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不但需要通过呼吸和饮食获取必要的养分及氧分供机体的需要,同时也会排泄出一些废物,这样就形成分泌物和排泄物。通过这些出自自身体内的物质,我们可知道自身的机能状态,同时也能测知一些疾病的存在,因为人体在有病时,这些物质往往也会有异常。
中医学认为汗是阳气蒸化体内津液从汗孔中排出身体皮肤以外的一种代谢产物。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气在体内的运行也需要借助于津液和血液,所以,从汗液的情况可知人体气、血、津液的变化,在诊查疾病的过程中,应重视汗液的情况,并做细致的询问和了解。现代医学认为汗液是皮肤中的汗腺分泌的液体,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尿素、尿酸、无机盐等,略带咸味,基本类似于尿液的成分。在生理上,它有调节体温,调节机体水分代谢,排泄身体中产生的废物,维持皮肤酸碱性,防止侵害人体的一些细菌等。汗液的异常,也能反映出许多种疾病。下面就从汗量,出汗时间,出汗部位,汗液颜色等几方面进行说明。
正常人在外部环境适宜,情绪平静,活动量一般的情况下,出汗量一般每天在500~1000毫升左右。在剧烈活动、进食、衣物过厚,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往往会出汗多一些,甚至满身大汗,这都是正常的。在寒冷环境中,出汗少也是正常的现象。除此以外的汗量异常则为病理性的。
盗汗的情况是指人在夜里睡觉的时候全身出汗,而醒后则汗止的现象,就像小偷专门在人不在家时或察觉不到时进行偷窃一样,所以称为盗汗。也许你也有过在突然醒来后发现自己全身是汗,但偶然出现,不应认为是盗汗,这与人在睡眠时做梦有关,只有经常有这种现象,才能认为是盗汗。
盗汗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阴虚的人,易产生内热,蒸发津液外泄,而导致睡觉时出汗,并且出汗较多,而睡醒后阳气旺盛,所以就停止了出汗。这些病人往往还有失眠多梦,两颧发红,口干等表现。对应于西医疾病,最常见的就是结核病,包括肺结核等各种结核病。
头部出汗,并伴有心烦,口渴,欲吃冷物,舌红苔黄,心跳加快等表现时,是邪热郁蒸于上所致。
头部出汗,并伴有身体倦怠,小便不利,舌苔黄腻等症状,是中焦脾胃有湿热所致。
头部出汗,并且有怕冷,气短,脉搏弱等伴随症状,是因为阳气虚弱,虚浮于上所致。
如果是病情危重之人,突然头部,特别是前额大量地出冷汗,这是亡阳的征象,病人多不久于人世。
2.半身出汗
顾名思义,这是指身体一半有汗,一半无汗,或左或右,或上或下。这是因为体内有痰湿或者风湿之邪阻滞了人体的经脉,使得气血不和。这种特殊的出汗异常,常预示着有中风的可能,需加强注意,以预防中风的发生。在已经患中风的病人,往往在瘫痪的一侧无汗。
3.手汗和脚汗
人的手和脚由于经常处于运动中,相对出汗较多,但如果异乎寻常地多汗,则为病态的。中医学认为这种人往往为阳明热盛,胃火炽热。由于手足部位经常是潮湿的,所以易患手癣或脚癣等皮肤病。在情绪紧张时,手心出汗,这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是一种生理现象。
四 汗液的颜色辨病
正常汗液由于绝大部分是水分,加以少量无机盐、尿素等,所以颜色上应是无色的,可以不很清亮。汗液的颜色异常,最常见的就是汗颜发黄,也叫“黄汗”。这种汗液往往很粘,与皮肤紧贴的衣物也会被染成黄色,出这种汗的人,经常伴有浮肿、肢体疼重,大小便不利等症状。这是由于有风湿热邪侵入机体造成的。西医可见于一些肝硬化的病人。
以上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出汗与疾病的关系。由于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而且也因人而异,同时,某些疾病的出现,也会引起出汗的异常。这就会给大家造成不知什么是异常的出汗情况。这里向大家说明一下,出汗的异常往往是患病后伴随出现的情况,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出汗和平常不同,而且兼有其他身体不适时,应该认为这时的汗出是异常。如没有其他不适,则不必过分担心,注意观察就是了。
第二节 小便辨病
小便即通常所说的尿。尿是由人体的肾脏产生的,并经泌尿系统中的尿道最后排出体外。通过排尿,人可以将新陈代谢中产生的许多废物排出体外,起到净化机体肉环境的作用。一般来说,正常人一天的尿量1000~2000ml左右,男性比女性可略有增多。尿的颜色是浅黄色,透明,通常没有任何沉淀物的出现。刚刚从体内排出的尿液,多无特殊气味。如果时间长了,会出现氨水的臊味。正常人白天的尿量大概占当天尿量的2/3,夜里占1/3。通常人在睡觉后,不会有起夜现象,但老年人或者儿童,可有这种现象。
尿是正常的生理代谢产物,许多疾病,特别是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往往会出现尿的异常,包括有尿量的异常,尿液颜色的异常,尿液性状异常,以及排尿时伴有症状的异常等许多方面。掌握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异常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有很大的帮助。
