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蓄砚小识(一)鲁砚之红丝石作者:其然斋主人
年前在汉京书店购入阎家宪先生所著《家宪藏砚》(上册)一册,差不多同时,又在网上购得先生书条一幅,阎先生是现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砚台鉴赏家,砚藏蔚为大观,鉴赏颇有心得,其执着及成就均让人赞叹。和阎先生相比,自己可就差远了,本人也曾是一个狂热的砚台爱好者,藏砚几十方,特别是那些产自本土的鲁砚,自认还不错的。但这几年却逐渐冷了下来,原因一是财力不继,二是精力不济。尽管这几年购砚有所减少,但对砚台的那份旧情未泯,借着写博之机对那些收藏多年的砚台做一些探究、赏析,也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教。
(一)鲁砚之红丝砚 目前本人共藏红丝砚三块,斯珍、半砚胭脂半砚云以及素砚砖各一。斯珍和半砚胭脂半砚云砚是利用谦本老弟赠与的一方很大的素砚请制砚大师刘克唐分而治之的,而砚砖则是七八年前在地摊上花一百元买的,原也想请刘大师给捯饬捯饬,但近几年和大师的见面机会不多,再说,大师也不是以前的大师了,求砚的主儿都在提着钱排队呢,这事只好等等再说了。
有关红丝砚的介绍前人之述备矣,自己体会并归纳如下: 1、关于红丝砚的产地 唐代即有红丝砚产出,1926年曾在益都出土一方唐代箕形红丝砚,底有双足,石色深紫,石质润泽纯净,为典型的唐砚。据石可、刘克唐等制砚大师考证,唐宋时红丝石砚材均出自青州西四十里之邹庄镇王家辇村西之黑山,当时开采能力有限,产量很小,石质多为黄地红斑点,少有红丝,但该地同时也少量出产一种猪肝色灰黄刷丝纹砚石,质嫩理润,余墨相亲,被唐宋文人所宝之的,应为此种。至南宋时,该处因砚材枯竭而放弃,清后以临朐冶源老崖崮为主产区。但品种大多为黄地的山坑下层石,质坚微滑,评价不高。直至1977年在老崖崮的西北麓才发现了质地坚而不顽,发墨而不损毫的砚材。 2、关于红丝砚的流传 红丝砚具有非常完美的开局,由于早期开掘的少量黑山红丝砚质地细腻,纹采漂亮,发墨如油,得到了诸多唐宋名家的好评,柳公权在他的《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苏易简[文房四谱] 云:.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龙尾石第三,余皆在中下…清代鉴赏大家乾隆同志也欣然题诗一首:“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祢衡成赋后,镂肝吐出一丝丝。”由于红丝砚的完美表现,在唐宋被誉为四大名砚之一。南宋之后,由于黑山砚坑砚材枯竭,加之好多人多以黑山所出红花石和石质微滑的下层岩诈称红丝石,致使红丝石的信誉急剧下降,红丝砚四大名砚的称号也被澄泥砚取代。之后尽管新发现了临朐老崖崮砚坑,出产的砚材多“黄质、红纹、微滑”,尽管色泽艳丽,但因发墨较差,不受文人器重,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新发现红地黄丝的石种为止。 3、关于红丝砚的鉴藏 由于红丝石蕴藏量少,造成历史上的传世藏品较少,加上黑山砚坑枯竭很早,导致砚材旧的不如新的好,目前发现清末以前的红丝砚,其石质与纹理都不如现在新开发的好。其纹理及图案未及当代作品丰富,色泽也不如当代的艳丽。应该说,现在的石质更优于旧砚。 目前,全世界只有山东临朐产红丝石,并且矿源面临枯竭,矿源开采难度极大,不是在半山腰就是在水底下。开采难度的加大,刺激了红丝石价值的增长,再加上红丝石的不可再生性,使其价格居高不下。由此看来,收藏当代红丝砚精品应是不错的选择。 从老崖崮所产红丝石的品种来看,分红地黄丝和黄地红丝两种,其红地黄丝者,石质较嫩,结构细密,硬度在4度左右,贮水不耗,发墨良好,和黑山所产砚材不相上下。其黄地红丝者,纹理清莹,色艳不浮,结构细密,石质微滑,发墨和红地黄丝者相比稍逊,另有一种最上层的红花石,石质灰红、干燥,有灰黄色回旋花纹,质地松软,易吸水,则不宜用来雕砚。 本人所藏这几方红丝砚应该都是临朐老崖崮出产的,质地为红地黄丝,两方随形砚虽然经过改制,但其造型仍然完整、秀美,不得不佩服刘克唐大师的相石、题识能力,半砚胭脂半砚云的题款贴切的反映出了该砚的特点,诗意盎然,引人遐想,斯珍砚两缕刷丝率意地扫过砚堂,似云似雾又似画师一挥,文彩焕发,质润纹美。那方砚砖则似截取云图一段,一条黄龙般的银河横空出世,激起万顷波涛,华缛密致,极尽其妍,尽显贵族气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