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蓄砚小识八 鲁砚之鼍矶石

 鸿墨轩3dec 2013-08-29

蓄砚小识八  鲁砚之鼍矶石

 

蓄砚小识八 <wbr> <wbr>鲁砚之鼍矶石

鼍(tuo)矶石以产于长岛县之鼍矶岛而得名,鼍矶岛又名驼基岛,今名砣矶岛,位于长山列岛中部。我望文生义,以为这个岛子曾经是一种海水鳄之类水生物居集的地方,因为鼍矶的“鼍”字,是中华鳄(扬子鳄)的别名,而“矶”是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意思。在查阅长岛县志,网上百度海水鳄的情况后,我放弃了这一种推测,因为海水鳄主要生活在热带,县志也没有岛屿名字来历的记载,看来鼍矶名字的来历探究还要留待高明了。

鼍矶砚在鲁砚中的名气仅次于红丝砚,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抗战时期停产。《砚品》:“宋时即以鼍矶石琢以为砚,色青黑,质坚细,下墨甚利,其有金星雪浪纹者最佳,极不易得。”明徐渭:“鼍石可与歙石乱真。”清高凤翰《砚史》:“北方砚材青州红丝,登州鼍矶而己。”清时,鼍矶砚为宫廷贡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鼍矶砚一方,为乾隆年间所制,色青间碧,中凝白,发墨佳,周围刻蟠螭五,覆手镌乾隆手书七言诗一首:“驼基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鼍矶石含有微量自然铜,如金屑撒石上,闪耀发光,即所谓金星。色青黑,略呈绀青、灰绿色,有明度不同雪浪纹,小如秋水微波,大如雪浪滚滚,着水似欲浮动,映日泛贝光,故名金星雪浪。尽管鼍矶石的蕴藏量比较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无序的采掘,加上交通非常不便,要采到一块较好的砚材实属不易。

蓄砚小识八 <wbr> <wbr>鲁砚之鼍矶石

我收藏的一方鼍矶砚严格说起来只能是一件鼍矶石的标本,因为它只是一块厚薄不一的石片,最厚处也只有一厘米,薄处已近于斧刃,就像新石器时代的切削器,但经过刘克唐大师之手,此块不起眼的小石片变得富有生命力起来,砚板正面随石形挖出砚堂,下刻“鼍矶石”三字,背后也用隶书刻“患鼍诛,骨化砚,腹濡毫,背砺剑。”十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此块砚石的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