一 尿量异常辨病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正常人的尿量,但尿量的多少的生理变化还和饮入液体量,包括水、饮料、食物等有关。如果喝水多,则尿量会多,甚至十几分钟就会有一次;如果饮水少,尿量就相应较少。另外还和环境有关,如天气炎热,出汗多,则尿就少,天气冷则尿会多一些。这些都是正常人体的调节功能。
我们下面要谈的尿量异常,是对在排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后出现的尿量多和尿量少而言的。
1.尿量多
如果人在一天24小时内,尿量超过了2500ml,就可以称为多尿。可见于下面几种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有糖尿病,伴有口渴,饮水多,身体消瘦,吃的多,即“三多一少”的表现。昼夜的尿量可达3500~4000ml,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缺乏,血中糖份含量增多,体内的代谢失调而导致的。是常见病之一,初期表现多为尿量增多。糖尿病如不加以治疗,任其发展的话,不但治疗困难,最重要的是还会引起心血管系统,肾脏,眼睛,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多系统的病变。由于血糖增多,使得许多细菌容易在体内生存,引起许多感染情况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由于好发于中老年人,所以应引起注意。
(1)尿崩症 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一垂体病变而引起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尿量增多,而且非常地多,一天的尿量最多可达5000~10000ml以上,就像水坝崩溃一样,所以形象地比喻为尿崩。这时的尿多为忍耐不住地不停地排出,如果不立即阻止,会引起人体严重脱水,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在内分泌系统疾病中,除上述两种疾病引起多尿以外,其他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也可表现为尿量增多。
(2)肾脏疾病 由于尿是由肾脏产生的,所以当肾脏出现疾病时,也会引起尿量增多。常见的有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另外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不全,高血钙性肾病也能引起尿多。
前面说了多尿的一些情况,说到多尿,不能不提一下夜尿多的问题。正常人白天尿量占当天尿量的2/3以上,如果夜里尿量比白天还多,表现为次数多于白天,这就可称为夜尿多。
生理性的夜尿增多可由下列原因引起,比如临睡前喝水多,吃水果等含水较多的食物等。另外,老年人也会出现夜尿增多,这是由于年纪大的原因,肾脏出现一些退行性的病变,导致了这些变化。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年老肾气不足的原因。
病理性的夜尿增多,可见于下面一些疾病。
心功能不全 由于夜里时,病人相对白天活动量减少,因而肾脏的灌流量较白天为多,产尿相对较多,因而排尿量也比白天多。
肾脏疾病 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多,加之一些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而引起。
另外夜尿多也会因精神紧张,失眠等引起,多为偶然出现。
2.尿量少
这是对人在一天24小时内,排出的尿液量少于400ml而言。出现少尿时,多有其他许多较严重的症状,常见病主要有各种原因造成的休克、严重脱水、心衰、肾动脉栓塞、肾脏肿瘤、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如果发现自己一天中尿少而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应有意识地多饮些水,使尿量增多一些,这样做不但能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有利于通过尿液冲洗尿路,防止泌尿系统的感染。
以上说了尿量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但大家也不要因偶然出现的多尿或少尿而过分担心。但是那些持续出现的异常,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许多疾病的最早期表现,往往就是尿量的改变。
二 尿液颜色辨病
