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9-1989 对越自卫反击战(四)

 青菁 2013-08-28
 
1979-1989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四) 
 
 
 
1988年春晚《热血颂》1987春晚《血染的风采》
 
 
 
最艰苦的地方,总有着战士的刚强,勇士的肩头肩负着多少人心头的崇仰,谁不知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的渴望,你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不朽的篇章,你和我们同在,把美好未来开创,你是国魂军魂,你是中华铁骨脊梁。
 
 

对越战争打响:1979217日佛晓,万炮齐鸣、地动山摇。顷刻间,只见越军指向中国的导弹阵地,顿时,火光冲天、山石横飞,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今天的这两首歌同样让人难忘,一首告别歌叫《热血颂》一首誓愿歌叫《血染的风采》这两首歌所选的视频都来自春晚,80年代我们通过电视看到许多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作品,也听到很多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关的歌曲,并知道战争十分惨烈、悲壮,有很多人牺牲,很多人伤残,胜利来自不易!

当时借助春晚我们还认识了两位英雄。一位是老山英雄史光柱,云南人,在战斗中他的眼睛被弹片击中,双目失明。1985年的春晚他唱着自己作词的《小草》后,走进了千家万户。次年,他进入深圳大学就读。后来成为盲人文学硕士。

   还有一位是徐良,北京人。1985年,当时还是西安音乐学院四年级学生的他,被学校选中,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慰问演出。徐良主动要求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入伍第3天,他所在部队就开拔到前线。从阵地上下来他的一条腿被截肢,为此他成了一级战斗英雄。他和王虹演唱的《血染的风采》曾经让荧屏前的许多人泪流不止。

最让人难忘的是如同那些牺牲的战士一样,他们的年龄那时不过20岁左右,缺胳膊的、截腿的、失明的、烂裆的、弹片留在体内的,数不胜数。当人们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听到看到无不动容流泪……

看网络读到的老兵帖子:“者阴山上九勇士”。1984429日,即激战前一天下午,记者为担任主攻任务的93团尖刀连的尖刀班拍了1幅合影照;然而翌日上午,我收复者阴山的战斗结束后,照片上的7位年青勇士便为国捐躯,9人之余2人。

    无论是1979年1981年的扣林山、法卡山之战还是1984年的老山、者阴山战役,头几天都是极其惨烈的。 
    战争一开始就伴随着伤亡,每天都有大量伤员从山上抬下来,战地救护已经不能满足,重伤的战士被送往内陆。凤凰网拍摄记录片有这样一个片段:护士谢楠面对一个年轻战士双腿截肢后渴望多吃东西而又咽不下去,多吃东西的目的就是能活下来,在钻心的疼痛中让谢楠给他唱歌听,谢楠含着眼泪一首首唱,实在抑制不住自己跑到外边嚎啕大哭。她说,他还没意识到截肢后以后的生活怎么过,他太年轻了,才20岁啊…… 
    后来总结出老山精神:艰苦奋战,无私奉献。我们可以想象:一群20岁左右大一点的也不到30岁的年轻战士,到了老山就拍摄好了遗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踏进南疆的第一天就想到会为国捐躯,牺牲自己最美的年华,他们的无私奉献在今天看来说不定就是傻子,甚至会被笑话,而当时:就是义无反顾地为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样的震撼感动难道仅仅属于那个年代,难道会一去不再返? 

就是在唐诗里我们我们可以读到大量边塞诗。有主动请缨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唐祖咏)有发出赴战誓言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之四)还有一种是反映将士郁闷情怀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一开始就有几首非常感人的歌曲我们叫它出征歌也好告别歌也可以,其中有前文的《再见吧!妈妈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还有“年轻的战友,再见吧,再见吧!为保卫祖国,离开了家电影(《自豪吧!母亲》主题曲)……这样的一别饱含着多少的骨肉分离,天遥地远,眼泪和思念。

今天,听着这样的出征歌仍然会让我们止不住流泪,同时,我们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善待我们的老兵吧,他们是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他们有的人几乎是侥幸捡回了一条命,所有参战的将士他们能活着回来都应该是国家的宝贝,应该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给他们再高的荣誉,再好的待遇,再便利的生活保障都不过分,因为他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属于他们的全部——青春、理想、信念,还有家庭……。对越将士他们是80年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也应该是新时代最可敬的人——我们期待着老兵们能够享有这个国家最高的礼遇,更期待着他们重返春晚,再次走进千千万万人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