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该为光大乌龙事件负责?

 江南烟柳 2013-08-28

[导读]光大证券内斗失控导致风控形同真空,徐浩明与两任董事长均存在管理问题

总经理徐浩明的突然辞职,让本已人心惶惶的光大证券更加不知所措。自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被停职后,越来越多的人被牵连其中。到底谁该为光大证券乌龙事件负责?

8月22日,在徐浩明离职当天,一度被光大证券推到风口浪尖的系统供应商——上海铭创,以“感谢证监会”的方式,撇清了自己的责任。

一位曾在华尔街做高频交易的投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就套利交易系统而言,无论出于何种可能,光大证券手动操作或设置,才是导致下单异常的主要原因。即便是系统存在漏洞,光大证券也逃不开测试不充分的责任。

而促使光大证券急于使用新系统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光大证券逐年递增的业绩压力,以往贡献突出的策略投资部,很可能被寄予厚望,承担了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业绩压力。最终由于风控的崩溃,酿成大祸。

实际上在2009年,光大证券的风控水平一直保持业务领先,并曾得到过证监会的认可。但是2010年以来光大证券不断发生内斗,人事变更接连不断,风控系统物是人非,水平已经大不如前。腾讯财经获悉,在8月16日,光大证券造就A股罕见异动时,光大证券很多部门的员工并未担忧策略投资部的要承担的后果,而是站在一旁看笑话。公司内部氛围可见一斑。

截至发稿时,光大证券未回复腾讯财经的相关问询。现在,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很可能进入追责的阶段。由于终究躲不开人为因素,光大证券恐怕有多人要为此事负责。始作俑者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难辞其咎,风控第一责任人总经理徐浩明,已经不堪压力而辞职,此外风控、稽核等部门可能也会受到牵连。同时,作为乌龙事件的导火索,光大证券的内斗或许也需要彻查。光大集团有必要对子公司光大证券的内部纠纷进行严肃整顿。

财务报表上的压力

光大证券上市之时,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上市后持续恶化的财务报表,一直让光大证券承受着压力。

2009年上市以来,光大证券经纪业务营收缩水严重,从光大证券各年年报公布的数据来看,经纪业务2009年营收36亿元,2010年这一业务营收缩至26亿元,2011年这一营收跌至18亿元,而2012年再度缩水6亿,全年经纪业务营收12.3亿,恰好为2009年的三分之一。

投行业务则在2012年重度缩水,2011年投行业务营收为6.3亿元,但是2012年此项收入直接减至1.7亿元。

从项目上来看,2011年,光大投行主承销项目总计23个,其中IPO项目10个,企业债项目6个。发行数量排名位列第六。2012年,尽管项目数量没有太多变化,共承销20个项目,但行业排名已滑落至第18位。其中IPO项目只有两个,主承销收入由2011年的4.35亿元跌落至0.44亿元。

此外,基金业务、资管业务、销售交易都较2009年上市当年有不同程度的缩水。

在投行、经纪业务下滑严重的情况下,自营业务及创新业务则被高层看重。一位光大证券离职的中层人士向媒体透露,公司投行和经纪业务效益下滑,高层将业绩增长全部压在了自营上。

从证券投资营收来看,2010年,光大证券的证券投资营收从头一年的2.5亿元,大幅下降到负-987万元。2011年,稍微有所回升,营收升至9377万元,但是2012年年报显示,证券投资营收大幅度增加至1.6亿元。

光大证券在2012年年报中明确指出,公司策略投资业务快速发展,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累计实现收入1.24 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3 倍。策略投资业务方面不断寻求新突破,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挂钩沪深300 指数的结构化产品,备受市场关注。

而策略投资部的总经理杨剑波由于业绩突出,一时间风光无限。杨剑波甚至受证监会邀请,成为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起草的四位牵头人之一。

策略投资部进行的套利交易为光大证券近年大力推广的创新业务,而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层是光大证券引以为傲的。在2013年5月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上,公司副总裁王宝庆做了题为“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

“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等中后台管理部门对创新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全面参与,业务部门则对风险自控承担完全责任。公司风险管理部立足于风险实时监控这一基点,向事前方案评估、限额制定和事后收益、风险绩效分析两端延伸,为创新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王宝庆称。

但8.16事件,让被捧上天的杨剑波,重重跌入谷底。

事发至今已经一周,但知情人士透露,策略投资部、风控部门需要负怎样的责任尚无明确说法。“虽然是策略投资部的系统出错了,但也可能是软件风控指标没设置好,或者是公司风控部门没管好。部门不是做管理的,也许难以负全责。”