正常新排出的尿液多呈淡黄色,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尿色素所致。尿液的颜色异常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原因所引起。病理性尿液颜色改变,可出现在许多疾病中,通过尿液颜色的观察,可对某些疾病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利于疾病的发现和诊断,并对治疗情况做出某些判断。
1.尿液颜色的正常变化
尿液颜色的表现,与饮食、药物,尿量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尿液颜色浅或者变成无色,可由于饮水量较大而引起,同时会有尿量多的情况。
尿液颜色变深,可因长时间不排尿或者由于天气较热,尿量较少而引起,因为尿少或尿长时间存于体内,使得尿色素含量较多而致。也可由于吃了某些含有黄色色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橘子等引起。也可由服用某些经尿液排泄的药物所引起。如痢特灵,灭滴灵等。
2.深黄色尿液
除了尿液本身色深黄外,如尿液上还有泡沫出现,泡沫颜色也是黄色的,这种尿液的出现,可见于肝脏系统中的某些疾病。
肝脏疾病引起尿色黄是由于肝脏受损,使得肝细胞损害,导致其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发生障碍,使得尿中的胆红素增加,而导致尿色变得深黄。多种肝炎都能引起,还有肝硬化,肝癌也能引起。肝病的早期往往仅出现尿液呈黄色或深黄色。
除了肝脏疾病能引尿液变成深黄色外,发烧、腹泻、呕吐等情况也会引起黄色尿,这是由于体内水分的丢失,尿液浓缩而引起的,这时应多喝一些水,补充体内的水分。
3.无色尿液
无色尿的出现,多是由于尿量比较多,以致于尿中的胆红素被稀释的缘故。可出现在糖尿病、肾炎,尿崩症等尿量变多的疾病。
4.白色尿液
白色尿液的出现,是由于尿中含有大量的脓细胞或细菌,以及乳糜微粒、无机盐而引起的。
(1)白色而呈云雾状 这是由于尿中含有大量脓细胞或细菌引起。如果尿液刚刚排出就呈云雾状,而且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沉淀,叫作菌尿。如果尿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白色云雾状,叫作脓尿。常见病有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结核、肾脓肿。这是大量脓细胞,细菌及其产物经尿道随同尿液一起排出所致。
(2)白色如牛奶样 这是由于尿液中含有大量乳糜微粒引起的。这时,由于肾脏周围的淋巴管引流受阻,压力上升,曲张破裂后,淋巴管内的一些从肠道等处吸收的乳糜微粒进入尿中,引起这种乳糜尿。常见病有丝虫病,由于体内受到丝虫的侵犯,引起肾周围淋巴管炎症。丝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往往是人,蚊子常为传播者。
(3)白色而有结晶 指排出的尿中出现一些结晶物而引起尿液成为灰白色。许多人也许都有这种情况,儿童也许更多些。如果排尿时没有一些其他症状,如疼痛,就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的。但发现这种情况后,应注意要多喝水,使尿量多一些,因为这些结晶体有些可引起泌尿系统的结石,多喝水引起尿量增加,能冲洗泌尿系统,促进结晶物的排出,预防结石的出现。有些药物如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就会在肾脏内形成磺胺结晶,吃这种药时,就应注意多饮水。
5.黑色尿
尿液从体内排出来后,由于接触到空气,从表面开始逐渐变成黑色,直至尿液全部变黑。这是一种遗传病,医学上称为黑酸尿症。由于体内缺乏尿黑酸氧化酶,使得体内尿黑酸积聚而致。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往往引起生长发育受阻。除了黑酸尿症这种病外,在患恶性疟疾病的病人中,也会出现这种黑色尿。另外,其他如酸中毒,黑色素瘤等疾病也会引起黑尿。
6.棕褐色尿
尿液的颜色如同酱油色一样或者浓茶一样。这是由于尿中含有大量游离血红蛋白的缘故。有一些儿童,从世界范围来看,大约有一亿左右的儿童,在吃了蚕豆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尿,医学上则叫作蚕豆病。由于这些儿童体内先天缺乏一种叫G-6-P的酶的缘故。如果您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考虑是否患了蚕豆病,并严格禁止孩子吃蚕豆以及蚕豆制品,还有接触花粉,因为这些都可诱发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而危及生命。
7.红色尿
这是由于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的缘故,即通常所说的血尿。具体情况在出血性疾病一章中有专门介绍,可参阅。
除了上述一些尿液颜色异常外,有时还可出现绿色尿,蓝色尿,粉色尿等其他颜色尿,多是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引起,停用这些药物后多会消失。
