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地人初来天台学天台话

 易道馆藏 2013-08-29
 

初到天台,犹如置身于“云雾”之中。天台人的热情好客,麦饼、扁食、饺饼筒、自做酒、云雾茶,口福大饱,每日吃得仿佛沉醉于“云雾”之中;天台山的秀丽多姿,国清寺、琼台、石梁、华顶、寒山湖,目不暇接。每日玩得好像飘浮在“云雾”之中;天台话的难懂难学,“老官”、“女客”、“恋人干”、“的”、“撞”,瞠目结舌,每日听得犹如坠落“云雾”之中。

很快,接纳了天台人的热情,拥抱了天台山的秀姿,但对天台方言仍是一窍不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不断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倒也能听懂天台方言了,能说天台方言了,于是拉近了与天台人的距离,逐渐也将自己融入了天台人的行列之中。

无数个日夜过去了,尽管能说一口流利的天台方言,但天台人还是从我的说话中道出我不是本地人。追问个中原因,却是因个别字词或语气发音不准。仔细分析研究,虚心纠错改正,在学讲天台话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天台方言的一些有趣现象。

我去过浙江的许多地方,发现各市县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差异很大。台州也不例外,九个市县都有自己的方言,只要某人一说方言,便知来自何市何县,八九不离十。就天台方言而论,尽管差别不大,但从字词、语句、语气中还是能分出城关话、东乡话、西乡话、南山话。

粗粗归纳天台方言有趣现象,一是亲切,二是形象,三是怪异。

亲切

(一)夫妻。在天台方言中,最为亲切的是对夫妻的谓称

1、“新郎官”。新郎称之为“新郎官”。天台人杰地灵,读书蔚然成风,从古到今出过许多高官,做官视为人上人。在“新郎”后面加上一个“官”,形象地描述了新郎结婚时身着新衣,胸挂红花,骑着高马,前呼后拥,敲锣打鼓,就像中了状元,做了大官。

2.“新妇娘”。新娘子称之为“新妇娘”。在中国汉族,姑娘结婚时称“新娘”、“新娘子”居多,婚后改称“新媳妇”,而“新娘子”与“新媳妇”又无明显的区别。天台方言将两种称呼合二为一,省去了区分“新娘子”和“新媳妇”所带来的麻烦,不失为创新。

3.“老官”。丈夫称之为“老官”。仔细一想,“老官”两字无不充满了亲切感,远比“老公”,“孩子他爹”要强百倍。不管丈夫从事何种职业,在妻子心中就是一个官。有一个像“官”一样的丈夫,哪个妻子不感到无比欣慰?!哪个家庭不蓬荜生辉?!

4.“女客”。妻子称之为“女客”。有了“女客”一词,“屋里的”、“孩子他妈”还叫得出口吗?妻子是千百万女人当中选出的心上人,承担着养儿育女的重任,是陪伴一生的伴侣,这样的女人不管在哪里就是客人,就要像客人一样爱戴和尊敬。

(二)人与人。在天台方言中,对人的谓称也充满着亲切感。

1.“嘻老头”。“嘻老头”是对小男孩的称呼。“嘻”字表现了小男孩的玩耍、嘻闹;而“头”字则形象地描述了小男孩的小,如“萝卜头”、“手指头”那么小、那么可爱。而“老”字则不太好理解,也许小男孩终归要老的吧?

2.“小囡头”。“小囡头”是对小女孩的称呼,另外,还有“囡”、“囡头”等称呼。囡,在中国的汉族中普遍用于对小女孩的昵称,而天台方言中加了一个“头”,与“嘻老头”一样,表示了小女孩的娇小、可爱。

3.“老恋人”。“老恋人”是对老太太的称呼。当一个女子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再有往日的闭花羞月,沉鱼落雁,于是,在旁人的眼中,他人的“恋人”变成了“老恋人”,只是不愿去掉“恋”字,依旧记得她当年的美貌。

4.“先”。“先”(“先”字在天台方言中发音为xi?n)是对老师的尊称。对老师不叫老师,也不叫先生,而称为“先”,如“王先”、“陈先”。仔细分析,这个“先”就是“先生”的简称,犹如现在流行称“王局长”为“王局”,陈处长为“陈处”,想不到,天台人早在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之前就有这种“流行”的称呼了。

