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医案拾例》(上)

 爱雅阁 2013-08-30

   专家提醒读者:要读此书,请先看《前言》,不然感情上会……

◆  前言

    这本小册子,是我根据去年以来的教学笔记整理而成的。起初,我并没有出版它的打算,主要是考虑到内容比较零散,理论上系统性不强,加之是替别人修改作品,因身份、阅历、感受、认知等各方面的不同,很难达到人人满意,如果贸然变成铅字,难免贻笑大方。后来,经不起学员们的一再要求以及几位老朋友的极力怂恿,终于鼓起勇气把它拿出来,准备接受读者的检验与批评。

    书中共收各类诗词作品(含原作和改作)一百余例,其中绝大部分是我直接授课的学员的作品,约占总量的70%;另有二十余例选自国内几家刊物,以我所熟悉的青年诗人的作品为主;余下的,便是师友之间的艺术探讨以及我自己几宗"病案"的自疗。

    对于学员习作的评改,多数已在课堂或信函中述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师友之间的意见交换,也已达成了共识。惟有对那些从刊物上摘引来的作品,所提修改意见未能尽数与原作者沟通,越俎代庖之嫌,所在不免。这一点,如能得原作者的谅鉴,自是深以为幸;倘不蒙宽宥,本人也诚惶诚恳地愿意接受批评乃至批判。在这里,请允许我先期向这些诗友表示深深的歉意。
有一个问题需要在这里作出特别说明,就是我在评改书中的作品时,思想情绪已完全进入状态,看到妙处,自然是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笔端动听的话也就多些;看到滞塞或是不知所云的地方,则情绪亦随之波动,出言时便难免有所不恭。这种带有湖南人臭性格的"辣"味话,很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刺伤原作者的自尊心。我不敢祈求这些朋友的宽恕,只希望他们在读到类似的评语时,权当是醉汉谈天,胡说八道便了。此外,有几例并非出自我门下的中华诗词高级研修班学员之作,也斗胆拿来作了评改,有的甚至和原指导老师唱上了对台戏。我这样做,虽然是纯艺术性探讨,本身并无恶意,但在客观上对这些老师犯了大不敬。好在这些老师大多是我的前辈,历来大度宽怀,不至于计较后生小子的冒失。虽则如此,但我还是要向他(她)们道一声:"对不起,请原谅!"

    此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始终得到诸多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令我难以忘怀。前辈诗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老,岭南派大诗人徐续老,分别赐题了书名,使本书增色不少;诗友孙庆波先生,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弥补了许多不足;李汝伦老在病中,还不时询问写作进度,一再鼓励要写出特色来,不要怕招致非议,成了我大胆妄为的坚强后盾。此外,内子燕婷不顾自身工作任务的繁忙,主动充当第一读者,时时为我这匹行空烈马勒口收缰,也起了很好的把关作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成书仓促,加上作者才、学、识方面的总体限制,书中疏漏乃至荒谬之处恐难避免,恳切地希望诗界同仁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本人家无珍稀,惟常备美酒数斗,有能当面提异见者,必尽情相陪一醉。

熊东遨
                                  辛巳闰四月于求不是斋

 

◆ 登闾山望海寺

原 作
柏美松奇可接天,登峰观海听大澜。收寻未见白帆影,忘却渔舟换巨船。

改 作
云白松青接远天,我来登极听潮喧。任他海上波澜阔,难阻乘风破浪船。

    山水登临,不宜尽作风光描摹,发些感慨,或更动人。原作凭高寄兴,当属正途,只是所抒感慨略显牵强,难以达到动人效果,故须别开一境,以正其声。首句状景欠佳,作"云白松青接远天"画面便丰富了。次句"大"字失律,改出不难,易以"我来登极听潮喧",可使精神焕发。第三句"收寻"或系"搜寻"之误,即便如此,与下句构成之感叹亦不具新意,不若借海上波澜言志,庶几略具风神。

◆  槐乡行(之一)

原 作
四月春深兴致浓,诸朋相伴槐乡行。赏花十里诗情醉,观水一湖俗虑融。
岸畔踏香寻古意,林中探胜访仙踪。柴庐人外开欢宴,野趣盎然更纵情。

改 作
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淡浓花气中人醉,断续莺声到耳清。
湖岸踏歌寻古意,峰头览胜趁新晴。林阴席地开欢宴,不觉盎然野趣生。

    作者《槐乡行》共三首,此是其一。诗中用韵不够规范,平仄亦稍有不谐之处,但架构较好,可以改出。首联开门见山,章法得体,意思也有可取处,改为"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便一切都理顺了。三、四句缺少槐乡特色,且"俗虑融"之类词语生涩之极,不作大改动难以激活全篇。故上句略取其意,改为"淡浓花气中人醉",突出槐花的作用;下句全删,另创"断续莺声到耳清"七字补足之。不要小看这断断续续的几声莺语,有了它,顿觉画面生机无限。五、六句句型结构不错,尤其上句,意思也好。只是"香"的内容已为改后的第三句所用,不宜重复出现,故在原型的基础上深掘一层,稍加变易为"湖岸踏歌寻古意"。别看改动不大,与原句相比,这里隐隐约约增加了一点孔门师弟郊游的味道,"知己二三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也;若浮想联翩,还可以从"踏歌"声里寻出些李太白赠汪伦的"古意"来。下句不好,尤其是"访仙踪"有点不伦不类,不如承接湖滨游兴,再登高游赏一番,来个"峰头览胜趁新晴"。两句合起来,表现出的雅兴当不输于曾茶山"小溪泛尽却山行"。结联尚好,只是"柴庐"与现代人生活似有不符,这"欢宴"倒不如就在槐阴下席地而开,如此,则末句之"盎然野趣"便会"生"得更加充分,小作改动以避重韵也就顺理成章了。
◆  槐乡行(之二)

原 作
淡淡烟云淡淡风,微微细雨渚沙凝。人歌人笑天香里,鸟去鸟来雪色中。
十里诗情流水赋,一林画意簇花兴。莫言春景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改 作
淡淡烟云淡淡风,满川微雨露华浓。人歌人笑天香里,蜂去蜂来雪色中。
百里诗情流细细,一林画稿影重重。漫言春只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与前作相同,此诗也有用韵不规范的毛病,但整体表达较前作为强,无须句句改动。一起尚好,可以保留。次句出韵且扣题不稳,不如向太白商借"露华浓"三字以状"微雨"中的槐花,暗中照应题目。第三句好,写出了槐乡人的欢乐,"天香"二字尤具神韵。第四句亦不错,可惜犯了"孤平",这都是"鸟"字用得不好。以"蜂"易之,岂不绝妙?想槐花盛开之日,正是养蜂最佳时期,让这些小精灵穿梭其间,不惟更符生活现实,且见上句的"人歌人笑"快活得大有理由。五、六句亦未稳,"十里"小家子气,作"百里"何妨?不必拘泥于足迹所及。此例唐贤早开,小杜《江南春》"千里莺啼"不作"十里莺啼"是也。"流水赋"改"流细细"似较妥贴。"簇花兴"亦嫌滞涩,此句作"一林画稿影重重",或可稍现槐林情韵。结联精警,上句"莫"字易"漫"字,"景"字易"只"字,可以更增转递力度。

◆  槐乡行(之三)

原 作
东风送暖绽芳枝,场圃搭台社戏时。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颜小姑衣妆美,白首老翁步履迟。观众如痴齐唱彩,槐林明月一竿直。

改 作
东风送暖绽芳枝,正值农家社戏时。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妆少妇容颜俏,白首衰翁步履迟。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