三 尿液的性状辨病
尿液的正常性状应该是清亮透明,无特殊气味,可有少量泡沫,但很快消失。这均是指新鲜尿液而言,从这三方面的异常上,也能提示某些疾病。
1.尿液混浊
排出的尿液不清亮,可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丝虫病等。由于其中含有大量脓细胞、细菌、乳糜微粒、无机盐引起,在尿液颜色辨病一章中已有介绍。
中医学对于小便混浊,也有许多观点。中医认为,小便混浊,多是由于湿热下注或脾肾两虚所致。
如小便混浊,或红或白,并有尿道涩痛,口渴,舌苔黄腻,脉细而快,这是由于湿热内蕴造成的。
如小便混浊有如白浆一般,而且反复发作,小便不畅,面色无光,乏力,厌油腻,小腹部有下坠感,舌白,这是由于脾虚气陷造成的。
如小便混浊而且色黄,迁延日久,面颧发红,口干,舌质红,苔少,脉快而无力,这由于肾阴虚损造成的。
如果小便混浊,乳白色如牛奶一般,精神萎糜不振,腰背部冷痛,怕冷,舌淡白,脉弱而细小,这是由于肾阳虚衰造成的。
2.尿液的气味
尿液的气味可与饮食有关,尤其是进食一些刺激性强的食品如洋葱、大蒜等后,尿液可有异常气味,不应视为异常。如果新鲜尿液中有下面几种气味,应考虑为不正常的表现。
(1)氨水味 由于尿液在体内分解产生出氨,所以有此气味。生理性原因见于长时间憋尿造成;病理性原因可见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的一些疾病,如膀胱炎,尿潴留等。
(2)臭味 常见于泌尿系统中某些部位有感染化脓所致,如肾盂肾炎,膀胱炎。也可见于有膀胱结肠瘘的病人,这时,由于膀胱与结肠有瘘相连,使得肠内分解代谢废物进入膀胱并随尿排出,常有一种粪臭味。
(3)烂苹果味 常见于一些糖尿病病人,由于其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常会引来一些昆虫。
3.尿液有泡沫
老百姓常认为排尿时有大量泡沫是表示身体好。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泡沫的产生,常常是由于尿中有蛋白质的存在而引起的,而正常尿液中是不应该出现蛋白质的。故蛋白质的出现,往往说明肾脏有了疾病,最常见的是肾炎,应引起注意。另外,肝脏疾病出现黄色尿时,也可见黄色的泡沫存在。
四 排尿时伴随症状辨病
排尿的过程是受大脑控制的。正常人膀胱容量在400ml左右,当它存贮的尿量在200ml左右时,便可产生尿意,这种尿意通过神经传送至人脑,由大脑控制,而排出尿液。但并不是有了尿意以后就必须马上排尿,因为人是高度文明的,不能像动物一样,随时随地地进行大小便,所以膀胱在产生尿意后仍可继续贮存尿液,在合适的时候,由人控制而排出尿液。小孩由于神经系统未充分发育成熟,所以还会有尿床的现象,一般长到八九岁后便不会出现尿床现象。正常人排尿应是很从容地、自主地进行,而且排尿过程中,没有什么不适感觉,相反却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但在有些疾病时,却可引起排尿的不适感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尿急
是指稍有尿意就要去排尿,往往有憋不住的感觉,甚至还未准备好,便有尿液排出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最常见的就是由于泌尿系统有炎证,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由于炎证刺激所致。
其次,由于客观原因所限,不能及时排尿,使得膀胱内尿液容量过度饱和,必须立刻排除尿液以解除由于膀胱过度充盈而引起的疼痛感,在见到厕所后,由于一系列的神经反射及心理因素,往往还未准备好,便有尿液已经排出。这种情况偶然出现,不应认为是病态的。
再次,就是一些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等也可引起尿急现象。
2.尿频
指频繁地,间隔时间很短地去小便。
生理性的因素如大量饮水,饮啤酒,还有使用某些减肥茶等,可造成尿频。
病理性的原因主要有:泌尿系统的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由于炎证刺激引起。膀胱容量缩小导致贮尿量减少亦可引起尿频,如膀胱内肿瘤。糖尿病,尿崩症引起尿量增多也可引起尿频。前列腺炎引起的尿频还伴有尿少而尿不净的感觉。
中医认为小便频数,多由于肾阳虚,肾气不固引起膀胱失去约束力。
3.尿痛
是指排尿时伴有痛疼的感觉,可为烧灼样刺痛或刀割样疼痛等不同疼痛性质。
