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爱某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对那些不能满足我们需要的东西,对那些和我们需要相违背的东西,会产生爱吗? 当然不会了,爱的基础是喜欢,如果连喜欢都成问题,怎么会去爱呢? 可见,我们的“爱”是多么的自私。 博爱,超越了自私的爱,仅仅爱自己喜欢的人,爱喜欢的事,不叫博爱,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也产生爱,才叫博爱。 博爱不是泛滥的爱,泛滥的爱仍是自私的。 即使你爱很多人,爱很多事,只要没有超越自我,没有超越那种自私的爱,都不能称作博爱。 我们所谓的“爱”,只不过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一种口号。 我们常说:爱是自私的。 没错,这话道出了我们“爱”的本质,也是在为我们自私的“爱”辩护,似乎是在为“自私”的行为寻找一种说法。 所以,有爱就有恨,因为我们的爱是自私的,一旦那种自私的“爱”不能实现,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时,就产生了恨。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自私的爱,是无法逾越轮回的。 如果超越了自私的爱,不管是否能够满足我的需求,无论失去或得到,都不会产生恨,这时的爱,变作了慈悲。有怨恨的爱,是自私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