    "槐乡"三首,各有特色,然就生活气息而言,则以此章为最。首句颇佳,以景传情,已得诗家三昧。次句承接亦好,惟"场圃搭台"四字过实,声韵亦不甚谐和,不如易作"正值农家社戏时"直截了当。三、四句述"社戏"内容,虽属现成,却也实在。五、六句转入对观众的描写(也可理解为台上演员的扮相),次序井然。可惜上句"姑"字违律,下句又犯"孤平",故用"少妇"取代"小姑",容颜与衣着的字词位置亦作了调换。一味夸人家"衣妆美",会引起姑娘媳妇们不快,夸她们的"容颜",便搔到痒处了。下句"孤平",易"老"为"衰"便可救出。〖JP2〗结联上句无趣,下句有味又失了韵("直"字入声),只好稍借原意另拟,以"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结尾,似能为读者留下较多余味。

◆  槐 情(之一)

原 作
乡野田畴麦涌涛,路边柳絮满天飘。谁言四月春已晚,绿到槐林雪未消。

改 作
野麦平畴一望遥,晓风吹起翠波高。春光也有遗忘处,绿到槐林雪未消。

  欲写香槐,却先说绿麦,此欲擒故纵手法,是为得宜。只是一起字、词尚欠凝炼,故略加调整润饰,以便为后文留出余地。次句扯到"柳絮",笔墨未免游离,应紧承前意一气贯下,方能愈出愈奇。此处以"晓风吹起翠波高"代之,方见气象。"晓风"二字不可略过,因系连章体,时序上应有总体分工,故先从"晓"说起。结语虽从前人化来,但仍可圈可点,用"雪未消"比状槐花盛开之景,精彩绝伦。而前面衬以"绿到槐林"四字,全句便成了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错觉"。只是第三句铺垫不足,使"错觉"大为缩水,难免可惜。上句若改作"春光也有遗忘处",这"错觉"便是石上生根,牢不可破了。通篇作如是改,不说是点铁成金,也可称脱胎换骨。否则麦苗柳絮都来凑热闹,好端端的槐花,席位便要被强宾所夺。去掉"柳絮","雪未消"三字才能成为槐花的专利;麦苗则必须留下,以作"绿"字之根。这样,槐与麦便构成了主宾关系,相得益彰了。诗得好句不难,得好篇为难,初学者于整体构思,不可不多加留意。

◆  槐 情(之二)

原 作
是处香槐花簇鲜,碧湖晴暖欲浮烟。一丛浅草容闲坐,且放诗情春梦间。

改 作
簇簇香槐带笑妍,澄湖日午淡浮烟。一丛浅草容闲卧,好放诗槎到梦边。

  此首整体构思不错,亦具浪漫情怀,不足处仍是缺乏锤炼。首句"花簇鲜"味不足,不若用拟人法易之。次句"碧湖"不若"澄湖",变色彩为亮度,更见"浮烟"之趣;"晴暖"改"日午",非其不佳,是为连章体时序安排需要;"欲"字易"淡"字,则是音韵效果上的精求,因前面的"湖"与改后的"日午"声韵相近,再着一近似之"欲",有欠谐和,作"淡"字便朗朗上口了。此等小处,虽非格律所要求,然初学者稍作留神,自有意外收获。第三句"坐"不如"卧",因其与末句"梦"字有关联也。结语放浪形骸,中寓豪兴,思维方向自是对头,只是神气不贯,有半途而返之嫌。不如略易数字,作"好放诗槎到梦边",便通篇俱活了。其中"情"易"槎"尤宜领会,盖"情"字无根,"槎"则与"澄湖"暗中呼应,"诗槎"一泛,"情"便自生,又何必挂在嘴边耶?

◆  槐 情(之三)

原 作
一湖夜月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改 作
一川夜月渚流光,暗树明花散异香。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

此首写月夜情怀,于连章体机宜已得。起句着"湖"字不宜,因前章已及,场景难免重合,作"川"字避之便好。次句亦未佳,以数字开头略同前句,又非对偶,便显呆滞;末三字亦太过现成今易作"暗树明花散异香",于月下槐林,或具几分真趣。第三句思路好,文字却未臻佳境;第四句俗,且失律,不可用。然而有第三句的"心醉"作粬种,酿出一壶佳醪并非难事。太白《月下独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名句,今置身槐蕊林中,又当月夕,何不略取其意一二,另铸新型若以"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为转合,其浪漫程度未必便输于李诗仙也!

◆  赏 槐(五首选一)

原 作
槐林四月雪,十里竟妖娆。日暖芳香重,暮春韵未消。
友朋结伴至,赏景涌心潮。中有风雅客,醉吟小石桥。

改 作
槐乡三月雪,百里竞妖娆。日暖香微度,春深韵未消。
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中有风骚客,孤吟立石桥。

    作者赏槐诗共五首,以此篇最具情致。然声律之病与锤炼不工亦未稍免,须得例加润饰。首句"四月雪"拗,"四"应作"三",阳历四月即阴历三月也,与下"暮春"恰合。"槐林"亦宜作"槐乡",不必偏于一偶。次句"十里"原从"槐林"来,今前句已改,便当以"百里"易之。"竟"或系"竞"之误,亦须订正。中两联属对未工,难撑门面。第三句"芳香重"板滞,作者同题另篇中有"香微度"三字极佳,不妨移来此处,自枝嫁接,别有意味。第四句"暮春"宜作"春深",不惟可免"孤平",且与上联恰成巧对。五、六句重新翻造为"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变平行为流水,稍存原意而已。结联别出心裁,颇见情趣。惟声韵稍有不谐,须为理顺。上句易"雅"为"骚",毛病立除;下句小变为"孤吟立石桥",则上下贯通,枝叶皆见矣。

◆  江村秋夜

原 作
秋虫窸窸树婆娑,竹舞江风月照波。村童共聚青石上,坐听老妪说天河。

改 作
秋虫唧唧竹婆娑,白露横江月浸波。三五村童围石坐,静听邻媪说天河。

    原作写秋夜江村所见,生活气息较浓,有一定情趣可玩。惟笔墨不够经济,声律亦未尽谐,难免小有憾焉。起、承二句,既云"树婆娑",又云"竹舞",叠床架屋,岂不累赘?不若将次句之"竹"前移,代"树"婆娑起舞,省下些空间安排别个。"窸窸"还是作"唧唧"好,象声更加准确。次句因"竹"已另谋高就,余下的位置便可更多地安排些江上风光。顺手借来苏胡子"白露横江"四字充实其中,似也合适不过。"月照波"的"照"字虽响,但总感觉缺那么一点情韵,改作"浸"字,便不会浮在面上了。古贤作诗讲究"眼",这"浸"字或即"眼"之一例也。结尾两句是篇中情趣所在,可惜平仄不合,须得重新调整座次。改出的两句,全是原句翻版,只不过让"村童"们提前就"坐",另添一"静"字以示其在听故事时的片刻安宁而已。

◆  南 疆 曲

原 作
七星岭前揽清风,万里边陲烟云中。异国风光无异处,夕阳依旧抚山红。
改 作
七星岭上雾云空,万里边陲一望中。异国风光何异处?夕阳山在眼前红。

七星岭在广西中越边境我方一侧,此诗写登岭远眺异国风光,题材颇为独特。全诗结构尚佳,所欠者笔力也,声律未谐尚在其次。首句"前"字违律,宜以"上"字易之。"揽清风"三字虽不甚恶,但与全篇意脉不通,当目其为不称职,不若以"雾云空"三字代镇其位,暗中为下句的创意布势。次句病在"烟云"二字,实景即或如此,亦不当在此时出现,过于写实,便欠灵动。所幸上句已有"雾云空"蓄能,此处便当以"一望中"具结。第三句转递较好,为诗中闪光处,倘易"无"为"何"作设问口气,则更具意蕴。结句构想亦佳,可惜气血略亏,有如不足月婴儿,尚须补益。试以"夕阳山在眼前红"圆合全篇,不知补得是儿足月否?
 