(1)烧灼样疼痛 小便时出现热而痛的感觉,称为烧灼样疼痛。最常见于尿路感染。由于解剖学上的不同,男性尿道比女性尿道长,所以一些病菌容易从外界侵入女性尿道引起尿路感染。感染后由于尿道粘膜充血,肿胀,所以会出现排尿时有火辣辣的疼痛感,所以女性除了要保持外阴清洁外,应养成勤换内裤的习惯,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另外,一些肾盂肾炎,膀胱炎也可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引起尿路感染,而引起尿痛。泌尿系统的感染发病率很高。尤其是女性,典型症状除了尿痛以外,还有上面所说的尿频和尿急,称为三大症状。有了这三点,已基本肯定是患了泌尿系统感染,需进行及时的治疗。在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如不及时治疗,还会上行引起膀胱、肾脏疾病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生育。这种感染复发率很高,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卫生,预防它的发生。
(2)刀割样疼痛 这是一种很剧烈的疼痛,有时还向腰部尾椎骨等处放射。这里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结石,可为肾结石、膀胱结石及尿路结石。疼痛是由于结石在泌尿系统的管路中移动时引起痉挛而产生,由于排尿时尿液的流动带动结石移动,所以常有疼痛,多因结石体积较大。另外,由于结石比较尖利,损伤粘膜,还伴有血尿出现。
4.排尿困难
是指有了尿意并去排尿,却尿不痛快或根本尿不出来这样一种情况。
在男性,多是由于前列腺增生造成的。前列腺是男性独有,它的形状有如粟子一样,中间有尿道通过。任何原因造成前列腺肥大时,肥大的前列腺就会挤压尿道,造成排尿困难。特点是排尿犹豫,尿线无力,尿线中断而且点滴不净,尿排不尽,另外还有夜尿多,尿频等表现。前列腺增生,轻时造成排尿不畅,严重时可发生血尿、膀胱结石和尿毒症等,应早期发现并进行药物控制,以阻止其继续发展。
排尿困难的其他原因还有膀胱癌,膀胱颈梗阻。女性可由尿道肉阜、阴道炎引起。另外,如果排尿困难发生于产后,多是分娩过程中尿道受伤导致的。
排尿困难还会由精神因素造成,也许您也会有这种体会。这时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比如环境不适时,体内的一些神经调节及心理因素而造成排尿困难,甚至尿不出来。多在稳定情绪后便可缓解。
排尿困难的出现,会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及难言之苦,而且出现这种情况后,往往说明泌尿系统出了一些器质性的病变,需引起注意,并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
5.尿失禁
这是指排尿行为不受人本身控制,尿液自动流出尿道的现象。
正常成年人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完善,使得排尿行为完全受大脑的控制,包括睡觉时,也不会出现尿失禁情况。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会出现尿失禁现象。这里我们仅就成年人发生尿失禁的原因介绍一下。
(1)睡眠中的尿失禁 多是由于睡醒后发现尿床了,或者是因为尿床了而突然醒来。
如果偶然发生,多是由于疲倦过度,睡眠很深,而且睡前饮水较多而致。这时膀胱尿液生成过多,膀胱过度充盈,压力增高,超过尿道口的阻力,加之睡眠中控制力差,使得发生了遗尿,这也叫充溢性尿失禁,多无特殊意义。
如果发生尿失禁情况比较频繁,可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造成充溢性尿失禁。另外,也可见一种叫作骶骨裂孔未闭的疾病亦可引起尿失禁,这是由于发育上的缺陷造成的。
(2)行动中的尿失禁 这种尿失禁情况多出现在运动、咳嗽、打喷嚏时,这是因为尿道括约肌松驰,约束无力造成的。引起尿道括约肌松驰的疾病有外伤,老年退行性疾病,以及肌无力。由于在运动中,咳嗽时,腹肌紧张,压迫膀胱压力增高,加之尿道括约肌无力,尿液就会流出。临床上称为压力性尿失禁。
(3)随时发生的尿失禁 这种尿失禁随时出现。最多见于外伤、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由于神经受损伤,使得大脑对排尿行为失去控制而造成。
中医学认为尿失禁多与肾气不足,下焦虚寒以及气虚,缺乏固摄力有密切关系。
附:如何看尿常规化验单
以上就小便辨病从几个方面向读者做了一些介绍,应该说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观察、感觉而得来的。当你出现一些不适的排尿感觉或观察到尿液有异常时,应及时去医院验尿,以便从更客观的结果中明确所患疾病。尿常规,是医学中三大常规检查。去医院验尿时,尿液标本往往是患者自己采集并送到化验室,取得结果后交给大夫。先说说留尿时应当注意什么。要拿去化验的尿,最好是早晨起来第一次排出的尿,而且是中段尿,即留尿时,应先排出一部分后,再留取一部分,剩余部分排出体外,这样可避免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结果会真实一些。化验显示出来,您拿在手中,会发现有一些数字或符号,这些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说的如何看化验单,这里仅简单介绍一些,详细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加以仔细的诊断。
化验单上的结果说明什么?
