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5种海鲜最好少吃!

 yagi1 2013-08-30

海鲜营养丰富,但重金属污染、药物残留事件层出不穷,总让人担心受怕,过度捕捞也造成海洋生态浩劫,该怎么选对安全又永续的海鲜?

海鲜的料理方式多元,滋味清爽鲜嫩,是老饕盛赞、营养专家也竖起拇指推荐有益健康的饮食选择,海鲜种类繁多,各色各样的鱼贝虾蟹总不难在餐桌上找到,不但如此,人们的嘴也愈来愈刁,愈是奇特少有的海鲜愈是位列「珍馐」,愈吸引人大快朵颐一番。

营养、食物安全、生态永续如同三条交错纠葛的丝线,分秒牵动着消费者对于海鲜的理性选择,每当站在鱼贩或卖场冷冻柜前,你该怎么抉择?

「营养」观点:海鲜是好食材

海鲜除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有几项主要好处。

● 多数海鲜的脂肪含量较肉类低,热量较少。

● 优质蛋白质丰富。过去受伤时烹煮鱼汤补身子,确实有科学依据。鱼肉中的蛋白质接近人体生理需要,人体吸收和可利用率最高,因此研究也发现,怀孕期间吃鱼,当中的蛋白质可降低孩子发生过敏的机率。

● 鱼油中富含EPA和DHA脂肪酸,可降低人体内的三酸甘油酯,并预防动脉硬化。研究也发现,孕妇吃鱼可预防早产,且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和视力发展。

不过,部份海鲜仍有高胆固醇疑虑,例如小卷、乌贼、鱿鱼、明虾等,胆固醇含量都不低,高脂症患者仍须注意。

至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要注意海鲜的普林值,包括虱目鱼、白鲳、吴郭鱼、白带鱼、小管、蛤蛎、牡蛎、干贝等食材,普林值较高,已有痛风症状的人更要少吃。

「生态」观点:吃小不吃大, 选择永续海鲜

渔业捕捞技法日益精进,海中生物被一网打尽,加上污染和沿海栖地破坏,近年来海洋生物灭种速度倍增。国外研究,九成高级掠食者(食物链上层大型鱼种)已被人类捕捉一空,甚至有学者警告,2048年是海洋末日。

人们将「海洋」简化为「海鲜」,为了满足眼前的口腹之欲,不只大鱼捕捞殆尽,连小鱼也被大量捉来制成鱼粉或饲料,供应养殖所需。有鉴于此,海洋管理委员会(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评估全球各地捕捞渔业并给予认证,是目前最可靠的海鲜选购参考。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玛(Wal-Mart)也起而响应,今年起只贩售经海洋管理委员会所认证符合保育的鱼类,为生态尽一分力。

不过,海洋管理委员会很难评估到世界每个角落,因此各国陆续制定在地规范,目前已有英、美、芬兰、南非、香港等订出本土「海鲜指南」

对消费者来说,如何选择永续海鲜?专家提醒,选购时可把握几个原则:

● 吃小不吃大,「底食」原则:

选择食物链底层、数量较多的小型鱼,对于生态的冲击较小,例如鲭鱼(小型青花鱼)、秋刀鱼等,少吃稀有鱼种如野生石斑、野生乌鱼及鲨鱼。而沿海白鲳鱼和曼波鱼(翻车鱼)的数量已愈来愈少,最好也避免食用。

● 多吃植物性饲料的养殖鱼:

养殖渔业虽然可纾缓捕捞渔业对生态的紧绷,但荤食鱼的饲料仍须由小鱼磨碎而成,较不环保,例如养殖石斑、草虾或海鲡。而素食鱼以植物性蛋白质喂养,利于资源永续,如虱目鱼、鲤鱼、乌鱼、九孔等。

安全观点:药残、污染, 唯赖检验把关

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是水产品面临的两大安全问题。

环境污染使得海中生物体内蓄积砷、镉、铅、汞等重金属。

药残则包括孔雀绿、氯霉素、硝基夫喃、磺胺剂及各种抗生素。

除了养殖端的污染或药物残留之外,运输、贩售时为了产品保存,鱼贩也可能额外加药。鱼泡了甲醛保鲜,药水味之浓,连苍蝇都敬而远之。有些鱼外表看来完整,内脏却已腐烂发臭,购买时一定要掰开来闻,如果没异味再买。

购买市售鱼鲜如何趋吉避凶?

● 鲜鱼:眼睛清澈,鳃呈淡红或暗红色且无腥味,肉质有弹性,肚子没有破裂或血水渗出,腹内无腥味或药水味。

● 虾类:最好选购急速冷冻的虾子,可用手指触摸,如果虾体表面滑滑的,表示摊商可能以亚硫酸盐漂白,最好少买。

● 螃蟹、贝类:蟹、贝类最好买活的,因为死后鲜度迅速下降,体内累积组织胺易导致食物中毒。

7种海鲜放心吃

究竟怎么吃?食物安全、环保和营养似乎很难「三全齐美」,幸好,综合各方专家的建议,还是有些相对放心的海鲜可选择。

1.鲭鱼(小型青花鱼)