 

◆  种 梅
原 作
不识营谋惟乐贫,日日种梅满前岭。且待冬明花似雪,梅仙伴我苦行吟。
改 作
不识营谋但乐贫,种梅何计眼前春?冬来自有花如雪,好对知音抱膝吟。

    题目自是好题目,设想自是好设想,只可惜声律未谙,全无法度。平仄之相间相粘不说,单平上声通押,就令人头痛不已。首句还似模似样,只须易"惟"作"但",便算通过;谁知甫入次句,便不成体统了。"日日种梅满前岭"平仄既失,意思又差,速斫速斫!此处乃诗中关键位置,从通篇结构看,另拟"种梅何计眼前春"七字实之,或可上承下启,生出些意味来。三、四句意有可取,但表达欠些火候,且兼失粘,亦须改造。作"冬来自有花如雪,好对知音抱膝吟",理顺声律,意思亦掘进一层,似是较佳选择。

◆  沙潭江观潮

原 作
江风习习雨澌澌,十里春水尽涟漪。多情岸上行吟客,观潮不知几时归。
改 作
凉风习习雨丝丝,正是春潮欲涨时。堪笑多情江畔客,耽吟每每误归期。

    此亦学步之作,毛病显而易见,不加改造难以言诗。起句差强人意,"澌澌"或"丝丝"之误,订正不妨;"江风"易"凉风",突出些冷意,好强化改后的结句"耽吟"二字的份量。次句失律且用词不当,题曰"观潮",何可说"尽涟漪"耶?潮如烈马,"来疑沧海尽成空",用"涟漪"一类字眼是低级错误,故此句非全换不可。第三句通,但失粘,须得调整;第四句违律,亦在当改之列。今剪取其意重新拼装,以"堪笑多情江畔客,耽吟每每误归期"的新面目出现,或许稍具意味。

◆  山居人家

原 作
山家闲傍碧水涯,舍前舍后尽山花。笑君贪心还不足,尚种荷花映彩霞。
改 作
先生家住水西涯,屋后门前尽是花。可笑贪心犹未足,碧荷新种欲成霞。

    此作取材、构想俱称奇特,有情趣深蕴其中,可惜声韵未谐,表达不畅,影响了全诗的美感。犹如荆山之璞,尚须雕琢,方可成器。面对如此质地上乘的诗坯,不由人不眼馋手痒,试为一顺,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  江 行

原 作
十里滩涂水草肥,隔岸村树烟菲菲。漫爱春来风日好,眼前惊起白鸟飞。

改 作
十里江滩水草肥,烟村隔岸雨霏霏。前湾一阵渔铃急,惊起芦丛白鸟飞。

    此诗虽然极不规范,但隐约有些意思蛰伏其中。犹如一个壮汉,苦被伤寒折磨,暂成萎靡之态耳。其病未入膏肓,当可药救。首句尚属健康,只"滩涂"二字方言色彩太浓,不若"江滩"便当。次句似通不通,律亦不谐,须打乱字词次序重新拼接。今易作"烟村隔岸雨霏霏",别看模样不似从前,其实仅换却一个"树"字,"霏霏"只是纠错,当不属于调换。中华文字,玄妙多多,原班人马重新列队,竟能焕发出如此青春来,不能不使国人引为自豪。"白鸟飞"一结,颇饶情韵,全句平仄未合,理顺不难。略掉"眼前"琐屑不说,添入一"芦丛",为"白鸟"营造些环境,其谁曰不然?问题是第三句丝毫不着边际,尔自爱"风日好",与"白鸟飞"何干?既云"惊起",便须交代原因,否则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句是篇中结症所在,不予根治,难复活力。倘能扣住"惊起"二字,以"前湾一阵渔铃急"取代原句,那便是十足的好诗了。

◆  赠钟老师

原 作
与君泛舟清溪谷,君爱红梅我爱竹。且待漫天飞雪白,共君高唱《三弄》曲。
改 作
偕君舟泛清溪谷,君爱红梅我爱竹。待到漫天白雪飞,邀君共度红梅曲。

这是一首激情飞越,风趣可人之作,虽略欠火候,但不失为佳品。首句前四字可略为调整,尽管古体于平仄不拘,然而稍作讲求亦非全无必要。次句好,写知交间的风雅很到位。一"爱红梅"一"爱竹",所好虽异,情趣则同,读来令人神往。第三句亦不错,惟"且待"略失分寸,作"待到"便好;"飞雪白"宜颠序作"白雪飞",音韵更臻完美。结语稍逊,不在词语不佳,而在未能顺势将寓意进一步深化,浪费了一个十足的美人胚子。根据前意,此句可改为"邀君共度红梅曲"。其所以"共度红梅曲"者,因友人性"爱红梅"也。只此一端,便将对挚友的思念与推崇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改诗:

偕君舟泛清溪谷,苍松君爱竹。待到漫天白雪飞,邀君再弄红梅

(清溪谷与苍松翠竹协,梅是寄托)

◆ 送征人

原 作

帘外风寒雨潇潇,长堤烟柳旧板桥。迷蒙远山江天外,一路珍重阳关道。
改 作
风寒帘外雨潇潇,烟柳长堤旧板桥。无限关山帆影外,一声珍重泪如潮。

这又是一例令医者哭笑不得的病案。开头好好的十四个字,偏要排错队弄得平仄不谐;结尾两句则乱点鸳鸯谱,管他跛足瞎眼,统通拉进队伍里来。如此玩法,何可言诗!前两句好医,重新列队便可;后两句难办,尊容实在不敢恭维,只得略挤出些许意思,重新塑出一副模样来。此诗改造后似乎还可一读,原因是那一掬伤心泪动了真情。虽则古贤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说,然而在许多特定场合下,还确实少不了它。

◆  寒夜曲

原 作
夜阑更深独徘徊,遥望银汉隔东西。悲笛一声寒风来,凉彻大地三千里。

改 作
每向深更梦里期,可堪银汉隔东西。一声寒笛秋风起,知否良人尚未衣?

    好诗常常成串地好,恶诗亦常常成串地恶,这一首又恶得可以。"夜阑更深"是何言哉?与"半夜三更子丑时,关门闭户掩柴扉"如出一辙!据作者自云,此诗是写"征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既如此,首句作"每向深更梦里期"或许有些意思。次句较好,若将"遥望"改成"可堪",则感情份量更重,与前句衔接亦更深。后二句全无常识,上句还能将就改出,下句则非"截肢"不可。重组后这两句变为"一声寒笛秋风起,知否良人尚未衣",从根本上挽住了原诗的颓势。手术至此,总算又救出了一条"诗命",操刀者也可以嘘一口气了。

◆  江村即景

原 作
秋江影里夕阳红,寒烟漠漠树丛丛。村前一簇新篝火,照见归来打鱼翁。

改 作
秋江倒嵌落圆红,一抹寒烟树影重。忽见村前篝火起,有人欢笑接渔翁。

    原作写江村一次篝火晚会,具有一定生活情趣。全诗四句皆通,虽仍有违律,但较前几首好得多,至少没有了平仄通押现象。首句有美感,但缺乏新意,不如借摩诘诗意生出些奇特效果。次句失律,理顺不难。结二句表意不畅,律亦欠谐,重新组装后能使晚会的内容更为丰富。"照见归来打鱼翁"是一句可有可无的话,"有人欢笑接渔翁"则注入了参与晚会的村民们想从暮归的渔翁那里得到些可供烧烤之物的内涵。

◆  中秋与诸友登望海楼

原 作
十年他乡过中秋,今日高歌往日愁。海天如镜山如黛,豪英相聚望海楼。
改 作
十年客里过中秋,今日高歌往日愁。如镜海天如黛嶂,一时都向眼前浮。

    作者不谙声律显而易见,不然不会想不到"客里"这样的寻常字眼而造成"他乡"违律。次句好,"今日"与"往日"对比强烈。乡愁为人之常情,今日借友朋相聚暂作高歌,一时畅快之后,恐明日愁更多也。第三句属队列错误,调整字序后能较好地起转折作用。结语极俗,"豪英"宁有自称者耶?不连根铲去,恐污人眼。上句既然说到海天山岳,便以"一时都向眼前浮"收束,岂不妙哉!