这里我们只说说最通常的尿化验单,一般尿化验单主要有以下几项,下面分而述之。
(1)[B]SG即尿比重[/B] 正常成年人在普通膳
食情况下,波动在1.015~1.025之间。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饮水和出汗的影响。大量饮水时比重可低至1.003以下,大量出汗或饮水少,比重可高达1.030以上。在排除这些因素后,比重可反映一个人的肾功能情况。
比重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等,糖尿病人因尿中有大量的葡萄糖,比重也高,有时可达1.040以上。
比重减低: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崩症。
(2)[B]GIU即尿糖[/B] 正常人的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的存在,但由于量少,在化验单上往往是阴性,即没有。如果有阳性结果出现,这时称为糖尿。
生理的糖尿可由以下情况引起:如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可引起糖尿。另外在一些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也可引起糖尿。生理性糖尿多为暂时出现的,为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
病理性的糖尿由下面一些疾病引起: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其次一些其他疾病如甲亢、肾炎、肾病综合征、柯兴氏综合征等,肝硬化也可引起糖尿。
药物引起糖尿:这些药物有维生素C、异烟肼、阿斯匹林,这时的尿糖亦可呈阳性,称为假性糖尿。
(3)[B]KET即尿酮体[/B] 酮体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尿中含量很少,所以通常尿常规检查中酮体应为阴性。如是阳性时,称为酮尿。
酮尿的产生可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引起。
生理性原因:剧烈运动、高脂饮食、饥饿、妊娠呕吐,及某些应激状态。
病理性原因:糖尿病、子痫、重症不能进食、消化吸收障碍等胃肠道疾病。
(4)[B]BLO或ERY即红细胞[/B] 正常人尿常规中不超过3个,如超过3个则称为血尿。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或一些出血性疾病。
(5)[B]PRO即尿蛋白[/B] 正常时应是阴性或是定量检查低于150mg/日。如果阳性或超过150mg/日时,则称为蛋白尿。
生理性原因有:剧烈运动、发热、体位改变或受寒等均可引起微量蛋白尿,但不会连续出现。
病理性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型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盂肾炎等许多疾病均可引起尿蛋白。
(6)[B]LEU即白细胞[/B] 正常人尿中白细胞小于5个,如果超过5个则称为脓尿。
有下面几种疾病引起:泌尿系感染,急性肾小球感染等。
(7)[B]PH即尿液酸碱度[/B]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值约为5.6,有时可呈中性或弱碱性。尿液酸碱度的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影响,如果尿液放久了,也可变碱性。
PH值减低 可见于酸中毒、发热、糖尿病、痛风、白血病等。
PH值增高 可见于膀胱炎、碱中毒、肾小管碱中毒。
此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碳酸氢钠等,均可使PH值改变。
以上简介了尿常规化验单中的一些项目。大家也注意到了,许多项目的阳性改变都可因生理因素,如运动,精神紧张引起,所以一份化验单的异常往往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连续几份化验都有异常,或兼有其他疾病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尿是由肾脏生成的,所以尿化验的异常与肾脏疾病关系最为密切,一些疾病,比如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没有任何其他症状,而尿常规却能发现有异常的改变。所以,从预防医学的角度考虑,应每年至少进行两次以上的尿常规检查,以对一些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
第三节 大便辨病
大便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是由已消化的和消化不全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和水分组成。由于大便的产生是整个消化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通过对大便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情况,另外,其他疾病也会引起大便异常。下面我们就从大便的次数,大便的性状、气味以及大便颜色变化与疾病关系作一介绍。
一 大便次数辨病
正常成人大多每日排便1次,量约100~300g,随着食物种类,用量以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摄取细粮及肉食为主者粪便次数及便量均少;进食粗粮特别是蔬菜后因纤维质多,便次数及便量增加。另外也与习惯有关,比如有人一天两次或两天一次大便,没有什么不适,也是正常的。大便次数的辨病,主要讲一讲腹泻和便秘两种相反的情况。
1.腹泻
腹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大便次数增多,根据伴随情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区别。
