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友兰人生四境评述

 田牧 2013-08-29
冯友兰人生四境评述
梅培军

一、《新原人》平议

 

《觉解》篇:

 

人生亦是一类底事。我们对于这一类底事,亦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对于它有了解,它即对于我们有意义。我们对它的了解愈深愈多,它对于我们的意义,亦即愈丰富。(第449页)

 

培军按:芝生先生之《新理学》乃为贞元六书之核心体系,据其《新理学》所言,乃谓一事物必有其成此事物之理。芝生先生曰:“人生亦是一类底事”,即言人生亦必有人生之理。然人生之理何以见之?是故始言了解。“觉解”者自觉之了解也。自觉程度之深浅则见境界之高低。朱门第一人陈淳之《北溪字义》释性曰:“性即理也。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盖理是泛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37]故可谓人生之理亦即性也,性者亦必源于人之本心,朱子《中庸章句序》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故下愈不能无道心。”[38]一者乃人之一己之心也,故言人生之理必言及心性。芝生先生以觉解为人生之理衡量之尺度,是故特立《心性》一篇以作辅证尔。

《觉解》、《心性》为其书之先,是故人生必为个人之事,其虽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中亦说到社会,然其着重点乃在于人如何于社会上体现其个人之人生之理,实现其个人之人生之境界。芝生先生虽亦常使用西方哲学之逻辑分析方法。然却不得西方哲学之可取之精神。所缺者乃不重道德之社会性也。

 

《境界》篇:

 

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第526页)

 

培军按:觉解程度之不同则宇宙人生于人之意义不同,宇宙人生于人之意义之不同则人之境界亦不同,是以觉解程度之深浅即为人生境界高低划分之标准。是故境界者乃由一种主观之人生态度而造就。芝生先生所重者乃道德之心而非道德之功。故以境界为其道德哲学之核心,芝生先生乃谓若以功利之心行道德之事亦不能称作道德,其境界仍只是功利境界。然若以有道德之心而无道德之功,其人之道德之心则又何以求证之?良善、仁义之心固必为道德之前提,然亦必行道德之事始可求证,若只有主观境界而不行道德之事,其人之道德之心亦必值得质疑。道德先有未发之性,此性亦以已发之情求证之。境界之说陈义极高,未必能现于外而有较客观之标准,芝生先生所言之人生四境于理论上好说,于实践中则甚难分清矣,故其作乃只能作为个人之修养之鉴而用。

 

《自然》篇:

 

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过原始人生活底人,其行为多是如此。(第542页)

 

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可以说是天真烂漫。所谓天真烂漫,是为他底,而不是为自底,亦只能是为他底,而不能是为自底。一个人若自觉他是天真烂漫,他即不是天真烂漫。他不能对于他自己的天真烂漫有觉解。如有此觉解他即已失去他的天真烂漫了。(第545页)

 

培军按:朱子一派之理学乃奉《尚书》之《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为真言。亦云此乃道统之传,故曰“尧之所以授舜也”,“舜之所以授禹也”如此云云。芝生先生乃谓新理学之哲学乃接着宋明理学讲而非照着宋明理学讲,芝生先生所讲之自然境界可谓乃宋明理学之别出者。宋明理学辨人心道心之异,“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39]故又云:“上智不能无人心,下愚不能无道心”。[40]是故道心与人心皆为人之一本心尔。然芝生先生所言之自然境界则可谓乃下愚之无道心者。自然境界中之人虽亦可见道心,然此道心在芝生先生眼中亦不能称作真正之道心。自然境界中之人可行道德之事,但因其所行乃顺才顺习。才乃本能也,习乃习惯习俗也。故其行道德之事亦无道德之意义。此真正可谓道心微妙而难见尔。“人心”依宋明理学之解释,于形上学上说乃形气之私,于道德上说即自私之心,芝生先生于形气之私、自私之心外特出此自然境界,讨论一种被动之人生。

自然境界虽在芝生先生之人生四境中为最低之一境,不为人生之最高人文追求和理想,然于社会而言顺才顺习亦未必无价值。倘若文化上之先知先觉者提倡一种先进之礼俗文化,亦可使自然境界有人文之气氛,便不再是原始人之生活了。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之教六艺皆是也。此乃特立自然境界之功也。

 

《功利》篇:

 

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其行为都有他们所了解底目的,他于有此种行为时,亦自觉其有此种行为。他们的行为的目的,都是为利。(第559页)

 

在功利境界中底人,所求底利,都是他自己的利。……所以在功利境界中底人,都是“为我”底,都是“自私”底。大多数普通人的行为,都是为其自己的利底行为。大多数普通人的境界都是功利境界。(第559页)

 

因此快乐论者,或功利论者,以为之所以愿有道德价值底行为者,正因可以使有此等行为者得快乐,或得利。人应该求别人的利,这是一个道德律。但人为什么愿遵守道德律。快乐论者或功利论者说,正因求别人的利,亦正是求自己的利的一个最好底办法。(第569页)

 

培军按:自然境界的人生可谓乃生物之理人之生存之理,故其虽亦称作人生,却是是一种非人生之人生,功利境界的人生则可谓乃人之生活之理,此人生成为有追求之人生、主动之人生。《易》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者乃为与鬼神合其吉凶也,是故此亦是功利之境界。芝生先生所倡乃道德本心之纯正尔,可谓“惟精惟一”之义之不易也。

 

《道德》篇:

 

尽伦尽职的行为,是道德底行为。凡道德底行为,都必与尽伦尽职有关。所谓道德者,是随着人是社会的分子而有底。这并不是说,人可以不是社会分子。照上文所说,人必需是社会的分子。既必需是社会的分子,则一个人与社会中底别底人,必有某种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必处某种位分,随着社会的分子而有底事,总不出乎此二者,所以所谓道德者,亦都必与尽伦或尽职有关。(第581页)