◆  登黄鹤楼

原 作
昔人黄鹤共飞去,吾坐飞机独自临。耽遇楚人吹笛韵,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景色欣。鹦鹉芳洲何处是?高楼江夏白云深。

改 作
昔人黄鹤杳无迹,我趁秋光闲自临。邻笛有人吹婉啭,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风物新。鹦鹉芳洲何处是?眼前依旧白云深。

    写黄鹤楼诗须得略带古味,此作多用拗,已得祖宗法度。不足处在于功力稍差,难以驾驭文字。首句末三字不够味,当以"杳无迹"易之。次句嫌俗,"吾坐飞机"之类话语,文白夹生,最好避开不用,改为"我趁秋光闲自临",略具雅致,"独"易"闲",是从声律上照应上句"杳"字。第三句生涩,又与下句不成对,有盲目学古导致走火入魔之嫌。今试以"邻笛有人吹婉啭"代之,与"梅花"句恰成流水对,不硬效崔相公,反觉有余味。"一江"句气象大,拗用亦好,惜下比不敌,皆缘"景色欣"三字未通,今改作"风物新",便差可相抗了。"风"字用法同首联"闲"字。作者于拗体变通或未尽谙,每于此等地方小有疏漏。第七句套老崔,且由他。结语前四字不好,这些内容应已包括在"三镇回眸"一句之中,再次提及,实无必要。以"眼前依旧"代司其职,味便不同。前者是重复,后者却能恰到好处地照应崔相公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老话。

◆登庐山

原 作
群峦涵秀谷,云雾涌奇峰。飞瀑玉帘垂,松涛天籁鸣。
手挥五老去,三叠濯尘缨。遥见仙人来,烟雨浮彩虹。

改 作
白云涵秀谷,情意向谁钟?瀑尺裁苍翠,松鞭响净空。
一筇qióng能度险,五老自成峰。真面何须识,时时不稍同。

    庐山诗殊不易作,有东坡绝唱在先,后来者谁敢轻易动手?然而到了当代,因为出了个彭大将军上万言书,又给诗家们添了不少原料。近年来几次全国诗词大赛,都有借彭氏影响而写庐山的诗作获大奖。故时人有"咏到庐山总夺魁"的感叹,久而久之,这事儿也就落了俗套。此作写庐山,虽未继续热门话题,免了俗套,但体式不古不今,语言不痛不痒,实在乏善可陈。本人素有"蝶谷医仙"胡青牛的毛病,见了疑难杂症便手心发痒,恰好又从未写过庐山诗,于是征得作者同意,拿该诗作了一番脱胎换骨的试验。首句用他三字,以示无意夺其版权;随设一问,略增些浪漫色彩。颔联原写"飞瀑"、"松涛",路数不差,功夫来到。瀑布最难写,常见者多"白练"、"飞流"、"溅珠"、"泻玉"之类,久嚼无味,故施治不从这些地方入手,而是以"尺"为喻,庶几可生出些新鲜感来。当然"裁苍翠"三字,容易使人想起徐凝"一条界破青山色"的"恶诗"影子("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是徐凝咏庐山瀑布的名句,曾被苏东坡讥为"恶诗"。其实这两句诗极具味,东坡之讥未免偏颇,只是他名气大,没人敢顶撞),不过历来用"恶"者不多,权当是物以稀为贵吧。下句"松涛"为常语,信手可拈,不若"松鞭"形象可感;"净空"二字借并列之意与"苍翠"对,应不会逃过行家的眼光。颈联原提到"五老",但欲将其"挥去",似有不敬,改写时作了挽留,请他们下移一座,镇住韵位,也算是重用了。"五老"腾出的席位,不妨自己来坐,补一句"一筇能度险",多少可扣住题目中的"登"字。这在篇中是不能省略的。结联扯到"仙人",离现实太远,又无余味可寻,裁减为妙。递补的两句,反用东坡诗意,另有寄寓在焉。

◆  浣溪沙·秋韵

原 作
通幽曲径阻风尘,霜叶枝头黄叶匀。虫鸟秋歌醉客魂。

逍遥不觉林深处,一弯碧水寄凫群。别有光景耳目新。

改 作
红叶新裁一色匀,凉生苔石净无尘。鸟歌虫语是秋魂。

路向霜林深处转,影从云雁过时分。别饶清景在黄昏。

    此作名曰"浣溪沙",仅字数同耳,余皆不协。看他开篇用平起,便知其于词律不甚了了。虽然如此,改造却又不难,因其各句之中,或多或少都有可供创造、发展的"词根"在。次句写"霜叶",已略窥"秋韵"一二,稍加润饰,作"红叶新裁一色匀"味便十足了。将其放在前锋位置,谁说不是标准的"浣溪沙"?首句留他一个"尘"字,添补些"苔石"之类的物事,再加上一把雪种让其生出些"凉"意,挪后一个席位当"二把手",不也称职得很么?第三句只需叫那"醉客"下岗,其余全部留用,另行分配工作,"鸟歌虫语是秋魂",酒鬼一去,这七字便如仙女临凡,光彩夺目。过片二句,按律应以对偶为常格,原句不惟不对,且文意欠通,平仄又失,故有较大改动,几乎是另出新枝。尽管如此,细心者还是不难看出其中的"根"来:"路向霜林深处转",目光并未离开原先的林地;"影从云雁过时分",也不过是将原有的飞禽由"凫"换成"雁"而已。结语保留原句意思较多,与前两句相比,已算不得是改动,不妨把它看作疏通理顺吧。

◆  有 怀(之一)

原 作
沧桑人事古来匆,铭刻心怀是友情。如水月光浮旧梦,亦真亦幻到天明。

改 作
空床辗转对孤灯,搅动心潮是友情。如水月光浮旧梦,疑真疑幻到天明。

    怀人诗感人之处,不在涕泗交流,而在心声倾诉。此作情发于心,潜流涌动,自具感人力量。首句语意不明,且出韵,宜改。今用"空床辗转对孤灯"代之,并非单为纠正用韵,更主要的是沟通与下句的内在意脉,构成因果倒装。次句改动三个字,是为了加重感情份量,使上句的辗转难眠有更充足的理由。第三句好,着一"浮"字,使虚幻之梦变得形象可感,宜大加圈点。结句也不错,只"亦"字稍逊,改为"疑",便无疵可求了。

◆  有 怀(之二)