(1)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溃疡性炎证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经口传染,全年都可发病,夏秋两季高发,常因食用了不干净的水果、蔬菜等引起。除腹泻外,常有高烧、寒战、恶心呕吐等其他表现,初起时大便呈糊状或水样,渐渐发展成为带有粘液、脓血的大便,且非常臭,腹痛剧烈。
(2)阿米巴痢疾 是由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疾病。每日大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同时有腹痛,大便呈糊状,果酱色。
(3)肠结核 是结核杆菌侵及肠道导致的一种结核病,常有其他部位的结核表现。大便次数每天2~4次不定,多为糊状或水样,右下腹有压痛。
(4)克隆病 又称局限性肠炎,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遗传有关。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腹泻次数不定,肠鸣音明显。
(5)溃疡性结肠炎 是指直肠或结肠粘膜浅表性,非特异性炎证表现。起病慢,大便次数5次以上,还伴有发热、贫血、消瘦等表现,好发于20~40岁的人。
(6)伪膜性结肠小肠炎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多,最多可达每天30次以上,另有腹痛,发热可达40度以上。发病非常急。
以上就大便次数增多与疾病的关系举出一些病例,除了上面一些疾病外,还有许多疾病均可引起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家应该记住的是,当有腹泻发生时,由于腹泻过程中排出大量的水,会使人体失水过多而引起脱水,甚至休克,所以,一旦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应立即去医院,如在夏天出现,应去肠道门诊就诊,夏季往往容易患肠道传染病,需进行专门而严格的治疗和控制,以免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病蔓延。
2.便秘
不同于腹泻的大便次数增多,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少而且排出困难。有的习惯地二到三天大便一次,应该认为是正常的,但任何原因的三天以上而无大便,则是不正常的。
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为病理性的便秘和生理性的便秘两种。
病理性的便秘:常见病有肿瘤、肠粘连巨型结肠造成肠梗阻,腹腔内肿物压迫肠道均可引起便秘。
生理性的便秘:可由运动少致胃肠功能减弱,饮食物中含粗纤维少,排便不及时,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引起。
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便秘,便秘本身都会对机体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因为,大便中含有许多代谢废物,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这些废物就会被肠道重新吸收回人体,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症状,所以不应小看便秘,或因为没有症状而不去重视。便秘的自我治疗方法可通过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加强运动以促进胃肠蠕动,多喝水以增加肠道水含量,改变大便的不良习惯等。如果这些方法没有什么作用,应考虑采用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由于腹内肿物或肠道本身疾病引起的便秘,还应区别于普通便秘,加以治疗。
便秘还会由于大便中含水少,干燥、坚硬,而使得在排出时困难,这时还会引发痔疮的形成,以及肛裂,引起出血,甚至发炎,破溃,造成难以启齿的痛苦。
二 大便性状、气味辨病
大便的性状主要是指大便形状上的变化。正常大便的形状应该是软而成形的。主要异常改变有:
(1)稀糊状便 因为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加所致。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时。
(2)米泔样便 像淘米水一样,含有粘液块,量较大,见于霍乱和副霍乱病人。
(3)粘液便 正常粪便中可含有少量粘液,但混于粪便中而不明显。如果发现有明显的粘液,称为粘液便。小肠炎证时,粘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病变造成的粘液便为粪便与粘液不相混合。
(4)胶冻状便 常为患过敏性结肠炎的病人在腹部绞痛后排出,也可见一些患慢性菌痢的病人。
(5)细条便 如果大便呈细条状,甚至只有筷子般的粗细,有时上面有一条明显的沟出现,多为肠内占位性病变引起,如肿瘤等。
(6)球状便 多由于便秘引起,也可由于肠套叠、肠痉挛等引起。
(7)大便气味辨病 正常粪便中因含有蛋白质分解物——靛基质及粪臭素等而有臭味,肉食者臭味重些,素食者臭味轻些。如果气味为恶臭,则多见于慢性肠炎、胰腺炎,尤其是胃肠癌溃烂引起。
三 大便颜色辨病
正常人的大便中因为含有粪胆素,而使得大便呈黄褐色。常见的颜色变化有以下几种。
(1)橘皮样颜色 即深黄色,这种大便颜色加深,是由于粪便中粪胆元增多而造成的。可见于溶血性黄疸,恶性疟疾,中毒等情况。
(2)白色 由于胆汁减少或缺失以致粪胆素相应减少而致。常见病有阻塞性黄疸。
(3)白色呈奶酪样 常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常见于消化不良和胰源性腹泻。
(4)白色粘液便 最常见的是由各种肠炎引起。
(5)绿色便 常呈稀汁样。最常见于急性胃肠炎。
(6)黑色便 大便光亮而呈柏油样,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征象,一般提示出血量较大,多在500~1000ml左右,需及时进行治疗。
