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89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四)
1988年春晚《热血颂》1987春晚《血染的风采》
最艰苦的地方,总有着战士的刚强,勇士的肩头肩负着多少人心头的崇仰,谁不知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的渴望,你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不朽的篇章,你和我们同在,把美好未来开创,你是国魂军魂,你是中华铁骨脊梁。
对越战争打响:1979年2月17日佛晓,万炮齐鸣、地动山摇。顷刻间,只见越军指向中国的导弹阵地,顿时,火光冲天、山石横飞,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今天的这两首歌同样让人难忘,一首告别歌叫《热血颂》一首誓愿歌叫《血染的风采》这两首歌所选的视频都来自春晚,80年代我们通过电视看到许多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作品,也听到很多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关的歌曲,并知道战争十分惨烈、悲壮,有很多人牺牲,很多人伤残,胜利来自不易! 当时借助春晚我们还认识了两位英雄。一位是老山英雄史光柱,云南人,在战斗中他的眼睛被弹片击中,双目失明。1985年的春晚他唱着自己作词的《小草》后,走进了千家万户。次年,他进入深圳大学就读。后来成为盲人文学硕士。 最让人难忘的是如同那些牺牲的战士一样,他们的年龄那时不过20岁左右,缺胳膊的、截腿的、失明的、烂裆的、弹片留在体内的,数不胜数。当人们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听到看到无不动容流泪…… 看网络读到的老兵帖子:“者阴山上九勇士”。1984年4月29日,即激战前一天下午,记者为担任主攻任务的93团尖刀连的尖刀班拍了1幅合影照;然而翌日上午,我收复者阴山的战斗结束后,照片上的7位年青勇士便为国捐躯,9人之余2人。
就是在唐诗里我们我们可以读到大量边塞诗。有主动请缨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唐祖咏)有发出赴战誓言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之四)还有一种是反映将士郁闷情怀的“ 今天,听着这样的出征歌仍然会让我们止不住流泪,同时,我们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善待我们的老兵吧,他们是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他们有的人几乎是侥幸捡回了一条命,所有参战的将士他们能活着回来都应该是国家的宝贝,应该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给他们再高的荣誉,再好的待遇,再便利的生活保障都不过分,因为他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属于他们的全部——青春、理想、信念,还有家庭……。对越将士他们是80年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也应该是新时代最可敬的人——我们期待着老兵们能够享有这个国家最高的礼遇,更期待着他们重返春晚,再次走进千千万万人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