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蓄砚小识十五古砚

 楼底堂主 2013-08-28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这几天正在刻苦攻读《明朝那些事》一书,书中王守仁先生专心致志地“格”物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藏家研究器物而采用的一个惯常说法。王守仁先生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及超人的悟性而“格”出了一个“心学”,为格物致知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明星代言的作用。

既然格物致知有识物惠人之功效,仿而效之也是传承之需要,可惜身边没有竹子,也不能“格啥勿论”,所以就想把那些还没有向大家介绍的砚台“格”一下,给自己的这点爱好找个堂皇的理由,也给自己的博文找点噱头。

不过,要想格出点名堂又何尝容易,过去多年尽管也收砚、藏砚,但深入的研究确实没有进行过,只是最近一个时期蓄砚小识的写作,才开始对砚台进行了一些程度稍深的解读,可是接触越多,感到的困惑也就越多,同一个品种的砚石,变个地方、换套马甲就认不出了还是常有的事。因此,对于余下的几块砚台, 越发不敢评判。但已经开始的博客不能老等,自己也想把尽快把这些砚台“格”过一遍,好去开辟新的领域,因此,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不管“格”得对不对,立此存照,请各位专家指正,也为今后的深入探讨做个铺垫。

那就按照自己对这些砚台的理解,按时间的早晚依次往下说吧。

第一块,大约在五年前购于北京潘家园,记得回家将其放在博古架上后,被丈母娘看到了,老人立刻抱怨说,“家里已经有蒜臼子了,怎么又买了一个?而且还那么破!”说实在话,当时花一百元买这个“蒜臼子”的时候我也有过怀疑,因为在砚台图录上见到的研磨器多是平板式的,而这块却是石臼形的。前些日子阅读了一些有关砚台形制的文章,知道自新石器时代至西汉中晚期为砚台的研磨器时期。其中秦以前为自然石墨,所以要用臼形石器研磨,选取一块石头,凿出一个圆坑,配上一根圆柱状的石棒,使用时将天然石墨倒入坑中,用石棒按压、捣磨,直至石墨细碎。秦至西汉中晚期墨已加工为丸形,研磨起来更简单了,选取一块大小厚薄适中、较为平坦且质地细密、不易吸水的石块作“台”,再选取一块大小适中、便于拿捏、底部较平的小石块作“研”,这就是砚台的肇始。我所购此块石臼石质较粗,吸水性较大,称为研磨器应该是肯定的,研磨粮食比较合适,但是否是研墨用的,我不敢确定。但由于前秦食品的研磨和天然石墨的研磨用具也都可以通用,所以将其看做砚台的始祖也是可以的,从其风化程度、加工情况看,应该也到代。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第二方的的鉴别难度在于是否是一块砚台?这方看似烟灰缸的东西是袁谦本老弟在十几年前送我的,这是他当时收藏的大量的汉陶的其中一块。汉代的陶器比较发达,形制多样。该器为灰陶质尺寸为17.8*17.6*3,内沿划有两道装饰线,从底部可以明显地看到底边相接的痕迹,内膛里边还可以非常明显的手指印。该器型在砚谱里面没有见到,历代的器型谱里面也没有见到,我判断这是一件由窑工随意烧制的明器,当然,所要代表的器物不是烟灰缸,(那个时候还没有烟草出现)最大的可能还是砚台。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第三方砚台为石质四足辟雍砚,尺寸为13*13*4,线条流畅,四边下侧内收,是一件南北朝时期四足辟雍砚的标准器,可惜让出售该砚的小贩用砂纸给打磨的干干净净。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下面的这方陶砚是今年年初在文化市场的地摊上购买的,刚一上眼以为是一件仿品,但仔细看看又不像,该砚体型较大,(23*13*6)泥质细腻,烧结程度比一般灰陶要高,尽管经过砂纸打磨,但土沁及包浆依稀可见,比较自然,整个器型的线条也比较流畅,其背面刻有“开元三年”四个字,字体舒展,没有造作之意。最终我买下了此块砚台。箕形砚是唐代砚台的代表性器型,唐代的陶砚已经开始叫做澄泥砚,但其只是改进了成坯前的工艺,是用过滤的陶土制坯,故称之为澄泥砚,而在烧成工艺依然沿用陶砚的方法,是经过改进的陶砚,整体质量比起成熟期来还有一定差距。此砚器型稍大、圆足和落款曾是我心存疑虑的地方,经过一段研究,这些疑虑已经基本排除。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上面的那方主要是真赝问题,而下面这方遇到的问题是材质问题,这是一方宋代的马蹄形砚,直径17公分,厚度1.8公分,有使用过的痕迹,呈自然旧,砚台的真赝、断代都没有问题,可是砚台的材质让我颇感头痛,该砚的比重、硬度及颜色与一般砚石无异,从网上购买时对方也说此为石砚,因此买回后我也是按照石砚来收藏的,可是当我敲击该砚时,此砚发出的是瓦声,再仔细观察,该砚的砚堂有少许脱皮,在砚堂的边缘有少许切削痕迹,因此我断定,该砚为澄泥砚。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这方紫色砚让我大费周折的问题是断代、材质和器型,此砚的器型我认为是门型砚,可是和我所看到的门型砚又有点区别,时间我看到明,可是也没找到类似的证据,石质我看像祁阳砚,可是砚面上的那些黄色斑点我又不知是何石品?干脆发在这里,请大家予以指导评说吧。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下面的黑色砚台我曾认为是澄泥砚,但到最后我才改变主意,将其确定为田横砚,最后的那方清代青石砚,倒是没有任何异议。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转载]蓄砚小识十五 <wbr> <wbr>古砚

看来要想成功“格”物,自己的功力还浅一点,更别讲什么心学、人学了,幸亏自己还有点先见之明,在起斋号时就定了个“其然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顺其自然”。我们需要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那个结果,因为我们知道,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结果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好了,对于砚台的探索就暂时告一段落,谢谢您的关注,谢谢您的指导,也谢谢那些给我们带来幸福时光的砚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