(7)红色便 (详见出血一章)。
祖国医学在大便辨病上,经几千年来的临床体会,对一些大便异常及排便异常做出了许多经验总结。
比如:便秘多因热结肠道,津亏液少或阴血不足,大肠燥化太过,失于濡润,传导迟滞所致。如便秘兼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多是阳虚寒凝,肠道气机滞塞而致。如果大便清稀,腹疼肠鸣,兼有发热恶寒,头痛体痛者,是外感风寒,侵及肠胃。并有一些很好的方剂,在治疗学上有重要意义,至今仍经久不衰,对于一些较顽固的便秘及腹泻往往有奇效。
第四节 鼻涕辨病
鼻涕,是由人的鼻粘膜分泌的一种无色、透明,稍有粘性的分泌物。对于人体来说,鼻涕有湿润空气,吸附细菌及灰尘,保持鼻腔湿度等作用。一些疾病往往引起鼻涕的量、颜色以及性状的改变。
一、颜色辨病
(1)黄色粘稠量多的鼻涕 这种鼻涕非常粘稠,不易擤出鼻腔。常见于感冒引起的鼻腔粘膜充血,分泌量增多而致。也可见于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等疾病。
(2)黄色清稀量多的鼻涕 这种情况多为上颌窦中的浆液性囊肿破裂后,经鼻腔流出,量多,呈水样。
(3)透明清稀量多的鼻涕 这时,鼻涕如清水一样,不停地产生和流出鼻腔。多见于风寒感冒,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另外,在有大量流泪时,由于有鼻泪管相通,故鼻腔中会有大量眼泪,所以常有“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形容。
(4)白色粘稠量多的鼻涕 最常见于一些患有慢性鼻炎的病人,常年间断地出现,并有鼻子不通气等症状。
(5)白色豆腐渣样的鼻涕 这种情况较少见,常常还伴有奇臭无比,见于一种叫作干酪性鼻炎的疾病。
(6)黑色鼻涕 多是由于吸入了黑色灰尘等引起,本身并无特殊病理性意义。一些煤矿工人常有这种情况。
(7)绿色、粘稠、量多的鼻涕 多由鼻炎及鼻窦炎等化脓性疾病引起。
二、性量辨病
(1)血性鼻涕 详见出血一章
(2)鼻涕减少 鼻涕减少是通过鼻腔干燥来体会的。这种情况,可见于慢性萎缩性鼻炎。
鼻腔粘膜受到各种刺激后,均会产生过多的分泌物。一般而言,清稀无色的鼻涕为卡他性炎证,粘稠发黄或发绿的鼻涕多是鼻本身或鼻窦的化脓性炎证引起的。
第五节 痰液辨病
痰是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产生的分泌物,是咳出来的,应区别于口水。正常情况下,这种分泌物量很少。痰液的异常可提示许多种呼吸系统的疾病。痰液辨病,主要从量、颜色、气味、性状几方面入手来说明与疾病的关系。
一 痰量变化辨病
正常人一般不咯痰或仅有少量的痰,起到净化呼吸道的作用。当痰量增多时,一种情况可由呼吸道受刺激,如吸烟或空气污浊引起。另外,可见于一些呼吸道疾病,如肺部慢性炎证,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通过痰量的变化,还可以了解病情情况。如痰量由多变少,提示病情好转;如痰量由少变多,多提示病情在进展,或病情性质改变。
二 颜色
正常人咯出的少量痰,多为无色或灰白色。病理性的痰色有以下几种。
(1)红色或棕红色痰 多为痰中含有血液或血红蛋白所致。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肺水肿等疾病。痰中如有鲜红血丝,常见于初期肺结核,也可由于咳嗽时间长,用力引起,但为偶然出现。铁锈色的痰多是由于痰中含血红蛋白所致,多见于肺炎,肺梗塞等;粉红色泡沫样痰,是急性肺水肿的特征性变化。
(2)黄色或黄绿色痰 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脓性细胞,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干酪样肺炎等疾病。
(3)褐色痰 见于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阿米巴肺脓肿,以及慢性心衰等疾病。
(4)黑色痰 这是由于吸入了大量灰尘引起。可见于煤矿工人及大量吸烟者。在停止接触这些物质后,会逐渐变为正常。
(5)烂桃样痰 见于肺吸虫病,咳出的痰中带有大量坏死的组织而导致的。
三 气味
正常人的痰液常无特殊的气味。气味的异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血腥味 由于痰液中含有血液的缘故。见于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2)恶臭味 见于肺脓肿,肺癌晚期,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由于其中含有坏死的组织成分导致痰味恶臭。
四 性状
(1)粘痰 见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早期肺炎等。
(2)稀薄而有泡沫痰 见于肺水肿。
(3)脓痰 见于肺脓肿,脓胸,空洞型肺结核。
(4)血性痰 见于肺结核、肺癌。
(5)块状痰 见于肺坏疽,肺结核。
中医学对于痰液也有不同的分类,并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寒痰、热痰、风痰、湿痰、燥痰等类型,往往对应于不同的西医病名。通过以上的介绍,在就医时,我想您一定能为医生提供准确而有力的线索,以帮助诊断。
讲到这里,分泌物和排泄物辨病就讲完了,除了以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外,还有一些女性特有的如乳汁、白带、月经,将在妇科一章中专门介绍。分泌物和排泄物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容易地观察到的。掌握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不但能提醒您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在患病后,也能为医生提供一些有力的线索,协助疾病的诊断,为您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