5.“老师头”。“老师头”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对他人的一种尊称。一声“老师头”,能使对方感到被尊重,抬高了身份,即使心情不好,也会转阴为晴。“老师”本是一个崇高、受人尊敬的职业,再加上一个“头”字,则变成了老师的领导,你说对方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高兴的称呼呢?另外,对自己的师傅也称为“老师头”。

(三)买卖。在天台方言中,做买卖同样也充满了亲切感。

1.“切否”。“豆腐切否”,在天台大街小巷里,时刻都会听到水南囡卖豆腐的亲切吆喝声。水南豆腐物美价廉,小有名气,加上水南囡的漂亮,很客易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水南囡卖豆腐从不喊“卖”,而叫“切”,这一声“切”字,包含着一种亲切,全无商人的奸滑,难怪水南豆腐卖得这么好。

2.“要否”。天台的生意人对每一位客人都很热情,推销自己的产品绝不用“卖”字,而是普遍使用一个“要”字。“青菜要否?”、“西瓜要否?”甚至在大商场也会听到“电视机要否?”、“电冰箱要否?”乍一听,好像这些商品都是白送的,但细细一想,却感到天台人的智慧,用一个“要”字,拉近了买卖双方的距离,完全脱离了铜臭味,生意红遍全国各地。

形象

在天台方言中,最形象化的叫法是在时间上。

1、“酷醒”。早晨叫“酷醒”,意思为刚刚睡醒。刚刚睡醒,天亮了,太阳就要上山了,早晨也就到了。

2、“日就”。中午叫“日就”,意思为太阳靠近了。在太阳最接近人类的时候不正是中午吗?

3、“换阶”。下午叫“换阶”,意思为太阳要下山了。太阳逐渐西下,挨近了后门的台阶,不就是下午了吗?

4、“没头”。晚上叫“没头”,意思为没有了日头(太阳)。没有了日头,不叫晚上又能叫什么呢?

5、“天亮”。如果理解为天亮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天台方言中明天叫“天亮”。“没头”过后,当太阳又一次升起,不就是天亮了吗?天亮了又迎来新的一天,新的一天不正是明天吗?那么“天亮”就是明天,明天就是“天亮”是自然而然的了。

怪异

在天台方言中,还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奇怪说法。

1.“的”。“的”泛指好、可以、同意等意思。当天台人在交流或讨论某事时,如一方同意另一方的意见、观点或答应去做一件事时,都会用“的”表示同意,而且有时会接连说出几个“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据查,“的”字在字典里的各种解释怎么也无法与“好”、“可以”、“同意”着边,而且相近的答案也难以查到。真想象不出古时的天台人是如何发明了这个说法。

2.“撞”。“撞”(“撞”字在天台方言中发音为zhu?ng),泛指干、做、动、打等意思。这个字在天台方言中是使用次数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撞几”,“撞勿撞”,“撞撞相”,“你撞啊”等等,一字多义,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且广泛,有时还褒贬混淆,语气稍有变化,便会走义,一不留神,便闹出笑话。

3.“小老人”。“小老人”是对男女小孩子的统称。小孩子是小人不错,为何在“小人”中间要加个“老”字,把小孩子叫做“小老人”,令人不可思议。和“嘻老头”一样,也许是小孩子随着时光的流逝,终究会老的缘由吧?

想到“嘻老头”、“老官”、“老恋人”、“老师头”等,天台方言在对人的称呼中大量使用“老”字,是否蕴藏着更深一层含义呢?联系到天台县的历史、天台山的文化、天台人的热情,忽然想到天台人还有一种普遍的叫法,那就是对初次见面的人或不是很熟悉的人,不论年纪大小,统称“老王”、“老陈”,其热情程度绝对不亚于见到老朋友。上年纪的人尚能接受“老王”、“老陈”之说法,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时难以接受。

据查,“老”,①敬词:王老、陈老;②经历长、有经验:老手、老干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解释。由此想象,天台方言对人的称呼频繁出现“老”字,正是出于对对方的敬重,视对方为长者,有学问、有经验者,也表现了天台人的礼貌。尽管这一传统的说法有点不符当今社会的潮流,但我们又怎么能拒绝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天台方言呢?又何乐而不为地接受这使人有点“尴尬”的称呼呢?

以上只是在浩瀚的天台方言的浪花中随意撷取的几朵。天台方言是一种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深邃的内涵,纯朴的乡情,寥寥数言,权当茶余饭后添趣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