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超焦距对焦法(出难题,这是初学者么,累死我了)

 关东老圃 2013-08-28

本不想接招的,饭都没吃,这是初学者提出的问题吗?

这应该是高级班的内容,初学者应老老实实学准确对焦,别跟记者学坏!记者要赶着抓拍,对焦往往是粗枝大叶的,你们不要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甲老师,再帮我们讲讲超焦距吧!

神啊,这个,这个,要讲原理得从“弥散圈”讲起,复杂了。

1.什么是弥散圈

什么是弥散圈?简单地解释,不影响成像清晰度的最大模糊圈,就称为弥散圈。也就是说,某一个影像其实并不在焦点上,但是,你看不出来,因为没有超过你能分辨的临界。

数学中有“点”的概念,而影像中并没有点的概念,每个所谓点都有维度,尺寸并非无限小,那实际是一个弥散的圆圈。当圆圈小到一定程度,人的肉眼无法分辨,我们就叫它“点”了。这个临界值,就叫容许弥散圈。

如果相片上某一处模糊的点(其实是个圆)都小于容许弥散圈,我们说这一处的影像就是清晰的。反之,则越来越模糊。

2.弥散圈到多大,你分辨不出来?

人眼对于图像上的“圆”还是“点”如何区别的?直径大到何种程度,人眼会看成一个“圆”而不是一个“点”?这就是人眼辨识力的界线。辨识力是根据人的肉眼可以分辨出的视差角而定。太复杂的计算我也记不住,也没必要在这里讲,基本上可以这么说,直径小于100微米的物体,在一般距离下都会被人眼看成一个“锐利的点”。以往这个判断标准用在建立“景深表”。景深表在后面有,等下,我已经晕了。

当物点偏离调焦点不大远时,弥散圈足够小,仍然可以近似地看作一个点,从而保证了影像的清晰度,允许的最大的弥散圈称为容许弥散圈(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容许弥散圈的直径与相机的画幅有关,一般常用的是,135相机(24 mm×36 mm)C=0.030mm,120相机(60 mm×60 mm)C=0.050mm,APS-C画幅(24.9×16.6mm)的相机C=0.019mm。如果你是APS-C画幅的相机,请记住这个数!

容许弥散圈还与冲洗照片尺寸和观察距离有关,一般说的135相机(24 mm×36 mm)C=0.030mm,是指画面放大为5x7(12.70mm×17.78 mm)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0-300mm。

在焦平面的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圈,这两个弥散圈之间的距离反映在成像的影像上就叫景深,它与焦平面前后的焦深对应存在,(见下图)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清晰度,都在容许弥散圈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弥散圈的取值也会影响到景深的大小(这个在课上没法讲明白,请直接忽略),可以说,景深的大小是由弥散圈的取值来决定的。对于同一画幅的相机,设定的弥散圈值越大,景深就越大,景深增大的同时,超焦距就会相应地减少。

2.jpg

各家厂商通用的35mm底片使用的容许模糊圆直径大小为33微米,事实上也是求方便的结果。一般而言,在早期35mm底片的放大倍率都在3到4倍左右(即使今天最常见的10cm×15cm尺寸,即4×6,也是放大4倍),因此,在底片上直径为33微米的粒子放大4倍之后,就是132微米或0.13mm,大约等于0.1mm,和上述我们提到“锐利度的感受”时所指出的边界值相同。这是在1930年代所建立的一个标准,当初已经考虑到未来光学、底片技术的发展,以及几种不同底片片幅的放大倍率。此外,高倍率的幻灯机投射,观赏距离都比较远,因此人眼的辨识力的准则依然适用。

3.因为“容许弥散圈”的关系,即使一个点成了圆圈(不在焦点上)你也看不出来,因此才有了“景深”

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后景深在课上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傻瓜相机就利用了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了对焦的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并不能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你分辨不出来而已!

重复:如果相片上某一处模糊的点(其实是个圆)都小于弥散圈,我们说这一处的影像就是清晰的。反之,则越来越模糊。

但是,这有别于陷阱对焦法。陷阱对焦法可能是用大光圈和长焦距,不可能有超焦距那么大的景深,通常用于拍人;而超焦距对焦法通常是小光圈和短焦距,主要用于拍风景和大场面。

4.什么是超焦距

1.jpg

见上图:超焦距是“超焦点距离”的简称,是指当镜头聚焦在无穷远时,从镜头中心至景深近界(即景深范围离相机最近的边界)的距离。请注意,超焦距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距离!

而当聚焦在超焦距的端点A上时,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距至无穷远∞。可以看出,当聚焦在超焦距点A时,景深为A’B段,比聚焦在无穷远时的景深AB段,增加了1/2超焦距(即A’A),从而得到景深的最大化。

5.超焦距的计算公式

4.jpg

H:超焦距(超焦点距离)  F:镜头焦距  f:光圈系数  c:弥散圈。

3.jpg

例如使用Canon 450D 搭载 Canon EF-S 18-55mm f3.5-5.6镜头,焦距设定24cm,光圈11,这时的超焦距是H=(24×24)÷(11×0.019)=2756(mm)≈2.8(m),在2.8m处对焦,可以得到1.4m到无穷远的景深。

晕了吧?我也一样晕,因为我数学很差!学摄影,不用这么复杂吧?

查表吧!下图中的超焦距对照表,就是利用超焦距计算公式得来的。

4.png

还嫌复杂,那就只有靠经验了!

上面说的是原理,嫌复杂的请直接跳过

6.懒得计算和查表!该如何做?告诉你老记的经验吧。

查表或计算公式,在风景、人像、静物等静态摄影中还能应付,可万一遇到街头速写抓拍运动物体,精彩可能转瞬即逝,那么该怎么办呢?其实只要预先设置好对焦距离就可以用超焦距进行快速的免对焦拍摄。这跟陷阱对焦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无非是叫法不同而已。但陷阱对焦法可能景深不会那么大。

1.如果光线条件允许你使用小光圈,那么,尽量小光圈,利用超焦距聚焦更可省去拍摄时的聚焦,从而有利于捕捉精彩的瞬间形象。这也是记者常干的事儿。

2.把相机设置为TV模式,选择较大的ISO,预先对焦在∞,转回对焦环,使前景深尽量增大,到∞开始变模糊时停止转动对焦环,这样的预先设置足可以应付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的拍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