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华文化的瑰宝(上) (2013-08-30) 逸 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最后编定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起初称“诗”、“诗三百”,到了汉代才被捧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三大部分,按音乐划分。1、“风”,各地的土乐称“风“,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陳风、桧风、曹风、豳风15个国家的地方土乐、民歌计160篇,称15国风;2、“雅”,有大雅、小雅,都是周王朝直接掌控的朝廷之音,计105篇;3、“颂”,宗庙祭歌,有周颂、鲁颂、商颂,计40篇。它产生的地域相当广阔,北自黄河,南至江淮流域。周王朝时有一种采诗制度,“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另有一种献诗制度,“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周语》),颂诗和雅诗的很大部分就是公卿列士献上去的。统治者们如此热衷地收集诗歌,当然并不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而是一种现实的政治需要,“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但他们没有料到的是,当年只是出于社会功利目的收集起来并不显眼的一首首诗歌汇编成书之后,展示给后世的却是极其可贵的中华民族此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人文精神和文学价值,成为全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经》艺术上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它在书中呈现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芸芸众生的生活图景和经验感情世界。所描写的我国西周数百年间的社会现实生活,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举凡王事、战争、农耕、狩猎、祭祀、喜庆、兄弟、宴乐、恋爱、婚嫁、灾荒、悼亡、赞美、讽刺等等,各种喜恨哀怨,真实,生动,深刻,多姿多彩。人生百味,应有尽有。 《诗经》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它的语句以四言体为主,韵律平稳,雍容典雅,而且重章叠句,此种结构形式不仅可以反复吟唱,深化主题,煊染气氛,且可加深情感,使吟唱者的感情得到充分表达。后世五言、七言等各类诗体盛行,但四言的诗经体仍长用不衰,可见它的艺术魅力。 《诗经》还创造性地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赋”即直陈其事,包括叙事描写,议论抒情;“比”即比喻;“兴”即托物起兴,先描写自然界中的某些景物,从此联想,引发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感应,发之于诗。这是“诗经”的无名作者们在我国文学艺术方面的特大贡献。 《诗经》语言简练、形象、优美,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辞语中佳句名句甚多,读之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自然,《诗经》给后世留下的精神财富远不只是上述这些,它是一座藏品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研读《诗经》,深入宝库,一定会得益非浅。下篇将选编《诗经》的若干佳句名句,与读者分享。 |
|