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耳其海盗的全盛时期

 笑熬浆糊糊 2013-08-28

 

相比之下,巴伯路斯的兄弟海尔·丁(1483—1546年)更聪明,更狡猾诡诈,更有谋略,在组织能力和政治手腕上更成熟一些。他总结他的兄长的失败原因:一是仅仅为了逃避对苏丹的纳贡义务而与奥斯曼帝国断交;二是低估了西班牙的力量。

巴伯路斯死后,海尔·丁继承了他兄长的舰队,尽管他对失去的阿尔及尔王位一直念念不忘,但他很清楚,这—凤愿只有靠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帮助才能实现。审时度势之后,海尔·丁认为自己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要么宣布自己是埃米尔,继续凭借自身的力量,谋求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要么走迂回之路,努力恢复自己兄弟留下的产业,联络实力强大的同盟者做靠山,与敌周旋,以图东山再起。

他选择了后者,1518年,他正式投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承认土耳其朋的最高权力,宣布自己为其藩属,并向土耳其苏丹宣誓效忠,同时正式宣称自己为巴伯路斯二世。这样,海尔·丁以他的老谋深算,终于恢复了他的兄弟在九年多前同土耳其断绝的关系,成为巴伯路斯二世。

对土耳其苏丹,巴伯路斯二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不诚惶诚恐、曲意奉承,又不失尊敬和应有的礼节。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论实力,当代世界只有奥斯曼帝国才能和西班牙抗衡。

巴伯路斯二世派往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使者受到了热烈友好的接待。此时,土耳其人已经巩固了他们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并正在向北非渗透和扩充势力,巴伯路斯二世的投靠自然是一支完全可以利用的力量,也正是土耳其求之不得的机遇。土耳其苏丹慷慨地授予他高级军政长官的职务,支持他对阿尔及尔权力的要求。在军事部署上调拨了两千名优秀的土耳其近卫军士兵听他调遣,并答应在必要时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有土耳其苏丹做靠山,既解除了巴伯路斯二世的后顾之忧,也增强了他军事上的战斗力,使他能全力以赴投入对西班牙人的斗争。巴伯路斯二世明白,他越是对西班牙人有威胁,越是能吸引更多的投奔者,自己的力量也会随之壮大,而摩尔人则是他最可资利用的盟友,也是他首选的同盟力量。

巴伯路斯二世将白己的海盗舰队活动于地中海各个角落,寻找一切机会抢劫和袭击西班牙商船以及西西里岛、撤丁岛和巴利阿里群岛(今属西班牙)上的居民。他们毫不留情地洗劫各沿岸城市和村镇,身后留下的则是残垣断壁,居民惨遭屠戮。所过之处是一片恐怖,巴伯路斯二世被人们称之为“地狱之魔鬼”。

巴伯路斯二世也有其忧心之事,他痛感缺少一个永久性的、牢固的陆上基地。

于是,他想到了卡斯巴哈。卡斯巴哈先后是腓尼基人贸易基地,于公元994年被阿拉伯人夺回,并在此建造了一个城市。

到了15世纪,它的历史就和巴伯路斯二世联系在了—起。作为]7和18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西地中海的前哨,阿尔及尔这个防御型的城市仅成了野蛮的海盗们的藏身处,其军事和贸易活动也为阿尔及尔带来了滚滚财源,经济空前繁荣。

正是由于巴伯路斯二世控制了佩尼翁要塞,从而结束了西班牙对阿尔及尔周围岛屿的占领。也是从那时起,阿尔及尔扩展到了海边。从这时起,海盗们顺利地进占了阿尔及尔,这个港成了海盗舰队的主要停靠地。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世界格局。

当时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可谓如日中天,苏里曼一世(1520一1566年在位)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达到极点。

1521年,他派兵攻人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1522年,苏里曼调10万大军渡海出征罗德岛,经9个月攻终于从骑士团手中拿下该岛,保证了伊斯坦布尔同埃及的海上联系。1526年,他终于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佩斯。以后数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