原 作
知青岁月忆当年,陋室薄衾红烛前。世事蹉跎余太息,愁思寒夜难成眠。

改 作
知青往事忆当年,陋室掏心蜡烛前。双鬓已随霜雪改,思君犹自不成眠。

    此首情韵略同前作,惟所思对象身份渐趋明朗,不似前作要人猜测也。首句"岁月"与"年"犯复,宜以"往事"易之。次句"薄衾"之类物事似不必提,作"掏心"则可重现当年真挚情义;"红烛"亦须改作"蜡烛",免教人疑为洞房也。第三句转递不力,全换。结语斫去一半,重新装饰,以达到承接上气,圆合全篇的效果。此法陆放翁多用之,"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xuàn然"是也。

◆  感 事

原 作
倡廉惩腐议何频,百姓心中正气伸。枉法贪赃群众恨,奉公勤政万民亲。
政风清浊兴亡事,民意佣离成败因。雨雨风风三百裁,世人犹说甲申春。

改 作
倡廉反腐议何频,雷要轰鸣雨要匀。硕鼠每从窝里出,政风多在嘴边纯。
任其肆虐终非计,诛却胡成已动真。五十年来时事改,旧题羞说甲申春。

    政治抒情之作,无论讽谕颂扬,都以标语、口号、公式、概念为大病。时下此类犯病作品甚多,此诗亦未能免。起句还擦着了诗桌之边,次句便球入九霄了。中两联更是概念成堆,空洞无物。结语将五十年前毛泽东、郭沫若说过的话翻出来重炒一遍,也无新鲜感可言。通阅全篇,看不到半点形象思维,清汤寡水,其味可知。医治之法:首句保留,能以擦边球得分,只要后边跟得上,也能决定胜负。次句化用俗谚取代,反映民众呼声,是为必要。中两联难以支撑门面,全部换上新材料,以显梁柱之功。"硕鼠"、"政风"一联,出语犀利,能较好地反映题目中的"感",是用激;接下二句,既有谋划、反思,又有实际行动,通过对胡长清、成克杰等巨贪伏诛之事的提点,直接回应了民众的要求,说明当前的反腐斗争,已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了,是用缓。两联诗一顿一扬,互为补益,较好地丰富了全诗的内涵。结尾两句嫌落套,意思要反过来说,方见蕴籍。故亦略有变动。这种逆向思维,是用活前人旧事的法门之一,作者不妨细细体味。

◆  友 邻

原 作
鱼虫鸟兽共生存,是我亲朋是我邻。滥捕滥戕qiāng濒灭绝,自然灾害必临身。

改 作
大家都住地球村,鸟兽鱼虫是友邻。便作羹肴亦何忍,只缘孱弱转宜亲。
资源理合均衡享,生命焉能贵贱分。倘使一朝俱灭绝,断无人类可图存。

    此作选题、立意俱颇独特,语言亦明白晓畅,只是内容略嫌单薄,难起警示作用,必得送他四句,扩成一律,方能震聋发聩。首二句压缩成一句,尽量腾出空间,另补一句家常话作开头,强调人与动物之间彼此依存的关系。三、四句紧承"友邻"二字生发,对那些贪图口福,滥杀生灵者,既有批判,也有规劝,是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句式上则略仿老杜《又呈吴郎》,由于所咏事物差别甚大,故不易为人察觉。五、六句进一步申述观点,强调众生平等,动物与人一样,也有权利享受地球上的资源,菩萨心肠,个中尽见。结联在原诗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化,由担心灾害临身到肯定难以图存,在认识意义上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做诗无定法,改诗亦然,通常情况下,修改多是原型更换,少量也有压缩的,如本书就有律诗改绝句、七言改五言的例子,象本题这样进行领土扩张的,怕是破了天荒。孰是孰非,且待时贤以及后人评说。

◆  访 贫

原 作
岁来走访到小村,个中百姓未脱贫。老叟泪眼倾心语,陋室听来字句辛。

改 作
春风疑不到边村,二十年来未脱贫。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

    原作写当政者对贫困地区民众的关切与同情,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出发点无可苛求。然而诗词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并不能以出发点的正确与否来衡量优劣。此诗有两个明显的不到位:一是文字表达不到位,二是情感宣泄不到位。修改时第一个问题好办,从字面上理顺便行;第二个问题却颇为棘手,因为是代人作言,情感宣泄到什么程度殊难掌握。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冲破一切障碍,尽情向篇中一吐。首句套用欧阳永叔,与次句构成倒装,意思是说: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这个边远小村却仍然未能脱离贫困,真有些怀疑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不是无法吹到这里来。这当然不是对党的政策的怀疑,只是对发展不平衡的一种惆怅而已。所套欧阳氏之句,在这里已经产生了全新的意义。此诗改造后蕴含的深意,主要集中在"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这个转合句中。它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极大,至少包含了这样几层言内或言外之意:其一,落后地区的人民(诗中是以"老叟"为代表),在饱受贫穷的磨折之后,早已承认并接受了现实,生活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奢求,对于一切艰难困苦,都能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因此,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够保持他们独具个性的"嘿嘿"。其次,"官"们来这里视察,显然不是第一回(原作者可能是第一回),他们或者作过许多指示,或者有过许多承诺,或者主持制订过许多文件,但没有一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这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老叟"们最初也许相信过,激动过,然而一次次竹篮打水,使他们彻底清醒过来,甚至清醒得有些过分,以后有"官"来访贫,不论真的假的,一概以"嘿嘿"待之。在他们的心目中,当官的都是些吃了饭没事干的"闲人",自己的泪已为生活流尽,没有多余的去博取这些无关痛痒者廉价的同情。把来访的"官"们视作"闲人",对我们的领导同志似乎是犯了大不敬,然而就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贫民而言,没把你看作"坏人",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宽容、最好的评价了。将一首温柔敦厚的诗改得如此带骨头带刺,可能已大大超出了原作者所能接受的范围。原作者是一位在职的县委领导干部,能够深入边村访贫问苦,已经很能体现"三个代表"精神了,要他将自己也划入"闲人"之列,未免有失公允。好在原诗已载入文档,倘他不能接受改作,我就只好贪天之功为己有,收养这个"克隆"出来的新生儿了。

◆  五家站赏荷

原 作
一潭碧水沁魂香,绿染池塘鲤暗藏。粉粉红红风欲醉,婷婷羿羿雨梳妆。
污泥难辱真根本,蒲丛神交赏霁光。若是催萌千顷笑,娇娆有诱客成行。

改 作
早从碧水识幽香,犹带娇羞脸半藏。晨露漫擎风作态,玉池初浴月催妆。
污泥不染真根本,重雾难迷好目光。安得与君谋一醉,暂忘人世有炎凉。

    咏物之作,首重形象思维,若平铺直叙,便无趣味。此作写荷花,可以看出作者亦想极力描摹形象,无奈笔端功夫未到,以致画虎不成。首二句互不关联,"鲤暗藏"之类,与荷花何涉?画蛇添足,徒成累赘。不若迳从拟人入手,改作"早从碧水识幽香,犹带娇羞脸半藏"。三、四句着了些边际,只是火候未成,形象难以确立。稍加变易,改为"晨露漫擎风作态,玉池初浴月催妆",便如凌波仙子,光彩照人了。第五句用荷花家传典故,专利所在,不可他移,好。只"难辱"二字宜恢复为"不染",以免夹生。第六句难成对偶,律又不谐,故宜截去,另创别意更之。所拟"重雾"一句,虽非绝妙,然亦可稍补精神,丰富荷花内在品质。结二句落俗,何谓"诱客成行"?亵渎了荷花也!必得寄寓些感慨,方可收住全篇。代拟"安得"、"暂忘"二句,赞荷而外,亦少许宣泄自身情怀,使物与人一体相融,彼此映照。如此作结,方始有些余味可寻,不然便是"秃尾"一根,徒费笔墨。