近海野生鱼种,是优良的Omega-3来源,产量大,鱼龄短,并且是海洋中的次级消费者,体内不会累积有害物质。

鲭鱼运动量最大的鱼,鱼肉中有三分之一是血合肉,因此很易腐败,捕捞后必须立刻冷冻才能保鲜。

2.秋刀鱼

回流寒带鱼,体内富含Omega-3,在生态系中属于次级消费者,捞捕对生态无害。中普林食材,痛风患者食用时注意份量即可。

3.白带鱼

近海捞捕的白带鱼体色银亮易辨认,有少许Omega-3,盛产期为6~11月。市场上也有远洋捞捕的白带,体色灰黑,比较便宜,但因长途冰镇,肉质粗糙,内脏血水未除也影响鱼肉风味。

特别应注意的是,鱼皮银粉含较多普林,有尿酸血症患者不可多吃,或请鱼贩先将鱼皮刷洗掉。

4.透抽

野生捞捕,盛产期是8~11月,新鲜透抽只能卖两天,如果没有活的可买,最好选择到港时再以超低温冷冻保存,称为「活冻」的透抽,质量和口感接近现流。

市场出售的透抽常以不明药物保存,以延长贩卖时间,可留意触角尖端呈现小小弯钩状,就是用了药,尽量避免购买。

此外,透抽内脏的胆固醇含量高,烹煮前必须先去除,才能避免增加身体负担。

5.文蛤

养殖水产,属于滤食性(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动物,对于生态的影响最小。

文蛤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富含铁质,也有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等效果,对于视力和肝脏都有保护作用。唯独普林值高,尿酸偏高或痛风患者最好少吃。

专家提醒,市场上文蛤常经过「酸洗」,将蛤壳上墨黑的泥冲洗掉,由于使用的是工业级硫酸,有食物安全上的疑虑,选购时可避开蛤壳特别光滑、金黄的产品。

6.沙丁鱼

捞捕鱼获,数量庞大供应量充足,且为次级消费者,对生态影响较小。营养方面,沙丁鱼富含Omega-3,常制成罐头,对身体同样有益。

7.吴郭鱼

养殖鱼类,喂食植物性蛋白质,对生态最无害,价格也便宜,被誉称为「台湾鲷」,近年积极外销。

专家提醒,吴郭鱼适应环境能力强,因此选购时最好找大厂商或产地认证的鱼获,质量较有保证。

此外,虱目鱼也多以素食养殖,可以列入名单。

这些海鲜最好少吃

以下列出的海产,大多不利生态永续,有的则是污染或药残危机较高,最好少吃。

◆黑鲔鱼

无庸置疑,无论是生态永续或食品安全角度,都不应食用。

生态方面,黑鲔鱼在全球滥捕滥杀之下,已濒临绝种,即便是「养殖」黑鲔鱼,也是从野生抓回幼鱼续养,仍旧无法繁殖,且养出1公斤的鱼肉需花费20公斤野生小鱼,不符环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拯救黑鲔鱼」行动,与连锁超市和餐厅结盟,共同对各国政府施压,要求政府更积极限制黑鲔鱼的捕捞。

就食物安全观点,吃黑鲔鱼同样不智,海洋受工业污染,黑鲔鱼在食物链中属于高级掠食者角色,体内囤积大量重金属,其中以汞最为人熟知,尤以孕妇食用后危害胎儿中枢神经最严重,专家建议,孕妇、婴幼儿应完全避免摄取鲔鱼(含罐头鲔鱼),以免危害人体。同样地,旗鱼、鲨鱼等大型鱼类也尽量少吃。

◆珊瑚礁鱼

包括碟鱼、粗皮鲷、金鳞鱼、雀鲷、海鳗、鹦哥等鱼种,在珊瑚礁附近自成生态区,但渔民不断捕捞,严重破坏平衡,因此邵广昭认为,珊瑚礁鱼类应列入少吃名单。

◆魩仔鱼

魩仔鱼不是单一鱼种,而是两百多种鱼类幼苗的统称,人们一餐就吃掉百千条,不但剥夺牠们长成成鱼的机会,也抢走食物链中其他鱼类赖以为生的食物,等于将海洋的生机统统吃下肚。

因此,尽管魩仔鱼是小鱼、也能提供丰富的钙质,但是必须列入拒吃名单。

◆午仔鱼、红衫鱼、石斑鱼

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例行抽验市售养殖水产品的动物用药,午仔鱼、石斑和红杉鱼(又称黄腊?、黄金鲳)上榜次数较高,通常被验出的禁药是孔雀绿和还原型孔雀绿,这种用于抑菌的药物会伤害肝脏,并且会引发贫血、甲状腺异常、肿瘤,及影响胎儿成长的风险。

冉繁华指出,午仔、红杉都属于体型扁平、鳞片很细致的鱼,因此较易感染体外寄生虫,渔民寻求便宜的药剂,于是违法使用孔雀绿杀虫,民众最好选择有认证标章的产品,或至少向信任的鱼贩购买。

◆金线鱼

又称红姑鱼,属于野生捕捞鱼种。过去在近海经常捉得到,但近年来数量大幅下滑,现在市面上的金线鱼大多来自珠江口海域。

当地有重金属和有机性污染物超标的问题,且金线鱼外面以甲醛防腐,「要分辨很简单,你把鱼煎一煎、一翻动,如果整块鱼皮和鱼肉分离,那就代表鱼皮已经变质,加甲醛机率很高」。

不把危险吃下肚、也不让盘中的海味从此消失,专家说得直接:「均衡摄取吧!轮流购食养殖鱼类、近海及远洋鱼类,分散风险,不要长时间过度摄取单一种海产。」

今晚,你决定吃什么鱼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