论在任何一个山头望去,你都会很容易找到一个一览众山小的位置,都会让你感到山下的绵绵群山一如微风中的细浪。而当你沿着不知当日谁人在如削绝壁上凿出的登峰便道,旋石柱而上至柱顶,你会被突然拥有的目视八荒无尽景,耳听十面来风无阻隔,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遇而激动得不知所措!这峰顶是一片面积不大,树也不十分粗壮的原始松林,其间有一树异乎同类——在半人多高处,突然五枝分开,枝桠形成一龙椅状,常有胆大者攀上去,或坐或立的模仿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说真的,只要你登上这“龙椅”,不论坐或立,展示在你眼前的尽是一片云海连绵,雾气蒸腾景观。远方,云霞明灭,仙山琼阁。于云雾往来间,身边峰林、大顶道观忽隐忽现。瞥一眼山脚下的群山和屋舍,偶尔显现的那可真是沧海一栗啊!伴着微风从对面云盖观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风铃声,这声音夹杂在一片松涛声中,有如千军万马驰过一片原野,那铃声正好是昂首挺胸的王者的马玲声。此时此刻,你若是一个心怀大志者,定会被这壮观的景象激发起昂扬斗志,顿觉热血沸腾,浑身打颤,激动异常,直要撕破喉咙长啸。你若是一个追求安闲之人,此时此刻,定会把这种超然云外的处境潜移默化进你的心境,了却世间物欲情欲,幻化出一派从容淡泊。你若是情思在胸,郁结在喉,忧愤难平,那么,此时此刻,你定会会悟人生如白驹过隙,一切皆飘飘云霞,缘起缘灭只是匆匆瞬间。何谓荣辱,何谓得失,何者为我,何者为汝?但看这苍茫起伏的变迁,不舍昼夜东去的江河,云蒸霞蔚的时日,直要问:人的一生似哪一缕云雾?哪一缕霞光?又似哪一阵铃声啊?经这一番心灵洗礼,直会叫你忘却心头所有忧烦,心若止水般对待那些无端的纷争和非难,处子般安度每一个日日夜夜。

    天柱山又名天竺山,这一称谓与宗教文化有关。史载,唐贞观年间,佛教传到山阳,慧远禅师曾杖锡天竺山,造云盖寺。顺治年间,蜀僧超古也卓锡天竺山,并与山麓碾子石凿洞藏经460部。据传,宋代,山上曾拥有八百功夫了得的铁头僧。由此可知佛教以天竺山为根据地在当地四周传播。天竺乃佛教发源地,故称天柱山为天竺山。

    其实,在中国,只要是好山好水,无不与宗教文化攀宗附亲,无不与文人雅士相依偎。山阳初志记载,唐代以来,天竺山就一直是佛、道更替,你来我往。罗公远、吕洞宾、李慧、慧远禅师都先后在山上从事宗教活动。唐代诗人白居易、贾岛曾驻足天竺山云盖寺,留下了“云遮菩萨顶,瓦盖众僧堂”的诗句。宋代嘉佑年间,著名理学家邵雍在天竺山隐居八年,潜心研究易经,留下了《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并在《栖天柱山》诗中这样写到:“一簇烟岚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万古千秋名同姓,得随天柱数峰存”。现今,天竺山既是商洛道教发祥地,又是商洛道教活动中心。据悉,近年来,天竺山旅游开发还将在山上建邵雍广场,开设邵雍论坛,把这里建成道教研究中心。

    天竺山古称牛山。鹘岭山脉自西向东绵延六十多公里,横亘在山阳县版图的中部。鹘岭主脉向南斜出一支成天竺山。天竺山山峦由南到北起伏上升,整体山势一如山民耕作的黄牛。这天柱峰恰如牛头的犄角。山阳县地处陕鄂结合部,历史上的山阳是秦、楚,楚、汉,宋、金,金、元的交际处,天竺山所在的鹘岭这道天然屏障,自然就成为历史上两国兵家必争之地,而天竺山更是镇守边关的要塞,仅宋代几十年间在这里燃起的烽火,就足以让人感到战争的祸患!山阳县志载,僧道关曾是北宋蛮王拒杨文广的战场;宋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金兀术亲统大军由商州进山阳,沿天竺山一路打杀到湖北。绍兴十二年,宋金议和,秦桧“割鹘岭之半畀金”的界畔就是壁立千仞的天竺山。之后的数十年间,宋金虽然议和,但两军在天竺山下的对峙交锋依然十分激烈。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将邵隆不肯割地,在被调守金州后,仍出兵丰阳,在天竺山一带与之展开激烈交战,给金兵以重创;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抗金武装首领王彦率军把金兵从天竺山直赶到商州以北,还俘虏了金将完颜守能,收复了丰阳、商州;南宋的起初一段时间,宋金两军在天竺山上就如拉锯般你进我退了数十年。

    在山阳民间还有杨八姐智灭八百铁头僧的传说。据传,天竺山上当时有眼井,人吃了这井水就浑身变得钢筋铁骨,刀枪不入。那八百和尚常年饮用之后不仅变成了铁人,还能腾空飞行。这群铁陀僧不守僧规,欺男霸女,残害群众。杨八姐乔装打扮上山,先擒杀了做饭的僧人,又按照敲一下钟来一个吃饭和尚的庙规,来一个,一箭穿喉,再来一个,再一箭穿喉,一鼓作气灭掉了这帮祸害百姓的恶僧。

    战火熊熊了千余年。这千年烽火烧焦了天竺山上多少土地,毁坏了周边多少民居,又让多少活蹦乱跳的生命顷刻寂灭在这一派风光无限的美景之中我们无从知道,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天竺山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又投资数亿元开发建设,将把一个集游览山水风光,感悟宗教文化,体验秦楚民风民俗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呈奉给人们,既让当地人民享受发展成果,也为我们尽情阅读这一人间美景创造了条件是显而易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