根据光大证券年报披露,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工作以总裁为第一责任人、以风险管理部作为职能部门。

系统出错责任在人

8月16日,杨剑波领导的策略投资部交易出错,2分钟内申报下单234亿元,成交72.4亿元。当天11点5分许,上证综指瞬间上涨5%,70余只大盘蓝筹涨停。事发后,光大证券一直声称是高频套利交易的系统问题。

一位长期在华尔街从事高频套利交易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光大证券的交易系统算不上是高频交易,真正的高频交易是以毫秒为单位计算时间,进行高速的买入卖出。

该人士称,光大的系统,应该是依靠买入几十只股票,并卖出ETF或股指期货来进行套利交易的软件,仅是一个可以依靠程序同时进行买入卖出的系统。

对于光大证券所谓“系统出错”的说法,该人士称,无论如何,这套系统的操作或设置人员是逃脱不了干系的。此类系统分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手动操作,进行买入卖出,一种是系统自动触发。前一种情况,可能是操作错误,或将虚拟盘接入到了实盘;自动触发的模式,只要设置得当,系统不会出现下错单的情况,这只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此外,交易系统需要反复测试,即便没有操作失误,光大证券业存在测试不充分的责任。

同时,他提出光大证券在解释这一问题的可疑之处。按照光大证券的解释,事发后,光大证券立刻拔掉电源,进行了补救。但该人士认为,错误交易持续两分钟,交易员没有反应,属于玩忽职守。另外,拔掉电源,并不能取消交易指令,只有通过输入终止指令才有效,光大证券的解释并不可靠。

内斗致风控真空

无论是操作失误、设置过错、交易时间玩忽职守,还是交易员无额度限制的我问题,都指向光大证券的风控漏洞。而早在2009年上市时,光大证券的风控水平在证券会被评为第一。而自2010年光大证券内部出现的内斗毁了这一切。

2009年8月18日光大证券IPO成功上市,这本是一个好的开始。当时公司高层表示,光大证券上市对自身更好的发展,为光大集团社会形象的改善及下一步发展,都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几年中,情况慢慢恶化,曾经为管理层称道的风控,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曝露出来。

光大证券投行部门的内部人员爆料称,2010年光大证券分管风险管理的副总裁被调至分管投行部门,而深耕了4年,为投行业务打下良好基础的原副总裁刘剑则被调岗,为此后几年投行业务断粮、数位中层离职事件埋下导火索。2011年后在手项目基本告罄,而人员的大批流失使得项目储备后继乏力。

自从2010年,光大证券宣布成立资本市场部,提升为公司一级部门。资本市场部的工作也提前到项目立项,并参与到项目质量的把关、风险控制等内核工作中,从而触动一些人的利益。

有光大证券投行部人士称,2011年的奖金有30%还没有下发,更别提2012年的奖金了,激励机制的不足引起内部极大不满,从而引发了大批保荐代表人出走。

2013年光大证券投行部在证监会IPO财务核查中连连折戟。证监会6月公布第一批30家拟IPO企业的抽查情况,光大证券被行业人士戏称为运气最不好的一家——被抽中企业多达5家,其中天丰节能和洪波科技都被查出涉嫌重大财务造假。

爆料邮件称。质疑不仅仅停留在业务部门层面。有媒体报道指出,由于“伯乐”王明权2007年退休,徐浩明在集团层面获得的支持明显减少,与两任董事长均出现了一定分歧,导致公司出现了集团空降高管和本土高层的派系之争,内耗成为业绩不振的原因之一。

内耗最终让公司的风控形同虚设。光大证券历年年报显示,2009年光大证券合规与风控人员与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 2.19%;2010年这一比例骤降至0.3%;2011年与2010年基本持平,2012年比例回升至0.6%。风控的缺位,最终导致了8.16事件的爆发。

8月13日,光大证券公布2013年半年报,其中提到,光大证券建立了三个层级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层为公司董事会;第二层为经营管理层及下设各专业委员会、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纪检监察部;第三层为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

三个层级的风控体系,未能阻挡光大证券的此次事故。作为光大证券董事会成员之一、光大集团管理层被投资者期待能够对光大证券的风控漏洞进行严肃整顿,还市场以信心。(腾讯财经 闫铮、吕雯瑾、肖丹 发自北京)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