正是由于巴伯路斯二世占领了佩尼翁岛,命令岛上的俘虏修筑了大堤,不仅使该岛和大陆连接起来成了一个半岛,也成了海盗们的重要基地。奥斯曼帝国苏里曼一世对此十分欣赏,并要给他重奖。由此,巴伯路斯二世终于当上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阿尔及尔总督。1533年,苏里曼一世任命巴伯路斯二世为奥斯曼帝国海军大将,准备进攻雷焦港和突尼斯。

1534年,被任命为总督的海盗巴伯路斯二队率领着庞大的奥斯曼舰队,终于攻占了突尼斯。1538年,奥斯曼舰队同由教皇组织的西班牙、威尼斯、葡萄牙联合舰队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发火海上决战。奥斯曼舰队(150艘)战胜了两倍于己的联合舰队,威尼斯被迫割地,并赔款30万金币。这次海战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在东地中海的地位。经过多次战争,奥斯曼帝国的舰队控制了巴士拉、巴格达等印度至地中海的第二条商谊。

1551年,奥斯曼舰队围攻马耳他岛,夺取的黎波里,并多次袭扰意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区和西班才控制的北非奥兰地区。

白驹过隙,自从巴伯路斯二世夺得阿尔及尔政权之后,转眼间15年了。

1534年,被苏里曼一世任命为奥斯曼帝国海军大得的巴伯路斯二世占领了北非的突尼斯港口。这等于北非地中海沿岸的两个最重要的港口——阿尔及尔和突尼斯,部落入海盗手中,土耳其舰队也就直接威胁到神圣罗马帝国在地中海诸岛及北非沿岸的一些领地。查理五世对此深感忧虑,从而为双方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埋下了伏笔。

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决心要彻底肃清这伙海盗,端掉他们的活动基地。他委派西班牙著名的海军将领安德里亚·多利亚率领一支强大舰队去征讨海盗。身经百战的安德里亚·多利亚虽然以老谋深算出名,但和巴伯路斯二世的几次交手,竞没有占到便宜,始终未能将这些海盗一网打尽。

1535年,胜利女神终于倒向西班人一边,这年的7月16日,安德里亚·多利亚终于夺回了突尼斯,使其重新成为西班牙的藩属。被赶出来的巴伯路斯二世把气发泄到了米诺卡城,他命令海盗大肆躁踊这座城池,抓走了6000名俘虏,以此作为对西班牙人的报复。后来他把这些俘虏都献给了土耳其苏丹苏里曼一世。苏里曼为了褒奖他,除了授予他海军大将的头衔,还任命他为非洲大诸侯。

巴伯路斯二世的权势可谓达到了顶峰。

当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之间一直相互对峙,并不断爆发冲突。土耳其为了孤立奥地利,便有意与法国接近,而法国对土耳其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即法国力图控制在奥地利占领之下的意大利,并进而清除法国向地中海扩张的障碍。

1535年查理五世夺回突尼斯之后,法王弗兰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正式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苏里曼达成共识对付奥地利的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早已成为奥斯曼帝国海军大将的巴伯路斯二世,奉命率领土耳舰队驶往法国表示对法国的支持,但行经奥地利控制下的墨西拿海峡的雷焦港时,遭到了海岸炮兵的轰击。巴伯路斯二世对这次毫无防备的炮击非常愤怒,他轻率地下令船上的大炮回击城市,接着让一万两千名步兵登陆,屠杀城内无辜平民作为报复,这已是他第二次对该城的屠戮了。

冤家路窄,1537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手下著名的海军将领安德里亚?多利亚和巴伯路斯二世这两个不共裁天的敌人又在墨西拿海峡附近相遇了。前者成功地堵截了海盗的大桡战船,被打败的海盗舰队则以抢劫作为报复,他们洗劫了意大利南部的阿奴利亚地区,然后又袭击了今天希腊的科孚岛(当时届威尼斯管辖)。