 

我们于第三章中说,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在道德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为利者,其行为是求其自己的利。行义者,其行为遵照“应该”以行,而不顾其行为所可能引起底对于其自己的利害。(第581页)

 

行义底行为是道德底行为。(第581页)

 

行义底人,其行为不以求自己的利为目的。(第582页)

 

培军按:宋明理学家言道德乃谓“尽心尽性”,“存天理,灭人欲”,如此云云。芝生先生亦看重道德之社会性(虽然我们可说此种社会性于其道德哲学之体系并不圆满),尽心尽性转锋而成尽伦尽职,亦可说尽伦尽职亦是尽心尽性之一种变体和开展。

 

尽伦尽职之道德人,亦可称作贤人。其尽伦尽职,则其一乃可不计其在社会上之位分,仍尽其伦尽其职;其二乃可不计其所尽伦职之社会对象和状况,旧社会之忠君尽孝亦可算作是行义之事;其三乃可不计利害,不顾其尽伦尽职之所可能引起的对自己的利害;其四乃可不计成败,尽伦职之后果不必计较其成败,尽伦尽职便是行道德之事,其成败与否乃可不影响其道德价值的存在。于此四条目可看出,芝生先生乃是从文化之深层上来主张道德,而非从一般之社会关系上来主张道德。于此所谓当世新儒于道德上所提倡之内在而超越之义可见矣。

 

可谓其所主张者,文化之自觉甚深而社会之自觉则较浅。在伦理学的体系中来看亦有唯动机论之谬,在道德哲学的体系中来看亦有不重人之主体性之弊。

 

《天地》篇:

 

人对于宇宙有进一步底觉解时,他又知他不但是社会的分子,而又是宇宙的分子。(第579页)

 

人对于宇宙有进一步底觉解时,他可知宇宙事物,虽是个体底,暂时底,但都多少依照永恒底理。(第598页)

 

人有进一步底觉解时,他又知他的生活,以及实际事物的变化,又都是道体中所有底程序。(第599页)

 

人有此等进一步底觉解,则可从大全,理及道体的观点,以看事物。(第599页)

 

培军按:西方文化言道德要么归本于宗教,诉诸于神明,要么则只讲伦理规范,而中国文化之主流言道德则既不肯归到宗教上去,亦不愿只谈规范,所以中国文化的方法也就是形上学的方法了。若《易》、《庸》是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41]教者教化也,然天命率性则为教化之形上学依据,而又因有了天命率性之形上学依据,教者亦又宗教性之义。《易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2]类似之句子亦多不胜举。其意乃说天之道如此,故人要法天,便如何如何,此皆可说乃道德之形上学根据也。芝生先生亦是顺着此种道德之形上学路向而展开,故可谓天地境界不仅为芝生先生所认为之最理想之人生,天地境界之理亦是一种道德之形上学,故言此一境界中的人乃可从大全,理及道体的观点以看事物。

二、冯友兰人生四境之总评

 

吾人曾读一日本学者之论及中国哲学,其人乃谓中国哲学之思想可分为三派,一曰现实主义派,一曰理想主义派,一曰超越主义派。现实主义一派重在现实之功,故求功利讲实用,如墨家者流。理想主义一派重在伦理之成,故说道德讲仁义,如儒家者流。超越主义一派重在人生之超脱,故废世俗而崇自然,如道家者流。此说虽甚为潦草,过于粗略,必不可陈中国哲学精神之义,然吾人行笔于此回顾其人之论亦颇感兴趣。因此几种精神皆可以从芝生先生之人生哲学中见到,而又可见一种综合之努力。

 

芝生先生将其《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六书称为贞元六书,贞元者贞下起元之义也,表现芝生先生于时代之期望,芝生先生乃以时代之革新为己任,饱含一种爱国主义之精神。其哲学思想虽特重于一种理想主义,然其动机却有社会之责任。芝生先生为西南联大所作的校歌之歌词《满江红》曰: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可谓芝生先生乃以理想之方法建现实之功业也,或可曰以现实之追求作理想之学问也。此乃可见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折衷者。然其亦并不止于此,而又言天地境界之人生,此又见理想主义与超越主义之折衷,其方法依其所说乃极高明而道中庸尔。

 

然此种综合之努力亦成为其最大之困境,而此困境则只可用形上学的方法来解开,故始成就道德之形上学。道德之形上学乃以抽象人为道德之主体。其道德哲学亦只可谓一种形式主义的,其形式主义则有甚于康德之伦理学。其新理学之体系乃言真际与实际之分别,芝生先生认为真际之范畴高于实际,而哲学或说形上学即是对于真际之肯定,此种对于真际的肯定于《新原人》中之体现即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德哲学。

 

芝生先生《新原人》自序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翊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此可谓乃哲学家之哲学人生也!中国哲学所谓“知行合一”,于此可见矣。其学乃成为一种个人最终之价值关怀,然则所谓曲高和寡,故其学在社会上的用途未必强于几种礼俗或几条纲要,此形式主义之道德哲学之一大弊也。用康德之术语说即不可普遍立法。此非宣扬一种功利之学问态度,是以一种学问必不可不关注于现实。

 

伦理绝对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之二律背反之困境,西方文化用宗教来开解,中国文化则用宗教性之人文主义精神来解决。然则我们之想象乃谓承认此种二律背反之存在则可已然矣,未必要寻出一条出路来。故此我们于下乃特立一篇“道德报告”,分述礼俗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两种道德形态之意义。

2010-04-26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