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士原来的心”?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29

志愿=“士原来的心”?

  □申霞艳

  到大学工作后,每到暑假就有朋友问我填志愿的事情。其实我虽然身处大学,但对其他专业了解得并不多,而且现在有了网络,年轻一代的网虫信息比我掌握得更全面。不过父母之心难却,只好嗯嗯啊啊地应付一通。

  整体感觉是,近几年大家越来越在乎专业,甚至宁愿填差一级的学校来选好一些的专业,但是这个好一些专业的判断标准却很单一:无非是好找工作。

  最近,一个朋友的亲戚填志愿,我被请去当参谋,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孩子对着电脑。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相当自律的孩子,钢琴十级;“全球通”——每种球都打得相当出色,跳绳一次500个以上;得过华罗庚金杯比赛奖。中考他以全省前几名的分数进入重点中学,然后自己给自己立了一个风雨无阻的作息时间表:无论冬夏,6点整起床,长跑半个小时。读书、社团活动、玩耍都不误。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他放弃了免试机会只为证明自己,因为高考对他一点难度也没有。分数出来,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全省前五十名内。

  现在摆在他面前有三条道路:一是去清华大学;一是去香港大学;一是中山大学的八年制硕博连读。

  我一直以为这是个很容易的决策。我们所有在场的大人包括他父母都希望他去港大或清华。没想到这个孩子坚持要填中山大学的八年制硕博连读的临床医学。我以为他像鲁迅先生一样有远大的抱负,致力于研究和强健民族的体魄,不禁暗暗钦佩。

  谁知并非如此。我遇上了真正的“奇葩”!

  这个孩子振振有词,理由:一是可以成为最年轻的博士。二是自己不必花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可以集中精力学习。三是父母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以后同学资源也可全盘利用。

  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成最年轻的博士?他说这样他很快就可以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和专家,甚至社会名流。

  我说人生是场马拉松,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他说只有抢占先机,才能拥有最多的社会资源。

  我说加缪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为了活得更好,而是为了活得更多。

  他说更好和更多是一体两面,难分彼此。

  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填志愿应该首先考虑你自己的兴趣所在,人生的要义是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他说我可以逆向思维,去喜欢自己的选择;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也可转化为我前进的动力。我追求的不是具体的什么职业,而是成功本身,我现在要做的是找到通往成功的最短道路。

  我说要是万一失败了呢?比如你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专业,一点儿也不热爱手术刀,中途想要改行或换专业呢?甚至你会晕血,根本不适合这份工作。

  他说我的时间表从来不允许我半途而废,我能驾驭自己,一旦选择就豁出去了。

  ……

  我们进行了一场南辕北辙的“辩论”,他父母和我们都只好付诸一笑,听之任之。

  这时,我分明听到心里跳出一个词:代沟。

  这是真正的代沟,不只是情感、习惯等简单的事物,而是理解人生、判断人生的基本方式,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最为根本的不同。他的逻辑显示了一种电脑软件逻辑的特点,清晰分明,直奔目的地。

  消费社会,时尚和科技成功地遮蔽了内心的声音。志愿两个字都以心为偏旁,望文生义为“士原来的心”,强调我们不要目迷五色,而要倾听心灵的衷曲,找到上帝派你来到世间的真正使命。可是时代的潮流音色太强大太驳杂了,个人的声音如岚缥缈。

  自古以来,哲人教导我们要去“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因为你本身是独一无二的。今天,青年一代首要的却是世俗的“成功”。至于士原来的心之有无,已然成为一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