一年后,巴伯路斯二世了解到,安德里亚?多利亚在法国的利翁海峡集结厂强大的舰队,等待着战机,判算给海盗以致命的打击。这次巴伯路斯面临的可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欧洲天主教国家的联军。当时联军共有200艘舰只,其中威尼斯80艘、教皇36艘、西班牙30艘,大炮2500门,总兵力6万人。但是海盗的力量早已今非昔比,他们早已不是原来的乌台之众,而是整个土耳其舰队!他们的实力比联军还要大一倍。巴伯路斯二世将自己的基地搬到了他们极为熟悉的爱奥尼亚海地区。

1538年9月25日,这两支大舰队对峙在今希腊的普雷维扎海湾。第二天,风向有利于土耳其舰队,他们主动发起攻击,战斗打响了,战局的结果是以联军的完全失败而告终。

普雷维扎海战过交了整整两年,欧洲各个天主教国家才从这次惨重的失败中恢复过来,他们始终在秣马厉兵,寻找着复仇的机会。

联合舰队的最高指挥权仍然交给西班牙海军将领安德里亚?多利亚。联合舰队总共有500多艘战船,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亲自出征,在旗舰上还有厄尔巴公爵指挥的成千上万个步兵。联军于1541年10月19日占领了海盗的老巢——杰尔巴岛,封锁了阿尔及尔港口,但战斗的结果还是海盗取得了胜利,庞大的联军舰队再次被海盗打得四处逃散。

这次战争过后,欧洲各天主教国家在近半个世纪中再也不能集结起有效的力量了。

海盗们很快收复了杰尔巴岛,为了显示他们的胜利,他们用被打死的天主教徒的尸骨堆起了—座巨大的骨塔,取名为“颅骨之塔”,这座塔存在了300年之久,直到1846年根据法国殖民当局的命令,才把塔拆了。

1543年8月22日,法国军队利用巴伯路斯二世统帅下的土耳其舰队的支援,占领了突尼斯。作为回报,法国土伦港允许巴伯路斯二世使用。当时土耳其苏丹苏里曼正在波斯扩大地盘,无力西顾,遂于1547年6月19日同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签订了为期5年的休战和约,此后地中海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时期。

此时的巴伯路斯二世,可谓如日中天,荣誉、地位、财富,让他子孙后代享之不尽。他决定不再冒险了,他要好好地安享晚年。但是他也明自,阿尔及尔和杰尔巴岛并不是他颐养天年的好地,因此他选择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他仍然领有阿尔及尔统治者的头衔,并一直是苏里曼的宠臣。1546年7月4日,这位名扬一时的海盗之王在自己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的官邸且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他生前已亨尽荣华富贵,但这个海盗头子并不满足他生前的荣誉,他还处心计积虑地要让后人记住他,为此,他在生前就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辉煌的清真寺和陵墓,根据他本人最后的遗愿,被安葬在那里。

在他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一艘驶出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的土耳其船只,都要在行经他的陵墓时敬礼致意,全体船员为这位土耳其的大航海家、地中海大海盗巴伯路斯二世默默祈祷。他的“业绩”也为苏里曼之后的各苏丹所颂扬。

杰尔巴岛是突尼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空中鸟瞰,它像一颗闪光的明珠镶嵌在地中海岸边。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领略地中海的迷人风风情。

但在数百年前,这个岛屿却是一处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岛上盘踞着地中海最大的海盗集团,因此被称为“海盗的乐园”。也可以说,干百年来,在杰尔巴岛上发生的故事不仅是北非战争史的缩影,也是和地中海的海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岛屿上,人们联想到启上另一位让整个地中海心惊胆战的人物,杰尔巴海盗之王——巴伯路斯兄弟。

那么,为什么杰尔巴岛成了海盗的“乐园”?巴伯路斯是怎么成为海盗之王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北非地中海海岸。