◆  与蒲田籍客商共庆千禧

原 作
齐闽千里好姻缘,嘉朋欢聚夜不眠。花灯溢彩豁胸襟,香茗芳飘醉心田。
漫话商海八面潮,共谋破浪百叶帆。笑傲风雨新世纪,携手发展别有天。

改 作
鲁闽共庆好姻缘,宾主联欢夜不眠。溢彩花灯豁胸臆,飘香清茗醉心田。
商机漫话千条计,瀚海齐驱万里船。笑傲风云新世纪,相携同闯九重天。

    原作虽完成了五十六个字的填空,但只能算一首"准七律";要提升为正品七律,还有待于手术创造奇迹。开头七字是篇中惟一未犯声律规则的句子,本来可以留住原型,但因后面手术的需要,也不得不剃掉一些毛发以防感染。所幸"齐闽"改"鲁闽","千里"变"共庆",于原意并无损伤。次句写不眠夜的狂欢,依题目之意是"共庆千禧",但主人并未到场,不免有失礼节,也不合常规。换救的办法是,将"嘉朋欢聚"变成"宾主联欢"。三、四句只有声律上的调谐,意思未动。五、六句亦然。第七句无大毛病,只是不该下"雨",能保持"云"的形态,便是标准律句了。结语声律问题大一些,改造力度也因之同步增强,将前六字遣散,另请一批硬汉来顶住这块"天",回过头来一看,哈哈,还真的配得上前面七句!全诗修改至此,签署一张升格的委任状便不会再有问题。

◆  游严子陵钓台,台畔多今人题刻

原 作
借得西泠酒几分,驱车来探富阳春。山云过岭思招客,江月随舟欲渡人。
访旧休嗟今俗异,开樽且共古贤亲。惟愁四壁留题者,名傍先生恐不伦。

改 作
借得西泠酒几分,驱车来探富阳春。山云过岭思招客,江月随舟欲渡人。
千载流传身价涨,万竿排列阵容新。惟愁滩浅时风盛,一个浮名钓不匀。

二000年春,我曾有江浙十日之游。在参观严子陵钓台时,发现了那里的一大奇观--古今题刻碑林。其中今人之作,整体质量之低劣,令人咋舌。当时便写了八句(即原作),想抒发一点感慨。诗的前四句,略有意味可玩。还算过得去。"仿旧"一联,则显得十分牵强。最后两句,虽然对那些沽名钓誉者有所讽谕,算是扣了题,但缺少幽默感,硬梆梆的耐不得咀嚼。可惜这些问题,自己当时并未发现,匆匆忙忙便将其打印出来,分送给了不少师友。直到同年九月,在深圳诗会上见到林从龙先生,经他过目,问题才被点出来。林先生说:前四句大好,五、六句稍弱,结尾说得直白了些。我待进一步求教,他却引而不发,只强调是一种感觉,要我自己再仔细推敲。回到房间后,我足足闭门思考了一小时,终于发现了结症所在:五、六句之失,在于游离了主题,未能为结语蓄足势,垫足底,致使后两句苍白无力。于是立即对症下药,将原五、六句一刀割尽,另补接了"千载流传身价涨,万竿排列阵容新"两条新枝。有了这两句作铺垫,"惟愁滩浅时风盛,一个浮名钓不匀"的结语便顺流而下了。我把改过的诗再次送给林先生看,竟蒙他大加谬赏,说"万竿排列"句极为形象,讽刺那些想借严子陵之光捞取稻草的人可谓入木三分。"一个浮名钓不匀"又极为幽默,能使读者会心一笑。林先生的批评与赞扬,使我想起了袁简斋的四句诗:"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我是幸亏将未梳成的头请行家看,才得以及时重梳,不然那洋相还不知道要出多久。

◆  秋 蝉

原 作
寒蝉抱树不知秋,冶调临风媚欲流。梦大难从心上觉,才高合向巧中休。
霜枫飘处红迷眼,夜露凝时冷涩喉。天意果然怜尔辈。尽驱黄雀伺枝头。

改 作
寒蝉抱树不知秋,冶调临风媚欲流。梦大难从心上觉,才高合向巧中休。
霜枫飘蝶红迷眼,夜露凝珠冷涩喉。天意果然怜尔辈,尽驱黄雀伺枝头。

    诗中有余字,是一种病,容易被人发现;诗中有懒字,也是一种病,却很难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余字就象柱着拐仗的老头,可以看见他形体衰颓;而懒字却颇似倚阑的少妇,只能感觉到她精神倦怠。努力发现懒字并及时更换它,是提高诗词创作质量的窍门之一。《秋蝉》一律,是我早年的作品,其中第三联原作"霜枫飘处红迷眼,夜露凝时冷涩喉"。"处"、"时"二字,尚不为余,只是不甚着力,有懒惰之嫌。后来经过推敲,决定变赋为比,用"蝶"、"珠"二字取代了它们。懒字一换,便成诗眼,诗句马上就生动、形象起来。此诗在《长沙晚报》发表以后,获得了许多师友的肯定。前辈诗家刘廉秋(家传)先生还专门来函祝贺,并赐诗嘉许云:"春秋正富好推敲,实义根情气自豪。屈指吟坛多后秀,逢人我独说东遨。"如今先生已故去多年,手泽犹新,音容已杳,思之不觉怆然。特留下这段文字,以资纪念。先生泉下有知,或当一笑耳!

◆  答友人

原 作
同具疏狂一颗心,君游瀚海我安林。林容鸥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
君未入林林有待,我如赴海海难禁。海深林阔无拘束,各把长歌放胆吟。

改 作
同具疏狂一颗心,君游瀚海我安林。林容鹤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
君未入林林有待,我如赴海海难禁。海深林阔无拘束,各把长歌放胆吟。

    文学艺术的本源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获取真知,避免纰漏。唐代大画家戴嵩作《斗牛图》,以其牛尾指天而遭到牧童的讪笑。因为牛打架的时候用力,尾巴夹于两股之间,从不上扬。这一点,牧童自然比戴嵩清楚,戴嵩犯的是观察不细的错误。类似的错误,我也犯过,上述《答友人》诗便是一例。诗中第三句"林容鸥鹭相来往"的"鸥"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未觉察到有什么不妥。一次碰到杨金亭先生,我把诗拿给他看,他马上指出:鸥是一种水鸟,只在江海之岸栖身,从不入林。我大吃一惊,回来改了个"鹤"字,才算避免了闹出更大笑话。为了这件事,后来我专门到洞庭湖去作过观察,发现不只是鸥,连天鹅、大雁等也都不入林。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不禁在暗中替一位古人担起忧来。他就是我最崇拜、最倾仰的大文豪苏东坡。他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向来脍炙人口,可在写到"缥缈孤鸿"的时候,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句子。鸿雁只在芦丛草泽絮窝,难道还有上树去选择居所的吗?这位天才的大胡子文豪,只怕也是缺了一趟水乡行,才会写出这种不符生活的妙句来的。

◆  大角湾冲浪险为狂涛吞没赋此自警

原 作
江河曾作等闲看,小试汪洋一角寒。跣xiǎn足科头人似蚁,轰天裂岸浪如山。
当时只道屠鲸易,此际方知下海难。千古英雄能几个,龙颜纵好莫相攀。

改 作
江河曾作等闲看,小试汪洋一角寒。跣足科头身似蚁,轰天裂岸浪如山。
当时只道屠鲸易,此际方知下海难。数尽英雄千古事,几人真个识龙颜?

