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考结束后对自己说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然而当离开家在异地上了两年的大学我才意识到,我是多么的眷恋那个始终为我而停的港湾。在实习前还毅然决定结束后直接回学校,但在过了十几天后我才发现我是如此的想回家,即使只能在家呆十几天,还要在火车上度过几近25个小时的旅程。我如此的坚决,多半是担心很多事情会没机会和老妈一起做。想想每年只在寒暑假才回家一次,以后如果在异地工作可能更没机会回家。
小学的时候,只有父亲在外面工作,我们仨的学费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下还是可以维持的。那时候我们几乎是见不到父亲的,他经常上晚班,白天的时候几乎都在睡觉。我们都不敢同父亲亲近,觉得他太过于严肃,即使他从不关心我们的成绩好坏。家在平平淡淡中完整而又温馨,每天围着桌子满足的吃着并不丰盛的饭菜。
初中的时候,父亲开始同村中其他的人到南方城市打工,因为初中的花费已经不再可以“量入为出”了。那时哥哥的正在准备高考,他的基础并不好,父亲给他买了好多笔记本让他把书上的那些习题都做一遍,原来父亲并不是不关心我们的学习,而是怕给我们压力,只有当我们不想往前走的时候他才会扬起鞭子。父亲每年只在农忙和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第一次回家带了苹果和香蕉,后来带来的是我们的学费。父亲是有骨气的人,而且很聪明,懂得很多道理,他想在我们身上完成他当年的遗憾。家,在母亲的守护下依然温暖,即使在父亲的位置已经空了。
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在同一所高中,母亲因为在家也无事可做,便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照看我们。其实当时挺讨厌“走读生”,好像未长大的孩子还要父母看着,或来才觉得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高三那一年,母亲好像更沉默了,我的脾气也变得更加的暴躁,整天板着脸。每次考试后,面对母亲想问成绩又不敢开口的模样,我却视若无睹,我不敢给她任何承诺;成绩下来了,我不说她也会在饭后和其他的阿姨们一起去学校看到。当时哥姐都已经在外地上大学,父亲还是在外打工,在校外的出租房成了我们家的另一个停靠点。家,好像被分割成四个点,但总归会回到我和母亲那里。
大学的时候,我也离开了家,而且是最远的一个。一个完整的家被分割在五地,只有母亲依然守护在原地,我们只有在寒暑假才能在家呆几天,陆续毕业后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在家停留几天便匆匆离去。我最不希望每次最后一个离开,我看不了母亲的眼泪,好像我们又都抛弃了她,家里只留下她一个人。家,成了我们暂时的停靠点,只有母亲一个人守护。
家,不是只有在受伤的时候才让你忆上心头;多回家看看,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发生在你的身上。记住,我们可以回家的日子随着我们的成长在不断的减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