地中海地区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代欧洲的许多民族繁衍与活动同地中海息息相关。地中海给予他们以航运之便,同时也对外族的进入提供了交通和贸易之利。从14世纪上半叶开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兴起,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到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巨大帝国。从15世纪至16世纪,在非洲,土耳其的海上势力侵占了从阿尔及利亚到的黎被里之间的漫长海岸线,并称霸于东地中海。这一时期,海盗活动亦随之猖撅起来,这些海盗受到土耳其的庇护和支持,在北非曾称雄一时成为土耳其对外扩张中加以利用的一支力量。

北非的广大西部地区古代称为马格里市(阿拉伯语,意为阿拉伯),包括今利比亚西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阿拉伯人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融合,柏柏尔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到13世纪,穆瓦希德王朝衰落,分裂为三个独立的国家,即统治摩洛哥的马林王朝;统治阿尔及利亚的阿卜德瓦德王朝及统治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

15世纪中叶,强大一时的哈夫斯王朝由盛转衰,在他们曾经统治的领土上产生了许多小的封建王朝,这些小王国大多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的各个港口,如的黎波里、突尼斯、阿尔及尔等。实际上,早在这些王国建立以前,这一带就已经聚集了很多冒险分子从事海上劫掠活动,他们开发和占据一些港口作为基地,由此拉开了北非地中海沿岸海盗活动的序幕。

15世纪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好像一个充满着腥风血雨的大舞台,舞台上的角色是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各个列强同倍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帝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海上之争中,土耳其海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以宗教的名义,同土耳其人结为同盟,经常像一股来去无踪影的海上旋风,袭击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的南部沿海地区,抢劫船上的财宝,对船上的富人索要高额赎金,穷人则卖为奴隶。

16世纪初,哈夫斯王朝已陷于深深的危机之中,当时王朝的一个君主,曾同两名海盗达成了一顶协议,这个协议就是将杰尔巴岛等岛屿廉价出卖给这两名海盗,即巴伯路斯两兄弟。

公元5世纪到6世纪的一百年之间,杰尔巴岛就先后经历了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统治。而哈夫斯王朝和这两名海盗所签订协议而产生的后果,恐怕无论对哈夫斯王朝来说还是对这两名海盗兄弟来说,都是始料不及的。它不仅对北非特别是突尼斯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对当时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国家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最明显的—个结果是,从此杰尔巴就成了海盗的天下和乐园。海盗们纷纷投奔到这里,岛上建立了防御性能良好的要塞。而且,杰尔巴岛不仅成为海盗进行抢劫远征的基地,还一度成了地中海地区国际政治的活动中心。海盗们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参与政治,操纵时局,纵横驰骋于广阔的政治舞台之上,这在世界海盗史上也是少见的*

随着海盗活动的日益猖獗,,杰尔巴岛上的巴伯路斯兄弟势力越来越大,其装备也“鸟枪换炮”,从单打独斗的海盗船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能征善战的舰队。到后来,他乘机废掉阿尔及尔王,自己取而代之,宣布自己是阿尔及尔苏丹,史称“巴伯路斯一世”。就这样,在北非竞诞生了一个海盗国家。

让我们来看看海盗之王巴伯路斯最初的发迹以及他的那个海盗国家的变迁。

1504年的春天,巴伯路斯第一次“下手”,就震动了整个地中海!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他抢掠的是世界上最有威望、最有权势、最富有、收藏艺术品最多的人——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船,而这艘船上,还确实装载有价值连城的货物。为什么说这位教皇是世界上收藏珍贵物品最多的人呢,他又是什么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呢?