前年秋天,我和几位诗词同道一起,到湛江地区作了一次小游。在闸坡大角湾,我经不起海的惑诱惑冲了一回浪,结果被风浪卷离海岸很远,几遭灭顶之灾。也是命不该绝,当一道山峰似的大浪将喝足了"海鲜汤"、已无力再作挣扎的我打入海底时,一煞的灵光竟使我感觉到了水下原来是布满了一道道浪沟的斜坡。浪的作用能影响水底形态,说明离岸已不远了。求生的本能使我蹬着海底朝上猛一窜,获得了决定生死的一口氧气。脑子也随即开了窍,以后不待浪来,便主动沉入水底,稍作潜行后又窜出海面换气。几个来回,终于躺过了死神的亲吻。死里逃生,不能没有诗,吐尽腹中咸水后,便写了上面一律。诗虽算不得好,但因内容独特,还是具有一定个性。初稿送偕行的熊鉴老请益时,他一路点头一路哼,哼到最后一句,声音突然停下来,眼睛盯着纸面大约有半分钟之久。鉴老向有独到目光,他一迟疑,说明定有不妥。但这不妥到底在什么地方,当时并未准确找到。一觉醒来,"海鲜汤"已完全消化,头脑反觉比以前清醒,再来看那诗稿,"不妥"处便一下子跳出来了:一介草民,写自己的生死经历,与"攀龙"扯得上吗?题为"自警",诗里却透露出一些告诫他人的味道,也属多事。改成"数尽英雄千古事,几人真个识龙颜",意味就不一样了,历史上许多大英雄、大豪杰,对变化莫测的"龙颜"都不能尽"识",一个不知深浅的小民,被龙王爷捉弄一下,岂不是活该么?这里虽然也同样说到"英雄",但已不是原句那样正儿八经的面孔,把他们请出来,不过是虚张声势,自我解嘲而已。改了尾联,第三句也要跟着将"人似蚁"的"人"字改作"身",以免重字。此番历险,还有不少"趣闻"。原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廖启良先生,和我一道下海,情况没有我危急,样子却比我更狼狈。他在与狂涛比拼时,内裤被无情剥去(因是即兴下海,未准备泳装),不得不用双手捂住下身,赤条条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海滩。熊鉴老有诗和他开玩笑,我也写了四句打油助兴,不妨附及:
◆  廖公启良被狂涛剥去泳裤戏赠
白玉条条浪里翻,衣衫剥尽见真颜。先生欲作乘龙婿,无角无鳞入选难。

◆  读《对庐集》赠岭南徐续老

原 作
昨夜东篱酒半酣,新词诵罢有余甘。未曾雅范瞻城北,已觉清风起岭南。
心结佛缘松列五,韵涵天籁月初三。扁舟便欲随公去,好钓沧溟万顷蓝。

改 作
昨夜东篱酒半酣,新词诵罢有余甘。未曾雅范瞻城北,已觉清风起岭南。
情寄云山松列五,韵涵天籁月初三。扁舟便欲随公去,好钓沧溟万顷蓝。

    岭南徐续先生是当代诗坛名家,他的诗词结集出版时,曾有选择地向海内外一小部分诗友征贺。我当时与先生虽神交已久,但尚未谋面,亦蒙青眼顾及,遂写了上述一律附骥。诗寄出不久,便收到续老回信,云:"尊作大佳,足光篇幅,只是我不信佛,第五句请再斟酌。"我知道自己生造的故事在行家面前卡壳了,心中一阵惭愧。续老说得很委婉,"不信佛"云云,不过是想给我一个下台阶的机会,心里头其实早已看出这句诗前四字与后三字的不搭界。现在不妨老实交代,我写这诗的时候,对续老的生平还不是很了解,恰好有次出差路过衡山,看到祝圣寺前苍松环列,便想杜撰出一个"五松听经"的故事让人猜上一猜。当时还自鸣得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了蒋雄戏王姬的故事,让人们猜了几百年,《探皇陵》中的李妃,信口一句"昔日里有个潘老丞相,他的事儿美名扬",便弄得徐延昭们摸不着头脑,不是都有趣得很么?如今我也照胡芦画上一个瓢,说不定也能把一些人引进迷宫里玩一玩呢。没想到假货还没上市,就被行家一眼拆穿,此时不改,更待何时!改这句诗并未花费多少气力,这要感谢朋友及时送了我一本《岭南五家诗词钞》。那是张采庵、莫仲予、刘逸生、徐续、陈永正五位诗家的合集。有了此书作根据,我立即将"心结佛缘"四字裁革,换上"情寄云山"。这样一来,那原先前后不搭界的"松列五"三字,反而因祸得福了。此诗后来在《中华诗词》上发表,获得了一些师友的谬许。上海马祖熙先生来信称赞说:"中两联清新隽永,光彩四溢,尤为可贵……"马老是不知道我原先的大胆妄为,倘若知之,不拿起板子打我一顿手心才怪哩。教训良多,以此为最,附志于此,以警后来。

◆怀程千帆先生

原 作
千帆老丈坐南京,阅尽沧桑鬓转青。饮食近来无别物,一江水煮半天星。

改 作
千帆老丈坐南京,阅尽沧桑眼转青。饮食近来无别物,一江水煮半天星。

    这是我《夏日怀人歌》中的一节。程千帆先生是我的同乡前辈,我虽心仪已久,但不曾拜谒过。这首诗表现的,只是我的单相思。因未识荆,故我想尽量写得潇洒,空灵一点,用浪漫笔调来弥补对实际了解不多的缺陷。谁知事与愿违,篇中错用了一个"鬓"字,几乎导致全军尽墨。问题是著名诗人史鹏先生发现的。史老对我说:"千帆丈早已秃顶,雪山上没剩下几颗松,你这'鬓转青'只怕不大合适,不如我送你一个字,作'眼转青'如何?"当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是又惊又喜,自然要厚着脸皮接受馈赠。史老的以"眼"易"鬓",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纠错,而是起死回生,救通盘于绝境。几十年来,我就是这样不断地得益于师友们的教诲,方成今日寸进。正因为如此,如今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业或与朋友交流诗艺时,也不敢有丝毫藏私。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些曾经无私帮助过我的师长?《夏日怀人歌》后来在北京《新华诗页》及澳门《写作学刊》上发表,怀千帆丈一节隐去未公布,原因就是不敢贪天之功归己有。如今千帆老人已作古,我又重新把它拿出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我这位乡前辈,另一面也是为了向史鹏老申谢。

◆赠李白友先生

原 作
天下如棋万象悬,故交别后梦长牵。囊空自觉亲情薄,俗世谁弘大雅篇?
一样山川同沐雨,数声问候已经年。近来择得鱼虾侣,闲引涛声到砚边。

改 作
银汉遥瞻万象悬,故人别后梦长牵。囊空自觉亲情薄,世落谁匡道义偏?
一样山川同沐雨,数声问候已经年。居闲幸得鱼虾侣,时引涛声到砚边。

    这是我故乡一位青年诗友的近作。这位诗友我非常熟悉,四年前的作品,还在学步之中,没想到近来竟然突飞猛进,当真是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如此首之开阔、深沉,圆融、浏亮,已达相当成就,如果不是个别地方火候稍差,应可与当世高手一搏。首句前四字略显牵强,与次句气脉难贯。若以"银汉遥瞻"易之,则不惟前后云衔水接,且本句之"悬"字亦有了"根"。次句用"故交"或是"故人",可依各人习惯,不必强求。颔联上比好,点透了炎凉世态,虽是古意,但有新形。下比则不敢恭维,"弘大雅"云云,实在过于常套,属对欠工,犹在其次。如果用"世落谁匡道义偏"七字易之,便与上句势均力敌,高下难分了。五、六句大佳,看似不甚经意,实则自然成工,其空阔、灵转处,似见老杜律法之趣。结联颇饶新意,上句虽略取东坡,然得下句"涛声"一引,便掩尽前人形迹。惟个别字、词稍硬,须略加润饰,方具十分情韵。