尤里乌斯二世担任罗马教皇是在16世纪初期,当时他酷爱艺术,又野心勃勃,有意延揽天下英才为其服务。1505年,他邀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米开朗旗罗赶赴罗马,让这位人类的巨匠为他制作自己的陵墓。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巨大工程耗费了米开朗琪罗40年的心血,其中的作品以《摩西》和《垂死的奴隶》最为出名。《摩西》原来是准备作为陵墓四周的众多先知雕像之一,现在则放在1545年落成的这位教皇的陵墓正中(该墓在今罗马圣被得罗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假如你喜欢旅游,在今天的圣被得大教堂的左侧,通往梵蒂冈后院的入口处,还可以看到另一道独特风景,那就是身着当年的米开朗琼罗设计的红黄蓝彩色制服,头戴羽饰头盔,手持古代长长矛,腰间佩剑的瑞士卫队土兵。他们之所以能在教皇身边享有如此殊荣,是因在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的军队血洗罗马城,雇佣军纷纷逃散,只有147名瑞典士兵为保卫教皇流尽了最后一墒血。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有着世界上最古老最宏大的博物馆。

梵蒂冈博物院南邻著名的圣被得大教堂,由12座建筑年代不同、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的收藏馆组成,收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宝和艺术大师的杰作。

这个博物馆正是始建于1503年在位时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

尤里乌斯二世在位时,他不仅把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吸引到了梵蒂冈,让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为西斯廷教堂制作天顶画,还委托拉斐尔为他的私人套房搞装饰,还利用教皇的权势,搜集、拥有大批文物。比如,公元前1世纪著名的雕塑群《拉奥孔》出土后,买主不可胜数,据说尤里乌斯二世为了得到这件宝物,竞利用教皇的权势不惜把罗马政府中的一个权位给了宝物的主人,可见他手中有多少无价之宝。巴伯路斯初次枪掠就选择教皇为对象,可见他的“出手不凡”。

让我们再来看看巴伯路斯一世当时是如何“下手”。

1504年的春天,属于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所有的两艘大桡战舰从意大利热那亚出发,沿着第勒尼安海的海路驶往意大利的奇维塔维基亚,当船只经过厄尔巴岛时,第一艘大桡船的船长帕奥罗维克多发现有—艘不大的船与他们的船平列而行。

这并没有引起船员们的警觉,他们心想,教皇的权势至高无上,即使是海盗也得惧怕三分,更何况这还是一艘装备完善的武装战舰,一般来说,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冒险的。然而他们想错了。

很快,这艘神秘的船突然缩短了与大桡船的距离,船员们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船上的人头上缠着裹头的布,没错,他们真的遇到土尔耳其海盗。

大桡船仗着其船体大、速度快的优势,想靠加速行驶摆脱对方,不料海盗船穷追不舍,等到双方只有30米的距离时,船上的海盗们突然向大挠船射出了密集的箭,然后抛出缆绳,这种缆绳都装有特制的钩子,一下子就钩住了大船,教皇的这艘大战舰竞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蒙了,很快,他们的战舰便成了海盗们的战利品。

但是他并不满足,接下来他的行动让其他人大吃一惊……

2005年是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

郑和在28年之中七次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无人能与之相比,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刚如此,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郑和是东方唯一的一位;2000年,美国《生活用刊》列千年全球百位名人、中国有6位,而郑和又荣居首位。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中国航海学会举办了“郑和与航海”专题报告会等活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同年。在《郑和航海图》里有明确的标志,表明郑和远航时曾经达到过东非肯尼亚的海岛城市蒙巴萨。

据报道,在郑和远航达肯尼亚时,一次他的船队中有艘船在帕泰岛附近触礁遇难。情急之下,船上的水手游到一个叫山姆加的村落逃生,当地土人友好地收容了他们。后来,这些水手便路了下来,与当地女子通婚,延续后代至今。目前他们的后代大约100多人。也就是说,在肯尼亚东海岸帕泰岛,迄今仍居住着郑和部届的后裔。而这个地方正在蒙巴萨的著名古城——盖地遗址附近。

蒙巴萨位丁印度洋西南部,濒临非洲大陆东岸,印度洋航路的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世纪的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和中国的航海家们都曾到过这里。当然印度洋上的海盗们也不会放过这个地方,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众多关于海盗的传说。

盖地古城遗址位于蒙巴萨北l05公里处。考古表明,古城占地面积45英亩,城内的主要建筑有皇宫、大清真寺、城墙和墓群。皇宫由10应建筑组成,其中两座分别命名为“中国钱币官”和“中国瓷器官”,明显与中国有关。考古学家们在中国瓷器官遗址发现一个完整的16世纪初期制造的中国青瓷碗,同时还发现了大量15世纪的中国瓷器,包括青瓷、青白花瓷和嫩榄绿色的碗、碟、坛、罐等。当地考古学界认为,发掘出数量如此之巨的中国瓷器,说明当时肯尼亚与中国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看来,这些瓷器是中国元明时期的主要出口产品。

对考古学家来说,盖地是研究中国瓷器的珍宝之地。而对于寻宝者来说,在过去100年中,曾有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等识多国家形形色色的寻宝队来到盖地城邦。他们是来找那传说中的100多桶“海盗黄金”的。

盖地曾经是东海岸最富庶的城市,盖地城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最早的建造者是在阿拉伯人来到之前的班图人。公元1100年左右,阿拉伯人乘着他们的“达豪”在肯尼亚海岸抛锚登陆,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商业移民区。很快,盖地与印度、波斯、威尼斯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商业关系,使这里突然繁华起来,拥有了大量的香料、木料、金子、宝石和象牙。

在15—17世纪,阿拉伯人在此建造了豪华的住宅和许多精美的清真寺、面积上千平方米的总督府等巨大建筑。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个叫加拉·奥罗莫的部落突然侵入了盖地,并给这座城邦带来彻底的灭顶之灾,城内所有的房屋被摧毁,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被杀戮或者被强行驱逐。此后,繁华的盖地城邦不见人影,逐渐原始森林所覆盖,从此,这个东非最为富庶的城市消失在绿色树木形成的屏障之中。在以后的几百年间,似乎没有人知道盖地古城在哪里。

再后来,马林迪军事基地里的葡萄牙殖民者,尽管居住在离盖地城邦只有15公里的地方,但是他们竞对盖地城邦的存在和繁荣一无所知。

直到1870年,一群阿拉伯海盗闯入了盖地城邦,目的是寻找在那里的其个地方埋藏着的100多桶金银币。这些金银是什么人埋藏在这里的,它们为什地被埋藏在这里,海盗们是怎么知道了这个秘密,他们找到了这批宝藏了吗?

据说,这批财宝本来属于一支阿拉伯船队,而它们的埋藏,与一支海盗的袭击有关。那次抢掠的实施者,是东非著名的大海盗、奴隶和象牙贩子——蒂皮·蒂普。

当年,在阿拉伯和东非之间的航道上,蒂皮·蒂普不仅是有名的大海盗,而且也是东非和中非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当然,他的财富都是抢劫来的。通过多次的抢掠,他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甚至在桑给巴尔岛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城堡。

桑给巴尔岛是印度洋中的一个珊瑚岛,距东非海岸35公里,此地早在公元1世纪末就与阿拉伯和东非沿岸等地建立了贸易往来。15世纪末葡萄牙人的探险船队绕过好望角驶入印度样时,曾到达桑给巴尔岛沿岸。15一16世纪,那些活跃在印度洋上的阿拉伯海盗们就在这个天堂舶的棕榈海岸停船靠岸,把这里当做了活动基地。从此,桑给巴尔岛便以从事奴隶贸易而闻名遐迩。17世纪末,桑给巴尔岛成为阿拉伯国家马斯喀特和阿曼的领地。

1824年,在东非沿岸建立贸易帝国的阿拉伯人赛伊德·伊本苏丹,将该岛为旨都,大规模从事丁香贸易,开创了岛上最为辉煌的繁荣昌盛时期。

当时,在阿拉伯哈里发管区、东非海岸和桑给巴尔岛以及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有一条传统商路,通过它运送的除了象牙、香料和丝绸以外,还有成千上万的来自黑非洲的奴隶。这样,阿拉伯和东非之间的航道便以”血泪的海上之路”而日渐闻名起来。