◆虞美人·访插队时房东

原 作
下乡像被开除掉,都道前程杳。牛棚日子太难熬,蚊子如雷长夜睡难着。 三十年后重逢了,俱道朱颜老。默然面对两心同,多少离情都在不言中。
改 作
下乡像被开除掉,尚说前程妙。牛棚难比凤凰窝,蚊阵如雷长夜怎消磨? 卅年重踏山村月,不觉头俱雪。把杯相顾两无言,只有纯情依旧似从前。

    原作写当年的老知青对旧房东的重访,笔端尚有感情,只是基本功太差,离及格尚有一段距离。首先是词律尚未完全掌握,《虞美人》调,上下阕须平仄转换两次用四个不同部的韵,而此作只是到了下阕才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换,也就是说,前六句都是同声部平仄通押。这还未把将入声字当平声用的错误计算在内。其次是现成词语太多,如"朱颜老"、"两心同"、"都在不言中"等等。第三是重字密度太大,如"日子"、"蚊子"、"太难熬"、"睡难着"等,都集中出现在歇拍二句中,十分扎眼。上片"都道",下片又"俱道",也嫌啰嗦。此外还有缺少形象思维,述事直白等问题,随手可拈,不一而足。此词的改造,须从格律与艺术两方面同时入手,方能凑效。首句以"打油腔"开篇,略带点启元白味(当代著名学者启功,字元白,长于词,以风趣、幽默的大白话入词为时人所倾倒),可以保留。次句太直白,要反过来说才能略增含蓄,故改为"尚说前程妙"。一边是"开除",一边还要说"妙",反差中蕴含的辛酸,比直接说"前程杳"浓烈得多。从"牛棚"句开始,依律须转换另部平声韵,加上原句欠锤炼,因此只留用两个排头兵,以"牛棚难比凤凰窝"取代原型。歇拍句"蚊子如雷"夸张过度,改为"蚊阵如雷"便准确、形象多了。末三字依前韵易作"怎消磨",原意未失。换头二句表述无趣,声律又未尽谐,所以只稍存其意,用两句景语代之。"山村月"与头上"雪"一现,原先枯燥的场面立刻变得情韵悠扬起来,这就是以景语言情的妙处。结穴两句太现成,人人能道,说它作甚?不如稍稍变换一下角度,添一副杯盘作道具,强调"纯情依旧似从前"来得有味。

◆五泄湖抒意(之一)

原 作
五泄湖光碧映天,桃花一路沿溪山。波吻沙岸香唇美,船剪绿绸春色妍。
岩怪峰奇萦梦忆,流飞瀑泻动心弦。越中雁荡胜人甚,诗意画情长相牵。
改 作
五泄湖光碧映天,桃花一路向人燃。波涛吻岸涨还落,雀鸟穿林静复喧。
岩怪峰奇劳梦想,流飞瀑泻动心弦。抛闲笑我红尘客,半日清游也似仙。
   从原作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功较差,篇中除了一、六两句稍具情趣之外,余者不是违律,就是乏味,个别地方甚至欠通。这样的诗要想起死回生,除了大换血别无他法。首句差强人意,可以不动,保留一点原汁原味。次句末三字三平脚且意象不佳,故以"向人燃"三字易之,不惟使之谐律,且有赋予桃花潜意识的作用。三、四句过于造作,出力不讨好,加上平仄失调,成了篇中赘疣。故上联大砍,下联全删,别出意象为"波涛吻岸涨还落,雀鸟穿林静复喧",一侧重视觉,一侧重听觉,视听互见,动静相生,庶几可以撑些门面。"流飞瀑泻"句好,可惜上联不敌,有跛足之嫌。"萦梦忆"三字无趣,试以"劳梦想"易之,勉强与下联成对。结联气不顺,了无余味,须得重新造境,方可收篇。根据前文意脉,另出新枝为"抛闲笑我红尘客,半日清游也似仙"。经过这番大换血,此诗似乎有了新的生命。
◆五泄湖抒意(之二)

原 作
陟岭造幽不倦人,青山绿水娱形神。一湖波碧舒游目,五泄飞清涤杞心。
风管溪弦交响曲,虫鸣鸟啭合和音。物轻意惬尘思淡,融入自然忘自身。

改 作
始信奇观亦醉人,山柔水媚倍怡神。一湖酿碧舒游目,五泄飞清涤杞心。
蝶影花形生死恋,溪弦风管合和音。自然妙趣知多少,但得些须便忘身。

    此诗与前作意象近似,表达方面却比前作稍强。不过从整体上看,仍不够成熟,套一句行话说叫做"有句无篇"。首句欠通顺,全改,与次句构成倒装;次句色彩过艳,故用"柔"、"媚"二字冲淡之,以免与三、四句之"碧"、"清"相犯。"娱形神"三字不稳,用"倍怡神"代之似较合适。"五泄飞清涤杞心"好,在篇中可以称得上是警句。上联亦不错,惟"波"字欠工,故改"酿",以使与"飞"字联动。五、六句亦较生动,只是上、下联俱写声音,未免意象重合,故两句合成一句作下联,另配"蝶影花形生死恋"作上联。这样诗境更为开阔,味亦醇和独特。结联乏味,意思却有,表达不畅而已。故按原意进行了重新包装,使全篇有了一个较好的圆合。上述二诗出自中华诗词研修班同一学员之手,其中第二首是在老师修改了第一首之后写的,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进步来。

◆  小 景

原 作
郊桥南岸西堤段,不笼炊烟笼白杨。息息河川慢流淌,啾啾水鸟任飞翔。
绿油庄稼青青草,淡雅山花细细香。小景怡人浑不觉,皆因只羡美名扬。
改 作
石桥西望野村旁,淡淡轻烟裹白杨。有色山花相掩映,无名水鸟自飞翔。
浸堤波浣青青草,隔岸风传细细香。小立溪头浑似醉,不知衣上染斜阳。
    这是一首描摹自然风光的小诗,作者写得十分费力,处处想表现新奇,却处处都留下毛病。首句造景不美,纯自然主义,看到什么便是什么,难出诗味。今拈出句中的"桥"字另组镜头,将"野村"纳入视线,增加几分人间烟火。其中"望"字是关键,以下各句皆由此生发。次句不知所云,且"笼"字违律,故裁掉四个字另行镶边。"裹白杨"的"裹"字,有人认为不若"绕"字有动感。其实不然,"裹"正是远望的效果,朦朦胧胧的,看不甚真;"绕"字的动感要近处才能看得出来,与"望"不符。中两联进行了较大的重新组装。首先将第六句的"山花"移到第三句,以"有色"二字志其无名,亦扣着"望"字;第四句"水鸟"亦是如此,不必具体为某一种鸟类。第三句的"河川"之意只取其一小部分与第五句的"青青草"稼接,构成"浸堤波浣青青草"的诗意画面。第六句的"山花"已被借调到第三句了,故此只用"风传细细香"暗寓其因果关系,这种内在的意脉承转是诗词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第七句保留意思,文字略有变动,"浑不觉"改"浑似醉",更见流连之意,也为推出后文蓄足了势。原第八句不好,自己说出来,殊无含蓄,故全改。"不知衣上染斜阳"者,正"浑似醉"使然也,余意不尽,余味无穷,较"皆因只羡美名扬"相去何止天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