这条富裕的海上之路,当然也引起了海盗们的垂涎。当时印度洋上最著名的海盗,就是具有阿拉伯人血统的蒂皮?蒂普。他曾率领海盗船队多次袭击这条航路上的商船,每次都能顺利得手,劫得大笔财物,满载而归。

在蒂皮?蒂普的海盗生涯中,最成功、最顺利但又最为令他遗憾的一次行动,是1870年劫掠一支由12艘船组成的阿拉伯船队。当时,蒂皮?蒂普得到消息说,这支船队从哈理发管区出发,途经印度洋向桑给巴尔驶来。船甲板下装着的除了香料和布匹,还有满满100桶金银币,他们准备用这些钱在东非和中非购买奴隶。他就带领海盗船队悄悄地服在这支商船队后面,不动声色地监视着他们,准备找机会下手。后来,商船队在肯尼亚东海岸附近遇到了暴风雨。这导致这支船队不仅偏离了航线,而且被暗礁和激浪中的岩石装得支离破碎。但是在大难来临之前,警惕的船员们早已经把那100桶金币用小艇转移到了另外两艘没有损坏的船上。然后,通过一条隐蔽的大河的支流,把100多捅金币运到了盖地城邦。当然,这一切都被蒂皮?蒂普看在眼里。

经过几番周折,当那些人把金币藏好之后,就相互约定,不久就再来把这批宝藏平分。然而,没想到当他们乘着仅剩的两条船登陆以后,远远就看见蒂皮?蒂普率领大批人马在等着他们。蒂皮?蒂普是个十分残忍的海盗,那几个人还没来得及解释,就稀里糊涂地全被处死了。

蒂皮?蒂普十分分自信,他自以为对盖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十分熟悉,只要哪个地方稍微有了点变动,他就能觉察出来。他觉得自己怎么也能找到那100捅金币。但是,这次他想错了,尽管他用来在此地辗转多次,但始终没找到那批宝藏。蒂皮带普后悔得捶胸顿足,恨自己为什么不留下一个活口。

前面已讲到,自从盖地城邦加拉奥罗莫的部落侵人后,随即遭到了灭顶之灾,繁华的盖地城邦从此不见人影,逐渐被原始森林所覆盖。

那么,盖地古城和埋藏在那里的金币后来究竟怎样了,今天它们还存在吗?

1884年,英国人约翰基尔克爵士凭着一把大砍刀,左砍右砍,硬是在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里砍出一条小路,进入了早已消失的盖地城邦,并为这个几百年来一直沉没在浓密森林中的堡垒废墟拍下了第一张照片。从此,这座废墟城市就成了“东非的宝贝”。1939年它差点儿坍塌,经过草草地修复又存留了下来。盖地的一切于1927年被宣布为历史文物,从1948年开始成为“国家纪念物”。与此同时,那里埋藏着100桶黄金的故事和大海盗蒂皮?蒂普的名字,也逐渐在人们中间流传起来。

20世纪下半叶随着探险和寻宝热的兴起,盖地的名字更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开。在过去100年中,曾有大量的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来到盖地寻宝。冒着随时丧命的危险,面对着周围成千上万的蚊子、巨蚁在森林里到处挖掘,几乎翻遍了每一寸土地,但都一无所获。

20世纪90年代,德国有位名叫尼古拉·色拉诺的寻宝专家,通过考证大量的史料,他写出了《海盗的宝藏》一书。据说,这位著名的寻宝专家曾仔细研究了盖地古城的平面图,他认为这些金币可能埋藏在荒地的海玛清真寺和盖地宫殿的地下。他在宫殿中位于迎宾大厅和浴室之间的一口干涸的水井深处,发现了各由两把弯刀交叉而成的一组雕花。他曾设想这些雕花可能是阿拉伯海盗们留下的标记,并在那里挖掘了3个星期之久。

在30米深处,他发现了一块面积大约1.6平方米的正方形石板,但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继续往下控掘也没有结果,由于经费已经用完,兴好作罢。但他相信,金币的传说确实是有历史依据的,只是迄今为止还没行人找到那笔巨大的财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